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1/12/12 16:13:31 木木说药方

    

     肠炎,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胃肠炎、小肠炎和结肠炎的总称。

     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

     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里急后重感觉,故亦称感染性腹泻。

     本病按致病原不同,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肠炎等。

     治宜行气和胃,化湿祛邪为基础。

    

     目录

     一、急性胃肠炎

     二、小儿秋季肠炎

     三、霉菌性肠炎

     四、肠粘连

     五、慢性结肠炎

     六、肠炎、痢疾

    

     一、急性胃肠炎

     1.藿香正气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别名:

     正气散(《伤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气汤(《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主治:

     1.《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

     2.《医方新解》:外感风寒,内伤食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吐腹痛、肠鸣泄泻、口淡、苔白腻等。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验案:

     1.急性胃肠炎。

     《中草药》(1992,9:479):将本方制成冲剂治疗急性胃肠炎150例,另设本方水剂对照40例。所有病例皆经中医辨证属外感风寒,内伤湿邪者。结果:临床痊愈(呕吐、腹泻、腹痛症状消失,大便检验正常)95例,占63.3%;好转(呕吐、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恶心、腹痛等症状减轻)55例,占36.7%;总有效率为100%。水剂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5%。

     2.急性腹泻。

     《天津中医》(1997,5:214):用本方加鸡内金、谷麦芽、建曲、防风等,治疗急性腹泻35例,并与用黄连素等西药的3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愈31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分别为18例,7例,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2.肠炎宁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湿,行气。

     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

     组成:地绵草660g,黄毛耳草900g,樟树根660g,香薷330g,枫树叶330g。

     用法:制成糖浆剂,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0ml,1日3~4次,小儿酌减。

    

     二、小儿秋季肠炎

     1.五倍子散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6:360)。

     主治:小儿秋季肠炎。

     组成:五倍子粉5g。

     用法:加温水调成糊状后敷在脐部, 外用8cm x 8cm塑料薄膜两块覆盖,四周用胶布固定,每天换1次,观察5天。

     验案:小儿秋季肠炎。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6:360):所治小儿秋季肠炎30例,男18例,女12例;发热15例,呕吐18例,咳嗽9例,皮疹2例,轻度脱水12例,中度脱水18例。

     结果:

     显效(治疗后2天内止泻)4例,有效(4天内止泻)20例,无效(4天以后不止泻)6例;

     总有效24例,占80%

    

     三、霉菌性肠炎

     1.健脾解毒汤

     来源:《江西中医药》(1993,3:31)。

     主治:霉菌性肠炎。

     组成:炙黄芪15g,淮山药6g(麸炒),建莲肉6g,补骨脂4g,鸡内金3g,炒麦芽6g,土茯苓10g,大叶桉叶4g,苦参4g,金银花3g,炙甘草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2次药液,分3次服(此为3岁用量,1岁左右及成人酌情加减剂量)。

     加减:大便清稀,加车前子4g。

     验案:霉菌性肠炎。

     《江西中医药》(1993,3:31):治疗霉菌性肠炎135例,男49例,女86例,年龄在3岁以下者107例,3~5岁者21例,成人7例,病程2个月至3年。

     结果:

     以腹泻停止,腹胀腹痛消失,食欲增加,粪霉菌转阴者为痊愈。

     其中7天痊愈者20例,14天痊愈者48例,1个月痊愈者52例,42天痊愈者15例,痊愈率为100%

    

     四、肠粘连

     1.抗粘汤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4:202)。

     功用:清热解毒,抗炎消肿,镇静解痉。

     主治:肠粘连。手术后阵发性腹痛,或腹部饱胀感伴肠鸣,嗳气或矢气后症状缓解,偶有呕吐,腹部膨隆,偶见肠型或蠕动波,轻度压痛。无固定部位。

     组成:金樱子根50克,一枝黄花30克,平地木15克,夜交藤15克。

     用法:用水1000ml, 文火煎熬至沸后30min, 药液约200ml即可服。每次200ml,早晚2次,连服1个月为1疗程。

     验案:用上方治疗肠粘连570例,结果显效与有效534例,占92%

    

     五、慢性结肠炎

     1.健脾益肠汤

     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4:178)。

     主治:慢性结肠炎。

     组成: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白芍,厚朴各15g,木香,白术,泽泻各10g,茯苓12g,炙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1疗程;同时用溃结康灌肠:白头翁、地榆炭各30g,黄柏、五倍子、苦参、赤石脂各15g,白及粉3g(冲),水煎前6味药,取汁约200ml,取100ml 冲入白及粉3g即可使用。

     每次灌肠100ml为宜,早晚1次,25天为1疗程,疗程间停3~4天。

     验案:慢性结肠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4:178):治疗慢性结肠炎85例,男62例,女23例,年龄26~57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0年。

     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复常者)78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仅有轻度充血水肿,无溃疡、出血者)5例,无效(症状改善不多,肠镜检查改善不明显者)2例,总有效率为97.6%

