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会选人:一个人摆脱贫穷、改变现状,要深刻理解这10点!
2024/4/1 MBA智库


文/粥左罗 编辑/MBA智库琉琉

大家好,聊聊普通人如何改变,逆袭,世俗意义上,说白了,就是多赚点钱。
王自如已经掌握核心科技了,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我们的核心科技是什么?
我总结了10个点,10个关键词,分别是:技能、见识、宣传、圈子、作品、选择、努力、持续、目标、稳定。
1
第一个关键词:技能
技能是普通人逆袭最核心的一环。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解决不了技能的问题,想逆袭就是难于上青天。
因为对于一些根本就不普通的人,比如牛人、富人、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可能不需要很强的技能,因为他们有更好的背景和资源,然后通过这些资源直接赚取财富。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个实打实的硬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起点。
因为普通人除了这个什么都没有。
比如对于今天的我来说,我想继续赚更多钱,技能可能已经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了。因为今天我已经掌握资源,掌握生产资料了,我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赚钱。
但是对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如果想逆袭,就必须要有一个“硬气”的技能。
这里的“硬气”不是说硬技能,而是指一项非常突出的技能。
这个技能,可以是新媒体写作、销售、拍摄、剪辑这种硬技能,也可以是沟通能力、共情力这种软技能。
总归你要有一项非常突出,比大多数人都强的技能。
因为这是你被人看到你有利用价值的开始。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家里没钱、没背景、没资源、没人脉,技能就是你唯一的利用价值,你只能靠自己的技能,去和别人换资源。
所以我们普通人最开始一定要磨练一项技能,这个技能是什么都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技能一定要足够强。
它不能是60分,也不能是75分,它至少是80分,甚至90分。
也就是说,在一个群体中,你至少要排到前20%,最好是前10%,你才算是有了一个“硬气”的技能。
比如你们公司里做这件事的有10个人,你一定要让自己成为那前2个人。
在任何一个小团体里,都是只有前20%的人有最好的机会。比如老板要提拔管理者或核心骨干的时候,他只会在这前20%人中选,因为核心骨干和管理者必然是少数人。
所以如果你只能做到70分,就意味着每次提拔管理人员的时候不会有你,毕竟10个人不可能提拔3个。
事实上,大部分人不管做什么,都只能做到六七十分。所以好机会,都是留给少数人的。
我在创业邦做新媒体编辑的时候,公司经常有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当年蔚来汽车的李斌要上我们杂志的封面,需要一篇新媒体文章发在公众号上,来配合杂志封面。其实就是要在公众号端有高阅读量,需要做爆款。
这时候我们总编就会直接点名让我来写,因为我是这里面写爆款概率最高的,交给我他最放心。
还有我们公司以前做年度峰会,给一些核心品牌做宣传的时候,也会点名找我。因为我在那个小群体里,是前20%,是做到80分以上的人,所以只要有好机会,就会找到我。
这样“硬气”的技能,就是普通人逆袭的一个起点。
上文提到过,这项技能,可以是写作、拍摄、剪辑、销售、社群运营、做私域,也可以是唱歌、跳舞、弹吉他等等都可以。但是必须要保证你不能是平庸,一定要做到优秀。
这是第一个,要打磨一项“硬气”的技能。

2
第二个关键词:见识
技能很重要,但见识也同样重要。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
我从211大学毕业之后,去摆地摊,在服装店做服务员。是因为我不够聪明,思考能力不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吗?
不是。
是因为当时的我没有见识。
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我能干什么,有什么可以干,更不知道商业世界是怎么构成的,各行各业是怎么回事,都需要什么样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又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及在这个行业里,哪些企业我是有机会的,哪些岗位适合我长期发展等等。
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去摆地摊,去做服务员。
有句话非常扎心:最可怕的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能做的到,但是你不知道。
比如有些人到了2023年,才真正接触到公众号,接触到新媒体写作,新媒体运营。但是很多人可能从2015年就靠这个改变命运了。
这就是见识上的落后,导致一些人错失了很多本来能做好的东西。
实际上,你只有见得足够多,才有机会在丰富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可以匹配,可以满足的那些东西。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存在A、B、C三种行业,特别适合你,但是你从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我在我的《普通人的系统逆袭课》中也提到过,你要疯狂地增长见识。
就是说,你要广泛的了解各行各业比较牛的人和事,要不停地开拓眼界,广泛的阅读学习,链接各种各样的牛人。
当你链接到一个牛人,或许就能打开某个世界的一扇窗。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比如有人想要链接我,加了我的微信,他会做的第一件事,大概率就是去翻一遍我的朋友圈。因为他要看看我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每天都在做什么,想什么。
同样的,我们需要加入很多社群,就是因为不同的社群每天会讨论不同的内容,那也是一个个的世界。比如电商圈、科技圈、IP圈,这些圈子里讨论的东西,就是你的见识,这里面可能就会有很多属于你的机会。
就像今年参加了我的新媒体变现圈社群的成员,一定增加了很多见识,也链接到了很多他以前链接不到的人,听了很多他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知识。
以及很多买课学习的人,也一定会通过听课增加很多见识。因为这些课程会帮他开拓视野,让他学到一些以前没听说过的东西。
这是第二个,要疯狂的增长见识。

