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何要到武汉抢大学生?
2024/4/1 米宅

     来源:国民经略

     本文获授权转载。

     苏州,“盯”上武汉了。

     节前,苏州包下一趟高铁,邀请600多名武汉2024届应届毕业生到苏,进行为期2天的现场招聘和城市体验之旅,往返车票和食宿全包。

     这些大学生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都属于双一流大学,且硕博占比80%以上。

     这一次,苏州毫不掩饰,直接上门抢人,武汉何以自处?

     一

     苏州,为何要到武汉抢大学生?

     武汉和苏州,都是TOP10经济大市,一为国际中心城市,一为最强地级市,但高等教育却不在一个级别上。

     武汉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占据鳌头。

     7所双一流大学,46所本科高校,130多万在校大学生,让武汉成了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的存在。

    

     与之对比,苏州虽然有着最强地级市的威名,但与深圳一样,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完全不相匹配。

     目前,苏州仅有8所本科本校,有且只有苏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而在校大学生仅有29.3万人,不到武汉的1/4。

     事实上,不仅在校大学生,在苏州1200多万常住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仅为135万人,占比不到10%,甚至低于郑州。

     与之对比,同省的南京为201万,被抢人的武汉有237万,上海更是多达535万。

     大学生如此之少,不仅成了苏州人口结构的短板之一,也成了产业升级的最大制约因素。

     作为中国三大工业强市之一,苏州工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大关,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整体工业实力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最近几年,苏州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蒸蒸日上,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这种背景下,到全国各地争抢大学生,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与苏州只有4小时高铁里程且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武汉,自然就成了第一选择。

     武汉或许只是第一站,未来合肥、长沙、西安等中西部省会,都不乏成为苏州抢人对象的可能。

     二

     留不住大学生,始终是武汉面临的最大尴尬。

     作为中国在校大学生第三多的城市,武汉大学生多达133万人,仅次于广州和郑州,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这里的在校大学生,包括了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广州、郑州专科院校相对较多,如果单论本科生和研究生,武汉是不折不扣的大学生第一城。

    

     目前,武汉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多达40万人,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也有几万人,但无论是不是湖北本地人,最终到省外的占了近半壁江山。

     与一般高校相比,985高校毕业生的外流规模更大。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就业的比例约为3成左右,而20%左右的毕业生首选广东,其次为北京和上海。

    

     在某种程度上,武汉等中西部省会的一流高校,竟成了东部发达省份的人才“蓄水池”,这是“孔雀东南飞”的背景所在,也是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的尴尬所在。

     不过,这几年,这种局面正在得到改观。过去几年,武汉不仅留住了百万大学生,而且刷新了纪录。

     据当地官方发布的数据,过去5年,武汉共留住191万大学生,而大学生留汉比例也从最初的42.18%上升到60%以上。

     这背后,武汉先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超大城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能级得到全面提升。

     过去武汉是“一钢独大”,如今已是“九龙齐飞”,形成了以“965”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到新兴的光电子信息、互联网、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武汉逐步建立起高新产业体系。

     人随产业走。

     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的共同提升,成了武汉留人的关键支撑,这也是武汉敞开胸怀,不惧苏州上门抢人的原因所在。

     三

     苏州,正在拼命建大学。

     经济强而教育弱,几乎是所有新晋经济强市的“通病”,深圳如此,苏州也是如此。

    

     不过,与中西部强省会相比,作为经济强市,深圳苏州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三个字:不差钱。

     所以,在争抢全国大学生的同时,深圳、苏州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建大学,建大学,还是建大学。

     如今,苏州虽然没有1所985高校,却集齐了20多所985高校的分校或研究院,还延揽了一批国际名校扎根于此。

     日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依托苏州作为中国工业强市的优势,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化学医药等五大学科群,也成了南京大学“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

     这一校区,被当地媒体称之为“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也让苏州终于有了第1所正式的985高校。

    

     无独有偶,继南大校区落户之后,苏州又迎来了第1所“国”字号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作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样瞩目的“国”字头高校,这所高校的落户,弥补了苏州缺乏本土名校的遗憾。

     而在此之前,苏州已与“C9高校”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研究院或创新中心。

     早在2003年,中科大在苏州成立中科大苏州研究院。随后,西安交大、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相继在苏州设立研究院,壮大了苏州的高校力量。

     当然,这些研究院多数都是派出机构,定位为科研机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招生也以研究生为主,数量相对有限,但对于苏州的意义同样重要。

     此外,与深圳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不同的是,苏州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者。

     目前,苏州先后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也成了本土高校最具竞争力的构成部分。

     不过,深圳苏州的名校引进之路,或将难以为继。

     前不久,教育部门表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跨省办学被直接叫停,好在省内办分校仍留下一定缺口,苏州仍有机会。

     根据新规,“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按照隶属关系履行审批程序”。

     苏州所在的江苏省,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省份,省会南京坐拥一众名校。

     这些高校如果能在苏州纷纷建立校区,最强地级市的教育,仍然充满想象空间。

     很多城市眼下都遇到了困局,哪些城市有未来?哪些城市是我们可以去拼一把的?我这里有几份比较私密的资料,动动手,自己领取一下,看一看。

     1、中国城市格局的现状

     从自然资源的不均衡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大城市和小城市产生的一些现象,以及未来的走势,这份内容夯实的数据,给你展现全国城市最底层的逻辑。

     2、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2087个县城的经济数据,户籍人口、GDP、财政收入这些重要数据,哪些是人口小县,哪些小县城最危险,就全都清楚了。

     3、全国产业分布情况

     产业未来是城市的关键,谁拥有核心产业,谁就抓住了人才,每个城市产业是什么,都有什么?帮助你快速筛选适合你的城市。

     都是比较干货的资料,限时免费领取,赶紧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领取资料包!

    

    

    推荐

     为南京点赞加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