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下集
2021/12/30 13:09:17 木木说药方

    

     病症详解见上集。

     目录

     上集

     一、益胃止血用方

     二、溃疡病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用方

     三、肝郁气滞型溃疡病用方

     四、血瘀气滞型溃疡病用方

     五、脾胃虚寒型溃疡病用方

     下集

     六、清热解毒用方

     七、胃酸过多用方

     八、消令化积用方

     九、养胃和中用方

     十、消化性溃疡用方

    

     下集

     六、清热解毒用方

     1.连及汤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6:10)。

     功用:清热和胃,去瘀生肌,理气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黄连8克,白及30克,海螵蛸20克,田七5克,珍珠层粉(冲)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饭后1小时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

     加减:

     脾虚明显者,加香砂六君汤;

     肝郁明显者,加四逆散;

     大便潜血(+++)~(++++)者,加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大便潜血阴性后停用。

     验案:消化性溃疡。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6:10):自拟连及汤治疗经胃镜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100例,治愈率达85%,总有效率98.5%

     雷尼替丁对照组的治愈率仅为60%,总有效率为87.5%,P<0.05。

     连及汤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优于雷尼替丁对照组,并有复发率降低、疗效巩固的优点。

    

     2.两面针镇痛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瘀热郁结而致的溃疡病、肠痉挛、胆囊炎、肝癌等引起的腹部疼痛。

     组成:两面针。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含提取物0.1g(相当于原药材5.6g),密封。口服,每次2~4片,每日1~3次。

    

     3.胃痛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燥湿,理气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湿热互结所致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症见胃脘痉痛,胃酸过多,脘闷嗳气,泛酸嘈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组成:蒲公英提取物300g,氢氧化铝300g,甘草干浸膏210g,天仙子浸膏25g,龙胆粉155g,小茴香油4ml。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3片,1日2~3次。

    

     4.正胃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凉血,健脾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热烧灼,脘腹刺痛,呕恶吞酸,食少倦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上述证候者。

     组成:猴耳环750g,木香39g,七叶莲75g,陈皮75g,甘草75g,次硝酸铋75g,氧化镁75g,氢氧化铝114g。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重0.75g,密封。口服,1次2片,每日3次,嚼碎服。

    

     七、胃酸过多用方

     1.止血定痛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散瘀,止血,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出血,胃酸过多。

     组成:三七258g,花蕊石(煅)258g,海螵蛸172g,甘草172g。

     用法:制成片剂。口服,每次6片,1日3次。

    

     2.胃痛片

     来源:《河南省药品标准》。

     功用:止酸,止痛。

     主治:胃疼,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组成:鸡蛋壳(炒)1千克,天花粉15克,川贝母(去心)5克。

     用法:将上药混合,制成细粉,混匀,用5%淀粉浆适量,制粒,烘干,加硬脂酸镁0.7%,拌匀,压片,片重0.6克。口服,每次6~8片,一日三次。

    

     3.安胃片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组成:延胡索(醋制)63g,白矾(煅)250g,海螺蛸(去壳)187g,蜂蜜125g。

     用法:上药制成1000片。口服,每次5~7片,1日3~4次。

    

     4.胃溃疡片

     来源:《山东省药品标准》。

     功用:止痛,制酸,消炎。

     主治:胃溃疡。

     组成:海螺峭280克,蒲公英200克,山药100克,白及100克,姜半夏100克,洋金花10克。

     用法:山药粉碎成细粉,过筛。白及、姜半夏、蒲公英煮提2次,每次2小时,将提取液澄清,滤过,蒸发至比重1.16(90℃测)。将洋金花制粗粉,照渗漉法用50%乙醇作溶媒,浸渍24小时后,开始渗滤,蒸发至比重1.16(90℃测)。取海嫖粉碎,去渣,过120目筛。照制颗粒法制粒,压片,即得。每片重约0.5克(相当原药材0.8克)。

     口服或嚼碎服。每次4~6片,每日三次。

    

     5.胃安宁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制酸敛溃,解痉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幽门痉挛。

     组成:海螺蛸162g,白矾(煅)162g,白及41g,延胡索(醋制)41g,救必应41g,薄荷脑0.06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5片,1日3~4次。

     宜忌:孕妇慎服。

    

