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怂点好
2024/4/1 MBA智库

    

    

     文/良大 编辑/MBA智库琉琉

    

     人到中年,年纪让你失去了「试错权」,但你还拥有「避错权」。当你拥有一定阅历,你就会更懂得理性决策的重要,你也能沉住气进行小步尝试,还可以拥有更多的人脉资源,这都是阅历赐予给你的。

     有位老朋友找到我,说想转行做新媒体,问我的意见。

     我对她的情况比较了解,在某大型公司做中层管理,能力不错,情智双高,是个人才。

     只是,40多了,又是女性,晋升有天花板。

     这位女士比较要强,不上不下的年纪,觉得已是最后的窗口期,所以想放手一搏,就算不成,也断了念想......

     她的处境和心境,和我裸辞时很相似,所以我能理解,于是我说:

     “你很有勇气,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人,还需要理性一点。”

     在与她谈话的过程中,一个词突然崩入我的脑中:「避错机制」。

     这个词,打高尔夫球时经常用到,真正的高手,并非姿势优美,或者距离惊人,而是他们拥有避错能力,将失误率降为最低。

     现实中也类似,就像那位朋友,40多的年纪,梦想和现实的左右互搏,纠结不已,想不顾一切的来个二次腾飞,但其实风险很大。

     如果没有建立「避错机制」,很容易一脚踩空。

     那么「避错机制」到底指什么?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谈谈:

     1. 理智决策

     2. 迭代尝试

     3. 寻找灯塔

     1

     理智决策

     理智决策听起来没什么新鲜,可是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78%的人在重大决策时,都是非理智的。所以,明白不等于做到。

     要知道 ,每个人当下受到的伤害,都是之前的选择所造成的。

     因此,在当下,以理性科学的角度去进行决策,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将来的后悔。

     理智决策最重要的是,体察引发你念头的到底是什么。

     就说上文的朋友,虽然她一再强调,决定创业是自己认真考虑过的事情,但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刚刚与同事发生了一次争执,由此引发了很多负面联想。

     所以,她创业的念头,很可能起源于某起事件延伸出来的情绪,这种情景下的决策,往往是不理性的。

     但有意思的是,由情绪引发的决策意念,大脑会自动收集支持的判断信息,伪装成理性思考的结果,让你以为真是深思熟虑所得。

     这就是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概念叫:「证实偏见」

     要摆脱「证实偏见」,首先要杜绝在不良情绪下进行决策,这样的决策多半是在为以后挖坑。

     你需要找一个平静的时段,将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再判断分析。

     关于这方面,专门研究决策学的希恩兄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叫做「10/10/10法则」。

     这个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从三个时间维度去考虑你的决策:

     一、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二、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三、10年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我曾实践过这个方法,从500强离职不久,就收到一个猎头的offer,是一家同业公司很高的职务。

     我用「10/10/10法则」分析了一下,如果我决定去,10分钟后我应该很开心,因为收入是原来的两倍,title也很耀眼;

     但10个月之后,也许就没这么开心了,又会像个陀螺,机械的旋转;

     10年之后,我应该会为这次抉择后悔,因为我知道那明明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此时却又无力回天。

     因此,最终回绝了这次机会。

     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让自己像个旁观者一样,摆脱情绪的骚扰,实现理智决策。

    

     2

     迭代尝试

     经过理智判断,你已下了决心,是否可以义无反顾呢?

     英雄!且慢!

     现实与理想永远存在巨大的鸿沟,无视这种鸿沟,必将悲从中来。

     你需要迭代式的尝试,这样会将试错风险降到最低。

     H君,我一位朋友,本业是某金融公司的管理,收入不菲,业余时间也写写文章,文笔不错,拥趸不少。

     有些粉丝怂恿他专门培训写作,他写了一个创业计划给我看。

     他的愿望很宏伟,价值主张是「让5千万人成为写作高手」,计划同时开设线上和线下课程,公司框架设计也五脏俱全......

     我当时就反对,建议他先不要全职去搞,一开始也没必要搞这么大。

     毕竟不知道这领域水有多深,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做些线上课程,看看市场反响,再考虑下步发展。

     可他觉得,既然有这个梦想,就要尽全力去实现,兼职去做,三心二意,怎么可能成功?

     后来,他果然按照自己计划实施,裸辞后,全心投入写作培训事业。

     两年过去,他的启动资金早已耗完,事业仍未有起色,自己也焦躁无比。

     包括他写的文章,大不如以前,想想也是,既然是全职的写作教练,肯定要保持文章的更新时效,压力之下,为完成而完成,自然少了以前的投入与洒脱。

     不仅H君,我见过很多创业悲剧,都来自ALL IN的态度,那些车库里的创业故事太吸引人,自己的梦想太炽热,怎能不放手一搏?

