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回应:六问新营销
2019/11/6 20:00:00 媒介杂志


文丨周艳、吴殿义、关瑶
前言
当下的营销者所面对的,已经是在信息和物质丰裕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者,他们生于重叠铺展、无限衍生的网络世界,随时变迁时刻跳转。他们对物质的满足感趋于平淡,对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和体验更为重视和渴求。极度碎片、分割的时空和需求,和商品消费增长渐趋平稳的总体市场,共同构成了营销者所面临的新环境。
营销依然要解决与消费者建立连接的问题,而在新的环境下,这种连接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与达成销售,而是把握消费者时刻变动的需求并予以满足,将传播与销售融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对营销进行升级的需求愈发凸显,并且,这种升级不能停留在单点的改进和创新,必须是体系化的重构与再造,在营销底层数字化基础之上,既要建立起对营销要素的全面、综合理解,也要熟练掌握新的营销手段,在对消费者连接的持续运营中,逐渐走向营销之极——进入消费者的心灵与时空,灵活组合人、货、场、内容,随需而动。
市场CONFLICT
增量还是存量?
1
RESPOND?行业千差万别,激烈竞争中找变量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部分行业已成为买方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似乎成为了一种营销业界的共识和认知前提。
诚然,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总体增长趋于平缓,是所有企业经营者要正视的新市场环境,众多行业处于竞争红海,新品和同质化商品层出不穷,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变得愈加具有挑战性。根据尼尔森的研究数据,仅在2016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就诞生了2.5万多个新品,就连以往品牌忠诚度最高的婴儿纸尿裤品类中,全国就有1300个以上的品牌在激烈竞争。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物质的满足感趋于平淡,对情感和服务诉求与日俱增。媒介去中心化、普泛化、非稀缺化,优质内容成为更具势能的传播载体;信息和渠道极度碎片、用户连接更具挑战。
商品消费增长的红利时代已逝,传统营销模式的静态架构难以适应新环境,营销效率快速下滑,营销成本高企,而相应的转化和收益却落之尘后、难以同步,不论是宝洁这样深耕中国市场30年的巨擘,还是伴随新兴市场新进入的其它品牌,都在深感传统营销模式失效带来的压力。
根据宝洁2016年财报,宝洁2016年广告费用高达72亿美元,但巨大的广告投入却并没有换来品牌销售的快速增长,2016年宝洁的销售额仅有653亿美元,利润134亿美元,还不及公司十年前2006年的水平。尽管近两年宝洁在营销方面开启了瘦身计划,推行改革,但收效仍旧不尽人意:2017年财年宝洁的销售额为651亿美元,基本与2016年持平。在2018财年,宝洁全球营收668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2.61%,重回增长轨道,但相比2014年,无论收入或是利润都还未回到顶峰。
这些共同构成了企业所面对的新的营销环境,并不仅仅是增量或存量一个词所能够描述。
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对不同行业而言,问题其实千差万别,在建立营销共识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取舍,关键还是要进入到自己的行业中,结合外部环境的共同变化,探索可以为我所用的独特变量。
例如D2C模式在国内市场崛起,完美日记等品牌借助内容平台的力量迅速抢夺市场;李宁则抓住消费者对时尚的心智变化,以包裹着“国潮”标签的新产品重新回到年轻人视线中;面对下行压力较大的汽车产业,行圆汽车则进入纵深,探索流通体系与营销体系的打通。这些都是结合产业现实,求得“变量”的案例,最终既保持住存量规模,又获得了增量空间。
人群CONFLICT
碎片还是聚合?
2
RESPOND?标签数量之外,应重视动态、交叠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不再是传统的模式,而是走向复杂化,受生活习惯、爱好、情感、价值观等深层维度的影响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部分行业已成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商品选择极为丰富,信息获取渠道众多,且消费需求弹性化、体验要求多元化。同时,消费者的个人状态、需求情境、媒介场景、消费场景等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分层和交叉。地域、年龄、职业等区隔维度,对于解读当下的消费者而言都变得不够精准、失去指向能力。
从空间的维度看,无论东西部地区之间、还是城市和农村之间,消费者的行为和诉求差异越来越模糊,消费市场不再只是由一二线城市主导,一些三四线地区的消费能力也不能被低估。
从代际的维度看,传统意义上基于年龄的消费者区隔正在逐渐消融,而心理年龄、价值观、审美、兴趣、生活方式等成为真正影响消费行为的因子。
各大数据平台、互联网机构、精准营销服务商基于海量数据所提供的动辄数千、数万的人群画像标签,似乎正在推动着对如此复杂消费者的全面刻画。然而单纯追求标签数量和类型是不够的,必须要谨慎处理和掌控标签之间的交叠。例如,在今年的618电商大促中,天猫官方数据表明,“618”开始才一分钟,电动牙刷就卖掉了14051件,苹果产品在天猫的成交同比增长达120%。尤其是在三至六线城市,苹果产品的成交同比增长达170%,比一二线城市高出近1倍。 京东零售集团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则表示,今年三线以下城市成为消费主力,销售增速远远超过一线城市,并且低线城市并不代表低价,平均订单单价高于一线城市。这正说明了对消费者理解需要立体、交叉的洞察。
策略CONFLICT
内容还是裂变?
3
RESPOND?多种手段组合,击穿复杂场域
新的理念认知,需要配合有效的实操方法,形成真正的创新落地。
我们走访了企业、渠道和销售商、营销公司等机构,拜访了不同行业的销售人员、社群组织者、KOL等,分析了快消、时尚、汽车、房产等行业的品牌营销案例,最终梳理提炼出营销一体化落地实施的核心方法体系:内容赋能、利益激励、社交裂变、经纪人承接、结点落地。

