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回顾
2019/1/30 20:00:00焦靖涵 媒介杂志

    

     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了2016年的低迷与重塑,经历过2017年的调整与复苏后,2018年的整体市场表现稳中求进。一方面,用户观影需求提升下,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依然表现强劲;另一方面,影视资本流动依然频繁,助力电影市场发展。立足电影市场发展态势,2018年,各影视机构洗盘加速,影视制作新贵出现。另外,各机构持续深耕电影制作、分发等各个环节,立足全产业链进行业务拓展。

     从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数据看,根据淘票票平台发布的数据,截至11月25日,2018年累积综合票房达559亿元,超过了2017年全年综合票房,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的票房纪录。在2018年12月份《海王》《蜘蛛侠:平行宇宙》以及《龙猫》等影片的加持下,2018年内地电影票房正向600亿冲刺。

     市场表现

     票房和资本的双重评测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洞察: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电影票房市场表现;二是以相关机构为核心的资本运作表现。本节将立足这两个角度,复盘2018年电影市场发展特征。

     01

     电影本位,头部票房影片多元化

     2018年,伴随着票补时代正式终结,9.9元、19.9元的电影价格不再出现,平台价格战时代宣告结束。因此,观众观影时影片选择不再受到价格低廉的影响,票房数据能更纯粹地反映观众电影取向的变动。统览2018年电影票房数据,有三个特征表现尤为明显,即主打IP或明星的影片表现爆冷更多的优质国产片进入头部阵营以及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类型化趋势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TOP10排行(截至12月17日)

     首先,从以往的电影票房数据规律看,IP傍身或者明星加持能够形成所谓的票房保障。2018年,依靠这种固有模式的电影表现爆冷。比如,试图以明星带动商业化的《宝贝儿》最终票房定格在了2400万,收回投资堪成问题;暑期档聚集刘嘉玲、梁家辉、吴磊等多位明星出演的《阿修罗》刚上映就紧急停映撤档;主打十周年回忆杀的《爱情公寓》高开低走,在首日票房过3亿的基础上,第二日1.28亿,第三日5917万,出现了连续两日跌幅超过50%的罕见趋势,粉丝对于电影内容的不满也使得豆瓣评分跌至3.1,不足剧版分数的一半。原有的影片套路被打破,有明星不等于能卖票,而IP一旦过度消费则得不偿失。

     其次,告别了IP和明星效应的导向,2018年观众取向回归电影本位,更多优质国产片进入头部阵营。相比前一年《战狼2》一枝独秀,2018年有3部影片票房达30亿以上且均为国产片,年度票房前十名中有六部国产影片,它们的豆瓣口碑均分高于前一年票房前十名中国产电影的均分,其中最高评分来自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影片内容和口碑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而以《无名之辈》为代表的小成本影片,虽然在票房规模上难以跻身年度前十,但凭借口碑优势得到了数亿的票房成绩,投资回报率不输头部影片。

    

     2017年与2018年年度票房TOP10电影豆瓣口碑评分

     (截至12月17日)

    

     《我不是药神》电影海报

     同时,在这些头部阵营的影片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艺恩发布的《2018现实主义题材头部影视剧市场研究报告》,近三年来,头部电影市场平均每年约有20部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年度贡献票房约达百亿。2018年,整体电影市场中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类型化增强。动作片呈现出了最受电影市场欢迎的票房表现,最好的印证就是《红海行动》高居年度电影票房榜首,《无双》刷新香港警匪片内地票房纪录;剧情片《无问西东》、《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以情动人引发共鸣,票房口碑双收;还有《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主打爱情题材,自带话题吸引眼球,票房成效出人意料。在现实题材之外,《西虹市首富》、《超时空同居》、《快把我哥带走》等带有奇幻色彩的类型片势力壮大,辅以喜剧元素轻松吸金。

    

     《无名之辈》电影海报

     02

     资本入驻,炒热电影项目和机构

     一部影片的“吸金”能力既体现在面向观众时的收益,也需要回溯源头,看一看是否成功吸引了新的资本涌入到影视项目,甚至影视公司的建设中。观察2018年的影视资本市场,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行业内部成熟的影视公司进行新投入、新合作,另一个是行业外来的上市公司、风投机构间接入局

