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要闻梳理:博士演员学术不端;免疫球蛋白事件;疟原虫治癌遭误传
2019/2/13 21:52:44SME科技故事 大医精诚

     转自:SME科技故事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事件

     #医药

     2月5日晚间,一则上海新兴医药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被检测呈艾滋抗体阳性的消息爆出。

     关于上海新兴医药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事件,始于江西一位新生儿。据了解,该新生儿近期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各项检查时发现了艾滋病呈弱阳性。

     之后,再度检测时又未出现这一艾滋病弱阳性,然而在对艾滋病弱阳性这一情况追查时,依据追溯体系追查到了上海新兴医药的这批次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上海方面对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涉事批次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的艾滋病、乙肝、丙肝三种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江西方面对患者的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需要注意的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艾滋病毒抗体阳性与病毒核酸阳性之间的区别。

     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对该事件给出回应:

     2月5日,我委接到上海新兴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批号:20180610Z)艾滋病抗体阳性有关情况的报告后,立即通报国家药监局,并要求全国各医疗机构暂停使用和封存该公司问题批次药品,做好相关患者的病情观察和监测,配合药品监管部门作好情况调查和药品处置工作。

     我委已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赴地方指导工作,并召集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根据国际相关文献报道,结合该药品灭活病毒的生产工艺特点和产品PH值等因素,专家认为使用该药品的患者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低。

     我委已组织制定了使用药品患者的随访监测方案,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指导地方做好相关患者随访观察,配合国家药监局共同做好后续处置工作。

     疟原虫治愈癌症被疯传

     #医学

    

     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关于疟原虫免疫疗法的演说在网络上被疯传。

     有文章将疟原虫免疫疗法解读为“以毒攻毒”,“只需打一针血就能治愈癌症”,偏离了事实。

     在陈小平的演说中,用通俗地语言讲解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他说:“癌细胞分泌一系列的信号,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睡眠不工作。而疟原虫感染,恰好唤醒了免疫系统。”

    

     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可以激活负责天然免疫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细胞),并诱导这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一部分癌细胞。尤其是DC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并且攻击肿瘤。

     现在的临床试验性肿瘤免疫疗法之一就是,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致敏DC细胞,再回输病人体内以抗击肿瘤。如今,这些机理在小鼠身上得到较多的证明,但在人身上并不充分,主要是还不能形成大数据。

     陈小平团队迄今为止对人的临床试验性研究,只有近30人,其中有10例治疗且观察了1年多,2人治疗可能有效

     只能说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是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有希望出成果,但还不能妄下结论

     纵观疟原虫治癌的整个传播过程,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离不开某些非专业媒体吸引眼球的大肆渲染和推波助澜,这些浮夸内容会让没有辨识能力的普通癌症患者难以分辨真伪;另外,作为该临床研究的负责人,陈小平研究员在公开场合使用极易误导大众的描述“五个有效两个可能治好”,也不太合适。

     央视专门采访了钟南山院士,他一再强调:目前该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研究团队还在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个早期研究的初步成果,被过度解读,夸大宣传后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部分肺癌患者可能误认为疟疾能治愈肺癌,而延误正规途径治疗肺癌的时机。

     对癌症患者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意义的科学进步,而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式的夸大和虚假宣传,希望这类中国式闹剧少一些,愿天下无癌!

     研究预测2019年极端天气增多

     #环境

     2019年仅仅开始一个月,极端天气已席卷全球多国,甚至打破多项历史纪录。美国中西部经历罕见风寒,澳大利亚遭受极端高温,气候变化再次引发广泛担忧。

     1月30日,美国芝加哥早上的气温降到-23℃,打破了1966年创纪录的-15℃。美国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芝加哥风寒指数达到-52,即考虑风速影响,芝加哥最低温度相当于无风状态下的-52℃。明尼苏达州则创造全美寒冷新“巅峰”,气温低至-38℃,风速35英里/小时,风寒指数-70,突破美国最低纪录。

    

     南半球,澳大利亚却酷暑难耐。1月24日,阿德莱德气温达到46.6℃,打破80年来的纪录。怀阿拉48.5℃、利溪46.9℃、奥古斯塔港49.1℃,全部打破历史最高纪录。高温造成大量野生动物死亡,其中澳大利亚眼镜狐蝠两天内死亡三分之一。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及其周围的海洋已经变暖了约1℃。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新报告说,随着南极和北极的冰盖继续融化,2019年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更多、更严重。

     这一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综合利用气候模型及卫星数据来模拟分析冰盖融化后的水进入地球海洋水系后可能出现的情形,并呼吁各国政府评估极端天气增多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银河系恒星盘翘曲结构被证实

