今日分享 | 《孩子的恶》
2023/3/20 13:11:55 童年创伤
【教育箴言】
@王人平
孩子的恶。在父母和老师眼中,孩子的攻击性、偷窃、谎言、秘密、欺凌,甚至贪玩、叛逆、发脾气都可能被视为一种“恶”,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和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些“恶行”背后,可能是孩子在寻求关注、渴望爱,可能是在构建自我、走向独立,可能是在抗拒同伴压力,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可能是在向父母宣战,展示自己的生命力,等等。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的《孩子的恶》一书,探讨的就是一问题。他原本想采访一些特别有创造性的人,结果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竟然没有一个童年时称得上“好孩子”,都是“恶行”累累,最终促成了他对孩子的“恶”的研究。
河合隼雄认为,既然善与恶,都永远存在于人心之中,不会绝迹,那么“恶”对人类生活注定也有着某种意义。恶,具有二义性,任何创造背后都混杂着破坏性。而恶的世界中隐匿着未知的事物,充满活力、魅力和生命力。他建议父母和老师,要认识到孩子的“恶”是一个逃避不了的存在,单纯排斥恶,会招致来更大的恶。我们要对孩子的“恶”,保有更大的耐心,更多元的视角,更正面的思维,透过孩子的行为去洞察孩子内在的真实动机和需求,寻找到“恶”背后的正面意义,积极及时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更好地推动孩子由恶向善转化的过程。 ------ 王人平
扫码关注
请大家做一件事,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慢慢的收不到推送。
请将“童年创伤”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在看”,拜托了!
今日分享 | 亲人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今日分享 | “偷窃”也有它本身的意义
今日分享 | 孩子的“恶”
今日分享 | 要强调“爱”,而不是义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童年创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