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1/12/15 23:07:35 木木说药方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情。
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因胃肠动力下降,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或伴有失眠、头痛等。
病发是由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所致。
治宜补中益气。

1.补中益气汤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别名: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
功用:《方剂学》: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受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损耗元气,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组成:黄耆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各三分。
用法:上锉,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宜忌:《张氏医通》:下元虚者禁用。
验案:胃下垂。
《四川中医》(1994,6:23):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3~5天,治疗胃下垂50例。
结果: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 线检查胃已升到正常位置,2个月复查未复发)40例;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X线检查胃上升3cm 以上)8例;
好转(症状明显减轻,X线检查胃上升1~3cm)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
其中轻度胃下垂痊愈20例,显效1例;
中度者痊愈20例,显效2例,好转1例;
重度者显效5例,无效1例。
服药时间最少2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做1次钡餐检查,结果表明胃下垂发病时间短,属轻、中度者治疗效果为好;发病时间长,病情重则治疗效果差。

2.益气举陷汤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1985,3:22)。
主治:胃下垂。
组成:炙黄芪120g,防风3g,炒白术9g,炒枳实15g,煨葛根12g,山茱萸1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
病重,加柴胡6g,升麻6g;
便秘,加淡苁蓉15g;
脾虚泄泻,加煨肉蔻6g,罂粟壳6g。
验案:胃下垂。
《山东中医杂志》(1985,3:22):治疗胃下垂30例,均经钡餐确诊,男10例,女20例;年龄21~70岁;轻度下垂者4例,中度7例,重度19例。疗效标准以病人自觉症状结合X线钡餐检查评定。
结果: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钡餐复查胃的位置正常,能从事正常劳动)23例,占76.7%;
基本痊愈(症状消失,重度胃下重复查胃小弯切迹居双髂嵴连线下两厘米内,能从事正常劳动)4例,占13.3%;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钡餐复查胃升提3厘米以上,能从事轻体力劳动)3例,占10%;
有效率100%。

3.益气活血复位汤
来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2:16)。
主治:胃下垂。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枳壳,五灵脂,丹参,防风,莪术,白芍,山楂,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30日为1疗程。
加减:
虚寒者,加益智仁、干姜;
阴虚者,加石斛、沙参、玉竹;
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子;
腹胀明显,加木香、砂仁;
反酸者,加煅瓦楞、海螵蛸;
胁痛者,加柴胡、郁金。
验案:胃下垂。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2:16):治疗胃下雨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
结果:
痊愈46例,占67.6%,显效18例,占26.5%;
有效4例占5.9%;
总有效率为100%。

4.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
1.《伤寒明理论》:发阳气,散阴寒,温经暖肌。
2.《伤寒溯源焦》:散下焦寒邪,助清阳升发。
3.《医宗金鉴》:逐阴回阳。
主治: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得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
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
少阴病,脉沉者;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
厥阴病,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霍乱病,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
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宜忌:《中药方剂近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热厥禁用。
验案:胃下垂。
《云南医学杂志》(1964,3:44):用本方加减:
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茱萸;
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
嗳气,加山楂、麦芽;
恶心,加砂仁、法半夏。
治疗胃下垂7例,服药日数从14~43日不等,病人腹痛、腹胀、嗳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减轻或消失,腹部压痛及X线所见之胃张力和胃大弯位置亦有部分改善。

5.健脾疏肝化瘀汤
来源:《国医论坛》(1992,3:32)。
主治:胃下垂。
组成:潞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2g,炙甘草6g,升麻9g,柴胡9g,枳壳12g,佛手10g,玄胡15g,红花10g,香附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周为1疗程。
加减:
肠中漉漉有声者,加茯苓20g;
舌红咽干者,加鲜石斛15g。
验案:胃下垂。
《国医论坛》(1992、3:32):治疗胃下垂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18~47岁,病程3~16个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角切迹位置回升至髂脊线以上者为痊愈;
症状基本消失,角切迹上升1~3cm者为有效;
症状无明显减轻,角切迹无回升为无效。
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痊愈17例,占56.7%;
好转7例,占23.3%;
有效3例,占10%;
无效3例,占10%;
总有效率为90%。

6.疏理和胃汤
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21)。
主治:胃下垂。
组成:柴胡,川楝,炒玄胡,制香附,佛手各12g,白芍15g,甘草5g,枳壳25g,郁金,半夏,黄芩,木香,杏仁,薤白,乌梅各10g,生姜4片,大枣6个。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
加减:
若郁火重,加丹皮、栀子各10g;
嗳酸,加煅瓦楞、乌贼骨各10g;
便秘,加瓜蒌、柏仁各10g;
失眠多梦,加枣仁15g,合欢皮10g。
验案:胃下垂。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21):治疗胃下垂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24~67岁;病程1月以上至6年以上。
结果:
诸症消失,X线造影示胃位置上移,胃小弯弧线在髂嵴连线以上为显效,共37例;
诸症无变化,X线造影示胃小弯弧线在髂嵴连线以下为无效,共2例。

7.降逆和胃理气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降逆顺气,导滞清热。
主治:胃下垂。证见上腹胃脘部胀痛、食后饱胀,嗳气或兼有嘈杂、泛酸,持续或间断发作、舌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组成:姜半夏15克,苏子15克,陈皮8克,柴胡10克,广郁金12克,枳壳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白芍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炙甘草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取汁300毫升、分二次于两餐间温服。
加减:
嘈杂泛酸,加煅瓦楞20克;
纳呆喜温、舌淡苔白者,加高良姜、荜茇;
饱胀拒按、嗳腐酸臭者,加枳实、鸡内金;
胃中嘈杂灼热者,加川连、吴萸;
隐痛日久,形体消瘦,便溏者,去枳壳,加太子参、炙黄芪。
验案:徐某,男,21岁,学生。1992年3月17日初诊。胃下垂病史3年余。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提示: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骼嵴连线以下8厘米。刻诊:胃脘隐痛作胀6天,稍食即饱胀并有下坠感,平卧可减轻,嗳气则舒,嘈杂泛酸,口干黏腻,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腻,脉弦。证属湿热内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治拟理气清热,降逆和胃。处方:姜半夏15克,苏梗10克,陈皮8克,柴胡10克,广郁金12克,枳壳12克,炒白芍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黄连5克,吴萸2克,白花蛇舌草30克。服5剂后,脘胀明显减轻,纳谷增。再按上方加减,共计连续服药30剂,脘痛、食后饱胀均除,饮食增加,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