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唯一可以相信的话”上热搜,你看到的是爆笑玩梗,我看到的是抖机灵不尊重
2023/4/11 19:25:07 医脉通

导读
生命该当敬畏,不能被亵渎。
来源:医脉通作者:银子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几天同事发了个急诊室和ICU斗智斗勇的视频在群里,当时看过就一笑了之了。结果没两天就在热搜上看到了“急诊科唯一可以相信的话”这个话题。

一开始点开看的时候确实挺欢乐的,有些评论确实是病房和急诊科的真实写照。

但是看着看着,感觉变味了。尤其是看到这样一条评论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人拿医疗工作玩梗抖机灵,有人就会天真烂漫信以为真,然而生命神圣,医学严谨,实在是不该拿那群“与死神赛跑”的人来故作聪明,博取流量。
急诊科为何名中带“急”,那是因为急诊科的存在能保证我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急诊在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后,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进行分诊转专科病房接受后续治疗,这是非常正常的流程。一是因为急诊的医护人员和床位资源有限,所以他们需要快速运转,这样才能保证急诊流程通畅,才能保证后续急诊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抢救;二是术业有专攻,医学分科那么细,而细则精,把患者转运到对症的科室接受治疗更为稳妥。
而且凭借我在急诊科轮转的经验来看,段子只是段子本身,它不能代表现实——急诊真的会把病情形容得很轻微吗?
我相信没有一个去急诊的病人会觉得自己病情很轻微,不然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因为在急诊插队不成功而大闹特闹甚至大打出手的新闻?再者说真轻微就不用住院了,看完直接回家啊,哪个病人会傻到去住院?况且急诊作为纠纷易发的高风险科室,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伤”,试问,这样的背景之下,急诊医生恐怕也不敢把病情形容得很轻微,0.01%的风险都得讲清楚。而作为一个监护室护士,我有急诊送来的病人不会轻到哪里去的自知之明,所以每次急诊来电话我都会自己问,“多大年纪”,“意识清楚吗”,“要无创吗要插管吗”,有备无患,不至于病人推上来要抢救的时候一团乱。
这个年代,玩梗也应该有所下限。有人以为自己在玩梗,而不明真相的人却当了真。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些话怕被有心人过度解读,变成一把扎向急诊的刀。若是有人把这些调侃当真,是否会认为急诊科并不专业且爱甩锅我们不得而知,但若是因此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可真真是无妄之灾。
可以理解有些人的“创造欲望”,但医学本身是严肃的,尤其是急诊科这样一个特殊的科室,急诊医护人员时刻都在与死神作斗争,而生命该当敬畏,不能被亵渎,因此急诊乃至是整个医疗工作都不适合以这种“调侃”的形式被讨论。
正如一条评论里说的:急诊科是中国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急诊科作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诊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被誉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在急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下一个病人病情会有多重,所以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神经长期紧绷,工作压力已然很大了。而更艰难的是,急诊科也是最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科室,面对着急上火的家属还要察言观色,谈话前都要字斟句酌,不然被投诉是家常便饭,不幸被打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因此,不希望世人有多理解和共情这个工作,但请持有最起码的尊重。
责编|亦一 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她半夜敲开了年轻医生的房门……一句谣言真的能毁掉一名年轻护士吗?|医学微小说
新冠最有可能的起源是什么?中疾控最新回应!
不收住院被投诉,拒不出院难解决!患者何时住院和出院,医生都不能做主了?丨医眼看法
每天最少应走8000步,包含3000步快走!2023版“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戳这里,更有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