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连涨,是油桶又贵了
2024/4/1 米宅

     来源:米筐投资

     推荐关注!

     2008年,国际油价148美元一桶,国内油价5.6元/升;到2023年,国际油价86美元/桶,国内油价8.6元一升。15年过去了,为啥国际油价跌了42%,反而国内油价涨了54%呢?

     我们不是一直跟着国际油价正向调整吗,怎么成反向调整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归根到底,是因为国内存在一种不合理的油价定价机制。

     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近期国内油价又上调了,这已经是年内第十次上涨,本次调价过后,成品油调价呈现“十涨六跌三搁浅”的格局,95号汽油也正式迈入“9元时代”。

    

     国内油价“涨多跌少”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

     当然,造成国内外涨跌不同步也有一定历史原因,尤其是最初的油价定价机制出现很大的漏洞。

     2008年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之后第二年开始,我国油价正式宣告“与国际油价一定程度捆绑”。

    

     从那时候开始,我国就引入了一套新的油价的涨跌规则。

     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也就是说,当国际油价上涨幅度达到或超过4%,我们跟着涨价;反之,当国际油价跌幅达到或超过4%,国内油价跟着降。

     这个规则看起来比较合理,确定了国内跟着国际油价走,还确定了调整的触发条件。

     但,这里面存在一个大的漏洞。

     假如,现在国际油价是100美元,然后涨4%到104美元,满足我们的调价标准,国内油价跟着上调。反过来,当国际油价从104美元再跌回到100美元的时候,此时跌幅只有3.846%,这又不满足我们的跌幅标准,也就是说,国内油价就不会跟着下调。

     那,如果国际油价一直在100-104之间徘徊,我们就只能无限涨价了。

     很明显,这种定价机制有利于涨价,不利于降价,肯定是不合理的。

     这种定价机制造成的结果就是,2012年,国际油价冲到126美元/桶,国内油价竟然冲到了8.33元/升, 而4年前国际原油148美元/桶的时候,我们才5.6元一升。

     这就奇怪了,怎么4年的时间国际油价降了15%,我们还涨了50%,只能说明定价机是有问题的。

     于是,在2013年和2016年分别出台了新的调价制度。

    

     调整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成了10个工作日,并且取消了4%的调价幅度。同时,做出了以下规定:

     1、倘若国际油价波动不大,涨跌幅度小于50元/吨,基本平稳时,国内油价不调整

     2、倘若国际油价一直涨价,最后涨到超过130美元/吨时,国内油价原则上不调整;或者少调整(不跟着涨价,原则上维持原价)

     3、倘若国际油价一直跌价,最后跌到低于40美元/吨时,国内油价不调整(不跟着跌价,维持原价)

     简单来讲,国际油价40美元就是咱们“地板价格”。比如,在2020年时候,国际油价一度跌至-40美元/桶的历史低位,而我们国内油价是不跟着下调的。

     国际油价130美元就是咱们的“天花板价格”,例如,2022年时候,国际油价一度冲至138美元/桶附近,而我们国内油价一样不跟着涨了。

     新的机制“地板价格”和“天花板价格”看似完美,实则不然。

     首先,不管国际油价如何下调,我们一直稳定在40美元的地板价上。但是,你发现从2008年以来的国际油价走势,跌破40美元的出现了至少出现过4次,也就是说,我们失去了很多次降价的机会。

     其次,虽说设置上限是为了保护消费者,但2008年以来,真正突破130美元的次数也只有一次。

     很明显这个“上下限”出现的机会是不对等的。也就意味着,新的调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2

     其实,我们对比全球原油生产成本,你会发现这个“天花板油价”是可以下调的。

    

     根据摩根斯坦利之前显示的数据:

     中东地区生产条件最好,陆上石油生产的平均成本为27美元/桶;

     大陆架地区(工业界以1000英尺水深为限)平均约为41美元;

