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巡讲培训会议在京盛大启幕
2018/12/24 大医精诚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下称,2018版指南)已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和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共同修订发布。为了更好的帮助各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理解和学习指南的更新内容,更好的规范临床诊断治疗工作,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和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办,北京协和医学基金会承办的2018版指南第一次巡讲会于2018年12月16日在京盛大启幕。

     2018版指南的重要意义

     国家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韩孟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2018版指南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艾滋病防控水平,希望今后我们国家的艾滋防控能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可以将艾滋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大家对艾防工作的支持。

    

     韩孟杰教授

     “2019年将会有十几次的全国巡讲,这不仅对中国艾滋病的诊治工作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完成3个90% 的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王福生院士在致辞中表示,CDC有大的数据库和平台,还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此外还跟卫健委有密切的联系,希望今后临床医务工作者能够借助CDC平台在促进中国艾滋病防控工作方面取得更大成果。

    

     王福生院士

     “2018版指南融合了国际先进的诊疗理念和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表示,2018版指南第一次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肝和艾滋病学组联合编写,2019年将会把指南的核心要点在全国进行解读,以期能够联合全国的疾控中心和临床专家将艾滋病的防治水平和临床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

    

     李太生教授

     2018年全国HIV的疫情概况

     韩孟杰教授从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讲起,介绍了我国HIV的疫情情况。韩孟杰教授介绍称,2017年,全球范围内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36,900,000,正在治疗的人数21,700,000,新感人人数1,800,000。1990年—2017年,HIV新发感染和死亡呈下降趋势。我国2018年1月-9月新报告HIV/AIDS 11.5万例,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 85.0万例,死亡26.2万例。中国疾控中心与UNAUDS和WHO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25万,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万,新发感染者8.0万左右。

     我国艾滋病疫情具有地域差异大、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注射吸毒传播病例逐年下降等特点。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60岁以上艾滋病病例以男性为主,从2010年的4751例上升到2017年的19815例,构成从7.4%上升到14.7%。此外,新发现15-24岁青年HIV/AIDS病例,从2008年的8354例上升到2017年的16307例,其中,青年学生占比从2008年的5.8%上升到2017年的18.9%,且青年学生病例以同性传播为主,占比为57.9%,异性传播占38.7%。

     韩孟杰教授指出,我国的艾滋防控工作需群防群控进一步扩大有效预防措施的覆盖面,需要提高治疗数量和质量双管齐下,也需要强有力社会支持使我们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

    

     韩孟杰教授

     “HIV病毒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和重组率,HIV-1亚型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副主任汪宁教授分析称,自2005年起,全球艾滋病死亡率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全球HIV/AIDS死亡患者年龄分布主要在0-5岁和25-54岁之间。

    

     汪宁教授

     按每10万人口存活总数、新感染数和死亡数三个指标,将全球188个国家分成10个流行水平,中国均排在第8类,属于低流行水平。全球存活HIV/AIDS约3600万人,75%集中在15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并列第7位。近些年,中国艾滋病防治主要成效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逐年下降和艾滋病死亡率不断降低。

    

     “十三五”总目标是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死亡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水平。那么如何降低HIV新感染率和AIDS病死率?汪宁教授用如下图示从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感染人群直至死亡的维度为与会者做了解读,他解释称,具体体现在2018版指南中就是全程管理的理念。

     2018版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18版指南是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指南”李太生教授分析称,近些年艾滋治疗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和推陈出新,治疗决策依据增多,此外既往治疗药物副作用明显,影响患者依从性,与此同时国产和进口治疗用药种类增加,临床医生治疗有了更多选择,因此艾滋预防、全程管理等先进理念亟待推广应用,因此2018版指南应运而生。

    

     李太生教授

     2018版指南相比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历年更新,节奏明显加快,距离2015版指南只相隔三年。除各章节细节更新外,2018版指南还新增了单阳家庭生育、预防阻断、HIV感染的全程管理等全新内容。

     在早期诊断方面,采用核酸检测进行补充试验 缩短了抗体阴性者随访时间;新增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的临床意义;急性期诊断删除“抗体阴转阳”, 建议核酸检测补充试验。在机会性感染方面,在提倡尽早进行ART的同时,2018版指南考量了IRIS风险,放缓了结脑和隐脑的ART时机;首次纳入SMZ-TMP作为PCP一级预防。在HAART方面,2006-2018: HAART更强效、安全和简便;研究表明中国患者有半数人服用后血药浓度超过理想的治疗浓度,接近中毒浓度,在体重小于60kg的患者中尤为明显,因此新版指南对EFV的剂量作出重要更新;此外还首次加入病毒学抑制患者的简化治疗。在预防阻断方面,PEP首选方案更新为TDF/FTC+INSTI,中国指南首次加入PrEP内容。新指南首次加入HIV感染的全程管理,具体来看,HIV感染的全程管理是指HIV感染者在确诊后多学科合作团队为其提供的一种全程综合诊治和服务关怀管理模式。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推进,多脏器相关的非艾滋病死亡率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在骨骼、肾脏、中枢神经、心血管、肝脏等脏器相关死亡率增加。因此开展多脏器并发症相关的研究,建立综合的治疗模式,将艾滋病病死率降低到2%以下是我们的目标。”李太生教授总结道,对于未来,我们有3项展望,一是降低因重要脏器并发症导致的非艾滋死亡,探索将免疫调节剂应用纳入治疗和综合干预;继续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实现课题联动与成果推广应用。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在疾控专家、王福生院士、李太生教授高屋建瓴的致辞和精彩的主旨演讲之后,指南编写组成员等国内知名专家对2018版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他们分别是:

     一、吴昊教授解读《艾滋病的病原学与发病机理》。

    

     吴昊教授

     二、陈谐捷教授解读《机会性感染》。

    

     陈谐捷教授

     三、吕玮教授解读《抗病毒治疗》。

    

     吕玮教授

     四、何云教授解读《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

    

     何云教授

     五、孙丽君教授解读《HIV母婴阻断和单阳家庭治疗》。

    

     孙丽君教授

     六、沈银忠教授解读《HIV的全程管理》。

    

     沈银忠教授

     七、宋晓璟护士长解读《艾滋病患者ART依从性训练》相关内容。

    

     宋晓璟护士长

     八、蒋岩教授解读《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分期诊断》。

    

     蒋岩教授

     九、王辉教授做专题会主旨演讲。

    

     王辉教授

     最后,李太生教授与与会嘉宾交流,并做会议总结。在总结中,李太生教授再次感谢参与编写2018版指南的专家,他也非常感谢在第一次指南巡讲会上做点评和发表主旨演讲的专家。据他透露,新的一年里2018指南巡讲会将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全国各地进行十几次的巡讲,旨在全方位推动我国防艾治艾工作的开展。

    

     抓住戊戌年的尾巴,2018版指南第一次巡讲会完美落幕,让我们一起期待2019年!

     执着破解艾滋的协和才俊,痴迷医学科研的白衣天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