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管豪掷6000万养出三个“废柴”:看完之后,我真不想“卷”了
2024/4/1 MBA智库

    

    

     文/桌子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前几天,一个博主发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帖子的主人公,是一个香港驻上海的外资行高管,育有三个孩子。

     这个高管今年60岁,回顾他这半生,发现自己在三个孩子身上花费了6000万,却没有一个孩子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老大今年34岁,父母先是供她到英国名校学牙医,但毕业之后却根本不想干这行。

     于是转行干摄影。

     干了几年后又觉得腻了,突然对神学很感兴趣,想出国深造。

     目前家里蹲,养不活自己,只能跟父母住。

     老二31岁,大学也是在英国名校,学的建筑学。

     毕业之后在香港政府上班,薪资不高,勉强能够养活自己。

     目前也没有独立的住房,只能跟父母和姐姐挤在一起。

     最小的那个今年26岁。

     家人也是将他送到英国去读书。

     但因为适应不了,一个学期后抑郁,被学校建议退学。

     回香港后接受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才慢慢走出来。

     目前在澳洲做药剂师,但收入也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需要父母的支持。

    

    

     这三个孩子,接受的完全就是“精英教育”。

     他们从小就在各种培训班中长大,在父母的运作下,他们都去了国外上大学。

     可以说,这三个孩子学成归来,都是令人羡慕的“海龟精英”,跟普通人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

     但结果呢?

     含着金汤匙长大的3个孩子,在父母的托举下,一路顶级名校,履历上金光闪闪。

     却在事业上,完全没有达到父母期待的高度。

     甚至,在成年之后,他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依旧在“啃老”。

     评论区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现象:

     “成功”在很多时候,是属于“苦孩子”的。

     因为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品尝过太多的“匮乏感”和“不幸感”,这才会创造出足够的渴望。

     他们深知:除了拼搏,别无出路。

     而那些在物资丰厚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少内驱力,很多事情不需要努力去争取,就能得到。他们大部分对钱没有概念,也没有想要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的愿望。

     于是长大了,他们很多人的性格都会变得“佛系”,而这种性格,确实很难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事实上,大树底下几乎是寸草不生。

     因为那些强势的“大树”,虽然将那些风暴抵挡了出去,但也将阳光和雨露都吸收了,让底下的植被根本无法生存。

     有时候,父母在教育上投资太多,将一切都安排好了,儿女反而成才的极少。

     2

     知乎上有个网友求助:

     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卷,一直很拼,每天起床后就学习,从来没有休息。

     原本以为按照这样的形式下去,孩子考上好大学,绝非难事。

     但没想到,疫情几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开始断崖式的下降。

     到后来,孩子性格大变,又懒又自闭,跟以前判若两人。

     作为家长的他很迷茫:

     这十几年来,他倾尽几百万家产去培养孩子。

     现在这个情况,到底还该不该继续培养?

     有一个评论,获得了高赞: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场投资,现在眼看着就要失败了,你还不退场?

     话很扎心,但事实就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花了很多金钱、精力去培养孩子,希望他们长大成才。

     但“成才”这个结果,却是一场偶然。

     还记得前几年的新闻吗?

     高中毕业的山东女孩晓晓被父母送去了澳洲读大学。

     为了供女儿在国外读书,父母卖掉了大明湖畔边的一所院子。

     花费了200多万,终于“学成归来”。

     原本以为“出国就镀一层金”,但是事与愿违,回国之后的晓晓才发现,未来看似金光大道,却困难重重。

     工作难找,工资很低,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她在一家媒体公司上班,实习期的工资是1300块。

    

     “按照这个工资,不吃不喝干20年,正好可以抵上在澳大利亚一年的学费。”说到这些,晓晓的内心十分苦涩。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之前有个博主说,自己卖了北京的房子出国留学,回国后才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竟然是留学中介。

    

     而这点工资,想要在北京买房,根本是天方夜谭。

     如果你把教育看成一场投资,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

     花费巨额资产,到头来连回本都成问题。

     3

     曾看过太多让人扎心的案例。

     一位湖南母亲,晒出自己孩子高中3年的花费清单。

     总花费98.46万,光是一对一就补了60万!

     结果呢?孩子最终考了382分,二本线都达不到。

     这个结果,任何人看了都会绝望。

    

     一位“鸡娃”的妈妈,因为儿子不堪重负假装生病,一气之下踢中孩子的要害。

     医生问:你本来是打算踢屁股的吗?

     这位妈妈的回答令人震惊:没有,我本来就是这个打算,他的学习态度太有问题。

    

     为了培养儿子,这位母亲辞去了工作,花了几十万送他去培训班,结果孩子厌学。

     她精神崩溃,才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而之前,类似“3万块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新闻频频冲上热搜。

     为了让孩子成才,很多人已经陷入了癫狂状态。

     这些“鸡娃”的家长们,将整个家庭的精力、金钱,全部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孤注一掷,不做他想,势必要将孩子送往更高的阶层。

     所以,当孩子一旦学习不好,升学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

     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太窒息,也没有必要。

     这并不是说我在宣扬“读书无用论”。

     而是时代不同了,我不建议每对父母都带着孩子“往死里卷”。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阶段,对孩子未来教育的规划,也应有所不同。

     储殷教授说过:

     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这是很病态的。

     他说过他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是个北京人,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一般。

     在北京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一开始也是被迫“卷”,给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几乎没有一天时间休息。

     时间久了,孩子实在学不进去,人都整抑郁了。

     朋友当下就决定:不卷了!

     他不再送孩子上培训班,不再要求他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只要他身心健康就好。

     朋友想得开: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何必费那个钱?

     倒不如把钱存着,到时候等他结婚了,给他买个北京的小二居,小家庭温馨和美,也是不错的人生。

    

     相比于倾家荡产,把孩子卷得一身伤,去争取那个渺茫的“成功”,不如把积蓄留给他们,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平顺。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富豪,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你给孩子花费多少,只要你乐意,都可以。

     不管最后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都有能力为孩子托底。

     那些钱,花了也就花了,就当给孩子见见世面。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甚至是普通的家长,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凑那个热闹了。

     富人家的孩子不成才,他们还有退路,普通人的孩子下了血本却不成才,那是要毁掉好几代人的。

     孩子这么多,真正成龙成凤的也就那几个。

     大部分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是平凡普通的人。

     但,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就不值一提了吗?

     不。

     即使他们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要他们长成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人,面对生活的风浪,他们有面对和对抗的勇气,这就足够了。

     内核稳定的孩子,不管过怎样的人生,都不需要太担心,不是吗?

     PS.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THE END-

     ● 作者: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块腹肌的兼职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 ,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