     6.胃可宁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收敛,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泛酸。

     组成:珍珠层粉1200g,浙贝母400g。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重0.53g,密封。口服,每次3~5片,1日3~4次,饭前半小时,睡前或泛酸时服用。

    

     7.胃痛宁

     来源:《古今名方》引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方。

     功用:制酸缓急止痛。

     主治:胃痛,胃酸过多,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枯矾5千克,海螵蛸3.6千克,延胡索,炼蜂蜜各1.2千克,橘皮油适量。

     用法:粉碎,制片,每片含生药0.5克。每服4~6片,每日三次,饭前温开水吞服。

    

     8.复胃散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补气健脾,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酸过多,吐血便血,食减形瘦,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组成:黄芪(制)42g,白芷42g,白及42g,延胡索(醋制)25g,白芍42g,海螵蛸42g,甘草(蜜制)16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25g,密封。饭前服用,每次4~6粒,1日3次;伴吐血、便血者,1次12粒,每日3次或遵医嘱。

    

     9.胃药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痛。

     组成:延胡索(醋制)120g,海螵蛸(漂)60g,青木香60g,枯矾90g,鸡蛋壳(炒)120g,珍珠母(煅)120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5g,密闭,防潮。口服,每次2~3粒,1日3次。

    

     10.安胃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制酸,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组成:延胡索(醋制)63g,白矾(煅)250g,海螵峭(去壳)187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5g,密封。口服,每次5~7粒,1日3~4次。

    

     11.溃疡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制酸止痛,生肌收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呕恶泛酸。

     组成:瓦楞子32g,鸡蛋壳48g,陈皮16g,枯矾32g,水红花子32g,珍珠粉0.5g,仙鹤草112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密封。口服,每次2粒,1日3次。

    

     12.溃疡粉

     来源:《江苏医药》(1976,1:53)。

     功用:制酸生肌,缓急止痛。

     主治:溃疡病,慢性胃炎。

     组成:乌贼骨,白及,白芍,甘草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饭前服,一日三次。

    

     13.天凤胃痛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

     组成:鸡蛋壳(炒)50g,天花粉1g。

     用法:制成散剂,每瓶装45g,密封。口服,1次4.5g,每日3~4次,重症者1次可服3~4倍量。

    

     14.胃宁散

     来源:《山东医刊》(1964,7:27)。

     功用:《古今名方》:制酸止痛。

     主治:溃疡病。

     组成:砂仁300克,酒元胡500克,广木香240克,煅瓦楞500克,炒乌贼骨500克,白及240克,沉香180克,甘草15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克,每日中午饭后冲服。早晚服胃宁汤。

    

     八、消令化积用方

     1.胃复宁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消令化积,制酸止痛。

     主治: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麦芽(炒)160g,六神曲(炒)120g,颠茄浸膏5g,鸡蛋壳15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3g,密封。口服,每次4~6粒,1日3次。

    

     2.溃疡散

     来源:《北京市中成药规范》。

     主治:饮食不节伤胃引起的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吐酸胃疼。

     组成:甘草膏400斤,延胡索(醋制)180斤,白及180斤,海螵蛸180斤,黄芩(去糟朽)360斤,苡仁米(炒)180斤,泽泻120斤,天仙子3斤。

     用法:将药材加工洁净,炮炙合格。取处方中甘草膏200斤,按常法提取甘草酸。以甘草膏200斤与诸药粉碎为细粉,过100孔罗,混合均匀。加甘草酸制粒,烘干,装袋,每袋50克。每服2匙,饭前一小时用温开水送下,一日三次。置室内阴凉干燥处,用后密闭保存。

     宜忌:忌辛辣食物;孕妇及有心脏病、高血压、肾炎、水肿病人勿服。

    

     九、养胃和中用方

     1.猴菇片

     来源:《部颁标准》。

     别名:猴头菌片。

     本方制成口服液,名“猴菇饮”。

     功用:养胃和中。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

     组成:猴头菇。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2.甘草粉蜜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功用:《金匮要略释义》:安蛔止痛,解毒和胃。

     主治: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组成: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搅令匀,煎如薄粥。温服一升,愈即止。

