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内地中产的翻身机会!
2024/4/1 米宅

前段时间,网红圈儿出了两件大事,非议挺多的。
一件是,李佳琦直播间怒怼粉丝:“79元的眉笔,并不算贵。你买不起要想想自己努力够不够!”
另一件是,疯狂小杨哥在公司内部会直言:“觉得工作容易的工资一定不高,公司招你来,是解决问题的,公司不养闲人。”
这件事,宛如戳到了广大打工人的心窝子一般,引发了全网大范围声讨。
这两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在我的视角里是非常诡异的:
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被无限夸大,被赋予了太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象征意义。
有网友说,他们何不食肉糜,没当过穷人,不知人生艰辛。
可问题是,这二位倒退十年可都是穷人。
李佳琦给淘宝当过苦力,跟薇娅一人一个扫把间,就开启了草莽时代的网络叫卖。
大小杨家境非常一般,老爹诊所医生,老妈是工厂工人,俩人毕业后频繁进厂找出路。
他们俩可都是实打实从穷人一路摸爬滚打拼出来的,他们的起点就是中国最普通群体的缩影。
说他们没当过穷人,未免太过搞笑了。
也有网友说,他们太过高傲,缺少对穷人的怜悯和共情。
他们两人这两年的纳税额度,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而且,疯狂小杨哥的粉丝画像还偏偏就是月薪三四千的居多,不管直播剧情有多恶俗,这些人反而就吃这一套。
我逛过俩人的直播间,卖的东西,都属于那种既能满足虚荣心、价格还不太离谱的,精准命中了普通人囊中羞涩却又想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
说他们不懂穷人,也有失偏颇。
他们不是不懂穷人,而是实在没必要去刻意的感同身受。
当他们从员工变成老板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考虑的事情就已经和普通人拉开距离了。

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现实,这个社会是分层的。
收入分层,消费分层,眼界分层。
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也互相隔绝。
这是人性决定的,99.9%的人都无法违背,剩下的那0.1%是圣人。
河南的胖东来,很牛批,被网友们捧上了天。
可于东来这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境界极度超脱常规的企业家,毕竟是凤毛麟角。
现在的舆论风向,就是喜欢拿个例当标准,对自己无限纵容却要求别人十全十美。
随便翻翻现在的社交媒体,各种充斥着极大恶意的“仇富情绪”在肆意蔓延,“我穷我有理”大行其道。
之前演员王传君谈起自己的生涯低谷期,说“觉得人生最绝望的那段时间,母亲去世,手里只有不到一百万了”。
评论区一堆跳脚的:
手里有一百万的不配哭穷;
应该把他的账户清空,让他知道什么叫做穷;……
完全就是无理取闹。
一个上海土生土长,影视黄金时期的上戏高材生,娱乐圈的新星,凭什么要跟一帮中专肆业的打工仔们看齐呢?
他说的过不下去,肯定是跟身边的其他同水平的人相比。
这有什么可跳脚的呢?

这样一个环境,总有人会被影响。
尤其是中产,他们的包袱最重。
明明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稳住家底,向上攀登,却又不自觉地受舆论影响企图向下兼容。
总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何为变?
变,意味着不稳定,意味风险与机遇并存,意味着新一轮的大洗牌时代正在降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自己都快自身难保了,还有闲心去悲天悯人呢。
别到最后名声跟财富全部打了水漂,重新回到解放前,那是真的感同身受了。
2017年,朋友辞掉了澳洲阿德莱德的工作,回家照顾患病的父亲。
他的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不大,待遇也一般,好在家里底子比较好,生活水平倒也可以维持住。
口罩二年,他爸病重离世,他在国内最后的牵挂也没了,就萌生了带着家人重回澳洲的想法。
于是,就打算把家里空余的房子变卖了,一了百了。
年初那会儿,他把房源发到了同学群,想着都是自己人,哪怕稍微让点利,权当维系感情了。
那可是南京的房子。
结果没想到,因为三十万的价差没谈拢,一个同学就在群里大肆造谣抹黑他的移民动机。
“心里有鬼才出国,谁知道你们家之前的钱有多少是干净的”
把“升米恩,斗米仇”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学很郁闷,问我这个时候出国是不是真的不对?
我说,你有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
还是说你在国内犯事儿了,出国动机不纯?
如果都没有,你这该死的负罪感是从哪儿来的?
就因为一个“酸葡萄心理”的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让你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那你未免也太好拿捏了。
真有那重到无以复加的家国情怀,那就好好做事,出去了别说坏话,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回报了。
卸下包袱,别给自己加戏。
正如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在外交会上所说的:
“中国,来去自由”

