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每顿饭不能超过1块钱”:这些新型PUA手段,早该被戳穿了
2024/4/1 MBA智库

    

    

     文/小椰子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最近,热搜上有这样一则帖子火了,看得人迷惑不已。

     一位父亲,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儿子在学校食堂的消费记录,一顿饭才花了0.5元。

    

     配的文案是这样的:“儿子每顿饭花一块钱吧,爹不差钱,每顿饭花一块五都行。

     评论区里有人不解地问:“怎么才花这么少啊!”

    

     父亲解释道:“一个烧饼5毛钱,我让他买半个,人家食堂不卖。

     现在就教给孩子学孟太监村的传统美德,省钱过日子。”

     一个正在读高中,正是长身体时期的男生,你让他一顿饭只吃一个烧饼?

    

     而且配菜没有任何肉类或素菜,就只有自己带的咸菜?

     然而,这位父亲似乎对自己的价值观坚信不疑:

    

     “我二十年前在高三也是五毛钱一顿饭的伙食费,我给孩子订的标准不能超过一块钱。

    

     “我那时候一顿饭两毛钱一个馒头,让他花五毛可以了。”

     面对别人“你要饿死他吗?”的质疑,这位父亲也是振振有词:“穷养儿富养女。

    

     拜托,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穷养了,可以说是虐待了好吧。

     都2023年了,还在拿自己当初读高中时的物价水平来给孩子定标准,到底能不能搞清楚现在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位儿子和别的同学一起吃饭的时候该有多尴尬?别人荤素搭配,他只能默默地吃着烧饼配咸菜。

    

     你会发现有些家长的脑回路就真的很奇怪,因为自己以前过的是苦日子,所以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过苦日子。

     美其名曰“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际上不过是看不惯自己的孩子小时候过得比自己富足罢了。

     2

     这还不是个例,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太多父母,都在以穷养自己的孩子为荣。

     比如有位妈妈晒出了自己跟女儿逛超市的视频。

     女儿拿了一瓶4块钱的饮料,结果被妈妈当场开了一堂讲座:

     “我教你怎么在超市买东西,以后上超市不能随便见什么就拿,一定要先看价。

    

     比方说你买一瓶水,那个尖叫多少钱一瓶?

     4块钱一瓶是吧,2瓶就8块,咱还不一定够喝。咱就不买那个了。”

    

     接着,妈妈拿起了一瓶矿泉水,接着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对着女儿一通输出:

     “这个,咱买3瓶它才多少钱啊?

     不是说不让你花钱,你是一个没挣钱的小孩,不能上超市以后见什么就拿什么,要先看价。

    

     咱那个消费水平就在那里,咱不能跟别人比。”

    

     评论区里,有人说自己总算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女孩长大后容易因为别人送的一碗白粥、一杯奶茶,就感激涕零:

     “小姑娘太穷,很多东西爱而不得,于是社会告诉她年轻的肉体有多值钱。”

    

     比如有位正在读研究生的女儿,晒出了自己和爸爸的聊天记录。

    

     她本来计划国庆去北京旅游,用自己做兼职攒的钱,结果被爸爸一通责骂:

    

     “你心跑野了,老想着旅游。”

     “我和你妈都这么大了,一次也没舍得出去旅游过。”

    

     “出去都是花钱,又受罪有什么好看的。”

     比如有网友说出了自己丁克的原因,就是父母从小到大留给她的童年阴影:

    

     “小学3、4年级,爸爸的朋友来做客时给了她200块钱,让她自己留着当零花钱,父母也笑着同意了。

     于是她过暑假的时候,就拿这笔钱请小朋友们吃肯德基、去水上乐园,花得只剩几十块钱。

     结果被妈妈用竹条抽到浑身都是印子。”

     再比如,知乎上有个获得了1万多点赞的回答,说的是自己18岁时被妈妈辱骂的亲身经历:

    

     高考报名,老师要求第二天要上交一寸证件照,晚上她就带着妈妈到处去找拍证件照的地方,结果都关门了。

     最后只找到一家商场里拍艺术照的地方,人家可以帮忙化妆+准备衣服+后期精修,一套下来80元。

     她哀求妈妈,就在这里照好不好,老师说明天必须交照片,这么晚了也找不到其他地方。

     结果妈妈就站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门口,大声地辱骂她:

     “你照个相片花80块钱怎么不去死呢?咱们家什么条件你不清楚吗?”

     3

     是,不排除一部分父母,确实是因为家里条件太差,不得不穷养孩子。

     但更多父母,明明有那个能力去满足孩子的一些合理的小需求,却已经将“穷养”当成了一种人生信条。

     让孩子总是充当亏欠者的角色,在他们最快乐的时候提醒一句:“你不配,你的快乐是压榨父母获得的。”

     这种话语,仿佛思想钢印一般,刻在了被穷养长大的孩子身上,给他们种下了“匮乏感”种子。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正当的,是应该被极端压抑的。

     长大以后,很可能会面临着这样两种心理问题:

     ①认知带宽变窄,无法考虑得更长远。

     所谓“认知带宽”(Cognitive bandwidth),指的就是一个人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长期处于匮乏稀缺状态下的人,会慢慢被环境所影响,被稀缺心态俘获注意力,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很容易看问题更短视,过多地关注自己匮乏的东西,无法做出更长远的判断。

     ②自我价值感极低,常常内耗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被穷养长大的孩子,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观念:自己只配过“低配版”的生活。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童年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长大后更难自立。

     长大后自卑敏感,什么都不敢要,总害怕亏欠别人,别人对自己好一点,自己就诚惶诚恐,丧失了主动追求幸福的勇气。

     4

     其实,所谓的“穷养”、“富养”,更多时候与物质水平无关,只与爱有关。

     很多父母,即使无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却总是让孩子生活在精神富足之中,在爱里成长。

     看过这样一个童话般的故事:

    

     “小时候,家里破,下雨了漏水跟水帘洞一样。

     爸爸就拿了把雨伞,把我遮住,自己拿着锅碗瓢盆去接雨水。

     看我害怕,就把金属小碗举着移动高低,不断回头问我哪个位置的声音最好听。

     这是爸爸在最落魄的时候,带我听的一场最好听的演奏会。”

     一个人的安全感,来源并不是钱,而是爱。

     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你仍可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需求,呵护他们的自尊心,用爱来弥补物质上的贫瘠。

     最后,送给所有被穷养长大的孩子,一段很治愈的话:

    

     “累了是可以打车的,热了是可以开空调的,喜欢了很久的东西是可以攒钱买回来的。

     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对花钱有负罪感,你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前提是你相信自己值得。”

     共勉。

     -THE END-

     ● 作者:小椰子。我是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的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网粉丝量破100万,陪你每天一起认知升级。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欢迎关注。MBA智库(mbalib)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拜托星标MBA智库★才能每天看到文章哦!

    

    

     MBA智库好文精选:

     ●“我20多岁,没坐过高铁也不会点咖啡”:央视报道的这个网红,越多越好!

     ●12年前,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看完《天道》,才明白人生最好的过法:不逞强,懂示弱,少争辩●“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MBA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