     验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浙江中医杂志》(1985,8:352):郭某,男,40岁。上腹部持续隐痛、烧灼感已年余,多在夜间痛醒,进食后稍减;痛处喜温喜按,伴有泛酸,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脾胃气虚,治宜益气和胃止痛,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30克,粳米粉20克,蜂蜜6克,早晚饭前服。3剂后,疼痛及泛酸均减轻。服二月后,钡餐造影示龛影基本消失。

    

     3.珍珠胃安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和中宽胃,行气止痛。

     主治:胃二指肠溃疡。

     组成:珍珠层粉450g,甘草350g,豆豉姜50g,陈皮100g,徐长卿50g。

     用法:水泛为丸,密封。口服,每次1.5g,1日4次,饭后及睡前服。

    

     4.溃疡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健胃,消炎,止痛。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

     组成:甘草浸膏200g,白及90g,延胡索(醋炙)90g,海螵蛸90g,黄芩180g,薏苡仁(麸炒)90g,泽泻60g,天仙子1.5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50g,密封。开水冲服,每次10g,1日3次。

     宜忌:孕妇忌服,心脏病、血压高、肾炎、水肿病人慎服。

    

     5.益胃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和胃缓急,理气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慢性胃炎。

     组成:白芍200g,甘草100g,乌药100g,木香75g,陈皮75g,蒲公英300g,红藤200g。

     用法:制成煎膏剂,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2g,1日3次。

    

     十、消化性溃疡用方

     1.半夏泻心汤

     来源:《伤寒论》。

     功用:

     1.《医宗金鉴》:补虚降逆,祛寒泻热。

     2.《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分阴阳,升水降火。

     3.《金匾要略心典》:交阴阳,通上下。

     主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个(孽)。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验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2:23):笔者对48例经西医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慢性胃炎等病人治以半夏泻心汤,均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症状为脘腹疼满,隐痛,吐血色鲜,或紫暗色血水,杂有食物残渣,或排大便如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其加减法:

     呕血者以炮姜炭易干姜,加小蓟根10克;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加阿胶10克;

     呕血兼便血者,加小蓟根10克,阿胶10克;

     脘疼隐痛者,加延胡索10克。

     每日一剂,服3剂后止血者31例,服5剂后止血者15例,服10剂后止血者2例。

     《国医论坛》(1992,6:14):用本方:党参15g,半夏10g,黄连3g,黄芩6g,干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10天为1疗程。

     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肥腻、生冷之物,避免情志刺激。

     治疗消化性溃疡37例。

     结果:痊愈30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

    

     2.胎乌灵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93,2:44)。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人胎盘500g,乌贼骨200g,白及100g,三七10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200目筛后装瓶备用,每次10g,每日早晚各空腹口服1次,4周为1疗程。

     验案:消化性溃疡。

     《湖南中医杂志》(1993,2:44):治疗消化性溃疡35例,男31例,女4例;年龄23~60岁。均经胃镜证实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胃溃疡10例。

     结果:

     溃疡为白色瘢痕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共32例;

     溃疡为愈合期和红色瘢痕期,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好转,共3例;

     总有效率为100%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愈率为96%,胃溃疡治愈率为80%。

    

     3.胃疡散

     来源:《江西中医药》(1992,6:37)。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密佗僧20g,熟石膏15g,乌贼骨100g,白及50g,大黄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5g,饭前空腹以开水吞服,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药至本病状消失,溃疡愈合。服药期间,严禁荤油、生冷、刺激性食物等。

     验案:消化性溃疡。

     《江西中医药》(1992,6:37):所治消化性溃疡46例中,男35例,女11例;年龄21~68岁;病程1.5~8年。均经X线钡透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结果:

     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者为痊愈,共43例;

     症状减轻,溃疡面愈合3/4者为显效,共2例;

     症状未减轻,溃疡面无愈合者为无效,共1例;

     总有效率为98%

    

     4.复方瓦楞子散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158)。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瓦楞子15g,生甘草15g,续断15g,元胡12g。

     用法:上药粉碎,过5号筛,包装。每服1包,1日3次,饭前15分钟顿服,3周为1疗程。

     验案:十二指肠溃疡。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158):治疗十二指肠溃疡107例,男95例,女12例;年龄17~67岁,其中17~27岁95例,28~40岁9例,41岁以上3例,平均29岁;病程1年以内61例,1~5年17例,6~15年29例。

     结果: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潜血(一),溃疡愈合为治愈,共87例;

     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溃疡面缩小,周围轻度充血为好转,共17例;

     症状体征仍存在,胃镜复查无明显变化为无效,共3例;

     总有效率97.19%。溃疡愈合13~28天。

    

     5.胃康丸

     来源:《陕西中医》(1992,8:342).

