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朋友圈发的照片,早就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2018/11/27 12:12:00 MBA智库

     文/槽值 编辑/琉琉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安全问题,会告诫他们:

     朋友圈里不要发定位,不要发你的照片,万一被什么不怀好意的人看到了找上你怎么办?

     通过朋友圈,了解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确不难:

     晒娃的宝妈,加班的白领,网红店打卡的女生;

     热爱游戏篮球的男孩,喜欢分享鸡汤养生文的长辈,还有从不发朋友圈的“隐形人”……

     朋友圈成了一个人的另一张“脸”。

     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你的朋友圈,不止暴露了你的生活。

     还可能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1

     可能是潜在抑郁症患者

     一项发表在EPJ数据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只需要根据Instagram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可以识别一个人是否有抑郁倾向。

     预测准确率高达70%。

     研究人员选取了包括健康人、临床抑郁症患者、以及患过抑郁症后康复的人在内的166位Instagram用户。

     对他们发在Instagram上的四万多张照片进行了人工评分和电脑测评。

     人工评分时,实验员根据照片给人的直观感受进行打分。

     电脑测评则是借助软件,分析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亮度以及清晰度,同时还会通过面部识别监测人脸。

    

     图片来源:《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论文截图

     测试结束,研究人员发现:

     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偏爱模糊褪色或者“黑白灰”等暗色系的照片;

     非抑郁用户则更喜欢色彩明亮丰富、清晰的照片。

    

     图片来源:《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论文截图

     不止如此,抑郁用户更喜欢用黑白滤镜,非抑郁用户更偏爱彩色滤镜。

    

     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群发照片时各类滤镜使用情况(红色代表健康人群,蓝色代表抑郁人群)/ Andrew Reece, Christopher Danforth

     实验者指出,用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色调和亮度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否有抑郁倾向,虽然不能百分百准确,但足以作为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中,还有几条有趣的发现:

     有抑郁倾向的用户,更喜欢发布含有人脸特写的照片,照片中的人数比非抑郁用户少很多。

     抑郁患者或有抑郁倾向者发布的照片,收获的评论数要比非抑郁用户多;

     但非抑郁用户获得的点赞会更多。

     虽然距离精确预测还有一段距离,可这种方式,对普通人来说,却有着重大意义:

     也许多留意一下朋友圈照片的细节,就能在某个时刻拯救一颗濒临崩溃的心。

     图片来源:《微博社交网络中的学生用户抑郁症识别方法研究》

     比起朋友圈,现代人似乎更倾向于在微博表达负面情绪。

    

     图片来源:微博

     一些不敢发在朋友圈里的话,大多消极且丧。

     朋友圈一片岁月静好,微博翻了几页只有“人间不值得”。

     微信里是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微博里是天天把“死”挂在嘴边的绝望少女。

     只是因为微信里的大都是熟人,而微博可以只有自己和陌生人。

     那些不想被人察觉的痛苦,就一股脑地丢到更加无法被人发现的地方。

     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时不时会在朋友圈里刷出这样的一些动态:

     “生活不顺吗?多照照镜子, 你就明白原因了。”

     “如果摆错地方,钻石也会被当作石头。但石头不管摆哪,都还是石头。”

     一段看似调侃实则丧气的文字,再配上一张表情包。

    

     或者是晒出一件刚经历的伤心事,可非要用“我没事”来掩盖。

     想得到安慰,又要假装坚强。

    

     心理科医生表示:“人们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往往受到性格的影响,有的人善于管理情绪,有些人则不善于管理。

     同样的一个小事故,可能有人会开开玩笑就过去了,有的人则会愤怒。”

     发朋友圈来宣泄负面情绪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可“情绪会裹挟思维,如果不积极管理、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影响到对生活的认知,不管发生什么,都会给自己负面暗示。”

     这样潜在的抑郁症患者,需要自己稍稍“走出来”,更需要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心。

     通过朋友圈,或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抑郁情绪。

     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假装快乐。

     可能离我们很近

     微博也好,朋友圈也好,一些很丧的段子总能引来不少人点赞。

     当代人的情绪变化,也许真的没那么乐观。

     而抑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长期负面情绪累积的后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

     全球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并且,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

     刚刚过去的世界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上,Kantar Health发布了《全球健康调查》(Global Health and Wellness Study )。

     报告显示,在美国,有28.4%的人经过自我检测后发现抑郁症状。

     在中国,这个数字是3.7%,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

    

