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1/12/8 20:55:30 木木说药方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诸病源候论》进一步阐明:“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
《圣济总录》详述其病机及发病部位,认为“风邪入于经络,气血凝滞,肌肉弗泽,发为疣目。或在头面,或在手足,或布于四体。其状如豆如结,筋缀连数十,与鼠乳相类,故谓之疣目。”

临床因病发之形状及部位而有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掌跖疣、丝状疣、瘊子、赘疣、跖疣、线瘊等不同名称。
此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
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
其治疗,以清热解毒散结为主,同时配合各种外治法。

目录
一、内服方
二、外用方
一、内服方
1.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薏苡麻黄汤(《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古今录验》)、杏仁薏苡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薏苡仁汤(《全生指迷方》卷二)、麻黄杏仁薏苡仁汤(《普济方》卷一一八)、麻黄杏仁甘草薏苡汤(《保命歌括》)、麻杏薏苡甘草汤(《证治宝鉴》卷十二)、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医钞类编》卷三)、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释义》)。
功用:《方剂学》: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主治:
1.《金匮要略》: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2.《古方新用》:风湿性荨麻疹,症见日晡所加剧者。
组成: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宜忌:《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古今录验》: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验案:
1.多发性疣。
《新医药学杂志》(1978,1:30):唐某某,男,战士。双手背、前臂有百数个赘生物,诊为多发性疣。曾用维生素B?加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无效,改用上方,服9剂后,赘生物开始剥落而愈。
2.扁平疣。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3:28):用本方治疗扁平疣12例。病程日久,疹色晦暗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再煎1次,以纱布包之,敷洗患处。结果:全部有效。

2.清肝益荣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别名:清肝益营汤(《诚书》卷十五)。
主治:
1.《校注妇人良方》:肝胆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或作瘊子。
2.《景岳全书》:肝胆小肠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或耳项胸乳胁肋作痛,并一切肝火之症。
组成:柴胡,山栀(炒)各五分,当归,川芎,芍药(炒)各一钱,熟地黄(自制),白术(炒),木瓜(不犯铁器),茯苓各五分,甘草三分,龙胆草(酒拌炒黑)五分,薏苡仁五分。
用法:水煎服。

3.治疣汤
来源:《中医外伤科学》。
功用:平肝散风,活血解毒。
主治:疣。
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用法:水煎服。

4.治疣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寻常疣。
组成:桃仁9克,红花9克,熟地9克,归尾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白术6克,炮山甲6克,首乌6克,板蓝根15克,夏枯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5.治疣汤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别名:治瘊汤(《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功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养血化瘀,脱瘊止痒。
主治:
1.《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青年扁平疣。
2.《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寻常疣,扁平疣,瘢痕疙瘩,瘙痒证,硬皮病,银屑病,症见皮肤干燥,刺瘊或扁平瘊,有厚鳞屑性皮疹,脉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
组成:熟地12克,杜仲6克,赤小豆9克,牛膝9克,丹皮9克,红花9克,白术9克,桃仁9克,赤芍9克,白芍12克,穿山甲3克,何首乌6克。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每次用烧酒30毫升作引子
方论:
方中熟地、白芍、何首乌养血润燥;
丹皮、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牛膝引药下行,杜仲入肾;
白术、赤小豆健脾利湿;
穿山甲通络化瘀;
白酒引药上行于一身之表。
故该方可治一切皮肤肌表血燥血瘀之证,不限于治疣。

6.磁贝合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跖疣。
组成:灵磁石31克,紫齿贝31克,代赭石31克,生牡蛎31克,地骨皮31克,红花6克,桃仁9克,怀牛膝9克,白芍9克,黄柏4克,山慈菇4克。
用法:水煎,内服,方中前四味药,需先煮半小时。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
加减:
患部疼痛显著者,加石决明31克;
质坚而厚者,加穿山甲6克;
手部亦有者,加金银花藤9克。
宜忌:孕妇忌服。

7.磁贝合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青年扁平疣。
组成:灵磁石31克,代赭石31克,紫贝齿31克,生石决明12克,生白芍6克,紫草31克。
用法:水煎内服。方中前四味药,先煎半小时。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
加减:
皮损在上部者,加桑叶4~9克;
在下部者,加黄柏9克,银花12克;
方中石决明可用生牡蛎31克代。

8.谢氏消疣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凉血化瘀,清热散风,利湿解毒。
主治:皮肤赘疣包括扁平疣、寻常疣、传染性软疣和尖锐湿疣。
组成:生地12克,板蓝根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桃仁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僵蚕9克,银花9克,干蟾皮9克,地肤子9克,苦参9克,红花6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还可外用,将服用后之药渣加水800毫升,煎至500毫升,倒入盛器中,再加明矾9克,待水温后擦洗患处,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加减:
血虚者,加当归、制首乌;
脾虚湿重者,加茯苓、苡仁、泽泻;
胃脘不舒者,减轻三棱、莪术用量,加陈皮、制香附;
疣体坚硬疼痛者,加穿山甲、石见穿;
湿毒较甚者,加百部、马齿苋;
热毒较甚者,加山栀、黄芩。
验案:周某,男,27岁,1984年3月17日初诊。3年前,右足背发现皮肤赘生物一个,经冷冻治疗后消退。2个月后皮肤赘生物由此向周围扩散。2年多来,逐渐蔓延至两小腿外侧及右手背。现右手背及两小腿外侧均有绿豆或指甲样大小不等之皮肤赘生物,表面粗糙不平,呈花蕊状或绒毛状凸起,颜色呈褐色,小腿外侧呈条状密集排列,共计45只,无明显痛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滑。诊断:寻常疣,风热湿毒瘀滞。治则:凉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内服:谢氏消疣方加石见穿30克,每日一剂,分服二次。外用:明矾9克,入上方第三煎中烊化,浸冼患处,每日一次,共60余剂,疣体消尽,肤色完好如初。