《媒介》杂志制图
新市场背景下,营销形态越来越趋向软性化,即从纯广告载体、到搭载内容渠道、再到和内容融为一体。同时,众媒时代、碎片化环境下,内容呈现出跨屏、跨渠道的去中心化传播路径,优质内容将取代媒体渠道成为未来更重要的营销资源。
与消费者对话,“让利”是简单有效的方式,它意味着在传播环节嫁接了销售的功能。把利益作为种子,附着在“货”上,或者利用“人”的社交扩散,利益裹挟势能、加速传播扩散,并通过利益激励的“催化”作用,推动消费者快速决策、实现销售。同时,利益也具有黏着度和卷入度。精巧设计的利益激励机制,有助于帮助企业绑定消费者、合作方等,建立长效连接关系,产出更多价值。
社交裂变是让分散在全网域的消费者通过社交关系连接、形成自驱动传播势能的有效手段。在营销一体实操中,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活跃的意见领袖和种子用户,让他们对营销内容进行再创造,扩散营销声量;另一方面,也要策略性地设计产生社交裂变的路径,推动自发传播,形成规模效应。
在营销一体的战场上,面对各种碎片化场景中的消费者,需要借助内容、利益、社交等手段,更具势能、更高效地触达消费者,并激发其消费行动。但从兴趣、意向到最终完成消费,这还是一个充满惊险和变数的漫长过程;如何能与消费者更主动地连接,在转化过程获得一个更有力的抓手?引入“经纪人”角色,是我们找到的重要解决方案。
在营销一体的实施体系中,我们提出了“结点”的理念。将消费者在传播、销售流程中的关键性触点,通过完善消费体验、铺设闭环路径,变成可同步完成传播和交易的终点(“结点”),从而进一步保障营销一体的落地效率。
目标CONFLICT
曝光还是转化?
4
RESPOND?营销一体高效连接,持续运营消费者关系

《媒介》杂志制图
媒介和渠道,实际已经相互融合,卖场即媒介、媒介即卖场,传播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跳转到销售,而销售的过程裹挟着种种内容,因此传播和销售都已经不是单独存在。
通过对传播、转化、服务等环节的实施升级,企业在消费者增量获取、存量激活、闭环经营方面将获得有力抓手,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层面:
形成高效获客的新路径。通过场景分发锁定目标消费者,通过内容赋能和利益刺激获得传播势能,通过社交裂变加速传播扩散,通过经纪人在线承接提高销售转化效率。
形成持续连接消费者的新通道。通过数字化管理体系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通过经纪人体系对消费者输出一对一服务,形成针对存量消费者的高效连接机制,从而大幅度降低重复获客的高成本支出,提升持续营销的效率。
构建闭环运营的新机制。在建立起消费者持续连接通道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对基盘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需求进行挖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通过闭环运营,不断固化消费者关系、加强消费者忠诚,从而实现其对企业的持续消费、推荐消费等,夯实消费者资产,形成企业的竞争壁垒。
组织CONFLICT
分工还是合并?
5
RESPOND?推进顶层协同之下的专业化

