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解读医院里的老教授
2018/4/24 17:00:20 医学生

    

     作者:夜明砂,来源:医林百晓生

     医学是一门非常讲究传承的学科,虽然进入现代以来许多地方都进行了规范化、流程化,但还是有许多东西、比如临床经验工作习惯什么的还都是代代相传。这个特点使得医院在除了具有高大上的神秘感之外,多少还具备了些百年老店的味道—-这些店里不仅都挂有一块牌匾来细说辉煌的历史,同时多半还会有些独一无二的“老物件”。

    

     比如协和医院,该院有三样东西被称为镇院之宝(也叫“协和三宝”),分别是教授、病案和图书馆。后两者很好理解,它们分别代表了医院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广度。而对于教授的理解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圈外人一般认为教授就是专家,而在业内人士眼里,这里的教授是专指“老”教授。

     诸位不要觉得我在咬文嚼字,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当了一辈子教授,却一直算不上医生们心目中的老教授—-老教授与老了的教授,是有很大不同的。

     首先,真正的老教授都很会看病。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概念出现以前,看病全凭脑子。那么很自然,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人,从业时间越久,看病的经验就会越丰富。我们去医院常常愿意找一位“老”医生看病,就是基于这个常识;同样,医家的“养老不养小”的俗语,也是基于这个常识。

     张孝骞教授的大名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是迄今为止的内科界第一人,号称“大内第一高手”。张教授一生著述不多,但却不影响他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创造的医疗神话之多、流传之广,至今无人企及。也就是说在“当个好医生”这件事上,还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

    

     “医生的职责乃是看病”!老教授们最牛的地方就是看病,尤其是许多疑难杂症,一到他们手里总能理出头绪。同时,这些专家都有很好的积累意识和工作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医院来说无疑是更“值钱”的地方。所以,这些老教授不仅是患者们的定心丸,也是医院业务领域的定海神针。

     不过他们也有弱点,比如他们多半看病很慢,就拿钟南山教授来说,他一下午的门诊只看四个号!—-每个号简直都珍贵得如同老山参一般,也不知道什么人能有运气碰上。不过没关系,老专家们一般早上起得早,去科里也都比较早,楼门口、电梯口、办公室等都是“蹲守”的好地方。

     套用一句流行语:“只要坚持去,一定有艳遇!”

    

     老教授们除了会看病以外,多半都很“厉害”。

     牛人自然都是很厉害的的,这些老了的牛人更是如此。但对于医学家来说,这种缘于极高的专业修为的自信却常常表现出差别巨大的两面性:对病人可以是和蔼可亲耐心无比;而在“自己人”面前时却可以是近乎变态的严厉。

     严厉到什么程度?就是当你在上班的路上远远看见他时,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

     仍以张孝骞教授为例。病人对张老是无比的爱戴,但是他周围的同事都很怕他。就连家人也怕他。他的次子张友会就曾回忆说:“只要父亲在,家里就静悄悄的。”不过这种严厉并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里面固然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专业的因素—-医学事关生死、马虎不得,不管是细节出了问题还是工作习惯出了问题都是大事,所以老师们就更容易“急眼”!

    

     我在前面文章里曾聊起过外科医生在台上的种种“恶劣行径”,比如骂人和荤段子什么的。其实那都不算稀奇,我还见过更极端的:有一次手术台上一位助手打瞌睡,老教授见状当胸便是一拳,耳中只听得“砰”的一声,那助手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样的苛刻和“暴力”是不是有点像作坊里或者戏班子里的师徒?

     几乎每个医学界的优秀人物都是伴着这种“折磨”成长起来的。不过这还只是开始,待到你终于有了点能力做点事、并且也有了新的想法的时候,从老教授那里也很难立刻得到大力支持,他们首先是质疑,其次,还是质疑!