二、外用方
1.羽泽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六。
主治:满颈生小瘊子。
组成:生矾,地肤子。
用法:煎水外洗。

2.香木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青年扁平疣。
组成:香附30克,木贼36克,板兰根3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3.马齿苋洗剂
来源:《中医皮肤学简编》。
主治:青年扁平疣。
组成:马齿苋31克,苍术9克,苦参15克,细辛6克,陈皮15克,蜂房9克,蛇床子12克,白芷9克。
用法:水煎,熏洗。

4.苦参子仁酊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青年扁平疣。
组成:苦参子仁31克。
用法:以75%乙醇100毫升浸。外用。

5.黄龙膏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八一引《卫生宝鉴》。
主治:疣瘤。
组成:黄柏不以多少。
用法:上为末。唾调,摊在纸上。

6.磨坚丹
来源:《疡科选粹》卷七。
主治:疣子。
组成:鸡肫内黄皮(不下水,止去渣滓)。
用法:擦数次,自消。

7.鸦胆子粉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主治:寻常疣。
组成:鸦胆子(剥去外皮)。
用法:用鸦胆子仁压碎,置小瓶内高压消毒。患处消毒后,用小刀刮破,以见出血为止,将此药粉敷上,用纱布、胶布固定。一周即可脱落。未脱落涂硼酸软膏类即脱落。

8.鸦胆子油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去疣。
主治:扁平疣、寻常疣。
组成:鸦胆子30克。
用法: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高过为度,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等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小瓶中备用。用牙扦挑取很少鸦胆子油小心点于扁平疣或寻常疣。不要碰及好皮肤。

9.神效灰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引《广济方》。
主治:疣赘,赤黑疵痣靥,秽疮疽,息肉结瘤。
组成:炭灰三升。
用法:汤拌令湿彻,以热汤渍,令半日后,还以汤淋之(稍稍点汤,不得太速下,即灰汁不验),候汁下得三二升、即纳一小铛中煎,令一两沸,即别取一两石灰(风化者为佳,恐中湿者,须熬令极热)纳灰汁中和煎,以杖箅搅之勿住手,候如煎饼面,少许细细取成膏,急泻著一瓷器中,搅令冷,不然,须奥干燥不堪用。常候此煎十分有一分堪久停。但有伤损,肉色须臾变赤黑色,痛如火烧状,若灸瘢发焮,经二十余日,病自然脱落,无瘢痕。
宜忌:疮未愈间,忌小豆、姜,纵有瘢,亦不凸出。

10.三灰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引《集验方》。
主治:黑子及疣赘。
组成:生藜芦灰五升,生姜灰五升,石灰二升半。
用法:上药合和令调,蒸令气溜,取甑下汤一斗,从上淋之,尽汤取汁,于铁器中煎减半,更闹火煎,以鸡羽摇中即然断,药成。欲去黑子疣赘,先小伤其上皮,令裁破,以药点之。

11.五灰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引《古今录验》。
主治:黑痣,疣。
组成:石灰,蒴藋灰,桑灰,炭灰,蕈灰各一升。
用法:上以水浸,蒸令气匝,仍取釜中汤,淋取清汁五升许,于铜器中煎之。膏成好,凝强如细沙糖,即堪用。量以点封之。

12.乌头膏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二。
主治:二十种恶疮,及风疮、痔瘘、疣子、黑疵、疮肿、鹊面、干曾、痤疖。
组成:乌头二十枚,巴豆三十枚,藜芦二两,大黄三两。
用法:上药同烧,为细末,加石灰一升,以染青汁和成膏。看病大小敷之,日二三易。

13.芙蓉膏
来源:《宣明论方》卷十五。
主治:大小诸靥子遍满头面或身体者。
组成:料炭灰,桑柴灰,荞麦秸灰各半升(上灰用热汤淋取二升,熬至五分,又用),独角仙一个(不用角),红娘子半钱(不去翅足),糯米四十九粒,石灰一两(风化者)。
用法:上为末,将前项灰汁调如面糊相似,在瓷盒子内于土底埋五七日,取出使用。取瘢痕靥内刺破,用细竹签子点之放药,用湿纸揩药,再点至三上,见瘢痕时,冷水淋洗。
宜忌:忌姜、醋、鱼、马肉。

14.硇砂膏
来源:《证治准绳·疡医》卷一。
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疣痣。
组成:硒砂(生用)一钱,石矿灰一两(炒黄色),白丁香(即麻雀儿屎,用坚尖者,不用软颓者)三钱(炒黄色),丹黄半斤(生用),碱一斤(淋水五碗)。
用法:前四味研为极细末,次将碱水煎作一碗,成膏待冷,以前末入膏和匀,藏瓷器中。一应毒物,以此膏点之。

15.千金散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功用:腐蚀恶肉。
主治:寻常疣,鸡眼。
组成:乳香,没药,轻粉,朱砂,白信,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黄各15克。
用法:上为细末,装瓶备用。将药末以冷开水调涂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3天换一次。
16.齿垢散
来源:《洞天奥旨》卷十。
主治:疣子。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