3
第三个关键词:宣传
宣传这个点也非常重要。
因为你有没有能力只是其一,有多少人知道你有能力,是其二。
这两点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没有能力,但你被很多人认识了,那其实是让大家都知道你是个傻叉。
但是如果你非常厉害,可没几个人知道,你也就白厉害了。
比如你在公司里是一个运营高手,可是你不太会做自我宣传,除了你的老板和同事,其他公司和同行都不知道,那你就亏大了。
因为如果你会宣传,让整个行业很多人都知道你很优秀,你就有了议价权。
这其实就是个人IP。你有一项技能,然后用宣传10倍放大你的技能,扩散你的知名度。
比如我很会写作,我又不停的宣传我是一个很会写作的人,所以才有人来找我合作开写作课。
我最开始很擅长追热点,然后我又不停地宣传我很会追热点,于是就有人来找我去合作追热点的课程。
我当时有机会跟十点读书合作,并且能把课程卖出5万份,也是因为我宣传到位,让十点读书的课程组看到了我。
这就是高调做事。
因为你做事本来就是做给别人看的。
你在公司里做事是做给领导和用户看的,你对外宣传就是做给所有需要的人看的。
比如你是一个社群运营,那么这个社会上所有需要社群运营的老板都应该是你宣传的对象,你要尽可能让他们看到,否则你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这是第三个,我们一定要努力宣传自己。

4
第四个关键词:圈子
你如果做到了第三点,努力的宣传自己,你就会不停的被链接到各种有实力的圈子里。而这种圈子的重要性在于,它往往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因为在社会环境下,世界的核心构成是人。
而每一个行业的圈子,聚集的一般都是这个行业里最牛的人。所谓圈子就是掌控资源,掌控机会的地方。
如果你有技能,能做的比大多数人好;有见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机会干什么;会宣传,能让更多人的人知道你。
那么,你就一定要想办法进到不同的圈子里,在这些圈子里链接那些牛人。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技能,形成一个增强回路。
这是第四个,要尽量加入有实力的圈子。
5
第五个关键词:作品
如果你做好了前面的四点,打磨了一项技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有能力,又加入了有实力的圈子,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和资源。
那你就要思考:你要用这些机会和资源干什么?
你要拼命做出能代表自己的作品。
然后,再把这个当成杠杆,更好地宣传自己,撬动更大的机会,进入更好的圈子。
比如你有一项文案技能,你知道你可以去出版社或者去电商平台工作。于是你很好的宣传了自己,进入了一个圈子,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那你一定要拼了命的做出成绩,做出作品。
因为你不会在一家公司做一辈子。
当你做出作品,做出成绩来之后,你就可以跳槽到另一个平台B,这个平台一定会比之前的好。
同样的,你在B平台上继续拼了命的做出作品,也是为了去更好的平台。
这就是职场的真相。
职场不是一个待在原地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
在职场中,稳定都是阶段性的,连续性只是处于某个阶段时的连续。如果想要有大的进步,必须要制造不稳定,制造突破。
在你突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作品,你的成绩,因为这个东西是你不言自明的实力证明。
你有这个东西你就不用努力的说服别人。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本身就不好卖的东西你再努力也很难转化,而好卖的东西你放在那里,自动就有人排队。比如喜茶、星巴克、苹果手机等等。
包括我也没有特别努力的宣传自己。我更多的只是展示,告诉大家我有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但是我几乎不会点对点的去推销,因为我觉得我把我的成绩展示出来,就能证明我的实力了。
比如,我在直播间告诉大家,我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自媒体粉丝做到150万,那我的课程质量高就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如果我不知道怎么打造个人IP,我不可能有这么多粉丝。
再比如,我展示出我做课程七八年,学员累计20万人。
这也是我实力的证明。因为虽然我的粉丝量没有那么大,但是卖的很好。这就证明了我的课程好,复购率高,只要买过的人,就会回来买我其他的课程,期待我出新课,甚至还会说:“粥左罗的课可以闭着眼下单”。
这些就是我的成绩,我的作品。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我们在打造个人IP,宣传自己的时候,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如果你没有这个东西,你的个人IP其实非常虚,你宣传一些产品的时候大概率只能晒一些转账截图,而这些截图的信服力其实是非常差的。这种虚的个人IP,想要卖东西就很累,而且卖的很少。
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就不一样了。
像我的视频号、公众号都是摆在那里的,你点开我的视频,就能看到点赞很多都是几百,最高的也有10万+的。我的公众号,阅读量很多都是几万的。
这些东西,不需要我去秀,摆在那一下就能看到。而且它的信服力很强,它能自动说服你,让你相信我。
还是刚刚提到的,本身就不好卖的东西你再努力也很难转化,而好卖的东西你放在那里自动就有人排队。
段永平说过一句话:“营销一点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了,公司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产品的失败。”
同样的,也不会有哪家公司能只靠营销就成功。
比如大家觉得特斯拉、苹果这些公司都特别会营销,但是你不要忽略了,苹果手机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手机之一,特斯拉就是新能源汽车中最好的之一。
人家首先是产品一流,然后才是营销厉害。
这是第五个,一定要打造能代表自己的作品。
小总结:前面5点其实是一套完整的逻辑。
你要有技能,能做的比大多数人好。然后有见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机会干什么。还要会宣传,让更多人的人知道你。知道你的人多了以后,你就有机会加入一个有实力的圈子,遇到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了好资源和好机会以后,要拼命的打磨自己的代表作。有了代表作之后,就可以更好的宣传自己,然后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们讲后面的5个要点,这5个点又是另外一套逻辑。