     #天文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的一支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向人们展示出银河系恒星外盘的翘曲结构,该成果于北京时间5日由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星系盘并非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平的圆盘子,而是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在外盘处,巨大的星系盘会逐渐向上或向下卷起,整体形成一个接近炸薯片一样的弯曲状态,天文学家称这种形状为“翘曲”。

    

     大量观测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河外盘星系都或多或少展现出翘曲形状,银河系是否也是如此呢?很早就有射电观测发现银河系的气体盘呈现出和很多河外星系一样的翘曲结构,但是关于恒星盘的形状一直缺少直接的证据。

     论文的作者陈孝钿等人去年发布的第一个红外全天变星星表包含了上千颗银河系造父变星,这批恒星正是指示银河系年轻恒星盘形状的绝佳示踪体。从三维空间分布图中,他们发现距离银河系中心越远,这些造父变星就越偏离银盘面,整体呈“S”形。此外,从银心向外翘曲呈现复杂的进动现象。

     尽管翘曲现象在河外星系中经常出现,但是理论家们对它是如何形成的莫衷一是。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外盘受到某种转矩作用而形成。

     粪便菌株抗癌效果惊人

     #生物 #医学

     在1月下旬的《自然》杂志上,来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的Kenya Honda博士带领团队发表研究,他们找到了11株肠道微生物,能够增加CD8+T细胞的水平,增强由它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进展的效果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持平,甚至更好!两者联合使用时,抗肿瘤效果更加优秀。

     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招募了六名健康的志愿者,采集了他们的粪便样本,再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结果发现,小鼠们产生干扰素γ的CD8+T细胞(INFγ+CD8 T细胞)的水平相差不少,其中移植了第二名志愿者粪便样本的小鼠水平最高。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找到提高了INFγ+CD8 T细胞水平的具体肠道微生物了。经过抗生素处理、16S rRNA测序和一系列筛选,研究人员初步锁定了26株菌株,在它们中,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实验分析,最终,有11株脱颖而出,它们与INFγ+CD8 T细胞水平呈最强的正相关关系。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这11株菌株组成了一个“联合体”(11-mix),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其中,4株非拟杆菌目的细菌是联合体的“核心”(4-mix),另外7株拟杆菌目的细菌(7-mix)则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

     小鼠肿瘤实验结果显示,11-mix与PD-1抗体联用的情况下,20天观察期内,小鼠体内的肿瘤大小几乎没有改变,而其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大小都出现了增长。

     总的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因为这是首次鉴定出的,一个可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的人类肠道细菌“联合体”,它们为利用肠道微生物治疗癌症这个愿景提供了又一条可行的通路。

     学霸人设演员陷学术不端质疑

     #学术

     因在直播互动中显示不知“什么是知网”,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艺人翟天临被疑“博士学位掺水”。

     翟天临被质疑“博士学位掺水”事件,持续发酵。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份有关“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的文件显示,第十九条明确显示,“凡我校录取的博士生,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但经过网友们的地毯式检索,并未找到翟天临署名的博士论文。只找到了两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其中一篇《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被发现文字综合复制比为39.4%,存在大段剽窃。

     暂时找不到翟天临的博士论文,网友们就将目光投向了翟天临的硕士论文,想要看看硕士论文的查重率如何。结果发现,翟天临2013年的硕士论文在国家图书馆到现在还是初订,6年已经过去了啊。而另一位网络红人papi酱2016年的硕士论文都已经上架了……

     有网友统计,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对此,有学术界人士质疑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

     抗炎止痛药布洛芬发明者逝世

     #医药

     1月30日,全球畅销药布洛芬的发现者Stewart Adams(1923—2019)逝世于英国Redhill的Queen's医疗中心。

     布洛芬是目前全球最为畅销的抗消炎止痛药之一,年产量在15000公吨,大约是阿司匹林产量的三分之一。今年是布洛芬首次获批的50周年纪念日。

    

     Adams生于英国的北汉普敦郡,16岁便辍了学,在剑桥跟着一位化学家做了三年的药剂师学徒。随后他进入诺丁汉大学就药物学进行深造,并于1952年进入Boots Pure Drug Company工作。

     他开始了研究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止痛药物,在接下来的十年间,Adams和他的团队不断攻克难题,寻找具有止痛作用的物质,但大部分都失败了。

     早年在接受BBC采访时,他解释了自己是如何发现布洛芬的:”有次我要上台发言,但因为头天晚上出去和朋友high了,第二天宿醉头痛。于是我服用了600mg的布洛芬以确保万无一失,结果发现它的止痛效果相当不错。“

     曾经Cell Press对Adams进行了专访,其中一个问题问到他是否拿自己做试验时,Adams回答惊人,“ 我从来都认为在他人服用药物之前自己应该是第一支药物的服用者。我在项目中还服用过很多其他药物。”

     Adams曾经表示,自己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便是看懂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服用他发现的药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医精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