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校友参加同济110周年校庆返校日记
2017/6/23 6:11:53 大医精诚

    

     同济因医学而生,医学因同济而盛。难忘的同济求学生涯,在学子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提起同济,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非常的情愫。

     很久以来,最开心的事情是某日在京城偶遇一位素不相识的同济校友,经人介绍后,他对我讲:“我一看见你,就觉得你肯定应该是同济的”。当然,我看见这位陌生的校友,也有同感。

     我想:一定有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把同济和我们这些曾经是而且永远是的同济莘莘学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适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10周年院庆。其实,我们还不太习惯把母校叫做同济医学院,觉得有些拗口,有些遥远,彼此间总喜欢把母校叫做“同济”或者“同济医科大学”,觉得那才是我们的母校原应有的名字。

     5月中旬,在回武汉前夕,手机铃声骤然响起,传来熟悉而又亲切的汉味普通话,是来自母校的声音,学院负责接待外地校友团的柯老师询问我的回校事宜,一句“欢迎回家”,迅速拉近了我和母校之间的距离,泪水差点夺眶而出。是的,同济就是我们永远的家,同济对学子的吸引力是永远的。

     曾经的学子应常回家看看,看看哺育过我们的母校,看望深爱着我们的老师,寻觅我们青春的记忆,回味那段最美好而又难忘的时光。母校会展开双臂欢迎她的游子们的。

     我迫不及待等着520的到来,因为回母校为同济庆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多想再回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再回到那充满青春气息的母校,再一次聆听师长的教诲,再一次走走校园的林荫小道。

     那一天终于来了,我早早赶到火车站,坐上高铁,心中盼望列车的速度应该再快一点,早一点看到朝思暮想的母校。下车后,坐上学校安排的接站车辆,来到住宿的宾馆,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走进校园。

     毕业多年,同济校园已发生沧桑巨变,当年古色古香的老楼大都消失了,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校园变得靓丽,变得现代,也变得有些陌生。我在为母校的发展感到欣喜之余,又为失去的过去一声叹息。

     走在青青校园中,耐心寻找,学生食堂、碧珠长廊、水塔、图书馆、校办公楼、理化馆、法医楼、电教楼及位于校园中心部位的那片笔直的参天小树林,还是熟悉的模样。小树林曾经是“恋爱圣地”之一。细细品味,感觉还是老建筑别有一番韵味。

     天空慢慢暗了下来,校园里另有一般模样,青年学子们带着厚厚的医学书匆匆而过,想必是去用功了;也有人学究般一脸严肃地在路上走着,似有无限的烦恼,大概是某位博士生在思索如何撰写新的SCI论文吧;一群带着书卷气的亭亭玉立的女生们相互一阵耳语后,发出铃声般欢快的笑声;情侣们手拉着手,互诉着衷肠,脸上洋溢着幸福,恰似我们当年;身旁时而有几位穿着各色运动衫的小伙子们,呼啸而过,显然是要去参加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年轻真好!

     夜深了,我信步来到大操场。大操场上跑步、踢球、散步的人络绎不绝,宛若白昼,当然,也不缺在黑暗中卿卿我我、轻声低语的恋人们。我努力寻找着过去的痕迹,这里应该是当年跑马场大看台的位置;这里应该是当年我们上体育课时,老师教我们打排球、练武术的地方;这里应该是我搬着小板凳看周末电影时坐的位置;这里应该是跑800米时的环形跑道;这里应该是当年的那颗大树所在的位置,长跑时为了偷偷少跑一圈,有自以为是的同学曾暗藏在大树后,其实善解人意的老师早就发现了,只是不说破而已;这里应该是我们大班照毕业照时的位置,从此后,大家天南海北,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再次相遇,竟不能相识,热情交谈之余,忍不住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是某某某吗?”;

     那里应该是炎炎夏日,我们自带凉席、毛巾被,露宿室外的地方……当年条件简陋,每到“火炉”武汉最热的那些天,寝室里燥热难耐,空调是想也不敢想的,连电扇也是高大上的奢侈品,自来水似乎也是热的,冲多少次凉也不够,用扇子根本无力驱走酷暑。于是,仗着年轻,干脆就和同学们一起睡在凉爽的大操场上。夏日夜间的大操场就是一个天然的空调房,同学们席地而卧,闻着绿茵的清香,地当床,天当被,凉风习习,自由自在,海阔天空,谈古论今,好不惬意,可以睡一场好觉。

     当年大操场上睡满男生女生的壮观景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夜幕之下,该有多少风花雪月、青春浪漫的故事发生?这或许只能留在往日的记忆中了。

