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压力下,稳增长有了新抓手
2022/10/30 6:59:00 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地方财政收入困局之下,“准财政”性质的政策性金融成了稳增长的新驱动力。

     1

     近来,全国各地一大批城投平台纷纷增资扩股,只是迎来的新股东有些特别。以银川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它之前的唯一股东是银川通联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而这个股东的唯一股东是银川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银川国资委,所以它是妥妥地方城投平台。

    

     可在2022年9月7日,银川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增资约8500万、引进了新股东,这个带钱来的新股东是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而这个新股东的唯一股东是国家开发银行…对的,是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开行。

     如果稍加梳理,你会发现集中在今年的八九月间、这些地方城投平台新引进的股东除了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外,还有农发基础设施基金、进银基础设施基金,它俩的唯一股东则分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对的,这是我国另外两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

     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搞大基建、市政建设的筹资平台,其唯一股东大多为地方国资委、财政厅等,这银行入股怎么回事、莫非要亲自参与地方建设了?

     这要从今年召开的两次国常会说起。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要保增长稳经济,中央政府可谓是操碎了心…除了操心建设项目外,更重要的是操心如何筹钱。

     6月底的国常会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等筹资3000亿,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在8月下旬的国常会上、又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新增3000亿,于是也就有了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其总规模也就达到了6000亿。

     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其实就是三大政策性银行为地方城投公司出资的平台。这也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各地城投平台纷纷引进三大政策性银行全资控股的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为新股东。

     以往大基建的主力是各地方政府,可今年似乎发生了变化、这个新变化是什么呢?

     2

     今年的经济形势确实很严峻。

     疫情反复、俄乌冲突、中美摩擦…让今年的经济格外艰难,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到这个时候总会出刺激经济的政策。

     其实刺激经济的政策就两大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前者让企业和居民多花钱,鼓励企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投资、居民向银行借钱来扩大消费,比如放松楼市调控;后者是政府多花钱,通过各种大基建来拉动经济,而搞大基建的主体就是各地的城投公司。

     那今年像往年一样按部就班的照做不就行了么?哪有这么容易!

     自去年中恒大地产暴雷以来、风险迅速向整个行业蔓延,房地产已成扶不起来的阿斗,刺激经济也就成了奢望。企业因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也不敢扩大投资,当企业都在裁员降薪以求活下去时,员工又哪来的收入呢?没有收入又怎么敢消费、更别提借钱消费了。这也就是今年我们看到的独特现象,贷款利率很低、审批很松、银行资金很多,可就是没有人去借钱…当钱淤积在银行体系内,没有人去借钱投资消费时、又如何刺激经济呢?那不是还有地方政府的大基建么?也不行。

     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有三类:

     一是卖地收入、楼市熄火后该收入锐减;二是税费收入、实体经济不振后该收入也大幅缩减;三是发债募资、可这两年一直在严控地方政府增加债务。

     稳增长靠投资,投资却需要钱,可钱从哪里来呢?

     政策性金融就此横空出世。政策性金融是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提供资金来稳增长、刺激经济,与之对应的是商业性金融、主要由各商业银行(中农建交、招商、浦发等银行)提供资金…因没人借钱,商业性金融刺激经济的力度正被削弱。

     政策性金融的最大优势是利率低、期限长,所以主要投资于回报率低、回款时间长的政府类项目,如老旧棚户区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也因此它具有“准财政”性质…用货币政策手段干政府应该干的事。

     除了政策性银行出资城投公司资助大基建外,还有其他的政策性金融也在操作着助力稳增长、比如PSL(抵押补充贷款)操作。

    

     今年9月,三大政策性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1082亿,这可是自2020年2月以来、时隔两年半后,PSL操作再次重启、且金额高达上千亿。

     对的,政策性金融正成为稳增长的新势力。

     3

     很多人都在抱怨日子艰难,其实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1至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同于政府收入)15.3万亿,因为留抵退税(等同于向企业少收税)原因、同比去年同期下降6.6%。

     其中,税收收入12.4万亿、下降11.6%,地方政府卖地收入3.85万亿、下降高达28.3%。

     前面也说了,因为近两年对地方政府负债总额的限制,让地方政府借钱、尤其是以城投公司的名义去借钱筹钱也是难上加难,可1至9月的政府支持却高达19万亿、同比增长6.2%,财政赤字约4万亿。

     跟所有的企业和个人一样,哪怕收入减少了、但一些刚性支出却是无法减少的。借债总要还,税收收入可能覆盖不了基本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支出,所以地方政府扩大投资稳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卖地…而在楼市行情惨淡下,地方政府也想出了一些应对的招,即地方城投或地方国企托底拿地。

     城投/国企先从别处筹资、或者直接向银行贷款,在没其他地产商买地的情况下把地拍下、这地方政府不就有卖地收入了么?!

     城投/国企拿到地后并没有开发,反而把地再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用新的银行贷款去还旧的买地的贷款。

     什么意思呢?就是城投/国企用银行贷款去买地、构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当于地方政府在通过银行贷款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现在这个漏洞被堵住了。

     10月14日,财政部发布《通知》,其中提到:

     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形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并要求加强对虚增财政收入的监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

     企业/居民不愿意借钱投资或消费、商业性金融刺激经济效力减弱,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卖地收入锐减、举债又很多限制,想来想去能稳增长的重任也就落在了政策性金融身上…既向城投平台提供了资金、能用于大基建投资,又没有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

     那政策性金融的钱来自哪里呢?

     政策性银行可以向银行间市场发金融债、这些金融债可以抵质押给央妈获得资金,说白了、钱最终来自于央行的直接印钞,当然最终是全体老百姓在出钱。

     ?做客直播间啦!

     1、为什么会发生杠杆转移?2、杠杆转移的同时还会发生其他什么变革?3、杠杆转移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4、我们具体该如何应对?

     晚上直播我们一次聊个透。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今天下午19:30,与和卿一起聊聊:杠杆大转移时代,我们如何应对?直播间不见不散!

    

     本文系【米筐投资】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转载”查看须知商务合作:15638843884(电话同微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筐投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