6
第六个关键词:选择
如果你的技能很厉害,得到了很多工作的岗位,以及跟随不同老板的机会,那么你该怎么选择?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在那个阶段能不能最大效率的放大自己。
我过去的每一步选的都很好。
因为我认为未经深思熟虑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所以我的每一份工作都要花很长时间去论证,确保我所选的都比我未选的要更好。
比如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有10家公司可选,那么我选的那一家一定要比剩下的9家都更好。不然的话,我就不应该加入那家公司。
因为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你最宝贵的职业生涯阶段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一个人20多岁大学毕业到35岁是最有精神头儿,最有拼劲的,而在这段时期你可能只能换三五家公司,所以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尤其重要,说它决定了你这一生都不为过。
同样的,你在一家公司里有很多业务或项目,怎么选也很重要。
比如我在创业邦工作的时候,写了很多10万+爆款,之后我就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我变成内容组的管理者,执行的工作减少,负责管理大家。另外一个是我继续做执行,也就是一篇一篇的写文章。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
因为我觉得做管理可以再往后放一放。我既然找到了一个我很有优势的技能,我就要把这个技能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我还没有做到巅峰,如果我及早的从一线退下去,去做一个小小的管理者,那么可能我的薪水会停留在年薪三四十万,而不能继续突破。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我认为做一个普通的管理者,可替代性更强。但是如果我把那个技能做到顶端,做到巅峰,发挥到淋漓尽致,它的可替代性会更弱。
所以我当年选择的是不做管理,而是继续写,又写了一年半,真的写出了名堂,才有了之后更多的机会。
这是第六个,做选择一定要深思熟虑。
7
第七个关键词:努力
努力也非常重要,而且它的重要性很容易被低估。
因为如果你有了好的选择,但是你努力不够,导致没达成目标的话,你可能会误以为是选择有问题。
稻盛和夫以前说:“当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神灵就会出现”。
努力也是有层级的,所谓“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让你十倍、百倍的努力,而不是普通的努力。
当年稻盛和夫在上班的时候,他们的公司经营效益差,他直接带着铺盖就去公司了,他跟老板说:“从今天开始我住在公司里。”
这是稻盛和夫当年的工作作风。
很多人经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其实是因为努力不好测量,大部分人容易自我感动,觉得自己足够努力了,只是选择不对,机会不好。时间长了,这句话就变成了很多人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
很简单,如果你对我有一些了解的话,你可以想想,你能做到比我更努力吗?大多数人都不能。
当然,更好的努力,本质上也包含了用正确的努力方法和策略。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努力了,但是可能你的努力跟人家真正努力的人比,量级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经常说,努力是分量级的,你以为你足够努力,但是你和稻盛和夫、雷军、罗永浩比,你的努力可能只是平庸的努力,普通的努力。
前面说我们说,在技能上平庸、普通的水平是不行的,那么在努力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平庸、普通的努力也不行,一定要做到极度努力。
这是第七个,要做到极度努力。

