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上集
2021/12/30 13:09:17 木木说药方

     木木说药方:将把所有古医书上的药方分类呈现给大家,敬请关注。

     通过话题,进入目录,可以找到任何文章。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消化性溃疡。

     之所以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

     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溃疡病。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往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嗳气、泛酸、灼热、嘈杂,甚至恶心、呕吐、呕血、便血等病状。

     治宜调和寒热,活血止痛为基础。

    

     目录

     上集

     一、益胃止血用方

     二、溃疡病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用方

     三、肝郁气滞型溃疡病用方

     四、血瘀气滞型溃疡病用方

     五、脾胃虚寒型溃疡病用方

     下集

     六、清热解毒用方

     七、胃酸过多用方

     八、消令化积用方

     九、养胃和中用方

     十、消化性溃疡用方

    

     上集

     一、益胃止血用方

     1.止血粉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1976,1:29)。

     功用:补血活血,收敛止血。

     主治:溃疡病出血。

     组成:川贝母一两,阿胶珠三两,三七面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包一钱。每服一至二包,一日三次。

     方论:

     阿胶甘平,能凝固血络,补血止血;

     三七甘苦微寒,是化瘀定痛止血的要药;

     川贝苦甘微寒,能收敛疮口。

    

     2.溃疡丸

     来源:《新中医》(1976,2:28)。

     功用:益胃止血。

     主治:溃疡病。

     组成:白及粉12克,甘草粉18克,蜂蜜30克。

     用法:上药制丸3粒。每服1~2丸,日服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蜂蜜兑服。

     加减:

     若胃酸多,加乌贼骨;

     痛剧,加延胡索、白芍。

     验案:十二指肠溃疡。

     赵某,男,23岁。上腹部烧灼样疼痛3年多,伴有泛酸、呕血、柏油样大便三次,经X线胃肠钡餐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经服溃疡丸后,一星期疼痛消失,51天后再做X线胃肠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面(壁龛)已修复,大便隐血试验阴性,即治愈出院。二年后随访未复发。

    

     3.乌及散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9:15)。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合并出血。

     组成:乌贼骨3克,生白及6克。

     用法:上药各为细末,和匀。每次服3克,饭后二小时服,一日三次。

    

     4.溃平宁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止血,止痛,收敛。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症。

     组成:大黄浸音250g,白及250g,延胡索粗碱20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装4g(相当于总药材5.2g),密封。开水冲服,每次4g,1日3~4次。

    

     5.胃灵冲剂

     来源:《中药制剂手册》引杭州第一中药厂方。

     功用:健胃、镇痛,消炎,止血。

     主治:胃炎及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甘草二十五两,海螵蛸二十五两,白芍二十一两,党参五两,白术十三两,元胡(醋炙)十三两。

     用法:取甘草等六味,用煮提法提取二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煮沸4小时;第二次加水8倍量,煮取3小时,滤取二次药液,沉淀过滤,浓缩成稠膏约30两。另取白糊精17两,与上项稠膏搅拌均匀,分成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轧为细粉,制粒。取上项细粉,喷洒适量冷开水搅拌成软材,过14~16目筛,制成颗粒,干燥后整粒,日服三次、开水冲化,摇匀服用。

    

     6.赛胃安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止血,消炎,收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食管炎,口腔炎。

     组成:石膏,冰片。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87g,密封。口服,每次3粒,1日3次,饭前半小时用开水送服,口腔食管炎去胶囊壳含吞药粉。

     宜忌:服药期间忌服碱性药物。本品应空腹服用,使该药接触溃疡面全部愈合,以免复发。症状消失后,应继续服药3~4周,使溃疡面全部愈合,以免复发。

    

     7.胃康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健胃止痛,行瘀止血,制酸。

     主治:胃脘痛的气滞证和血瘀证,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

     组成:白及63.5g,海螺峭63.5g,香附63.5g,黄芪63.5g,白芍63.5g,三七63.5g,鸡内金38g,鸡蛋壳(炒焦)1g,乳香32g,没药15g,百草霜13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相当于原生药0.5g),密封。口服,每次2~4粒,1日3次。

    

     8.溃疡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解痉止痛,止血收敛。

     主治:脾胃不和,胃脘胀痛,吞酸嘈杂等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而见上症者。

     组成:海螵蛸250g,枯矾150g,天仙子10g,延胡索80g,白及50g,乌药30g。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相当于总药材0.57g,密闭,防潮。嚼碎后咽下,每次8片,1日3次。