我有时候特别不明白,一个“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怎么就能衍生出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意义。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想要繁衍传承,生生不息,那就是靠着“树挪死,人挪活”的精神。
最近,香港身份很火,后台咨询的人很多,但也不乏恶语相向的。
最高频出现的一个词汇是:忘本。
30年前,南下去深圳打拼的,最终在深圳买房定居,算不算忘本?
20年前,跟着施工队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不少也留在的城市,没有再回农村,他们算不算忘本?
10年前,北京的大型国央企或者有实力的民企,许诺只要在公司做足多少年,就解决北京户口,他们算不算是带偏社会风气?
没有人口流动,就没有社会发展。
只有在封建社会大家才会被锁死在户籍地,背井离乡的通通视作流民,大清都亡了100多年了,这心头的辫子也该剪一剪了。
现在从北上广,到苏宁杭都在有意无意地放松户籍管制,没本事的才窝在家里,有点实力的都在提前布局。
香港身份,是港府牵头的针对内地中高端人才的大规模人口引进计划。
得到了上面的首肯,打通了以往的各种阻碍。
这种级别的政策,也就没条件的人第一反应是去质疑和酸,有实力的,符合标准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去抢。

中产阶层的思维模式跟富人阶层最大的区别在于:
对政策的敏感性,对规则的利用程度。
中产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企业里一般都是中高层群体,技术大牛或业务骨干。
可以说在现有的政策规则框架里,他们玩的最好。风调雨顺的时期,他们过得会非常滋润。
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反应又相对滞后。
这种滞后,不是说看见的晚,而是行动的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产家庭的三大标配,现在又被称作作死三件套:
1、高杠杆房贷;
2、老婆全职太太;
3、孩子国际学校;
房子是资产需求,全职太太是生活质量需求,国际学校是教育需求。
现在,楼市持续下行,工作机会和待遇每况愈下,教育则愈发内卷。
看看,需求没变,环境变了,昔日的标配就变成了作死。
很多中产家庭面对如此剧烈的变化,仍然寄希望于待在舒适区里硬扛:
多加加班供房;
让老婆也出去工作,补贴家用;
暂停兴趣辅导,加大力度鸡娃;
在大势面前,这么做真的作用不大,充其量延缓一下衰落的速度罢了。
被动接招,能抵得过风高浪急?
倒不如,避实就虚,主动出击。

获取香港身份,就是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关键一步。
首先,香港目前求贤若渴。
过去三年,香港经历了一波声势浩大的移民潮:
27000名中小学生离开了香港;
香港机场净离港数字高达53万人;
流失20万劳动人口,当中一半为中高端人才。
带来的影响是:
2023年上半年香港写字楼的整体空置率达到了15.7%;
2022年,香港GDP是负的3.5%。
香港完了吗?
没有,经济体量和人均收入依然排在国际前列。
它只是缺人。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亚洲金融中心,亚洲最安全城市,它这点困难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有内地这个庞大的人口补血包在背后撑腰。
十年以前,香港不敢放的太开,因为自己的人口承载力有限。
但是现在,他们有需求,也有底气去大幅度地降低门槛,跟内地城市来一波抢人大战。

