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气到吐血,到底该打哪儿?
2019/1/14 22:00:00 大医精诚
转自:医林百晓生

从古至今,打和骂都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打,一直被认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终极神器。古谚道“棍棒之下出孝子”,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爹爹妈妈们打得顺理成章而又酣畅淋漓。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老祖宗的支持,面对娃娃们的哭叫,爹妈们心疼之余居然还能满怀正气,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不过来自医学界的病例反馈对打孩子的技术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急诊室里,我们时不常地就可以碰到被父母打伤的孩子。面颊青紫、身上皮肤瘀斑是比较常见的,眼睛、耳膜、颅脑、脊髓和腹腔脏器损伤也不少见,严重的需要抢救,甚至导致死亡。
仔细询问病史(也就是打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挨打多半集中在小学期间,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还很弱小,不太扛打;而与此同时爹妈却正处于壮年,虽说气力丰沛但毕竟不是职业打手,所以下手时难免会失了分寸。
由此可见,打孩子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一般来说打孩子有两种站位方式:面对面或者你面向孩子的侧面。之所以采用这种站位方式,是因为多数的殴打是训着训着就开始动手了。
面对面时最容易打到的位置是头顶、太阳穴、面部和耳朵,只要力气够大,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当你面对孩子的侧面时最容易打到的地方是后脑勺,脖子和脊柱。这些地方看起来比较结实,事实上孩子的身体非常柔弱,根本就禁不住暴力冲击,只要打实了,搞不好也是残疾。如果是用脚踢踹或者其他什么坚硬的东西来打,那么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所以,要做到打而不伤,关键还是在于力度的控制,而力度的控制,其实是来自于情绪的控制。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打孩子,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打孩子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教育和惩戒;第二是泄私愤。根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多数家长的目的都是“二合一”的,并且以后者为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想要起到教育和惩戒作用是用不着那么声嘶力竭地下狠手的,而且,之所以多数打骂到了中学以后就会渐渐停止,主要是因为大孩子已经不那么“好欺负”,但教育和惩戒却不会因为孩子年龄的增长而终止。
下面这张图最近很火,也很有意思:

看完之后,父母打孩子的潜意识轮廓就很清楚了: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体力有优势,知识水平有优势,而且孩子还小,即便打了,他也不会记仇……
信言及此,突然发现打孩子竟然不仅只是小孩子的专属“教育工具”,而且还带了这么强的欺负人的色彩。想想这种不良情绪的宣泄居然常常被冠以教育之名,真是对“教育”这个充满爱意的字眼的一种羞辱。
古时候最有名的教育故事莫过于《孟母三迁》。据说开始时他们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跟人家装神弄鬼地学祭祀,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住”,于是搬家到了集市附近,后来发现孟子又跟人家学高声吆喝着卖东西,于是再次搬家到学宫旁边,看到孟子学了很多礼仪之后这才安心居住下来。
整个过程中孟母没有打也没有骂,更没有指责孟子“不学好”或者“没出息”,而是认真地从自身找出原因,进而选择了搬家。后来“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人们把孟母的教育经验总结为“善以渐化”,也就是从点滴做起,慢慢培养。
再往深里说,她是一直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而她自己就是那个画师,身教言传,一丝不苟。
反观我们自己,有许多人显然把教育的本质看简单了:自己懒得身上恨不得要生蛆,却一味要求孩子勤学苦练;自己花天酒地,却希望孩子洁身自好……就像笑话里说的:自己不会飞也不想飞,却下个蛋,逼着后代使劲飞。只要孩子的境况稍不满意,或者自己折了面子,家里转眼就是暴风骤雨、鸡飞狗跳。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看这话可以往前再追溯一下:爹妈强则少年强。你想,假如我们的少年天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只会用吼叫和巴掌索要成绩的爹妈,他们凭什么能强?
孩子不行,首先必是爹妈不行!
其实,教育孩子跟当教练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觉得只要把“刻苦训练、为国争光”几个字贴在墙上,再做几个训练计划就能带好队员,那当教练也未免太简单了。名师出高徒,在教和学的一对矛盾中,教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教育者,绝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胜任的。
仔细分析汤仙虎、郎平、刘国梁等名帅的执教经历你就会发现:一个真正出色的教练,首先教的都不是技术。他们会去引导队员培养兴趣、养成好的训练习惯、建立责任感、鼓起斗志,用各种方法提高队员的自制力,激发出他们所有的潜能。
每当运动员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冷静下来的也都是教练。他们会主动承担责任,认真查找原因,与运动员密切配合,共同走出困境。不难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每一对金牌师徒都会情同父子。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在吼叫和巴掌之下,你跟孩子能建立起这样同仇敌忾的默契吗?
所以,下次再想打孩子的时候,建议先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1、孩子犯了错误是因为有先天不足吗?2、我该负什么责任?3、打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回答完了这三个问题,依然想打孩子,那么这个时候最合适的打击部位,既不是孩子的脑袋也不是后背或者屁股,而是你自己的脸!
不要忘了,你自己才是最主要的责任人。
并且,按照医林百晓生的建议,只要是打,至少应该连续打三个耳光:
第一个耳光,打你个不明事理、推卸责任!
第二个耳光,打你个为老不尊、欺凌弱小!
第三个耳光,打你个败家辱祖、殃及国运!
同时,打脸的力量也有分较:如果是高抬轻打,那说明你只有轻度的醒悟,来路还长;如果是啪啪做响,那么你的家庭和睦已指日可待;如果三掌之后可以打到面颊青紫,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以后必是国家栋梁无疑!……
亲,听我一句劝,考虑一下换个方式去教育他们吧。孩子们需要约束,但更你的陪伴和引领。
趁他们还没有鄙视你。
趁他们还爱你。
注:文中所用的“他”泛指所有男孩儿和女孩儿,之所以没有用“他/她”是为了行文方便,并无性别歧视之意。
延伸阅读:
一场期末考,活活把佛系家长逼成了武僧!
第一批陪娃写作业的夫妻已经成魔魔魔魔魔了
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打骂教育,有害大脑发育!
你舍不得教育孩子,社会会替你狠狠教育他
还没上学就花了27万,教育“减负”背后,新东方、学而思们赚疯了!家长们欲哭无泪……
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
"有本事冲我来,别在家长会上吓唬我爸!"看完这些孩子的诗,甘拜下风
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做着家长该做的事,而家长却干着小学老师该干的活?!
班主任提醒:别做家长微信群里那个招人烦的家长!!!
儿科教授疾呼家长放下手机:不会讲话的孩子越来越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