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痈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2/17 14:18:03 木木说药方

肝痈,是脓疡生于肝脏的疾病,属内痈的一种。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雍,即痈。
《医门补要》:“左乳下隐疼,牵引胁肋咳嗽,与大便时亦痛,硬肿难溃,不能着左边卧。由肝气郁结,或努力血瘀,谓之肝痈。”

本病多因肝郁化火,肝胆不和,或膏粱厚味,湿热虫积,壅结于肝;也有因闪挫跌仆等外伤而致血络瘀阻郁结而成。
临床表现为初起右侧胁肋隐痛,并逐渐加剧,甚至不能向右侧卧,影响呼吸;
后肝脏逐渐肿大,腹满挛急,消瘦;
最后肝脏局部化脓而变软。
起病急慢不定,常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不及时治疗,则脓肿溃破,脓呈咖啡色而带臭秽,或并发咳吐脓血,或并发剧烈腹痛,下痢脓血及虚脱等证。
治宜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1.锦草汤
来源:《洞天奥旨》卷六。
主治:胁上生痈,并治肝痈。
组成:白芍一两,当归一两,炒栀子三钱,生甘草五钱,锦地罗一两。
用法:水煎服。数剂愈。

2.清肝解毒汤
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2,4:18)。
主治:细菌性肝脓肿。
组成:柴胡12g,黄芩12g,山栀12g,川芎12g,青皮12g,元胡12g,郁金12g,大黄6g,甘草6g,二花15g,连翘15g,茵陈15g,当归15g,赤芍15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加减:脓肿吸收期,因体质虚弱,宜加入黄芪、太子参等。
验案:细菌性肝脓肿《湖北中医杂志》(1992,4:18):以本方治疗细菌性肝脓肿43例,男30例,女13例;
年龄18~48岁;
病程3天~20个月。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大(剑突下2~6厘米),触痛,末稍血象白细胞均呈增高〔(11.5~28)x10°/L〕。
B超检查:脓肿范围最大14厘米×14厘米×9厘米,最小4厘米×4厘米×4厘米。均为单发。
服药30天判定疗效。
结果: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超声波检查脓肿全部吸收;服药时间最短者23天,最长者87天;除1例于停药后3个月复发外,其余病例均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救肝败毒至圣丹
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主治:肝痈。
组成:白芍,当归各半两,炒栀子三钱,生甘草三钱。
用法:以金银花九钱,加水七碗,煎取四碗,分二碗泡前药,再加水二碗同煎,滓又加水二碗,同金银花汁二碗,煎一碗服。

4.宣郁化毒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三。
主治:
1、《辨证录》:肝痈。
2.《石室秘录》:脾郁生胁痈。
组成:柴胡二钱,白芍一两,香附二钱,薄荷二钱,当归一两,陈皮一钱,枳壳一钱,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一两。
用法:水煎服。

5.消坚散
来源:《医门补要》卷中。
主治:肝痈。
组成:郁金,归尾,玄胡索,木香,青皮,佛手,香附,泽兰,僵蚕,新绛。

6.加味金铃子散
来源:《马培之外科医案》。
主治:
1.《马培之外科医案》:肝痈。
2.《重订通俗伤寒论》:怒动肝火,胁肋作痛,呼吸不利,手不可按。
组成:川楝子,延胡,青皮,赤芍,甘草,黑栀,枳壳,通草,橘红。
《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用金铃子三钱,蜜炙延胡、赤芍、焦山栀各钱半,生甘草五分,余药各一钱。

7.舒肝涤痰汤
来源:《马培之外科医案》。
主治:肝痈六七日后,胁肋微肿,或兼咳嗽,大便不利。
组成:香附,当归,佛手,橘红,蒌仁,广郁金,茯苓,苏梗,枳壳,参三七,半夏,竹茹。
用法:水煎服。

8.消坚汤
来源:《内外验方秘传》。
主治:肝痈。左边肋胁肿痛如杯。
组成:归尾二钱,郁金一钱,乳没各一钱,青皮一钱,僵蚕一钱,香附一钱,木香三分,枳壳一钱,元胡索一钱,泽兰一钱,佛手五分,桂枝三分。
用法:苏木末五分为引,煎服。

9.涤肠丸
来源:《鸡鸣录》。
主治:大小肠痈,二便下脓;兼治肺、肝、胃诸内痈。
组成:冬瓜子,土贝母各二两,甘草一两五钱,黄耆,栝楼,枳壳,僵蚕(制),肥皂(炒)各一两,炙甲片五钱,牛黄三钱,乳香(炙)七钱。
用法:上为末,水法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