     图片来源:Kantar Health《全球健康调查》

     这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能得到专业的救助和治疗。

     更多的患者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更别提治疗。

     抑郁症诊断起来并不容易,普通综合性医院的非专业心理科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也很低。

     何况,在很多人眼里,抑郁症是“矫情”,是一时“难过”,而不是病。

     所以许多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可能病了”,更无法从旁人那里获取帮助。

     常常导致的结果是,误诊、漏诊、病情延误。

     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抑郁症或许稍显严重,抑郁情绪却可能经常出现。

     或者是因为工作不满意受到挫折,或者是因为感情不顺心遇到伤害……

     抑郁情绪总是和坎坷相伴,说来就来。

     它可能就潜伏在你朋友圈里的某一张照片、某一句留言里。

    

     图片来源:微博

     外表性格张扬的陈奕迅,会唱《孤独患者》给自己听:

     “我是个有情绪病的爱哭鬼,表面是乐观的人,偶尔会许多感触,不是不知足,我很知足。可心中就是有一股闷气,很难过。”

     五年前,南京一位大四女生@走饭在微博上留下遗言: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图源:@走饭

     其实她在微博里,也写过很多有趣的小段子。

     一边展现着幽默风趣,一边倾诉着自己的绝望。

    

    

     图源:@“走饭”

     “你看的朋友圈,其实是朋友发出的‘求救信号’。”

     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职场要求所有人“刀枪不入”,成人世界要求人“不动声色”,父母要求孩子“乐观坚强”……

     于是只好藏起悲伤,带上“微笑面具”。

     偶尔实在忍不住了,才会把自己的失落小心翼翼地藏在朋友圈里、歌词里……

     或许,关于抑郁症的研究能否真的用来预测抑郁症,实验结果并非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

     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是不是可以偶尔给予一些朋友更多温暖?

     抑郁症不是绝症,大约85%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克服病魔,而不是走上自杀的道路。

     有网友在Instagram上发现一件暖心的事情:

     当你搜索#depression(抑郁症)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询问你是否遇到了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图片来源: Instagram

     未必所有抑郁倾向的人,都会被这一点小小的温暖感动。

     但可能每一个正在经历抑郁情绪的人,都希望在难过的时候,能有一双手稍微拉一下他们。

     2017年美国MTV 音乐录像带大奖现场,三位说唱歌手带来了《1-800-273-8255》这首歌。

     一群人穿着白色T恤走上台,他们的衣服正面无一例外都写着一串号码“ 1-800-273-8255 ” ,背面写着

     Frederick M. Brown / Getty Images

     这串号码是美国预防自杀热线 。

     而穿着白色T恤的所有人,都曾有过自杀经历。

     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观众:当你感觉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的时候,别忘了寻求帮助,你永远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表演结束第二天,打入预防自杀热线的电话,出现50%的增长。

    

     来源:网易云音乐《1-800-273-8255》评论区

     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容易抑郁。

     一件小事,就足以让人崩溃抓狂。

    

    图片来源:微博

     越来越丧,也变得越来越需要一句安慰,一个拥抱。

     如果你也发现,最近好朋友突然开始在朋友圈里发布各种暗色系的图片。

     或者一些消极、略显疲态的文字。

     别怕麻烦,主动地找她聊天,了解她的近况吧。

     他们需要你,帮助“作茧自缚”的他们,“破茧而出”。

     有时候,“不被理解之痛,也是死亡的推手。”

     给文章点个赞,愿你的难过,都有人懂得。

     参考文献:

     [1] ReeceA G, Danforth C M. 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J].EPJ Data Science, 2017, 6(1): 15.

     [2] 李鹏宇. 微博社交网络中的学生用户抑郁症识别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3] 林晔. 浅析网络背景下媒体对抑郁症患者的形象建构——基于新浪微博文本的考察[J]. 新西部, 2018, 17: 055.

     [4] 高成新, 刘洁. 医学社会学视角下抑郁症现状调查分析[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6, 37(2): 34-36.

     [5] 赵丽彩, 尹训宝, 孙宏伟. 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 生活质量与自杀风险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7): 983-986.

     -THE END-

     ● 作者:槽值。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你绝不该错过的精彩文章:

     “社畜”扎中2000万职场人:有多少人正过着被压榨的人生?

     30岁以后,拼的是“抗逆力”

     卓越的人都啥样?事儿深想一层,活儿多做一步

     一个人能力变强,从意识到这点开始

     (点击蓝字直接阅读)

    

     必须要赞一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