    

     2.结肠宁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2,6:11)。

     主治:慢性结肠炎。

     组成:党参12g,茯苓12g,陈皮12g,白术10g,柴胡10g,广木香10g,防风10g,玄胡索10g,炒三仙10g,枳实15g,白芍15g,炒鸡内金15g,甘草6g,黄连6g,败酱草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疗程为1~6个月。

     验案:慢性结肠炎。

     《湖北中医杂志》(1992,6:11):以本方治疗慢性结肠炎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1~61岁,病程0.5~20年。

     结果: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纤维结肠镜检复查正常者)10例,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纤维结肠镜检复查黏膜病变缩小,病变程度减轻者)32例,无效(症状如治疗前者)1例。

    

     3.秦艽苍术汤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91,4:18)。

     主治:慢性结肠炎。

     组成:秦艽9g,防风9g,泽泻12g,当归12g,升麻12g,陈皮9g,槟榔72g,黄柏12g,苍术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用白菊花45g,蒲黄45g,水煎200ml,每晚睡前注入肛内,并保留至次日,每10天为1疗程。

     加减:腹泻每日4次以上,兼有脓血便者,加马齿苋30g,白头翁15g;若便秘难排,肛门下坠重者,加党参12g,麦冬9g,当归21g。

     验案:慢性结肠炎。

     《山东中医杂志》(1991,4:18):以本方治疗慢性结肠炎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2~60岁,病程3个月至8年。

     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30例;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17例;

     无效3例。

    

     4.扶正祛邪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益气健脾,温肾清肠。

     主治:慢性结肠炎,久泻,虚实夹杂者。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苍术12克,广木香10克,肉豆寇10克,制附子10克,骨碎补12克,荜茇10克,败酱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加减:

     湿重者,去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加川朴10克,槟榔10克;

     肾阳不振者,加仙茅12克;

     纳谷不馨,加炒谷芽30克;

     血便者,加仙鹤草20克。

    

     5.慢性肠炎丸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热燥湿,健脾止泻。

     主治:慢性结肠炎。证候表现以腹泻、腹痛及粪便中带有黏液或兼有脓血为主症。

     组成:焦楂炭135克,苍术60克,准山药60克,苦参60克,白头翁60克,补骨脂45克,川朴30克,煨木香30克,蚂蚁草30克,升麻24克,炮姜24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克,1日2次,服1料药为1疗程。

    

     六、肠炎、痢疾

     1.香连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功用:消炎整肠。

     主治:肠炎腹痛,里急后重,脓便血便,或如鱼脑,或如烂肉,日行数十次。

     组成:黄连,广木香,川朴,槟榔,白芍,枳壳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一钱,开水送下,一日二次。

     宜忌:忌食瓜、果、生冷、油腻等物。

    

     2.马齿苋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抗菌消炎。

     主治:肠道感染,肠炎,菌痢。

     组成:新鲜马齿苋1000g。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0.3g,相当于原药材10.4g,密封,防潮。口服,每次4片,1日4次。

    

     3.千喜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止泻止痢。

     主治:肠炎、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和鼻窦炎等。

     组成:穿心莲,千里光。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2~3片,1日3~4次,重症病人首次可服4~6片。

    

     4.连蒲双清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减毒,燥湿止痢。

     主治:肠炎痢疾,疖肿外伤发炎,乳腺炎,胆囊炎等症。

     组成:盐酸小檗碱10g,蒲公英浸膏187.5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2片,1日3次,儿童酌减。

    

     5.黄芩素铝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主治:肠炎、痢疾。

     组成:黄芩1000g,明矾适量。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净重0.2g,密闭,置阴凉干燥处。每次4~6粒,1日2~3次或遵医嘱。

    

     6.千紫红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颗粒剂,名“千紫红颗粒”。

     功用:清热凉血,收敛止泻。

     主治:肠炎,菌痢,小儿腹泻,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咽炎等症。

     组成:千里光200g,大红袍200g,钻地风200g,紫地榆200g,杨梅根200g。

     用法:制成胶囊,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3粒,1日3次。

    

     7.清理肠道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清肠燥湿,除积导滞,解毒消炎。

     主治:湿热停渍大肠而引起的大便次频,中带黏垢,便后有不尽感,或见肛门下坠、疼痛等证,在现代医学多认为系结肠炎或结肠溃疡。

     组成:小条芩12克,赤白芍各15克,粉丹皮12克,桃仁12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杵),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

     用法:先将诸药浸泡在清水中,水须没药渣一寸左右,约半小时后,以文火煎煮,沸后再煎10分钟,然后倒取药汁约100毫升,温服。第二次煎药时,用水可较头煎略少。服药时间宜与吃饭隔一小时以上,饭前饭后均可。

     加减:

     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

     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

     病延日久,加肉桂3克;

     下腹胀满,加炒莱菔子15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