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讳疾忌医”中,扁鹊见的到底是齐桓公还是蔡桓公?
2018/2/19 大医精诚

     转自孔较瘦

     这两年我开始在学校上理论课,课堂上睡觉的同学比较少,很多人甚至瞪大眼睛盯着我:他们看我年轻,怕我讲错!有一次上内科学,我突然想到了“讳疾忌医”这个成语,自然也就会提及“扁鹊见齐桓公”的典故。谁知课间休息时,有人走过来跟我说,讳疾忌医的故事讲错了,扁鹊医生见的是蔡桓公,不是齐桓公。还顺口将《扁鹊见蔡桓公》的全文给背诵了一遍。

     那么问题来了:扁鹊见到的到底是齐桓公还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黑锅到底该谁去背?

    

     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我是在《史记》中读到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是初中语文课本中读到的,因为这是我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印象深刻,也清晰地记得这篇文章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我们先来看看两篇文章异同,瞧一下它们说的是否同一件事,然后再评评理,看到底谁是对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後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後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後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後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有图有真相,著名“六不治”亦出自此篇

    

     【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有图有真相

     两篇文献我们都已经找到了,在断案之前,我们首先有请搜狗和度娘来表态。当孔较瘦分别使用“扁鹊见”“扁鹊见齐桓公”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自动弹出的结果都是“扁鹊见蔡桓公”,少数是“扁鹊见秦武王”。似乎搜狐公司和百度公司也站到了我的对立面,认为扁鹊见到的就是蔡桓公。革命形势对于我而言,似乎略显紧张。

    

    

     搜狗搜索“扁鹊见”,多数显示蔡桓公,少数显示秦武王

    

     搜狗搜索“扁鹊见齐桓公”,全部显示蔡桓公

    

     度娘搜索“扁鹊见齐桓公”,显示蔡桓公

    

     度娘搜索“扁鹊见”,多数显示蔡桓公,少数显示秦武王

     多数人对于韩非先生所作的文章更加熟悉,因为它是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留给我们的除了“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外,最重要的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中的“还”字通“旋”,据说是转身离开的意思。司马迁老先生看的透彻,直接就认为这是个错别字,所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改写成了“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

     仔细对比韩非和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除朝见君侯的时间略有不同外,二人对白、病情判断、诊疗方法均近乎一致;可以说他们说的应该是同一回事,但到底这位讳疾忌医的病人是齐桓公还是蔡桓公,仅凭这些供词尚且不足以定案。

     提到齐桓公,很多人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公子小白。他不念旧恶,起用管仲为相,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迅速崛起。齐桓公年轻时是传奇、称王称霸时是传奇,死了以后还是传奇。史载小白先生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在灵堂中便大开杀戒。兄弟们杀的兴起,竟无一人安顿齐桓公入土为安,致使他的尸体在棺材中腐烂,蛆虫爬满了屋子。至于蔡桓公是谁,许多人不甚了了。但在民间传说中,扁鹊医生诊治的另外一位病人:秦武王,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果大家对他不熟悉,那么他父亲的小老婆芈月皇后,大家一定耳熟能详。秦武王赢荡先生天生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与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一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举重运动员俱乐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带人杀奔周都洛邑,竟想搬走象征天下利器的九鼎。周天子无奈,只得任其胡为,结果赢荡在举鼎时折断胫骨,终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

     如果说我们对于讳疾忌医的主人公理解有误,那定是韩非和司马迁其中一人记载有误?难不成,这两个人中还有一人在玩通假字的游戏?“还走”与“退走”可能写错,但无论如何,“齐”与“蔡”是不太容易混淆的。我想,答案无非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韩非搞错了,司马迁胜出

    

    


     韩非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与思想家,是百家争鸣中最后一名还被人成为“子”的大学问家。韩非先生是司马迁的前辈,但他并非历史学家,和严谨的司马迁相比,搞错也成正常。但若太史公司马迁先生是对的,那么扁鹊其人一定是千年老妖,不然他不可能先后给齐桓公、虢太子、秦武王诊病,就像孔较瘦无法同时给康熙皇帝和蒋介石看病一个道理。齐桓公小白先生死于公元前643年,秦武王即位于公元前311年,两个人相差三百多年,扁鹊是不可能成为二人的主治医师的。因此,这第一种可能性可以排除。

    

     【第二种情况】

     司马迁搞错了,韩非胜出

    

    


     韩非子记载的扁鹊治病故事,纯属是为了佐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一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交代扁鹊生平和其它事迹,因此只能算作是扁鹊见蔡桓公的孤立证据。而司马迁作品中详细记录了扁鹊拜师过程、行医经过以及医疗成果,证据详实,让人不得不信服。因此,第二种可能性也可以排除。