     宜忌: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病人及孕妇忌服。

    

     9.溃疡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制酸,解痉,止痛,止血。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甘草浸膏166g,海螵蛸334g,维生素U66g,硫酸阿托品0.0334g,氢氯噻嗪3.34g,盐酸普鲁卡因10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4~6片,1日3次,或遵医嘱。

     宜忌:忌辛辣食物。

    

     二、溃疡病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用方

     1.复方大柴胡汤

     来源:《医学资料选编》。

     功用:和解表里,清泻热结。

     主治:溃疡病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腹部有压痛,肠鸣,便燥,身热,脉数,舌苔黄。

     组成:柴胡12克,黄芩,枳壳,川楝子,大黄各9克,玄胡,白芍各10克,蒲公英15克,木香,丹参,甘草各6克。

    

     三、肝郁气滞型溃疡病用方

     1.疏肝止血汤

     来源:《古今名方》。

     主治:溃疡病出血肝郁型。

     组成:柴胡,黄芩各6克,白芍,黑山栀,丹皮,金铃子各10克,侧柏叶60克,地榆15克,枳壳5克,黄连3克(吴茱萸炒)。

    

     2.溃疡丸II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

     主治:肝郁气滞型溃疡病。

     组成:乌贼骨五钱,甘草五钱,川楝子三钱,香附二钱,陈皮五钱,杭芍三钱,瓦楞子五钱。

    

     3.加味芍药甘草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型上消化道溃疡。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牵及两胁,胸满腹胀,嗳气,口苦,或伴泛酸,呕恶,发病多与情志有关,舌苔淡黄或薄白,脉弦或沉弦,弦滑。

     组成:杭白芍15克,甘草31克,香附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加减:虚者,加党参、白术,或黄芪;寒者,加炒良姜、肉桂或熟附子;热者,加条芩、黄连或黄柏;实者,加大黄(炒焦)、枳实;吞酸,加吴萸、黄连;调气,加木香、砂仁或沉香;和血,加当归,或丹参;痛甚,加元胡;吐甚,加半夏或竹茹;便燥,加郁李仁或火麻仁;便泄,加黄连,或茯苓;出血,加藕节、乌贼骨,或三七。

     验案:吕某,女,37岁。因二十年间断性胃脘痛牵及两胁,以饥饿时疼痛为主,伴有嗳气,矢气,纳差,大便燥结,无呃酸、呕吐或黑便史。每于情绪波动时即发病,本次发病已历三月余,西药治疗无效,不能坚持日常工作,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查慢性病容,苔薄白,脉弦,证属肝胃气痛,治宜调和肝胃,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一个半月,诸症悉除,复查钡餐,十二指肠球部龛影消失。

    

     4.肝胃百合汤

     来源:《夏度衡医案》。

     功用:疏肝和胃,活血化瘀。

     主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嗳气吞酸,心烦口苦,脘区压痛,大便色黑,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弦细。

     组成:柴胡,黄芩,乌药,川楝子,郁金各10克,百合30克,丹参15克。

     加减:

     胃部灼热,加蒲公英15克;

     灼热喜按喜温饮,加高良姜3克;

     胸部痞满发胀,加九香虫3克;

     吐酸水,加生牡蛎30克,或瓦楞子30克;

     大便结,加火麻仁10克;

     大便色黑,加桃仁10克;

     脾胃虚弱,加明党参、黄耆各12克;

     十二指肠溃疡,加白芍12克、甘草10克。

    

     5.脘腹蠲痛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舒肝和胃,行气止痛。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

     组成:元胡9克,生甘草9克,白芍9克,海螺蛸9克,川楝子9克,制香附9克,蒲公英15克,沉香曲12克,乌药6克,白芨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连服8~12周。

     加减:

     气虚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

     胃寒加高良姜10克,肉桂5克;

     阴虚加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

     合并消化道少量出血加阿胶12克(溶服),紫珠30克,三七10克(先煎)。

     方论:该方用白芍平肝缓急止痛,甘草甘缓调和,芍甘相合名曰芍药甘草汤,能于土中泻木,缓急和中而止痛,白芍、甘草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有效。川楝子、元胡名曰金铃子散,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香附、香曲、药行气和胃,乌贼骨制酸止痛、白芨生肌而有利于溃疡愈合,蒲公英为清热解毒药,抗菌谱较广,常用于消化道炎症或溃疡,消化性溃疡病多伴有胃黏膜炎症,清热解毒药有抑菌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验案:李某,男性,32岁。主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8年余,伴泛酸、嗳气、纳欠佳,疼痛以饥饿时发作,食则缓解。X线胃肠钡透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经服胃舒平有缓解,停药后疼痛如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服上方加党参15克,经服药半月,胃脘疼痛及泛酸比前大有好转,经服药8周后症状消失,肠胃钡透未见异常,随访半年,未有复发。