《媒介》杂志制图
长期以来,营销圈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很多企业的营销部门和销售部门处于割据状态,缺乏共同的销售目标考核、缺乏有效的业务衔接。
“营”的定位集中在品牌宣传,“销”的定位集中在销售任务,双方目标缺乏统筹协同,导致很多“营”的品牌策略、传播策略都是泛泛实施,难以为“销”的环节提供真正有效的推动。
而且,由于营、销不能形成合力,企业与用户的关系也难以得到有效连接和持续沉淀,难以形成企业增长的内生驱动力。
通常“营”的部门,主要承担品牌与市场建设的职能,负责洞察市场、产品创新、传播战役、媒介选择、效果监测等。
但在不少企业中,我们看到品牌、媒介、公关职能是分离的;舆情监测、品牌资产等管理角色又与营销一线的业务角色分离;不同团队有不同的管理体系、不同的运营经费、不同的薪酬奖励机制;各团队之间缺乏深度的整合协调机制,导致营销传播中容易出现各种重复、错位、断层等问题。
比如我们调研的某外资婴幼儿奶粉品牌,营销部门分工很细,有媒介部、数字媒介部、品牌部、消费者研究等,品牌部只聚焦品牌战略、不接触媒体,媒介部只负责传统媒介购买执行,数字媒介部只负责数字媒体购买执行,相互之间日常交集甚少。
渠道销售在落地执行中,也常常分而治之。比如电商渠道和传统渠道是独立运营的两套体系,常常导致线上、线下的用户信息、线索缺乏整合,削弱了营销者对渠道全局的掌控力。经销商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竞价等分歧,无法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另外,经销人员与企业总部的链接较弱,经销人员对品牌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意识,造成销售、服务不积极。
销售系统的种种分离状况,造成销售渠道、人员、物料的浪费,甚至滋生内斗、冲突,最终会影响企业对用户的服务输出、降低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
企业并非要把传播与销售拧在一起,随着传播与渠道的复杂化,企业的市场部门和渠道部门需要专精的分工只会越来越多,但相互之间的沟通也会越来越重要。企业尝试新型营销手法的同时,也在探索组织变革之道。比如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企业,任命CGO、代替CMO;从总包式的大宗资源期货采买,转变为精细化的项目制预算支出,根据项目效果即时调整预算策略;从简单的第三方外包客服,到升级CRM进行精细的用户管理;从条块分割的业务流程,到搭建整合协作机制……
企业正在重塑营销管理架构,更好地实现营和销的目标统一,整合营和销全流程的一体化运行。
技术CONFLICT
自建还是合作?
6
RESPOND?理解需求,掌握数据,构建联动体系

《媒介》杂志制图
要形成对市场的正确认识、对消费者的全面理解和对营销活动的全盘掌握,技术工具必不可少。
自建者有之,大型企业对自有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强。就在去年的IAB会议上,联合利华公布了其投资10亿美元建立的26个用户数据中心;2015年10月,上汽集团旗下的云计算中心启动私有云平台建设,至今开工建设了浦东金桥、南京浦口、郑州三个云计算数据中心,其中郑州数据中心投资20亿。
当然,合作者亦有之,第三方机构正在面向各类企业提供林林总总的数据和工具服务,在KOL选择和评估、利益设计与社交裂变、消费者服务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工具体系或者定制服务商。
事实上,即使是敢于、乐于探索并自建系统的头部品牌,面对层出不穷的技术概念和营销技术问题,也难免应接不暇,遑论广大的新兴品牌和更为海量的小商户。因此我们认为,核心并非是谁来建设,而是对自身需求和数据技术是否能够贯通理解,培养用技术和数据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
从需求层面,需要的是哪些类型的工具?我们认为,应该围绕着商品管理、物料组织、经纪人赋能、结点升级、消费者运营等五个维度建立体系。
从数据层面,渠道、媒体、消费者、商品……每一个类型下都涉及到纷繁的细分数据,企业尤为要结合具体的需求场景,对数据资源进行清晰的盘整。已经拥有了哪些数据,数据质量如何,还欠缺什么维度;已有的数据是什么形式存在、相互之间是否可以打通;打通之后是否具备处理转化的能力和方法,并最终和工具、需求形成对接。


【升民视点】万物互联VS心心相应

敬请期待本期《营销之极》其他深度好文人、货、场、内容:营销一体的新要素与新玩法
找到人、赋能人,让“人”进场
社交裂变的价值与路径
传播与销售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变局中的汽车营销——专访行圆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邵京宁


欢迎订阅!

编辑:赖钰盈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媒介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