    

     【第三种情况】

     司马迁与韩非都没错,读者错了

    

    


     韩非和司马迁所记录的若是同一件事,当然里面的桓公就应该是同一个人。其实,讳疾忌医中的齐桓公并非我们所知道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公子小白,他是齐国的另外一位君主。而蔡桓公也绝非蔡国的君主,恰恰正是齐国的君主。先秦时的齐国分为姜齐和田齐;公子小白姓姜生活在春秋时期。而另外一位齐桓公姓田,叫田午,生活在公子小白去世后300年的战国中期,在成为桓公之前,他居于封地蔡,所以又称为蔡桓公。这位姓田的齐桓公并没有称霸,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这位齐桓公和秦武王生活的时空就比较接近了。那么齐桓公和蔡桓公之争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韩非和司马迁都是对的,错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蔡桓公就是齐桓公,而齐桓公却不是我们认识齐桓公。

    

     【第四种情况】

     一些新病人的问题又浮出水面

    

    


     民间传说扁鹊先生走的都是上层路线,他诊治的患者尽是赵简子、齐桓公、虢太子、秦武王这类知名人士,这些人的生卒年代相对清楚,所以用来计算扁鹊先生的江湖路线极有帮助。通过上文我们知道,齐桓公田午和秦武王生活的时间已经接近了,但我们还是应该提高警惕,并且好好算一笔账:虢太子一定生活在虢国,这个国家在公元前655年便已覆灭;扁鹊的病人赵简子先生死于公元前476年,田午先生死于公元前357年,秦武王出生于公元前329年,中间的时间跨度实在太大。即便相隔较近的田午与秦武王,中间也有46年的时间差。虽然韩非和司马迁都说扁鹊先生逃去了秦国,但他在秦国政治避难46年才为秦武王诊病的可能性还是不大。因为历史记载,扁鹊去了秦国没有多久便已被同道害死,似乎并没有在秦国停留40余年时光。

     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疑团:司马迁与韩非会不会都搞错了?

    

     【第五种情况】

     司马迁与韩非都搞错了

    

    


     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有人说扁鹊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先秦时期名医的代名词。那时候医生们见面,相互之间不称呼其名,都是尊称为“王扁鹊”“李扁鹊”“张扁鹊”,就像“专家”“教授”“主任”不是一个人,而是对一个群体头衔的称呼一样。孔较瘦对于这种观点并不认同。

     《韩非子》的作者韩非先生与扁鹊均为战国人,对于扁鹊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应该心知肚明,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扁鹊先生为蔡桓公治病,应该是就事论事的引用,想必与《庄子》中寓言故事般的二次创作有本质区别。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就是一个赤脚医生行走江湖的故事。历史上这么多牛逼的人,司马迁都没去单独列传,而是偏偏为扁鹊先生做传记,想必,他一定是掌握了确切证据和资料的。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时间上如此明显的漏洞不应该没有察觉。我的观点是这样子的:扁鹊就是一个人,但并非活在民间传说和《史记》中的哪位扁鹊。与其质疑扁鹊是不是一个人,不如去质疑记载的扁鹊传记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假的。

     自从杨晖将自家所藏的《史记》上交给朝廷,流传至今早已散失很多,我们看到的版本里面,很多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之说。那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文极有可能不是司马迁所写,或者是他的文章被人篡改过。拿错误的尺子(现存的史记)去丈量正确的人(扁鹊),本身就很荒谬,所以我并不同意扁鹊是一类人、一群人的说辞。考证的学问在于过程和证据,不在结果。对于这种没有确切文物佐证的说辞,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也许是我们想多了,把扁鹊的传记当成鸿门宴一样的故事去看,亦未尝不可。看小说与看历史都要摆平心态:历史,除了人名,可能都是假的;小说,除了名字,可能都是真的。

    

     【结案陈词】

    

    


     扁鹊所见的桓公应为齐桓公田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表述不清,可能使公子小白背负讳疾忌医的黑锅。

     扁鹊为虢太子、赵简子、秦武王治病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扁鹊到底是一个人、一群人、一类人,这都不重要,他代表了古人对于名医的一种渴求,即便《史记》中的列传是造假,也是一种企盼,难道今时之人就不渴求名医了吗?社会一旦出现某某大腕神乎其神的手术,便都竞相传颂,这与古人传播扁鹊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区别。

     流传至今的《史记》有60余种版本,真伪难辨,不能当作扁鹊生平的直接证据。

    

     退堂!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