毫不讳言地讲,香港的胜算极大,优势几乎是碾压态的。
因为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
首先香港的整体收入水平高于内地至少两档,同样的岗位同样的工作内容,在香港办公,收入翻两三倍是常态。
举个例子,之前呛声李佳琦的上海胸科医院主任医师谭强,在国内的月收入是4万人民币。
而在香港比他低一个级别的科室主任,月收入是18万港币。
而且香港税制对于普通人非常友好,薪俸税赋税上限仅为内地的三分之一,且最高不超过16.5%。
其次,香港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对女性求职者比较友好。
根据中新社香港9月19日的新闻,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香港2023年6月至8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2.8%。
国内乌烟瘴气的保险行业,在香港可是金牌岗位,香港保险产品在内地的认可度很高,真正懂保险的,都知道香港保险跟内地保险的云泥之别。
只要伴侣是香港身份,家庭主妇在香港想重返职场,并不是一件难事。
最后,教育。
在内地走常规的求学路径,考一个双一流大学需要两代人付出多少成本?
一流的学区房,得有吧?
优质的课外教育资源加持,得有吧?
一个争气、上进的孩子,得有吧?
而一个香港身份,就可以把难度和成本同时给打下来。


不需要太多文字解释,两地的一流大学录取率对比就能说明一切。
就这,我还没提华侨生的政策优待呢。
中产家庭的三大需求,都完美地得到了解决。
这是块蛋糕,还是坨狗屎,还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吗?

当然,香港做这么一大块蛋糕,也不是为了做慈善。
它是很需要人,但是也不是什么人都要。
得挑。
目前四大主流的人才引进标准,正好对应香港的四种需求:
1、高才(有钱、有才、有学历):
A类:年薪达到250万港币或等值外币(递交申请前12个月),不论学历,申请不受限额;
B类:全球百强名校学士学位+过去5年内累计至少3年工作经验,申请不受限额;
C类:全球百强名校学士学位(申请人百强名校毕业,低于3年工作经验),有限额,先到先得;
2、专才(有技能):
简单来说,就是雇主担保,香港已经有工作单位接收。
3、优才(有学历、有潜力):
主要针对名校、高学历、跨国工作、名企背景、高新技术、学术型、技术型、香港急需行业这类人才。
2022施政报告,目前优才计划取消了年度配额(原来每年4000人),为期两年,有效期为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同时优化审批程序,大大增加了申请效率。
4、进修(有潜力):
就是脱产去香港提升学历,拥有内地或海外同等专业的学士学位或相关国家认可本科及以上学历,入读香港名牌院校,修读1-2年研究生课程,取得学生签证后,一家即可赴港;申请永居要在(即毕业证书所载日期)计起的半年内申请。
这四大标准,都不算低。
但是,也抵不住内地人才趋之若鹜。
截止今年6月底,香港6类人才输入计划累计收到申请超过10万份,其中有6.1万人顺利获批拿到香港身份。
港府去年规划引进多少人呢?
3.5万!
半年时间都快超额100%完成了。
随着回过来味儿的中产越来越多,这个数字也会越来越庞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世间所有事情,上至大国博弈,下至邻里关系,都逃不过一个利。
合理合法合规的利放在眼前而不去占,那不叫高尚。
叫愚蠢。
因为人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所以一切都有标价。
房地产火热那几年,解决一个北京户口开价80万,依然一票难求。
按说,户籍这种无形的东西还能有价格?
原因没啥复杂的,因为它是一块跳板,站在上面你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至于香港身份的换算公式,则更加简单粗暴:
在香港生子这事值多少钱?(咳咳咳)
在香港接受教育这事值多少钱?(国际化教育、顶级教育)
在香港接受医疗服务这事值多少钱?(香港医疗水平全球领先)
成为香港税务居民这事值多少钱?(中国最高45%税率、香港是17%)
在香港买房能省多少钱?(省30%的购置税)
华侨生身份这事值多少钱?(100万?200万?无价?)
而得到这一切,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呢?
按照最新的标准,只需要不到四台iPhone 15 PRO MAX的钱,或者是不到6台Mate 60 Pro 的钱,就可以搞定。
如此高投入产出比的事情,你打算自己抢先了解、抢先申请,还是打算让给谁呢?
发扬高风亮节的机会有的是,现在合不合适,你们自己掂量。
乱局之下,优先为自己考虑,不寒碜。
变局之中,打破固有认知,向上攀登,也不痛苦。
中国的中产家庭,需要更勇敢地做自己才行。
如果你是国际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过去几年的工作履历也足够光鲜,抑或是单纯地对香港存在向往。
都可以扫下方二维码咨询香港身份,来感受一下香港来势汹汹的热情。
扫码扫码扫码。
请保持一些紧迫感,毕竟时间不多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