     俄罗斯地区,以陆上石油生产为主,平均成本约为50美元;

     世界其他地区,陆上约为51美元;

     深水区(1000~5000英尺),成本为52美元;

     超深水区(>5000英尺),约为56美元;

     北美页岩油的平均生产成本约为65美元;

     北美油砂的平均成本约为70美元;

     北极地区为75美元。

     也就是说,全球大部分地区原油成本在30-50美元之间,而页岩油成本高点,也在50-75美元之间。既然成本在,原油的市场价格是不可能无限偏离它的成本价。

     道理很简单:

     短期中,需求增加,油价上涨,油企趁机增加供给,但已知的石油储藏量和开采能力是不变的,短期油企不可能迅速做出改变。所以这种增加供给量的能力是有限的,油价维持高位。

     但长期中,因油价高位,油企有利可图,他们会加强石油勘探并建立新的开采能力。同时,消费者则更为节俭,用新能源汽车替代老式耗油汽车,原油需求减少,价格高位回落。

     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只会在一定区间内波动。长期来看,油价维持在60-80美元/桶之间,是较为理想的区间。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把130美元/桶的作为天花板价格都不合理,况且近15年仅出现过一次,岂不形同虚设。

     3

     除了国内油价定价机制本身问题之外,它产生的高油价和老百姓的收入并不匹配。

    

     比如,去年11月底全球原油数据对比结果是,汽油价格最高的地区是中国香港,标价每升21.17元,而最便宜的国家是委内瑞拉,标价每升0.11元,两者相差192倍,高低悬殊还是很大的。

     而我们95号汽油在8.65元/升,整体处于全球油价的中间位置。

     直观来看,我们肯定比不过中东这些富得流油的国家。但我们要比中国香港,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幸福得多,就算和加拿大、墨西哥对比也不相上下。

     这样对比之后,大家感觉咱们国内的油价也不高啊。

     实际不然,这样直观的对比是不科学的,我们还要结合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加上最低工资这个参考之后,你会发现,虽然欧美国家油价比较高,但是他们最低工资偏高,这样算下来,就算最低工资也能买到1000升的原油以上。但我们仅能买到美国购油量的20%。

     另外,加拿大油价虽然和我们相差不多,但人家收入高,依然可以买到1700升的原油。算下来,比我们油价高的国家我们比不过,跟我们油价一样的国家我们还是比不过。

     说到底,国内油价机制并没有和中国老百姓实际收入绑定在一起。

     油价定价机制是否合理,一定要建立在国情和民意的基础上,是要多为老百姓谋福利的。说实话,为了老百姓福利,存量房贷利率都可以降下来,而因为定价机制导致的高油价为啥能不能也降下来呢?

     到底何时,能让更多的司机师傅在加油站爽快的大喊一声:“95号加满!”

     我们期待着。

     最后给大家送两份资料,整理成了PDF格式:

     1、《1973-2022年原油价格战争史》,大概一万字的文稿写了原油近50年的发展史。从1973年中东战争,伊朗革命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沙特油田被袭击、一直到2022年俄乌战争,原油价格是如何从3美元一步步上涨到最高的130美元左右,看完之后你会对原油走势有了清晰的认识。

     2、另一份是《最受关注八大问题》,结构性因素或周期性因素,谁是主因、政策放松空间还有多大、如何化解地方债务、未来可能出台哪些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对我们有何启示,等问题都会有一个解答。

     内容很实用很干,感兴趣的朋友添加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推荐

     内地孩子如何弯道超车?

     河南家长该如何跳出内卷,为孩子做教育和成长规划?

     让孩子在哪个更好的城市成长?

     让孩子在哪个更好的大学上学?

     不要让我们的认知成为了孩子的瓶颈。

     请迈出为孩子未来规划的第一步!

     香港身份,你值得了解,你更值得拥有!

     窗口期很短!抓紧时间!如果你感兴趣,想详细了解,速速扫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