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灵: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新中国医学人文思想的核心
2018/10/30 15:53:48张雁灵 中国医学人文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它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人文的光辉闪烁在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尊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也是几千年来医患之间的精神桥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完整的医学人文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在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积贫、积弱、疾病等问题,指导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回顾总结、继承发扬新中国的医学人文思想体系,对于促进当前的医学人文建设,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一核心,我认为新中国医学人文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人民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

     从建国初期开始,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1951年,毛泽东主席对一份报告批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关于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的批示》中指出:“卫生工作是关系全国人民的生老病死的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把它管好。”把医疗卫生工作提到“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大的政治问题”的高度。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全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不断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历届领导人的讲话都充分体现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极为重视。他在2016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在这次会议上,推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人民健康至上是新中国党的大人文指导思想。

     公平可及的普惠价值理念

     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医疗的公平可及是人类的最大公平,也是医学人文的价值追求和重要内容。医疗公平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障,更需要医务人员秉承诚信、透明、公开的人文情怀才能落地生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指导思想就是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现出对人民健康顶层设计的人文关怀。

     解放前,医疗卫生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卫生设施落后的状况十分严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新生儿死亡率达到350‰。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眼里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我去英国参观他们的医学博物馆,里面有一个中国馆,那里陈列的图片全部是1840年后中国人骨瘦如柴、弓腰驼背、疾病缠身的图片,偶有几张不是佝偻的图片,还是腹水、浮肿和巨大肿瘤的照片。解放后,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特别是关心农民的就医看病问题,努力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医疗服务。1965年6月,毛泽东主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得到全国的积极响应。全国各地的城市医疗机构大批医务人员深入农村防病治病,为农民送医送药。农村普遍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中国农民第一次有了医生为他们防病治病,第一次有了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使城乡卫生事业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健康,特别关心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人群的健康状况,保障妇幼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

     实现医疗公平可及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在当前医学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过程不够科学、不够均衡、不够公平、忽视人文等问题突显,因此,更需要加强医学人文的建设。因为,医疗公平可及是制度性的,但又是具体性的,既是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更是公民医疗权利和医疗保障的公平。去年,韩启德院士发表了“医学是什么”一文。有人解读:韩启德院士对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我理解为,医学发展需要徇证、科学、公平有序,医生治病又治心。我认为,如果没有医疗公平,如果缺少医学人文,医疗活动将会逐渐走向交易。所以说,医疗公平是重要的医学人文内容。

     救死扶伤的人文情怀

     1941年7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题词成为新中国医疗卫生界的行动指南,成为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座右铭,成为激励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以后长期的医疗卫生实践中,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坚持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我国的医务人员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医学救援及维和行动,参与埃博拉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展现了中国白衣卫士的风采和品质,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十六个字肯定、鼓励和寄期望于广大医务人员,体现了对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人文情怀的充分认可。

     救死扶伤的人文情怀中蕴含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高尚的医德和精益求精的技术是医学人文的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是一篇人文大作。白求恩是追求高尚医德和磨砺精湛医术的光辉榜样,是我们永恒的标杆,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精神闪耀着救死扶伤人文情怀的光芒,激励了无数新中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刻苦钻研医术,勇攀医学高峰,用仁爱之心和精益求精的技术呵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医学人文观念。林巧稚、张孝骞、吴孟超、王忠诚、王振义、巴德年、郎景和等德技双馨的医学大家,都是我们医务人员的楷模和典范。

     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

     尊医重卫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的是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特别在当前,我们医疗卫生工作者也同样需要人文关怀。长期以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爱护、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将极大提升医生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与自豪感,对于全社会给予医生群体应有的尊重和呵护,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和医生执业环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生活待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我们开展医学人文建设,就是要传承新中国医学人文思想体系,把握“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个核心,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就要发扬,背离人民健康需求的就要摒弃。要倡导生命第一,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同时也要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关爱,并借国家设立医师节的“东风”,为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作出不懈努力。

     我们要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办成一座图书馆,在这里汲取人文知识;把它办成一个数据库,大家交流更多的人文信息;把它办成一个大沙龙,成为一个高雅而又有各种观点碰撞的交流载体与平台。

     (本文刊登于《中国医学人文》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张雁灵,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总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