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证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2/17 14:18:03 木木说药方

肝虚证,为肝虚出现的证候。
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肝虚则目茫茫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诘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悒悒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

《本草经疏》载肝虚十证:“
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
转筋,属血虚;
目光短,属肝血虚,及肾水真阴不足;
目昏,属肝血虚有热,兼肾水真阴不足;
目翳,属肝热,兼肾水不足;
亡血过多,角弓反张,属肝血虚有热;
少腹连阴作痛,按之则痛,属足厥阴经血虚;
偏头痛,属血虚,肝家有热,不急治之,久必损目;
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
肥气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
治宜虚则补之。

目录
一、老人肝虚方
二、口苦用方
三、肝虚寒用方
四、肝血虚用方
五、肝气不足用方
一、老人肝虚方
1.羊肝粥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七。
主治:老人肝虚。
组成:羊肝一具(去筋膜,细切),葱子(匀炒熟,为末)。
用法:先用水煮葱子熟,去滓,更入水下米煮粥食。

二、口苦用方
1.地骨皮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谋虑伤胆,胆气上溢,膈脘虚烦,常觉口苦。
组成:地骨皮,生干地黄各五两(锉细),前胡(去芦头)二两半,茯神(去木)二两,麦门冬(去心,焙),知母各二两半,人参,甘草(炙,锉)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豉及粟米各少许,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益胆汤
来源:《医学正传》卷五。
主治:谋虑不决,肝胆虚气上溢则口苦。
组成:黄芩(去朽),甘草(炙),人参各一钱,官桂五分,苦参,茯神各三分,远志(取肉去骨)七分。
用法:上切细,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3.益胆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太平圣惠方》。
别名:泄热益胆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功用:泄热。
主治:肝胆俱虚,热气上熏,口中常苦。
组成:黄芩,甘草(炙)各二两,人参,桂(去皮)各一两,苦参,茯苓(去皮)各五钱。
用法:上药治下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三、肝虚寒用方
1.地黄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主治:肾气亏损,不能生肝,肝乏生气,遂多虚冷,肝肾脉俱弱者。
组成:熟干地黄(焙),山茱萸,萆薢,当归(洗,焙),续断,芎藭,黄耆(锉细),五味子,狗脊(去毛)各半两,细辛(去苗叶)一分,白茯苓(去黑皮),牛膝(去苗,酒浸,焙),木瓜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2.安息香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五。
主治:血脏虚冷,面黄肌瘦,胸腹痞闷,心腹绞痛,呕逆恶心,面色黑干,鬓发脱落,头旋眼黑,经候不匀,腰腿疼痛,胁肋胀满,不欲饮食,手足烦热,肢节酸疼,或寒或热,发歇无时。
组成:安息香,桃仁,虎杖,附子,杜仲,山茱萸,吴茱萸,柏子仁,木香,当归,玄胡索各二两,泽兰,艾叶,干姜,牡丹皮,黄耆,桂,苁蓉,厚朴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3.补肝柏子仁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柏子仁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
1.《太平圣惠方》:肝虚寒,面色青黄,胸胁胀满,筋脉不利,背膊酸疼,羸瘦无力。
2.《圣济总录》:肝虚寒筋急,腹满真胀。
组成:柏子仁一两,黄耆一两(锉),白茯苓一两,楮实一两,覆盆子一两,五味子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石斛一两(去根),酸枣仁一两(微炒),鹿茸一两(去毛,涂酥炙令黄),桂心一两,白术一两,沉香一两,枳实一两(麸炒令黄),熟干地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宜忌:忌生冷、油腻。

4.补肝柏子仁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桂苓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
主治:肝气虚寒,两胁胀满,筋脉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口噤。
组成:柏子仁三分,细辛三分,防风三分(去芦头),茯神三分,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欄),犀角屑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锉),桔梗半两(去芦头),独活半两,桂心半两,白术半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5.补肝白茯苓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白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主治:
1.《太平圣惠方》:肝气虚寒,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逆,心腹痛。
2.《圣济总录》:肝心痛。
组成:白茯苓三分,防风三分(去芦头),柏子仁三分,细辛三分,当归半两(锉,微炒),槟榔半两,白术三分,芎藭三分,桂心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枳壳三分(去瓤,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6.补肝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四引滑氏方。
别名:补肝煎(《不居集》上集卷二十四)、补肝汤(《医碥》卷七)。
主治:
1.《证治准绳·类方》引滑氏方: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眩,寒热发热,或身痛经不调。
2.《玉机微义》:肝脏气虚,视物不明,两胁胀满,筋脉拘急,面色青,小腹痛。
组成:山茱萸肉,当归,五味子(炒,杵),山药,黄耆(炒),川芎,木瓜各半两,熟地黄(自制),白术(炒)各一钱,独活,酸枣仁(炒)各四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五钱,加大枣,水煎服。

