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又少了208万!
2024/4/1 米宅

     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老船长推荐关注!

     1

     雪球一旦从山顶开始滑落,趋势就很难停止。

     2023年的经济数据一一公布:

     GDP增长5.2%;工业增加值增长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进出口总额增长0.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1%。

     有喜有忧,总体还在恢复之中。

     但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人口数据:

     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亿人,比2022年减少了208万人!

    

     这已经是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了!

     尽管人口增速下滑是全球趋势,但中国的速度还是快了些。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速年均降幅0.02个百分点,而我国年均降幅0.05个点,下跌速度是全球的2.1倍,明显更快。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曾经历过几次起伏。

     1957年之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经济也开始正常发展,人们的生育情况逐渐稳定。1949-1957年这8年,中国的总人口就净增了1.05亿人。

     但情况没有稳定几年,几年的动荡时期和三年自然灾害让人口增长直接中断。1960、1961年,中国人口出现第一次负增长。

     此后,社会经济状况趋于稳定。1962-1970年这8年,中国人口净增1.57亿,第二波生育高峰到来。

     1981-1990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但由于第二波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这十年,中国人口净增1.43亿,出现第三波生育高峰。

     此后,中国的人口增量就开始缓慢下滑。

     1999年之前的人口增量都维持在千万以上,这之后便是900万、800万、700万、500万。

     就像是雪球开始滚落,停不下来。

     这中间唯一一次反弹,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二胎政策放开,新出生人口短暂上升,也让人口增量比2015年增加了129万。

     2016年之后,人口增量开始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2021年跌破百万,2022年出现首次负增长,2023年,又减少了208万。

     可以想见,此后每一年的人口状况,也大抵如此了。

     2022年,中国31个省份中,已经有13个省市人口负增长。

    

     其中,黑龙江、广东、吉林、河北、辽宁的总人口都减少了20万以上。

     2023年人口负增长的省份,恐怕又要多上几个。

     2

     人口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生率的下降。

     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又下降了54万。

     唯一有点欣慰的是,这比去年疯狂流传的“低于800万”要乐观一点。

     但真的乐观不了太多。

     202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6.39‰,创下了历史新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来到-1.48‰。

    

     由于死亡率相对稳定,出生率的高低基本就决定了人口增长的状况。

     而在2022年,自然增长率转负早已出现在众多省市。

    

     31个省市中,已经有20个省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

     尤其是东北三省,人口的出生率已经在5‰以下,黑龙江更是只有3.34‰。

     拐点,在有些地方已经提前到来。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官方曾给了三个原因:

     生育意愿下降、婚育时间推迟、育龄妇女人口减少。

     但其实可以再深究一步,生育观念的变化、生育成本的推升,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根据育娲人口的研究,全国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已经到了48万的水平。

    

     即便在农村,这一成本也接近30万。

     48万的平均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这个倍数排在全球第二。排在第一的,是卷王韩国。

     而越是经济水平高的地方,养育成本越高。

    

     高居第一的上海已经超过100万,排在第二的北京也近在咫尺。

     这还是仅仅计算到17岁,成年后的大学教育、买房、结婚等社会成本,更令人担忧。

     这也是为什么一众城市都推行了生育补贴、奖励政策,但效果微乎其微的原因。

     如此高的养育成本,只发放3年的生育补贴,实在杯水车薪。

     催生娃,还需要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甚至必须要动某些行业的奶酪。

     如若不然,出生人口还会继续下降。

    

     官方的预测,未来每十年出生人口会下一个百万台阶,也有点乐观不起来。

     生还是不生,成了当下年轻人的致命问题。

     3

     少子化之外,老龄化也越来越深。

     2023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这比2022年又提升了1.3个百分点。

     这其中,65岁以上人口就达到了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4%,比2022年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就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占比超过20%时,就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中国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把视角转移到各个地区,老龄化的程度更加可怕。

    

     七普数据中,31个省市中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已经有10个省份超过20%:

     辽宁、上海、黑龙江、吉林、重庆、江苏、四川、天津、山东、湖北

     其中,辽宁的60岁人口占比甚至超过25%,排在第一位,情况已经不太乐观。

     老龄化的加深,势必带来明显的两个变化:

     养老金压力加大,以及延迟退休进程加快。

     由于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是“现收现支”,当下年轻人交的养老金,会被用来支付当下老年人的退休金。

     新出生人口的减少,老年人的增长,养老金入不敷出肯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出现。

     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养老金的渠道,也就是多支柱养老体系,个人养老金也已经上线。

     另一个办法是延迟退休,给老年人更多的工作机会,减轻养老金的压力。

     早在2018年,日本就提出了“终身不退休”的说法,2021年更是把退休年龄从65岁再次推迟到70岁。

     主打一个,老年人也是生产力的倔强态度。

     “一老一少”的问题,影响的都是未来。

     很多人都会抱有“人少了很好”的态度,很显然没有考虑到人口问题对未来经济、产业结构等产生的重要影响。有一份《中国人口周期:现状、趋势、影响》的报告,把这个问题解释的很清楚。

     就不在这公开发了,添加下方二维码,回复关键词“人口”,免费私发给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