     为什么要质疑,因为医学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创新,而是稳定!所以,任何创新都必须在以往的诊治经验和水平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开展,否则就是拿病人的性命开玩笑。我们的每一项新技术的发轫到普及,都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或许增加了不少“难度”,但却是医学稳定发展的基石。

     在生命与责任面前,严厉也好,苛责也好,都有它深层面的缘由。

     当然,有时也会有不和谐的声音。

     中国有句古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知识分子们多数也都有“文人相轻”的毛病。不仅在一个科室内的几位大佬时常会生嫌隙,在学术江湖里也是门派林立。尤其是开学术年会的时候最有意思,怎么看都像武林大会:各门派弟子一一出场演武,几位大佬在台上形貌儒雅地指点江山,不论好坏都有“出手不凡、名门气象”一语相赠;偶有艺业出众者,师傅们便会“春兰秋菊,各擅胜场”之类地夸奖一番。

     然而私下的评价就“真实”得多了,貌似敦厚的夸奖与调侃背后常常隐藏着三个大字:不服气!

    

     这也许就是知识分子们讨人嫌的地方,其实也是非常有趣地方。所以跟这样的大专家打交道要十分“小心”,找他们看病首先是要保持尊重,其次是要有足够坦诚—-尊重是敲门砖,而坦诚则可以让他们放手施治。因为他们不仅高低贵贱什么人都见过,同时又是见惯了生死的,就像神医喜来乐一样,搞不好他就会拿白眼看你!

     说了这么多,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如何能找到一个真正会看病的老专家呢?以笔者多年的经验,他们一般有如下特点:

     第一、他们在“自己人”的圈子里声誉极高。

     现在市面上的“著名专家”很多,但真正的好手却没有那么多。这一点,医院里的工作人员无疑是真正的知情人。他们看病是从来不会冲着专家名气和地位去的,他们只会找那些真正的高手—-同时也知道谁是真正的高手。所以你要想了解真实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他们问问。比如做手术,你就可以找麻醉科手术室的人去问,他们的评价一般最直接、也最准确。

     另外,由于现在科技进步、新人辈出,很多老专家已经不太“老”了,大量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不仅年富力强,而且对高新技术运用得更加纯熟,所以医学界里“养老不养小”的说法也正在逐渐改变---这一来无疑又大大增加了鉴别好医生的难度。但不管怎么变,根据业内人士的口碑去找医生都是很靠谱的。

     第二,他们虽然很牛,但是从不爱吹牛。

     书法里有句夸人的话叫“人书俱老”,意思是说书法和人一样老道成熟。老教授们也一样,他们在看病的时候非常冷静而且低调。他们从来不会跟你说什么“独门妙招”、“手到病除”之类的话,反倒是常常展现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般的仔细与谨慎,甚至直到病看好了,也常常是一副淡定如常的样子。

     欣喜与得意之情一定是有的,但是转瞬即逝,外人一般也很难看得出来。平日里他们的骄傲也好,牛也好,都不会冲着病人展示。大概是源于骨子里那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责任与自尊,使得他们既可以济困扶危,也可以笑傲王侯。

    

     第三、很多看病很牛的专家常常“科研能力”不行。

     曾有一段话在网上很流行:“现在我看病之前都掏出手机先查查这个大夫发过SCI论文没有,几分的,多少篇,是不是第一作者,数据可不可信,做的测试有没有新意,通路上下游靶点是不是都考虑到了,跑的条带直不直,P值是不是都小于0.05,当所有问题答案都是yes的时候,我赶紧就去把号退了—-这货基础医学这么猛,看病肯定不咋地。”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确实是很现实的情况—-临床能力特别出色的医生,常常写东西不多。仍然就拿张孝骞教授来说,虽然他是国家的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却没有一本独立的著作,只有些单篇的文章和几十册记录病例资料的笔记本。这与当下动辄发表几十上百篇SCI的“大教授”们是很不同的。

     这也许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很难面面俱到。想当年的李时珍无疑也算是名医,但要是按照今天的标准进职称,以他那部《本草纲目》,大致也就是个主治医师的水平!

     但是老教授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们潜心修炼医术,一心祛病除魔,就像风清扬和扫地僧一般痴迷于武学,虽然无心于“掌门”或者“盟主 ”之位,却总是名满天下。

    

     在医学的大千世界里,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穹顶,不仅照亮了世俗里的混沌的黑,也照亮了医家前行的路。千百年来,多少“盟主”和“掌门”都已经被淡忘了,江湖里能留下的依然是关于这些医学大家的传奇—-那些在病魔面前森然纵横的剑气,和他们淡泊的神情之下难以隐去的侠义心肠。

    

     点“阅读原文”,一键直达这个火爆的医生社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