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益民:简单的事
2018/12/20 17:09:05祝益民 中国医学人文

     说到医学人文,大家非常自然地想到爱、关怀、温暖等词语。固然,“非典”时忘却自身的守护,地震时不顾生死的逆行,是感天动地的大爱无私。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日常工作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却都是一些再小不过的事情。一句话,一声叮咛,一杯热水,一个拥抱,有时远胜过药物和手术刀的力量。

     “万婴之母”林巧稚手书的中英文对照病历,端正工整,一丝不苟,堪称病历“教科书”;“肝胆之父”吴孟超的门诊日,不管刮风下雨,都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准时开诊,从不迟到。

     在我身边,也有着这样的“典型”:肝胆外科吴金术教授,几十年来坚持每天写3?000字手术记录,出版了13 部专著,现在年近八旬还天天上手术台。他说:“我多写一点,我的学生就少走点弯路;我多做一点,我的病人就多一点机会。”耳鼻喉科的年 轻医生周建波,几年来坚持用棉签吃饭,在葡萄上缝针,目的是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他说:“五官科手术,要在十分狭小的地方做精细的操作,手上的技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手术质量。”

     然而我也发现,把简单的事情长期坚持做下来,却不那么容易。3年前,我到美国梅 奥医院交流学习,正好遇到医院派遣在这里培训的两名青年医生。他们都穿着笔挺的衬衫与西装,系着深色的领带,看上去十分精神。他们告诉我,梅奥对医生的着装有严格的要求。我当时还打趣:“那你们回国之后,要把这个着正装、打领带的好习惯坚持下来。”他们也信誓旦旦地答应了。但是我注意到,他们回国后并没有坚持多久。

     医学人文,其实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学历,也不需要有多么高端的设备,不需要发表多少SCI 论文,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只需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懈坚持。“细微之处见真章”,把对患者的尊重关心体现在一言一行中,把职业素养体现在一事一物中,这就是真正的人文。

     比如,每天把衣服收拾得干净整洁,言行举止规范,精神抖擞地面对患者,这是尊重;按时准点门诊和手术开台,这是严谨;和患者沟通时解释得更加详细到位一点,这 是关爱;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学着说“谢谢”,这是胸怀;查房的时候,试着和患者握握 手,说几句家常话,这是风范……相信这些事做起来并不难,但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却需要自律和坚持。 把简单的事做好,做到患者的心坎里,便是不简单的“人文”了。

     (本文刊登在《中国医学人文》杂志2018年第11期,作者系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医学人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