     2018年行业内部资本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资金和内容资源的置换,作为资本输出方的企业通过对新企业的投入、与成熟企业的合作弥补自身内容制作上的不足。年初,《前任3:再见前任》位列年度票房前十的成绩背后,新圣堂影业初露锋芒,而这家小作坊能变成大公司正是因为前期拿到了华谊兄弟的注资支持,相应地,《前任3》也创造了2018年华谊兄弟电影票房的最好成绩。下半年,腾讯以不超过155亿元的价格将新丽传媒收入麾下,正是看中了近几年新丽传媒的影视投资和制作能力,用以弥补公司旗下的腾讯影业在电影创作上难有爆款的缺陷。

     除去传媒产业中原本的影视机构,近几年还有不少业外投资主体纷纷涌入电影市场。2018年的《西虹市首富》背后隐藏了一家券商股权私募子公司——恒泰证券旗下的恒泰资本,恒泰资本借着与影片出品方之一乐和影业合作的名义,通过电影收益权转让进行间接投资。《唐人街探案2》、《无名之辈》的背后都有着北京文投控股的身影,北京文投控股通过旗下的耀莱影视参与影片投资,而与其他机构身份不同的是,北京文投控股自带北京市文资办的国资背景。继2017年主导了《战狼2》的海外发行,2018年又继续为《唐人街探案2》打下海外发行胜仗的华人文化,在这一年迎来了万科集团作为企业近100亿A轮融资的新股东。这样的资本参与为电影生产带来了活力和空间,同样也增强了资本对电影行业的干预力度,大量热钱的涌入代表着行业内相应的话语权的获取。

     聚焦机构

     产业链上的深耕与延展

     如果说前面是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表现的回顾,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聚焦2018年影视机构自身的发展变动。2018年,从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来看,影视机构有三种变动情况,一种是运作上深耕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具体可以体现在企业生产专业化、制作标准化、宣发精准化等方面的完善;另一种是在影视链条的生产环节表现强势,2018年电影市场的厚积薄发,体现在作品爆红的背后有着一批电影制作新贵;还有一种就是具备规模实力的公司逐渐脱离自己原本的领域,布局上游的制作、中游发行等环节,完善产业链以找到带动收益的新增长点

     01

     互联网企业助力电影工业化深入发展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工业化”作为热点话题被再次提及和探讨。淘票票总裁李捷认为,工业化是要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加强预算管理能力、制片管理能力、题材选择能力,降低电影风险。其中,互联网企业内部借助技术和数据优势,能够搭建起标准化的生产和宣发体系。

     生产方面,工业化带来的电影制作环节标准化和专业化,为优质影片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把控。创作上,在竞争对手腾讯影业、爱奇艺已经布局了影视项目内容制作的情况下,2018年阿里影业调整了定位策略,内容运作上透露成立了五大工作室,自己培养人才,影片开发类型化,分工明确制作高效。

     宣发方面,一体化宣发初现规模,互联网企业纷纷形成自建线。猫眼推出一站式宣发平台“热点通”,凭借过去参与宣发过程中积累的大数据能力,依托美团、微信两大生态系统,打通吃喝玩乐不同场景、不同玩法。4月,腾讯影业旗下成立腾影发行,《头号玩家》是它参与的首个项目,影片最终成绩跻身票房前十。同期,阿里影业旗下的一站式宣发平台灯塔正式上线,整合阿里体系内最完整的影视分析数据和技术支持。《我不是药神》就是首次使用阿里旗下灯塔平台辅助宣发的影片,前期通过灯塔试映会进行影片热度的大数据检测,成功给予了片方进行大规模点映的决心,最终影片因为点映期间取得口碑第一、票房破亿的好成绩而提档上映。

     02

     黑马频出,爆款背后的影视新贵

     追溯2018年话题性影片的出品,会发现老牌公司的身影有所减少。根据华谊兄弟披露的前三季度财报,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下降45.38%,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华谊今年出品的电影整体表现不佳,票房最好成绩停留在2017年年末上映的跨期影片《前任3:再见前任》,其余包括《遇见你真好》《江湖儿女》《胖子行动队》和《找到你》在内的2018年上映的电影反响平平,2018年上映的6部影片获得的总票房成绩约12亿元,与前一年50多亿的票房成绩相差甚远。而光线传媒前三季度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出售新丽传媒的股份,电影方面虽然参与了《唐人街探案2》以及《一出好戏》等高回报率作品,但都不是作为最主要的出品方出现,自身难有爆款支撑业绩。