     可是真相是什么呢?

     哈佛商业周刊的统计,69%成功创业者,初期都是兼职创业的,形势明朗后,才脱离体系。

     而梦想在很多时候,如同长发飘飘的倩影,看似姣好,转身时才发现是「如花」。

     很多有创业经验的朋友,都会有这种心得:

     当你去实现梦想时,原来的凤凰涅槃都会变成一地鸡毛。

     太多突发状况要响应,太多犄角旮旯要关照,梦想万岁的口号往往也会变成活着就好的无奈......

     由此建议,想脱离体系去创业的朋友,一定要有迭代尝试的概念,就像产品经理们所说的MVP(最小可视化产品)。

     不要试图一开始就打造完美的产品,而是先拿出最简单的,最容易实现的产品,然后再不断改良和优化。

     比如此文开始提及的那位女性朋友,想辞职做自媒体创业,其实可以先注册一个公众号,或搞个抖音。

     利用业余时间经营,这样她就能与这个领域产生链接,来测试自己的选择,发现适合,进一步发展。

     反之,可退回后场倒脚,寻找机会,重新组织进攻。

     你可能不喜欢迭代尝试的做法,因为显得畏首畏尾,不思进取。这可以理解,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人都喜欢追逐轰轰烈烈,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想进阶,一定是螺旋上升的方式。

     你又不是愤怒的小鸟,没有哪根手指会把你弹向空中。

    

     3

     寻找灯塔

     「寻找灯塔」指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前,要找到引路人,以此建立合理的收益预估。

     上段我们提到了ALL IN的风险,其背后的心理是,人都会系统性高估自己的能力,以此产生不现实的乐观预估。

     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讲过一个故事。

     他和一组学者,一同编写一份复杂的材料。开始前,编写小组预估此份材料完成周期为2年,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认为这个时间太长,应该1年半即可完成。

     为了更准确地预估,卡尼曼找到编写过此类材料的人,并了解到,多数编写小组都花了7~10年的时间。

     于是,卡尼曼对小组成员说,我们不可能在1年半完成,因为这项工作的「基础比率」是7~10年,所以我们很大的概率也是这个范围。

     小组成员对此都不屑一顾,认为卡尼曼老人家太过悲观。

     结果呢?

     他们最终花了8年才完成材料汇编,真的就在「基础比率」之内。

     这说明什么?说明多数人的一个心理,总认为失败的、无能的、低效是别人的标签,自己一定卓尔不凡,出类拔萃的。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会过高预估自己进入某个行业的收益,而忘记自己是大数法则中的一个因子,并不会比别人强多少。

     正确的做法是,像卡尼曼那样,找到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了解一下「基础比率」,这样你预估自己成就空间时会更准确。

     我在进入咨询行业前,就找到两个引路人,他们在咨询界做得风生水起,从两人的收益来看,这是一个值得进入的行业。

     与此同时,两人对我都很支持,理由是:我俩都不错,你也差不了。

     但是我觉得,他们俩可能属于「明星因子」,并不能代表大众水平,所以还是请他们了解一下行业的平均收入。

     后来两人了解的情况一致,虽然平均水平比他俩少了一大截,但是却是我可以接受的范围,这也为我增添了一个理智决策的砝码。

     其实「寻找灯塔」的用处不仅仅在于确定「基础比率」,更能在引路人的指引下让你少走弯路。

     罗振宇曾说:

     了解一个行业的最好的办法,是去认识这个行业的知情人,这就是一个信息线头,由此可以推演全局。

     所以,有时间,有精力时,多认识各个领域的人,并无坏处,因为这些人脉说不定在某个时候就会成为你的灯塔。

    

     写在最后

     对于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试错权」,因为他们拥有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犯错了?不怕,大不了再来一次……

     人到中年这种优势就不存在了,你不可能再去全攻全守,如果成熟一点,就要学会防守反击,这种打法虽然不怎么好看,但风险最小,性价比最高。

     另一个方面,年纪让你失去了「试错权」,但你还拥有「避错权」。

     当你拥有一定阅历,你就会更懂得理性决策的重要,你也能沉住气进行小步尝试,还可以拥有更多的人脉资源,这都是阅历赐予给你的。

     尤其是当下的环境,真的不太适合创业和折腾,逆势而为,错的概率也会更大。

     中年人是犯不起错,毕竟,这时的我们,余生说长不长,但留在局内才是最重要的。

     -THE END-

     ● 作者:良大。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来源 | 良大(ID:liang_da_shi)。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