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博弈,当下老百姓最优策略选择是什么?
2022/11/1 6:59:00 米筐投资
躺平
2022,发生的事情,随便一个放在往年,都是贯穿全年的市场主题。
但,这些事情都凑在几个月里面集中发生,大家开始还应接不暇,慢慢的,大家都有点麻木了。
随着A股市场不断下跌,抄底声音越来越少,投资者更多感觉是麻木了,该割肉早就割了,剩下的干脆不看账户,选择“躺平”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对信息钝化。
最近几个月,大家不盯中国CPI数据,而盯着美国CPI数据,不盯中国就业数据,而是盯着美国就业数据。
因为,担心美联储加息,全球资本市场交易主线就是美联储加息。
9月美国CPI8.2%,好吧。
10月27日,荷兰宣布解除对俄制裁,好吧。这个战争拖得时间太长了,大家从最初热衷讨论战事到对待新闻选择麻木。
10月28日,又一个大白马跌停了,好吧。梦回2018,每天杀一匹大白马祭天。
今年超预期因素太多,时至今日,大家对信息都钝化了,利好不一定会涨,利空……
失效
恒生指数跌到了17年前2005年位置,很多经典的投资研究框架失效了。
很多香港上市股票估值突破历史低点,很多香港上市股票股息率突破历史天花板。
A股沪深300指数调整时间超过20个月,跌幅超过40%,按照股债性价比已经非常有投资价值。
但是,她们依然在无理性下跌。传统均值回归模型,在今年港股上失效了,产生极大的,超出历史的偏离。
人的疯狂会到什么程度呢?
“我可以算准天体的运动轨迹,但算不清人性的复杂。”——牛顿
随着打脸次数变多,下半年各路宏观大神说话也变谨慎了:“结构化行情”,“酝酿”,“耐心”,“等待2023”成为各大研究报告关键词。
成色
私募基金管理人调降管理费率,给投资人写致歉信成为今年的常态。2022成为检验基金成色的最好年份。
“过去2年是从业20年来最困难的时光,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心灵被拷问’的状态”,引自一位百亿明星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致歉信。
做成长股的,今年一季度先砸了个大坑,5月6月看到点曙光,这3个月又掉下去,如果在这中间反向择时看到5月6月大反弹,7月右侧进来建仓的,更惨。
做稳增长,看好金融地产的,全年只有2个月美好时光,现在面对的是无底深渊。
那些一直看好消费,重仓白酒,茅指数的,心灵已经被反复拷问过20个月了,直到现在还没缓过来的大神比比皆是。
说来说去,哪里有那么多大神,基金在2020年,2021年业绩好,不都是市场在赏饭吃。站在2021年初选基金很难,因为大家业绩都爆炸。但加上2022年,再去选基金,似乎一下子变得容易了。
心态
市场跌到这个位置,大家三种心态。
第一种,年初就重仓,中间一直没卖,做了2轮过山车,目前大概亏损20%左右。基本躺平了,也不再加仓,也没钱补仓了。
第二种,今年3月止损,躲过4月,但是5月没忍住,6月、7月又冲进来,最近又套住了,折腾两波,可能结果还不如第一种。
第三种,年初轻仓观望,5月、6月有点心动,忍住没动,现在比较舒服,但现在也不敢贸然进场,还在观望。
目前市场状态是,在里面浮亏的,反正也跌到这位置,就抗了;没在里面的,暗自庆幸,各种不确定,还在观望中。
现在跌无可跌了,义无反顾进场抄底吗?不一定,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普通人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制定好规划。
策略
有些指标当下很高,但是明年就会变成高基数,明年就不高了;有些指标今年很低,但是明年就会变成低基数,明年就好了。
经济有周期,市场也有周期,经历过2次世界大战的、上百年的美国资本市场历史告诉我们,很多东西,等着等着自然就回归均衡了。
无论好事坏事,市场总喜欢演绎和放大,当坏事情考虑多了,未来边际好的变化就会越发强烈,就像被压缩的弹簧,正在积蓄动能。
忧国忧民的声音很多,产业能不能升级、利率能不能下行、大国博弈、信仰打破、政策迷局究竟如何。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对这些全局变量即缺乏充足信息、又没有分析能力,是瞎操心。
宏观是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微观才是有作为的地方。——芒格
无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一些规律不会变,常识不会变。能穿越牛熊的,是我们对这些规律和常识的认知。
提升自己的认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对投资常识的理解,构建自己的应对策略,是为数不多的对抗这个变幻莫测世界的武器。
今晚19点,破竹直播间,来和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老马识途一起探讨:当下应对和未来机会!
1.什么力量在A股市场博弈?
2.别人都在投资什么?收益怎么样?
3.宏观数据如何影响投资布局?
4.普通人如何选择投资品类?
5.银行、证券行业未来前景如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筐投资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