     主治:消化道溃疡。

     组成:黄芪35份,白术16份,沉香,砂仁各6份,白芨,三角青,广木香各12份,穿山甲,乳香,没药,三七粉各10份,当归,山药各15份,石斛,玉竹各10份,元胡16份,大贝母,生杭芍,乌贼骨,煅瓦楞各18份,陈皮20份,生甘草12份。

     用法:上药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3次,饭前1小时服用。

     验案:消化道溃疡。

     《陕西中医》(1992,8:342):治疗消化道溃疡108例,男性103例,女性5例;年龄19~68岁;病程3个月至15年。

     结果:

     症状、体征消失,溃疡面完全愈合,或X 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随访6个月至1年无复发为治愈,共93例;

     溃疡面由活动期变为愈合期,或溃疡面缩小60%以上为显著好转,共9例;

     溃疡面缩小不足50%为好转,共3例;

     溃疡面无变化,仍为活动期或原溃疡消失但又出现新溃疡为无效,共3例;

     总有效率为97.1%

    

     6.益胃汤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1,3;103)。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白芍18g,甘草8g,台乌药,广木香各6g,陈皮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个月为1疗程。

     加减:

     挟热者,加蒲公英、麦冬,或左金丸;

     挟虚寒者,加桂枝、炮姜;

     挟瘀者,加蒲黄、三七;

     便秘者,加生大黄。

     验案:消化性溃疡。

     《浙江中医杂志》(1991,3:103):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

     结果:治愈21例,占70%;好转8例,占26.7%;无效1例。

    

     7.芍甘冰胡汤

     来源:《黑龙江中医药》(1992,1:26)。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白芍200g,甘草150g,冰片15g,白胡椒2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5g,饭前30分钟服,日服3次,连服2个月后复查。

     验案:胃、十二指肠溃疡。

     《黑龙江中医药》(1992,1:26):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105例,男82例,女23例;年龄在25~70岁;病程3个月至25年。胃溃疡3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0例。

     疗效标准:

     主要症状及龛影消失者为痊愈;

     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龛影缩小属显效;

     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者属无效。

     结果:痊愈86例(81.9%),显效15例(14.3%),无效4例(3.8%),总有效率为96.2%

    

     8.利膈汤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35)。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党参15g,厚朴10g,当归10g,大黄6g,枳实10g,槟榔10g,郁金10g,广木香10g,红花6g,桃仁6g,麻仁6g,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验案:消化性溃疡。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35):治疗消化性溃疡61例,男47例,女14例。全部病例均有长期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治疗前均经X线钡餐检查,有胃小弯及十二指肠球部龛影、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及激惹和压痛等改变,确诊为溃疡病。

     结果:

     治愈45例,占73.77%;

     显效9例,占14.75%;

     好转3例,占4.91%;

     有效率达93.4%

    

     9.胃康灵

     来源:《中国医药学报》(1990,4:45)。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人参茎叶皂甙500g,蜂胶1000g。

     用法:糊精适量,淀粉适量,制成0.5g/粒制剂20000粒。每次1.5g,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疗程期间禁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

     验案:消化性溃疡。

     《中国医药学报》(1990,4:45):治疗消化性溃疡465例,男323例,女142例;年龄<20岁者10例,21~30岁者92例,31~40岁者134例,41~50岁者146例,50岁以上者83例;病程1年以内者76例,1~2年者93例,3~4年者129例,5年以上者167例。

     结果:痊愈154例,显效132例,好转144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92.47%

    

     10.藏茄流浸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抗胆碱药,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肠胃道、肾、胆绞痛等。

     组成:藏茄。

     用法:制成流浸膏剂,密封,置阴凉处。口服,常用量,每次0.01~0.03ml,1日3次。极量1次0.06ml,每日3次。

    

     11.乌贝散

     来源:《江西中医药》(1955,12:50)。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乌贼骨(去壳)85%,象贝母15%。

