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青蒿·诺贝尔奖
2016/11/23 11:58:43华医人文 医学要闻

    

     20 世纪50 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哟哟(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在实验室研究问题

     青蒿,一味根植于中华大地,陪伴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野草,也是中药,随着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而扬名世界。

     屠呦呦,一个和青蒿一样平凡、普通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在人们几乎将其遗忘时,突然摘得中国首个诺贝尔的自然科学奖项——医学奖。

     被人遗忘的还有那曾经蹂躏人类的疾病之王——疟疾。这里,我从医学史料中捡出几个事件和数据,看一看疟疾多么残暴猖獗,也看一看为什么人们对青蒿和屠呦呦的消息如此“暴买”和“血拼”。

     有科学家研究:疟原虫先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非洲,可以说,人类一出现就被这种疾病纠缠着,陪伴着,残害着。

     公元前3 世纪,古罗马作家提图斯·普劳图斯就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这种疾病时用“残忍”“可怕”“神秘”字词形容。

     我国东汉《释名》佳作中就这样写到:“疟,酷虐也。”“疟,热寒体作”,把这种疾病描述得极其可怕。

     公元110 年, 汉武帝征伐闽越,四路大军齐发闽越,势不可挡,但军队被“瘴疠”即疟疾传染,人员死亡大半;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和清朝乾隆年间几次进击缅甸都因疟疾在军中传染而受挫,军队死亡数量巨大,数次不战而归……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在东非作战,部队感染疟疾,死亡人数达10 万以上;第2 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军队在缅甸英帕尔战役中,刚刚开战,日本10 万军队6 万人感染疟疾,死亡过半,不打自败。

     有人考证:强盛的古罗马帝国衰亡的多种因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疟疾对该国的摧毁。柬埔寨昌盛的吴哥城从1220 年起消失了400 年,疟疾暴发流行,使吴哥城成为“死城”是其主要原因。

     1935 年,湖北等地流行疟疾,死亡达数万人。仅在襄樊城,到处是因疟疾死亡的人,尸横遍地无人掩埋,惨不忍睹。

     不久,在琉球群岛也爆发疟疾流行,死亡人数无法准确统计。有一个数千人的村庄,只活下一位老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目前,世界上仍有90 多个国家疟疾病呈中度以上流行,每年发病1.5 亿人以上,每年因疟疾死亡人数超过200 万。

     人类一直在同这种疾病进行斗争。世界各国的先人尝试了许多方法治疗疟疾,但始终未见光明。

     近代医学历史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有三个重要时期,我们不会忘记。

     1533 年,西班牙军队征服美洲大陆,士兵们被传染了疟疾,一个重病士兵奄奄一息,口渴难忍,喝了一棵大树浸泡的池水。他不但没死,反而奇迹般的痊愈了,这就是首次发现了金鸡纳树皮治疗疟疾。1693 年5 月,中国清朝康熙皇帝患了疟疾,数日高烧不退,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皇帝很快病愈。后来,德国科学家和法国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了抗疟有效成分——奎宁和氯喹,使得这些药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

     1888 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了疟原虫,12 年后,英国科学家罗斯发现了按蚊体内疟原虫发育史和传播方式。因此,罗斯获得了1902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 年,越南战争。美越双方军队都有大量士兵被传染疟疾。美国筛选出20 多万种化学物,但始终没有找到抗疟新药。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下达了命令:“研究防疟新药,代号523”。一个由60 多家科研单位,500 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集体,开始了这项特殊的使命。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与青蒿开始长达40 年的拥抱……

     2004 年5 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列为疟疾首选药物。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通告:由于广泛使用了青蒿素药物,非洲疟疾病死率比2000 年下降66%……(参考资料:《国家人文历史》)

     (本文刊登于《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8期,作者为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要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