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贫穷的本质》,离钱就很近了
2024/4/1 MBA智库

    

    

     文/每晚·瑾山月 编辑/MBA智库琉琉

    

     看过一篇报道。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数百万穷人,每周只有4美分收入。

     慈善机构前去捐款,给每户贫困家庭发放1000元美金。

     起初,这笔“巨款”,的确让他们生活起色不少。

     但仅仅两年之后,90%的人又跌落贫穷的深渊。

     有人疑惑:有了钱,怎么还会穷?

     他们完全可以拿钱做买卖,或者进行商业投资,或是学个一技之长去打工。

     可现实却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后依旧挣扎在贫穷边缘。

     有人拼命工作赚钱,却因一场大病,一夜返贫;

     有人忍不住消费,整天东拼西凑地还账单;

     还有人早早辍学打工,到头来,成了最廉价的劳动力。

     我们想尽办法致富,可结果却是越努力越穷,越穷越没信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是世界级“贫困”专家。

     他们发现: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掉入了一个又一个的“贫穷陷阱”。

     两位经济学家合写了一本书,名为《贫穷的本质》。

     他们从专业角度,深度剖析了这一困扰人类上千年的难题。

     最终发现,摆脱贫穷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从根本上跳出“贫穷的陷阱”。

     1

     消费陷阱

     在书里,作者讲了穷人帕克的故事。

     帕克,是印尼的一个农民,常年吃不饱饭。

     他身体极度虚弱,干不了活,赚不来钱。

     可当阿比吉特去帕克家时,却意外地发现,他根本不穷。

     帕克家里,不仅有电视机、DVD机、移动电话,还有茶叶、咖啡和糖。

     阿比吉特百思不解:你为什么不先填饱肚子,而是买这些没用的?

     帕克说:我总得给自己找点乐子。

     在贫民窟,帕克远不是个例。

     阿比吉特见过很多面黄肌瘦的穷人,挤在音像店购买电影光盘。

     他对大家说:吃饱后去赚钱,远比消费重要。

     可不管怎么劝,穷人们还是一有点钱,就跑去购物。

     控制不住享乐的欲望,缺乏延迟满足的定力,令他们陷入了“消费陷阱”。

     而这种可怕的消费陷阱,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宁愿花钱吃大餐,也不愿报网课学技能;宁愿在促销中当剁手党,也不愿办卡去健身。

     在信贷、分期、打折的商业促销中,我们总是盲目消费。

     早已忘了最该花钱的地方,是增强自己赚钱的本事。

     低层次的人,受金钱驱使;高段位的人,把钱当成工具。

     “该花钱的地方,千千万万要花,不该花钱的地方,一分一厘要省。”

     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不被消费陷阱吞噬。

    

     图源:图虫创意

     2

     健康陷阱

     社会学家做过一项调查:

     当赚钱和健康发生冲突,你会作何选择。

     结果显示:70%的人,选择赚钱,放弃健康。

     没病没灾时,都觉得自己能打能抗,等生病住院,又不得不拿钱补救。

     这种“健康陷阱”,只要掉进去一次,就再无翻身的可能。

     书里提到,他们给穷人做调研时,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

     政府发放药物、消毒剂、营养片,尽管是免费的,穷人们也懒得去领;

     收入不高的上班族,宁愿花钱喝酒,也舍不得买一瓶廉价的补铁片;

     100美元的氯包,能预防32种疟疾,可没有一个家庭觉得有必要购买。

     穷人们似乎特别自信,拒绝拿出一点时间和金钱来关照身体。

     但事实是,最容易患病的,正是他们。

     有句话很扎心:

     “一个普通人和穷人的距离,就隔着一场大病。”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对身体漠不关心,把健康放在最后。

     两位作者将这种“健康陷阱”归结为:意识的缺失与行动的拖延。

     不想因病致贫,既要有意识上的觉醒,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护自己。

     3

     思维陷阱

     作者埃斯特,有个叫尤努斯的朋友,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一次,尤努斯外出,看到三个印度妇女,在公路上扬沙子。

     他好奇地上前询问,竟得知这是一门无本万利的好买卖。

     妇女们从海边运来湿沙子,铺在公路上任汽车碾压。

     等尾气吹干沙子,她们再收集起来,卖给有钱人。

     因为这种沙子,细腻干净,正好用来擦拭高档餐具。

     尤努斯提出,可以投资帮大家建工厂,一起多赚点钱。

     但妇女们却拒绝他说:我们只想填饱肚子而已。

     尤努斯无奈地说:穷人们发不了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局限。

     为了对比富人与穷人,埃斯特画了这样两条曲线。

    

     穷人做生意是OP曲线,很容易起步,但到某一个点,就停下来,之后再也没有突破;

     而富人做生意,是OZ曲线,会在调整和尝试中,持续盈利,不断超越原有水平。

     而导致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思维模式。

     比起富人,穷人的认知结构,十分固化,无法迭代。

     巴菲特说过:

     “我的一生中,从未遇见一位没亏过钱的富人,却遇见许多什么都不敢干而从未亏掉一毛钱的穷人。”

     不敢尝试,拒绝改变,逃避挑战,看似安全,却也失去了一切可能性。

     财富到底在哪里?

