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扛不住了?
2024/4/1 米宅


8月初,楼市又被灌了大补药。
到底行不行?大家都在各自猜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大补药药效还没有发挥的时候,基本上楼市,都用一个字可以概况:
缩,成为非常关键的代名词。
为什么?我们不妨就以其中房企为例来分析。
1
首先来看销售业绩。
7月份,单月业绩规模创近年新低,单月的业绩同环比都是下降的,并且下降幅度都是33%左右,并且同比比上个月又下降了5个点。
再来看1-7月份数据,累计同比下降4.7%,而1-6个月还是正数,7月是由正转负的开始。

就是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7月份的单月业绩规模基本上是5年的同期最低位。
在7月中,超过一半的百强房企业绩同比降幅都在30%以上,降幅在50%以上也有30多家。
业绩突出的也有,但是我们来看是谁?
越秀,保利,华侨城等,国央企占据的力度越来越大。
具体如下图:

在这份榜单中,我们看到7月单月金额环比上涨的是凤毛麟角:华侨城,金科,荣盛发展。
单月同比金额上涨的是越秀,恒大,保利,华侨城,合生创展。
前7月累计同比上涨的房企是:
保利,中海,华润,招商,龙湖,绿城,建发,滨江,金茂,越秀,华发,华侨城,首创城发。
Top100中,只有这些房企是有上涨的,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下降,-30%,-50%等这些数字背后,书写着7月房地产的篇章。
但是不得不说,有些房企还是满载的,比如华侨城,7月守住的全部上涨的边界线。
而越秀,前7月也基本上完成年度目标的69%左右。
从这些稀稀疏疏上涨的房企中,你可以看到个例是存在的。
2
除此之外,还有凄惨的土储,以及新的销售魔咒:越不拿地房子越难卖!
给大家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
2023年某个百强房企,前7月销售额1408亿元,上半年花费69.3亿元拿地。
而在2020年上半年,仅它这一家企业拿地金额就超过了800亿。
3年,从800亿到69.3亿,可见其中经历了什么?
其实这不止这一家,2021年之前销售百强的民企投资金额基本在2万亿左右。
而随着政策的严格,2022年不足2500亿,2023年1-6月份百强民企拿地金额不足600亿。
我们都知道2017年-2020年左右基本上都是民企投资的高峰期,拿地金额占比在60%以上,到2023年只有多少?27%,不足3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下5年土储的变化:

在民企投资高峰期的时候,基本上规模民企的总土储货值和建面都是比较高的。
但是投资意愿下降后,可以看出从2018年到2022年不仅土储总量下降,土储权益也在下降。
2021年年末是19.7万亿,2022年是16万亿,比2020大概减少了24%。
那么,2023年的现状是如何呢?

直接看这张图就好了,我不再过多阐述,基本上是:
头部房企一直在减少的,7月拿地明显比6月份还要减少。像一些国央企背书的房企拿地下降幅度也在60%左右。
而龙湖、中海等这些寄予厚望的明星房企在7月也是未拿地。
最典型的就是某个二线城市在7月份的土拍中,核心的地块竟然也流拍了。
其中有个2号地块位于北龙湖北,周边的价格基本是3万-4万+的价格,按照正常的节奏。
拿到了这个地块基本上也是3万左右,要知道整个城市的均价才是1.45万。
大家都以为要么是国央企拿地,要么城投托底,但是结果是:
2号地,位于富人窝流拍
3号地,位于高铁片区,被河南大来置业有限公司拿下,一个知名度不高的房产。
一时间在这个城市掀起不少风浪。
在摇晃时刻,越是不拿地,就产生了一个怪圈,就是很难卖。
为什么?
因为没有安全感,国央企还算好,不拿地,但有安全感,大家也放心去买。
而对于民企,却始终是被负面环绕,不是现房不敢下手。
不过多的说,直接看这张图:

所以,你会发现房企面临一个现状,不拿地是活不下去,拿地也是自身难保,如果资金实力不强的话。
在2017-2020年快速扩张的房企,你可以看看剩余的还有多少?
这两年楼市的风险,房企依旧不可避免,有些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
一旦出现问题,可想而知。
现在又一个“恒二”即将到来,接下来是谁?说实话,在文章里不敢点名,请大家理解。
给大家准备了资料包,这份资料里包含100多家房企债务明细,其实有10多家都是颤颤巍巍的,到底有谁?有没有你关注的房企?如果你想知道,可以添加下方微信获取,资料比较敏感,尽量不外传。
3
比销售业绩收缩更难的是房企城市的收缩,越来越多的城市未来将看不到房企的身影。
撤退是很多房企的选择。
到底是哪些城市?我们可以往下看:
2021年是楼市很关键的一年,在此之前各个城市的土地成交规模同比还能为正。
但是2021年之后,二线还有三四线的同比开始由正转负。2022年,一线城市也没能保持住上涨的趋势。
而在这些城市能级中,三四线城市是最为厉害的,特别是土地市场,基本上可以用跌入谷底来形容。
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回到了2016年之前,只有少数还有一定的热度。
可以看一下连续四年土地成交规模下降城市的情况:

在这些城市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019年以后土地成交量逐年下滑:荆州,大理,济宁,阜阳等等,基本上在依靠棚改而起,又因棚改而下跌,还算又行情出现。
还有就是像哈密,大庆,清远,香河等自始至终都有起色的城市。
而有些三四线城市则是维持热度,泉州、芜湖、无锡,台州,常州等。在2022年
房企拿地意愿走低的情况下,无锡还能有21%的百强房企关注,非常难得。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房企撤离出来?
我们就以龙湖为例,一线城市拿地后,周边地价下降、上升的占比相差不大,二线城市下行的比上涨的要少2%,基本相差不大。
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周边地价下行占比在6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拿地以后,在三四线城市中高位站岗更为严重。
说白了,楼盘有高位站岗的,房企也是有的。
卖不掉,卖不掉,实在卖不掉,于是就开始甩卖,开始吐血。
不挣钱,为什么还要去这些城市呢?商人,一定是追逐利益的。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判断房企是否安全依旧是一件大事儿,那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这两点一定要记得:
1、是否在2017至今有疯狂的加杠杆扩张,逆势而为?有激进风险。
2、能否能兼顾较高的产品能力和管理能力?有较高抗压能力。
能活下来的企业又要具备什么样子的特征?
能兼顾规模效应、产品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你可以看下目前剩下的到底都有谁?
写到这里,基本结束了。
最后,如果你还不清楚,我这里有一份100多家房企的详细的债务指南,不想思考那么多,直接就给你答案,危险的是谁?安全的是谁?接下来的又是谁?
或许你会说,那现在还在拿地的不就是安全的吗?现在销售额上涨的不就是还不错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你就看恒大,金科等这些还在,你就清楚,依然有人在乱买房。
现在一些城市又开始新一轮的救市,但是反过来,我们看不少人纷纷抛售。
我想告诉大家的事:10月份之前,一定要把垃圾资产抛售掉,到底都有谁?哪些城市?哪些区域?哪些楼盘?我这里有一份10月份垃圾资产抛售的清单,请赶快抓紧最后一次出清的机会。
除此以外,还有哪11个城市的底盘是比较扎实的?哪些是跑赢99%的人的房子?
在这么多城市中,有个关键因素直接可以判断城市的价值,245个城市价值梯队可以判断你的房产以及城市的情况,城市怎么样,当下要不要卖掉?
这些都能在你实操的过程中,给你很中肯的建议,比较私密,限时免费!
赶紧添加微信获取吧,另外有任何问题也可以私聊!


推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米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