    

     6.健胃散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理气解郁,制酸健胃。

     主治:胃痛泛酸(相当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上腹隐隐作痛,进食缓解,饥则痛显,痛处固定,发作规律,或灼热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组成:鸡子壳80克,甘草20克,贝母20克,佛手20克,枳实10克。

     用法:鸡子壳拣去杂质,洗净烘干,枳实放麸上炒至微黄色。同其他药共研成细粉,放入玻璃瓶内贮存备用。每日饭后1小时,调服4克。

     加减:

     疼痛势急,心烦易怒,嘈杂口苦,舌红苔黄燥,为热郁,加石膏20克,大黄15克,芦根20克,川楝子12克;

     痛而喜暖,涎冷,肢凉乏力,舌淡苔白,为虚寒痛,加黄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

     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为血瘀,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三七15克,桃仁15;

     兼有黑便,或便血,加大黄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15克,地榆炭20克,元胡15克。

    

     四、血瘀气滞型溃疡病用方

     1.溃疡丸III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

     主治:血瘀气滞型溃疡病。

     组成:乌贼骨五钱,川楝子三钱,元胡三钱,桃仁二钱,蒲黄一钱,赤芍三钱。

    

     2.胃药3号

     来源:《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功用:《古今名方》:行气活血,敛酸止痛。

     主治:溃疡病。

     组成:延胡索三钱,牡蛎四钱,香附三钱,丹参三钱,枯矾,海螵蛸,乌药各四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二钱,一日三次。

    

     3.益胃口服液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理气活血,和胃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胃失和降,胃痛吞酸,呕恶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组成:蒲公英300g,红藤200g,白芍(炒)200g,甘草100g,乌药100g,陈皮75g,木香75g。

     用法:制成合剂,每支装10ml,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20ml,1日3次。

    

     4.溃疡速愈方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理气消积,活血愈疡。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初期,属实证者。证候特点为胃脘定时作痛,恶食拒按,嗳腐吞酸,腹满便秘,或因胃热盛,胃气上逆而胸满,恶心,嗳气呃逆;或因有积滞而食入即吐或反酸,便血等,舌苔白,脉弦滑。

     组成:酒大黄10克,焦仙10克,三仙10克,鸡内金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青皮10克,木香3克,没药3克(或乳香)。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加减:

     恶心加陈皮10克,茹10克;

     胸憋呃逆加醋代赭石10克,覆花6克;

     胃胀痛加沉香0.6克分冲,元胡3克,郁金10克;

     胃酸多加陈皮10克,珠母10克,郁金10克;

     食滞加焦榔10克;

     胃热盛加黄芩10克,丹皮10克;

     湿盛加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包);

     便血或大便潜血选加小蓟10克,生地炭10克,侧柏炭10克,藕节炭10克,棕榈炭10克,莲房炭10克;

     胃阴虚去厚朴、大黄,加麦冬10克,花粉10克,石斛10克。

     方论:方中酒大黄、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滞助运化;枳壳、厚朴、青皮、木香诸药调气止痛;以没药一味祛瘀生新,生肌长肉,使溃疡病灶由里往外生长,促进溃疡迅速愈合。

    

     5.溃疡灵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益气,化瘀,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三七20g,儿茶20g,浙贝母100g,海螵蛸150g,甘草50g,延胡索(醋制)50g,黄芪150g,白及30g,百合50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25g,密闭,防潮。口服,每次3~5粒,1日3次。

    

     6.复方左金丸

     来源:方出《黄文东医案》,名见《千家妙方》。

     功用:辛开苦泄,化瘀止痛。

     主治:胃小弯溃疡,气机郁滞,湿热熏蒸,宿瘀阻络。

     组成:川连一钱,吴萸五分,半夏三钱,赤白芍各三钱,制川军二钱,木香三钱,煅瓦楞一两,失笑散四钱(包)。

    

     7.复方陇马陆胃药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健脾消食,行气宽中。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脘胀痛或刺痛,嘈杂泛酸,食欲不振等。

     组成:陇马陆全粉200g,三七40g,其他药材适量。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防潮。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五、脾胃虚寒型溃疡病用方