     如果思维是一堵墙,钱就在墙的另一边。

     不走出思维陷阱,无论多努力的人,都不会赚到大钱。

     4

     情绪陷阱

     2008年夏,两位作者认识了一个叫蒂娜的可怜女人。

     她患有抑郁症,和残疾的母亲,挤在破烂的窝棚里,靠乞讨为生。

     她原本经营着一家服装厂,却因为丈夫收回一张空头支票而陷入困境。

     那天,得知丈夫被骗后,她大发雷霆,不停地咒骂抱怨。

     之后,更是越想越绝望,干脆放弃了经营。

     几个月后,丈夫出了严重的车祸,并向蒂娜提出了离婚。

     一连串打击下,蒂娜万念俱灰,再也无法好好生活。

     不少人鼓励她:打起精神来,你可以东山再起。

     但蒂娜每次都沮丧地说:没有希望了,我天生就是穷命。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提出过一个“ABC模型”。

    

     A是指事件,B是指由事件引发的情绪,C是指由情绪引发的结果。

     很多时候,不是A直接导致了C,而是我们的情绪B,决定了事态走向。

     就像故事里的蒂娜,她的不幸,并非因为那张空头支票,而是源自太过消极的情绪。

     生活中,谁都可能遭遇意外,碰上坏事。

     任由自己发脾气、沮丧、难过,只会让负面情绪引发恶性循环。

     决定生活的不是某件事,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反应。

     两位作者一致认为,穷人因为生活艰难,更容易情绪化。

     因为输不起,怕损失,他们陷入诸多“情绪陷阱”中不可自拔。

     生活已经很难了,别让自己的情绪,成为你跨不过去的那道鸿沟。

     5

     教育陷阱

     《人生算法》有这么一句话:穷人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们不要概率权。

     拿教育来说,穷人等不及用知识赚钱,而是一有可能就出门打工。

     知识到底能不能变现,他们不确定,但打工一天拿到的钱,却亲眼可见。

     这样做,能暂时缓解贫穷,却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作者阿比吉特,一直认为穷人是没钱读书。

     可接触大量穷人之后,他才明白,事实远非如此。

     在很多国家,穷人可以读免费的公益学校。

     可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小学没读完,就急忙忙投身社会。

     阿比吉特公布了一组数据:

     “小学教育会让一个人增收6%,初中教育会增收12%,高中教育则高达20%,如果继续深造,读大学读研,乃至考博,收入将呈指数级上升。”

     可这组数据,在贫民窟毫不起效,大家始终觉得,读书无用。

     功利心和实用主义,令无数家庭陷入“教育陷阱”之中。

     可实际上,对穷人而言,在无背景无人脉的前提下,读书是唯一那条改命的路。

     给自己一点时间,用知识武装起头脑,才能打通社会的壁垒。

     教育,是以小博大的博弈。

     只要坚持下来,你才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甩掉贫穷的帽子。

     6

     聪明陷阱

     在印度,有一位蕾迪女士,是某家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一个拾破烂的人。

     听他抱怨说:“如果有自己的小推车就好了,现在每天还完租车费,赚的钱连一个饼都买不起。”

     蕾迪一听,顿生怜悯之心,马上以极低的利率给这人发放了一笔小额贷款,帮他买到了小推车。

     不久后,善良的蕾迪将这种贷款推广,很快就帮到了上万名穷人。

     但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蕾迪就遇上了大麻烦。

     先是有人制造骗局以各种理由拒绝还款,后有人拿了钱就消失。

     甚至有人造谣蕾迪因经济犯罪马上跑路,她的贷款可以不还。

     穷人们发挥聪明才智,每个人都能为自己找到不还款的理由。

     最后,伤透了心的蕾迪,因收不回借款而宣告破产。

     穷人们白拿贷款,看似赚了便宜,可结果却是,再也没人愿意贷款给他们。

     再到急用钱时,他们只能找黑帮借高利贷,而结果大都是家破人亡。

     在书里,两位作者感慨道:

     穷人们并不笨,但他们的聪明,往往用错了地方。

     很多时候,人越穷越爱耍小聪明,越没钱越想钻空子。

     可命运所有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每一种投机取巧,最终都套牢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聪明守恒定律”:

     一个人越精明,越容易遭受失败;越是聪明过了头,越反被聪明误。

     小聪明,恰恰是最大的陷阱。

     把脑子用对地方,脚踏实地地赚钱,才是人最该走的正路。

     ▽

     《贫穷的本质》出版后,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贫穷的认知。

     作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真诚地说: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全世界的穷人指点迷津。”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贫穷是一种不可抗力。

     是厄运,是意外,是他人的为难,是外界的戕害,导致我们无法翻身。

     可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不走出贫穷陷阱,人将永远被贫穷诅咒。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那个盲目又固执的自己。

     而真正能帮到我们的,也恰恰是觉醒后的自己。

     点个在看,读懂《贫穷的本质》,绕过一个个陷阱,你我终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THE END-

     ● 作者:每晚·瑾山月。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