8
第八个关键词:持续
普通人逆袭,爆发力很重要,但是持续比爆发力更重要。
比如,有的人在写作上爆发力强,一天能写1万字,但是他连续写了一个月也就30万字,三个月也就100万字。但是我在写作这件事上,持续写了8年,那他再怎么爆发,一下子也不可能干得过我。
包括我做直播也是,我已经直播了五六百场了,再有爆发力的人,也不可能一爆发就干过我。
这是持续的力量。
这种日积月累,长期专一形成的竞争力,绝对不是你靠爆发力杀进一个领域,干个两三个月能够比得过的。
普通人如果想要逆袭,一定要扎根在一个技能、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里,长期专一。
不要动不动就换行业,换技能,换事情去做,你换来换去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什么都没有做成,也很难积累出竞争壁垒,更无法做成看家本领。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在很多人持续力太差了,写作连一年都没写到就放弃了,做短视频也一年都没有做到就放弃了,但是我努力做短视频时几乎做到了日更。然后我的公众号也累计发文发了3900多篇了。
并且我研究新媒体,研究了8年,写作写了8年,做知识付费,教人学习,做了7年。一直扎根在个人成长和新媒体的研究上。
所以我有了现在的成绩。
持续非常重要,如果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做三五个月,只做一年是不可能做的很厉害的。
这是常识。
如果你想打造个人IP,你肯定有机会能做好,但是只做半年、一年不行,你要持续做下去。
同样的,写作在这个时代绝对有大机会,绝对值得你做一辈子。但是如果你想只写半年,你就别写了。
任何事情想要做成,都需要长期的付出,基本没有捷径。
如果说有捷径的话,那就是你学习更好的方法论,更好的刻意练习,增加刻意练习的频率,然后去加速进步的过程,把原本需要3年才能做到的事情,1年做到。
但是无论如何,你不可能三个月就成为高手。
所以如果你不想真正的学,不愿意扎实、努力、长期的去做,你不可能做出成绩。
这就是真相。
我从来不割韭菜,更不会用虚假的美好去骗你,我的价值观就是,一定要告诉你真相。
经常有人问我:老师我写了两三个月了,但是写作还是没有特别大的进步怎么办?老师我做短视频好几个月了,也没有特别大的起色 怎么办?......
这都很正常,这才是现实。
你去看看那些做成了的人,谁是做了很短时间就爆发的?几乎都不是。
我做自己的公众号,也是先打工,打了两年半,而且是高密度、极度努力付出的两年半,把自己的能力磨练出来以后才辞职创业,做自己的号。如果没有那两年半极度努力的付出,我不会那么顺利。
这是第八个,要长期持续地付出。
9
第九个关键词:目标
目标其实是牵引力,它牵引着你去做前面的八个要点。
你得有目标,你才会十倍努力的精进一项技能;才会努力宣传自己,让自己进入更好的圈子;才会疯狂增长见识,让自己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才有持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
很多人喜欢在直播间问我:“我根本就不想赚钱怎么办?”
我一般都会回:“不想赚钱就不用赚钱,可以直接躺平。”
因为他们没有这种世俗的目标,那他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到前面那八点。
而我努力是因为我想赚钱,我有目标。比如我想要买房子,买车,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想要成为一个百万大号,一个爆款直播间,想让我的直播间在知识教学领域里成为头部等等。这些都是我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一天一天的努力,持续五六百场直播,还会继续努力下去。
所以你得有目标,而且要经常定目标,定阶段性目标。
换句话说,你不能只定一个目标,更不能定一个“40岁财富自由退休”这种大而空的目标。
这不叫目标,叫幻想。
真正的目标应该是阶段性目标。比如我今年创业第六年,我去定我明年的目标。或者我这个月营收多少,然后我定下个月的目标。我们要在短期内,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定目标。
尽量不要去定三五年的长目标,因为变化太大你根本控制不了,定了也白定。
你就定一个月,半年的,就很好。
比如我这个月写作,要写几篇;这半年要把写作水平提升到能成功的投稿变现一次,或者让我的短视频账号涨到1000个粉丝等等。
这种目标才是有意义,可实现的。
这是第九个,要有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10
第十个关键词:稳定
稳定这个点,主要是为了给你兜底的。
我们作为普通人,在逆袭的过程中,一定要稳,宁愿少赚点,也不要去冒大风险。
我之前发过一条短视频,文案是:不用大富大贵,不要10倍幸福,我只要稳稳的幸福,长长久久。
经营家庭、经营事业都是这样的,普通人最重要的是稳。这个“稳”指的不是不求上进,不求改变,而是指不冒大风险。
因为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就是因为他没有大风险的承担能力。你赔了20万,可能五年都喘不上气来;你一套房子买错了,可能要后悔一辈子;你加盟一个项目把钱套进去,估计连着三五年都要叫苦连天。
普通人赔不起。
所以要稳,不要冒险,但凡有大风险的事不干,不做。
这是第十个,要稳定,不做大风险的事。
以上一共讲了10个点,10个关键词,分别是:技能、见识、宣传、圈子、作品、选择、努力、持续、目标、稳定。
希望大家可以反复学习,有所收获。
-THE END-
● 作者: 粥左罗。90后,向上生长创始人,公众号:粥左罗(ID: fangdushe520)。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