     1.溃疡丸Ⅰ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

     主治:脾胃虚寒型溃疡病。

     组成:乌贼骨六钱,甘草五钱,干姜五钱,吴茱萸五钱,砂仁五钱,乌药三钱,元胡三钱,肉桂一钱。

    

     2.胃疼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行气制酸,温中止痛。

     主治:胃脘胀满,嗳气吞酸,消化性溃疡。

     组成:山姜1000g,鸡蛋壳粉50g,蜂蜜100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1次3片,每日3次。

    

     3.暖胃舒乐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活血,止痛生肌。

     主治: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

     组成:黄芪113g,大红袍45g,延胡索45g,白芍113g,鸡矢藤113g,白及113g,砂仁6g,五倍子6g,肉桂11g,丹参45g,甘草45g,炮姜45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4.复方蓍草散

     来源:《新中医》(1977,1:38)。

     功用:暖胃健脾,化腐解毒,止痛消胀,制酸止血,促溃疡愈合。

     主治:溃疡病。

     组成:蓍草300克,七叶一枝花180克,高良姜180克,枯矾210克,青木香180克,肉桂120克。

     用法:晒干,研粉过120目筛即成。每服一钱,一日三四次。(每天早餐后一小时和晚睡前各服一次),用量可酌情增减。

    

     5.健脾汤

     来源:《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功用:健脾和胃,缓急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虚弱,中脘疼痛,呕恶泛酸,精神疲乏,纳食减少,脉濡细或虚而无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胃炎等偏于脾胃虛寒者。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各9克,陈皮6克,黄连,吴茱萸各3克,白芍15克,甘草3克,瓦楞子12克。

     加减:

     脾虚不能运化,加炒麦芽、炒谷芽各12克,肉桂1.5~3克;

     脾虚湿盛,加苍术、厚朴各9克;

     脾虚不能统血,加当归、黄耆、阿胶、仙鹤草;

     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

    

     6.理脾愈疡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适用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者。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10克,生姜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用法: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加减:

     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及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

     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

     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

     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验案:王某,男,34岁,司机,于1972年11月18日初诊。病人自述间断性胃脘隐痛8年余,每于春秋季节疼痛加剧。现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痛处喜暖喜按,腹胀暧气,时泛吐清水,身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如柏油状,日行2~3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暗,苔薄台溥白,脉沉细。曾多次经钡餐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方用理脾愈疡汤加三七粉3克,黑地榆12克,水煎服。上方服3剂,胃痛明显减轻,柏油样便消失,食后仍腹胀嗳气,方中去三七粉、黑地榆,加丁香5克,柿蒂15克,继服。三诊:上方又进9剂,胃痛、腹胀、嗳气、泛吐清水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用理脾愈疡汤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克,于饭前冲服。病人又服散剂1月余,精神、饮食均好,无明显不适,经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7.健中调胃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愈疡制酸。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减,喜暖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中医辨证属于脾气虚偏寒夹饮者。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吋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

     加减:

     胃中冷痛较重者,加良姜、毕澄茄;

     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者,加佛手、香橼皮;

     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者,加茯苓、生姜、三七粉(另冲服)。

     验案:房某,男,44岁,1985年10月15日初诊。患胃脘隐痛10余年,每届秋冬加重。近因嗜食凉饮,胃痛发作,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嘈杂泛酸,胃有振水音,大便先硬后溏,上消化道钡透及拍片,诊为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曾服胃仙-U、甲氰脒胍不愈。诊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予健中调胃汤加茯苓15克,生姜6克,水煎,早晚分服。进药3剂,胃痛止,偶有不适,少顷即安。原方加减服30余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钡透拍片,病灶愈合,龛影消失,随访2年一切良好。

    

     8.溃疡汤

     来源:《临证医案医方》。

     功用:温中制酸,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嗳气吞酸,舌苔白,脉弦或紧。

     组成:乌贼骨12克,刀豆子9克,高良姜6克,砂仁6克,白蔻仁6克,香附9克,乌药9克,神曲9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白芍15克,甘草9克。

    

     9.扶脾愈溃汤

     来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3:149)。

     主治:胃溃疡。

     组成:黄芪16g,白术,茯苓各12g,炙甘草,杭芍各5g,乌梅10g,陈皮,三七(研末冲服),白及各15g,枯矾3g,黄精10g,补骨脂,淫羊藿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个月。若胃脘胀痛甚者,可暂停此方。

     验案:胃溃疡。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3:149):治疗胃溃疡64例。

     结果,痊愈36例,好转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8.1%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