     用法:上药各为极细粉,过筛拌匀,喷入芳香剂,如丁香油、桂皮油等,或不加芳香油亦可。每饭前服一钱,一日三次。

    

     12.益胃散

     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1:34)。

     主治:溃疡病。

     组成:黄芪1g,白芨1g,乌贼骨1.5g,元胡0.5g,白蔻0.3g,大黄0.5g。

     用法:上药焙干,共研细末。每次服5g,每日3次,饭前40分钟服。20天为1疗程,定期复查胃镜,治疗观察2个疗程。

    

     13.胃苏饮

     来源:《中成药研究》(1991,9:26)。

     主治:胃溃疡。

     组成:柴苏梗,香附,香椽,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

     用法:上药制成冲剂,按常规服用。

     实验:胃溃疡。

     《中成药研究》(1991,9:26):大鼠胃溃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胃苏饮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升高pH值,降低胃酶活力,防止胃炎、胃溃疡的发生,其溃疡病变程序显著降低(P<0.01)。并可显著地增强小鼠肠推进运动,增强肠濡动及其收缩力。

    

     14.乌玄芍甘汤

     来源:《陕西中医》(1987,7:307)。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乌贼骨(先煎),瓦楞子(先煎)各15g,玄胡,甘草,白及各10g,白芍30g。

     用法:每日1帖,煎浓汁300ml,清晨空腹饮100ml,1小时内不饮食,晚间8时温服200ml,2周为1疗程,第2疗程研末冲服。

     验案:消化性溃疡。

     《陕西中医》(1987,7:307):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男25例,女5例;各年龄组均有;病程数月至十余年不等。全部病例均经X线钡透有龛影或纤维胃镜及十二指肠镜检查有溃疡。

     结果:

     症状消失,X线钡透或纤维镜检提示溃疡愈合为痊愈,共25例;

     症状消失,X线钡透或纤维镜检示溃疡面缩小为好转,共4例;

     症状无明显减轻而改用西药治疗为无效,共1例。

     一般服药2~3个疗程。

    

     15.疗疡汤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0,4:34)。

     主治:消化性溃疡。

     组成:当归,白芍,郁金,延胡,炙没药,炙乳香,白术,乌药,蒲公英,佛手,甘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

     气滞加枳壳、厚朴;

     气虚加黄芪、肉桂。

    

     16.胃宁汤

     来源:《山东医刊》(1964,7:27)。

     主治:胃溃疡病。

     组成:煅瓦楞子9克,炒乌贼骨9克,广陈皮9克,焦麦芽9克,焦神曲9克,沉香4.5克,广木香9克,制玄胡9克,砂仁6克,制香附9克,炒杭芍9克,丹参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与胃宁散配合应用。

     加减:

     伴有呕吐者,加半夏、竹茹、生姜、白蔻;

     脾胃虚弱者,加台参、白术、云苓;

     肝郁气滞者,加青皮、川楝子;

     气血两虚者,加黄耆、当归;

     寒痛者,加吴茱萸;

     热痛者,加炒黄连;

     疼痛剧烈,加炒枳壳、姜川朴;

     有明显出血者,加藕节炭、阿胶珠(另冲服三七粉,每次服1.5g 至3g,每日早晚各一次)。

    

     17.安胃宁

     来源:《四川中医》(1988,9:21)。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组成:丁香,鸡内金各150g,木香,瓦楞子,砂仁各100g,海螺蛸300g,颠茄8mgx 150片,鸡蛋壳500g。

     用法:上药研细末。每次口服1~2g,每日3次。

     验案:胃、十二指肠溃疡。

     《四川中医》(1988,9:21):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85例,男67例,女18例;年龄20~65岁;病程3年内41例,3年以上44例。

     结果:痊愈42例,好转41例,无效2例。

    

     18.复方猴头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组成:猴头子实体600g,硫糖铝100g,次硝酸铋40g,三硅酸镁50g。

     用法:制成颗粒剂,密封。口服,每次5g,1日3次。

    

     19.溃疡散

     来源:《新急腹症学》。

     主治:溃疡病。

     组成:枳壳三份,沉香一份,炙甘草一份,维生素Ⅴ半份。

     用法:氢氧化铝二份,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每日二至三次。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