四、肝血虚用方
1.补肝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肝脏虚寒,头目昏疼,四肢不利,胸膈虚烦。
组成:甘菊一两,茯神,川芎,细辛,五味子,人参,独活,羚羊角屑,白术各三分,肉桂,酸枣仁(微炒),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大枣三枚,同煎六分,去滓温服。

2.补肝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
主治:肝虚,两胁满痛,筋脉拘急,不得喘息,眼目昏暗,面多青色。
组成:防风(去叉),细辛(去苗叶),白茯苓(去黑皮),柏子仁,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桂(去粗皮),甘草(微炙,锉),山茱萸,葛荆实(去浮皮)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大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一日二次,不拘时候。

3.清肝凉胆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
主治:肝血虚,胆汁少,有怒火。
组成:白芍一钱半,川芎,当归各一钱,柴胡八分,山栀,丹皮,龙胆草各四分。

4.加减生熟二地汤
来源:《辨证录》卷八。
主治:肝血不足,肝气抑郁而不舒,遂致易怒,两胁满闷,头痛而热,胸膈胀痛。
组成:生地,熟地各一两,白芍,麦冬各五钱,山萸三钱,北五味一钱,炒栀子二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5.涵木养荣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二。
别名:涵木养营汤(《谦斋医学讲稿》)。
主治:肝受燥热,血分枯槁,筋缩爪干。
组成:生地三钱,熟地三钱,当归二钱,白芍一钱,枣仁一钱五分(炒研),木瓜一钱,秦艽一钱,人参一钱,麦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红枣十枚,桑枝一尺。

五、肝气不足用方
1.补肝汤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一。
主治:肝气不足。
组成:甘草(炙),黄芩,人参,桂心各二两。
用法:上锉。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次服。
宜忌:
1.《外台秘要》:忌生葱。
2.《普济方》:忌海藻,菘菜。

2.补肝汤
来源:《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七。
功用:《古今名方》:养血柔肝,活血调经。
主治:
1.《医学六要·治法汇》:肝血虚损,目暗茫茫,筋缓不能自收。
2.《古今名方》:肝血不足,头目眩晕,少寐,月经量少,以及血不养筋,肢体麻木,小腿转筋。
组成:当归,生地,芍药,川芎,酸枣仁,木瓜,甘草。
用法:水煎服。

3.补肝汤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五。
主治:肝气不足,两胁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热偏颓,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妇人心腹四肢痛,乳痈,膝胫热,转筋,遗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抢心,腹中痛,两眼不明。
组成:蕤仁,柏子仁各一两,茯苓二两半,乌头(炮,去皮)四枚,大枣三十枚(擘),牛黄,石胆,桂心各一两,细辛,防风,白术,甘草(炙)各三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次服。

4.牛膝木瓜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主治:肝虚遇岁气,燥湿更胜,胁连小腹拘急疼痛,耳聋,目赤,咳逆,肩背连尻、阴、股、膝、髀、腨、胻皆痛。
组成:牛膝(酒浸),木瓜各一两,芍药,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枸杞子,黄松节,菟丝子(酒浸),天麻各三分,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5.补肝菊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补肝甘菊花散(《医方类聚》卷七)。
主治:肝虚,头目不利,心膈多烦,筋脉急痛。
组成:甘菊花三分,前胡三分(去芦头),防风三分(去芦头),决明子三分,黄耆三分(锉),沙参三分(去芦头),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三分,车前子三分,枸杞子三分,细辛三分,酸枣仁三分(微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6.补肝薯蓣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主治:肝脏风虚,胸膈不利,视物不明,心烦头眩。
组成:薯蓣三分,防风一分(去芦头),山茱萸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菊花半两,羌活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前胡三分(去芦头),熟干地黄三分,决明子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细辛半两,川芎半两,龙脑半两,麝香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研入龙脑、麝香令匀。每服一钱,以清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宜忌:忌酒、湿面等。

7.白茯苓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茯苓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肝气不足,筋脉不遂,心膈壅滞,左肋妨胀,不思饮食。
组成:白茯苓一两,前胡一两(去芦头),桂心半两,黄芩一两(锉),白术一两,沉香一两,鳖甲一两(涂醋,炙微黄,去裙欄),生干地黄三分,五味子三分,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防风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主治:肝脏不足,两胁胀满,筋脉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利。
组成:防风三分(去芦头),细辛三分,白茯苓三分,柏子仁三分,桃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山茱萸三分,蔓荆子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加大枣三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芎藭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肝虚不足,两目昏暗,热气冲上,泪出疼痛,两胁虚胀,筋脉不利。
组成:芎藭一两,细辛,白芷,覆盆子,五味子,人参,白茯苓,羌活,肉桂,柏子仁,蔓菁子,甘菊花,枸杞子,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送下。

10.覆盆子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主治:肝气不足,两目昏暗,热气冲上,泪出疼痛,两胁虚胀,筋脉不利。
组成:覆盆子一两,细辛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决明子半两,川芎半两,五味子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羌活半两,桂心半两,柏子仁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甘菊花半两,枸杞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宜忌:忌酒、湿面、炙博。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