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规定清理编外人员,那医院估计没医生了……去编化注定不是“定局”?
2023/3/30 18:36:54 医脉通
![](/asp/image.asp?m=0&w=gh_78349b647302&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gif/oHf4BXeKAg1w5VyWPAFf71m7J56r3vTC21GOnyDuFTHvjfJu1CSBfUBy58LIEqltibb2UibRibQm1GMFw7E8vuBEQ/640)
导读
去编化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来源:医脉通作者:米子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asp/image.asp?m=0&w=gh_78349b647302&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gif/oHf4BXeKAg0icibNnlrPHnU0Fn2aCxXfM0WHakbSRicbmwgMUiav4F6604ISoPNiacvnw1uSKK7b3aVVeoLhuQcibkxg/640)
近日,哈尔滨编制委员会发布了《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从3月初起,集中力量和时间开展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
至于如何规范,《方案》中提到两点:
1.市直机关5年内精简完毕
哈尔滨市委编办明确: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制内人员能够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不准使用编外人员。用人单位要制定编外用人员额年度精简计划,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结合职能调整情况及空编率适度精简(空编率5%~15%,编外用人精简5%;空编率15%~25%,编外用人精简10%;空编率大于25%,编外用人精简15%)。
其中可能会被清理的11类编外人员中含医院用人。
2.自聘人员逐步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
医院、高职高专、公证处、仲裁办等用人主体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并逐步将已自聘人员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
也就是说,编外人员能清理的就清理,自聘人员能外包的就外包。
因为有医院在列,此文件一发,也引起了医务人员的热议。有人说,管理和后勤都是编制,干临床的都是劳务派遣,如果清理编外人员,那医院估计就没有医生了;也有人说,目前很多地区都开始清退临聘人员,疫情结束了,就开始卸磨杀驴了。
据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反映,早在五六年前,其所在医院的医务人员就不再招聘编制人员;另从来自不同地区的多名医生那里了解到,目前很多医院都采用的是劳务派遣制。
精简人员,说明人员充足;劳务派遣,又说明缺乏人才,这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的问题。
其实,早在最开始事业单位的所有员工都是事业编,但随着国家把医疗推向市场后,大多数公立医院便步入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期,就在那个时候,为了解决人力缺口,我国的公立医院也迎来了“编内”和“编外”的双轨制时代。
既能摆脱编制限制,又能节省人力成本,公立医院尝到了使用编外人员的甜头,所以在更多的岗位上开始使用编外人员,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种结果:
1.带编招聘导致医院的聘用标准越来越高,本科没工作,硕士遍地走,博士难留人,编制给医院带来了医生学历上的通货膨胀;
2.编制人员缺乏了积极性和进取心,编外人员增加了负面情绪,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公立医院一旦市场化,“编制”就会成为很大的阻碍。
编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它意味着相对“公平”,意味着相对“优越”,除了薪资待遇,在医院内但凡有什么福利,都是编制优先,比如职位晋升、评审职称、学习培训等等。
但同样,这种制度对于编外人员则意味着“不公平”,干着同样的工作,却拿着不同的薪资和待遇,进不了编制内,永远都是“二等公民”,谁会服?
所以,很多医院开始实行“同工同酬”,通过提高编外医护待遇,从而弱化编制所带来的福利,但在现实中,编内与编外人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工”。甚至还有一大批医院因为各种现实的阻碍,承诺给员工的“同工同酬”却迟迟没有实现。
如果想要真正公平,既然无法做到所有人都入编,那或许只有一个办法:所有医院取消编制,无论任何岗位。
在近几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编制被取消也是大势所趋。
去编化改革,其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现已有编制的“老人”不变,不损害其现有利益,新入职医生则不再有编制。
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3月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最先开始的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按照人社部的解释,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随后,多地开始探索。2014年北京医改方案实行医务人员取消编制,实行聘用制同岗同酬。
2015年6月8日,全国首先出台《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即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试点城市。
此文件提出深圳公立医院将去编制化、去行政化,到2017年将初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 未来深圳的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以促进不同级别医院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依法治理。
当时消息一出,很多人也都是震惊了,对于新医改,有医生坦言,“有些迷茫,好像随时可能被炒鱿鱼”。
不过几年过去,大多数人都已经开始接受这个政策,并且由于其相对公平与自由,不让编制再继续束缚人员流动、抑制竞争、制造不公,也成为了很多医生的呼声。
曾有一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70.83%的受访者表示,即便没有编制,也愿意在公立医院工作;约有44.26%的在编受访医生认为取消编制对自己的影响不大,相信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仍可以有所作为。
当然,从客观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这项改革还是会让医生有几处担忧:
1.编制取消实现同工同酬后,编外人员的待遇必定会提高,那这部分钱从哪里来?
2.实行合同制后,没有了编制,如何保障医生这份职业的稳定性?
3.打破编制限制后,如何保障资源、设备和资金相对匮乏的基层医院能够留住人才?
4.取消编制后,医院有了更大的招录自主权,如何保障更公平公正的环境?
虽然,在疫情期间,医改方向又拨回了“强编”,但从长远来看,取消事业编制仍是大势,不过如何消除编制取消后的隐忧,以及做好医务人员失编后的保障工作,应该成为相关部门下一步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编制对医生而言是铁饭碗,但也是束缚,不能自主流动;而去编制化是医改的良好尝试,但有很大的难度,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同时对于医生来说,去编化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外界给不了你任何保障,你的能力才是你自己真正的“铁饭碗”。
责编|米子 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asp/image.asp?m=0&w=gh_78349b647302&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gif/oHf4BXeKAg2G1NkdAVQXxUic0jVibTib0iaCa5efCsXZ9ps6FDAqcIymepwF0PAN7ZbiaOsZyExGOe9qNFyTOOegVgg/640)
精彩回顾
? 去编还是增编?国务院最新发文,透露出一个信号……
196年后,一缕头发揭开贝多芬死亡之谜!还意外发现身世秘密……
医脉通《2022中国临床医生数字生活调研》报告发布
床位大扩张下,一位看似“光鲜”的科主任的一天!
![](/asp/image.asp?m=0&w=gh_78349b647302&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oHf4BXeKAg1ODM4ZjgQYEmtD3mjR104QBCWF2x4tz241REibv2FjfyHrdObsZKDSp8tlrrzxzLQqbMtkErucrrQ/640?wx_fmt=jpeg)
?戳这里,更有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