     5月20日上午是开同济医学院成立110周年纪念大会的日子。各方嘉宾,纷至沓来。从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到充满稚气的同济新生代,一起重温了同济的光辉历史,展望未来。同济有着厚重的历史,百十年来,同济人秉承同心同德同舟济、济人济事济天下的精神,为社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从上海到宜宾李庄,再回到上海,又来到武汉,同济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在现代中国,到同济学医,表明你接受了最好的医学教育,她是一个品牌,是你事业发展、展翅鹏飞的第一级台阶;到同济看病,说明你接受了最好的医疗救助,她是一种信任,是你在身患重疴、生死攸关时所寄托的最后一线希望。

     同济百又十年,人才辈出,璨若星河。我们不仅有裘法祖校友、武忠弼校友这样的闻名遐迩的医学巨匠,有获得“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校友,有多名院士、一级教授、知名专家,也有在各行各业中的突出人才,这其中不乏奠基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学者。仅高我两届的胡丙长校友,竟然是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正教授、系主任,真让人自觉弗如,不禁感叹“大家都曾同在一个屋檐下,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人家是怎么学的呢?”。

     昔日的国共双方的两大巨头的“御医”中,也有同济人的身影。甚至出现了“中国汽车之父”饶斌校友、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宗白华校友这样的奇才。还有更为众多的默默无闻的同济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中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每一个有同济人的地方,同济人未必是最出名的,但一定是踏实肯干、甘于默默奉献的人,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发扬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众多嘉宾发言中,“全国道德模范”王争艳校友说出了所有同济人的共同心愿:祝福母校蓬勃发展百年百百年,人才辈出万代万代万万代。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回到同济,与老同学的聚会是少不了的。午后在陶红兵等同学的精心组织下,廖爱华、赵小红、吴爱兰、李恒、孔立志等同学积极参加,各位老同学盛情款待了我和担任上海校友会会长的费耿同学。同济人相见,分外亲切,纵然别离多年,陌生感也瞬间消失,仿佛我们从未分开,一直都很熟悉。

     我们在一起,谈论过去、谈论同济、谈论尊敬的老师、谈论老同学,为我们曾同是同济的学生感到骄傲,也为母校的某些需要发展之处,深感忧虑。我们殷切希望母校能够实现跨越式的成长,永继辉煌,同舟共济,继往开来。

     在晚上的另一个同学聚会上,我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法医学系的秦老师。在我们大班毕业2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秦老师的发言充满了对同济的热爱,对学生们的关怀,事过多年,仍不能忘怀。第二天一早,我又应赵小红同学的邀请,专程前往整修一新的中山大道“过早”、观光。感谢老同学们的热情款待。

    

     校庆当日下午,为了听取各地校友对母校发展的建议,陈建国院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校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的老校友,也有刚毕业不久的“小同济”。大家都是同济人,以同济人为荣,如同家人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畅谈各自在母校的经历,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其中一位校友谈到他的父亲在十年动乱期间,曾主持学校工作,保护了以裘法祖教授为首的一大批老同济人,为同济的发展留下了火种,令人动容。

     来自港澳台的校友也谈起了和母校的深厚感情,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是母校的哺育奠定了今日之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上海校友在现场向母校捐款,希望为母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我和阜外医院的芮璐校友代表北京校友会,向母校赠送了《创新同济人科技沙龙》创刊号,表达了“客居京城,不忘初心系同济”之情。我们都爱同济!

    

     中午我拿着学校发的“校友卡”,到学生食堂就餐,回味了下重当学生的感觉。混迹于青年学子中,顿觉年轻。

     据说,这张“校友卡”永远有效,看来以后可以经常回校用餐了,我们永远是同济的学生。感谢母校细致、周到、体贴的安排!

    

     餐后离返程的时间就不多了,一股忧伤的情绪袭来,心中有种母子分离般的痛彻。为什么我眼中常饱含泪水,因为我深爱着我的母校!

     我再一次沿着当年走过的校园小路行走,再一次看看学生宿舍、碧珠长廊、水塔、图书馆、校办公楼、理化馆、法医楼、电教楼及位于校园中心部位的那片笔直的参天树林,再一次看看院史长廊,再一次看看可爱的在校就读的小校友们,再一次看看尊敬的同济创始人宝隆博士的雕像,再一次回到同济广场瞻仰裘老校友,再一次感受老前辈的谆谆教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在通往同济医院的一条小巷中,蓦然回首,我发现一个牌子上写着“我爱同济”四个醒目的大字。是的,这正是我心所想。

     我要大声地说:同济,我爱你!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