     老牌制作公司式微的情况下,一批以影视人为核心的、发展迅猛的新兴影视机构成为年度高质量爆款影片背后的操盘手,冲击了传统一线民营公司的市场份额。2018年,《超时空同居》以不到5000万的宣发和制作成本收取了近9亿票房,其背后是徐峥的真乐道文化;《西虹市首富》票房突破20亿大关,背后是开心麻花编剧组建的西虹市影视;《我不是药神》作为年度票房和口碑爆款,背后更是集合了宁浩的坏猴子影业、宁浩和徐峥参与创办的欢喜传媒、北京文化在内的多家出品机构。坏猴子影业的《疯狂外星人》、北京文化的《流浪地球》宣布定档2019年春节,前期物料发布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话题和热度,这些新兴影视机构的持续发展值得期待。

     成绩缘何而起?这些新兴公司前期都已经有了各自的积累作为铺垫蓄力。首先是选片投资,北京文化继2017年出品了《战狼2》和《芳华》之后,2018年又打造了爆款《我不是药神》和黑马《无名之辈》,屡投屡中背后是一套自有的坚持作品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的选片标准。其次是对导演的重视,欢喜传媒采用了“导演合伙人”制度,签下的股东包括陈可辛、王家卫等多名重量级导演,2018年更是与张艺谋签约,新片即刻启动;而坏猴子影业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新生代影人身上,于2016年提出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旨在为青年电影人提供发展平台,当时定制了48部电影片单,如今的《我不是药神》就是这四十八分之一,三年磨一剑,成功有目共睹。

    

     2018年新兴影视机构参与的部分公映影片

     03

     业务拓展,“内容+渠道”全产业链布局

     在电影行业的上游总有新的生产方进入,如果说之前下游公司还专注在抢占流量入口、增加观影场所等原有职能的竞争上,2018年这些公司显示出了进军内容生产领域的决心,试图实现从渠道向内容拓展的全产业链延伸。从渠道向内容布局,主要体现了两种路径选择,要么是直接进行单个的电影项目投资,要么是从机构和人员入手把控创作源头。

     项目参投方面,影业公司以出品方的身份切入影片生产。2018年,老牌影投公司金逸影业和横店影业增加了投资数量,参与出品了《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以及《西虹市首富》等热门影片,以参投的方式在制作市场分一杯羹。

     内容源头方面,2018年贺岁档的《唐人街探案2》将万达与电影人及影视工作室的合作又带到了台前,万达影视自身力量就足以参与青年创作人员的培养,典型体现就是入资陈思诚个人工作室,成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主要投资者。同时,万达电影推进收购万达影视,从放映院线到生产主体的整合趋势凸显。7月,在线票务平台猫眼以9.53亿港元认购欢喜传媒扩大后股份的15%,双方在影视项目投资、宣发和流媒体平台运营上展开合作,欢喜传媒提供内容,猫眼提供流量入口,各取所需。

     电影市场的2018年很难以一个单方面的关键词为其定性,说是行业繁荣吗?票房新高、口碑爆表、后起之秀纷纷出场,确是如此;说是影视寒冬吗?退票事件、逃税风波、影院发展如履薄冰,危机仍在。面对着成绩与困境的交叠,想要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一方面,需借助出台政策的规范和肃清,确保行业能够提供有利于良性发展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观众的选择取向和判断标准回归电影内容,从生产层面机构和人才的多样化,到以口碑为重点的宣传发行,彰显内容本位趋势。在内外作用的共同努力下,高质量、规范化、重理性有机会成为行业常态。

    

    


     (未完待续)

     媒介杂志《媒介产业 盘点2018》

     现已上线!

     欢迎购买订阅~

     【升民视点】

     天寒地冻等春来

     【盘点2018】

     新闻资讯市场:技术驱动内容

     2018年度盘点:“百综争鸣”的综艺市场(上)2018年度盘点:“百综争鸣”的综艺市场(下)

    

     编辑:张熙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媒介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