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 详解
2022/3/11 20:16:14 木木说药方

茵陈蒿汤
来源:《伤寒论》。
别名:
茵陈汤(《外台秘要》卷四引《范汪方》)、涤热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大茵陈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茵陈栀子大黄汤(《济阳纲目》卷三十四)、茵陈大黄汤(《症因脉治》卷三)。

功用:
1.《证治准绳·伤寒》:利小便,退黄逐热。
2.《伤寒大白》去热,退渴。
主治:
1.《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2.《金匮要略》: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疽也。
3.《肘后备急方》:黄汗,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
4.《医方集解》:湿热发黄,脉沉实者。

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验案:
1.皮肤病。《中医争鸣》(1960,12:17):以本方:茵陈蒿600g,生大黄400g,生山栀400g,水煎成5000ml,1日2次,每次100ml,共治皮肤病413例。结果:过敏性皮肤病痊愈85.7%、显效14.3%;皮肤瘙痒痊愈7.1%,显效64.3%,有效28.6%;原因不明的皮肤病痊愈34.5%、显效4.4%,有效24.1%。
2.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国医论坛》(1989,2:26):以本方加减:茵陈、败酱草、金钱草、白茅根各30g,大黄、栀子、黄柏、龙胆草、郁金各12g,甘草9g;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疽型肝炎247例。结果:7天治愈者83例,15天治愈者158例,20天治愈者6例。平均疗程为14天。

3.脂溢性皮炎。《中医药学报》(1992,2:33):以本方加减:茵陈蒿15g,栀子10g,生大黄10g,蛇舌草15g,苦参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2次;外用苦参齿苋汤(苦参30g,马齿苋30g,硫黄粉30g,野菊花20g,百部20g),加水1kg,每日1剂,煎水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脂溢性皮炎128例。结果:治愈78例(60.9%),显效28例(21.9%),有效8例(6.2%),无效14例(10.9%);总有效率为89.1%。
4.胆囊术后黄疽不退。《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58):用本方加味(黄芩、郁金、金钱草、元胡),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胆囊术后黄疸不退8例。结果:显效(黄疽完全消退或总胆红素下降≥171μmol/L) 3例, 有效4例, 总有效率87.5%。平均服药19.4天。

5.急性黄疽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河北中医》(1995,4:11):用本方加味:茵陈、山栀、大黄、龙胆草、板蓝根、金银花、茯苓、泽泻、生山楂、鸡内金,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20例。结果:全部病例服药1~2个月后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消失,黄疽消退,肝大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检查全部正常。
6.皮肤瘙痒症。《日本东医学杂志》(1995,5:192):用本方7.5g/d,服药8周,治疗皮肤瘙痒症用常规治疗无效的血液透析病人14例。结果:显效3例,有效6例,稍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64.3%。
7.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结症。《河南中医》(1996,1:17):用茵陈蒿汤为主,皮肤瘙痒甚者,加地肤子、白鲜皮;恶心呕吐者、加砂仁、竹茹;心烦失眠者,加合欢皮、远志;肝肾不足、胎动不安者,加川续断、桑寄生;脾虚便溏者、去大黄,加茯苓、白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郁结症30例。结果;经1~2个疗程洽疗后、全部病例瘙痒症状及黄疽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甚至消失。实验室检查:血清胆汁酸下降者26例、无变化2例,升高者2例。
8.小儿黄疸型肝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4:9):用本方加减:茵陈、栀子、大黄、柴胡、车前草、泽泻、当归、白芍、茯苓、五味子、厚朴为基本方;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纳呆食少者加焦三仙;两胁胀痛者加延胡索、青皮;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122例。结果:痊愈100例,显效20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9.新生儿黄疸。《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37):用本方为基本方,湿热黄疸药用:茵陈蒿、栀子、制大黄、车前草、白茅根、茯苓;寒湿黄疸用:茵陈、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脾肾阳虚明显者加熟附片;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每日1剂,每剂煎成30~60ml,约每3小时1次,每次5ml,连服3~7剂。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结果:全部有效,一般用药3~7天。
10.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江苏中医》(1998,2:30):用本方加味:茵陈、山栀、大黄、党参、白术、半夏、石菖蒲、鸡骨草;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47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4%。

方论:
1.《伤寒明理论》: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发黄者,热之极也,非大寒之剂、则不能彻其热。茵陈蒿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酸以涌之,苦以泄之,泄甚热者,必以苦为主,故以茵陈蒿为君。心法南方火而主热,栀子味苦寒,苦入心而寒胜热,大热之气,必以苦寒之物胜之,故以栀子为臣。大黄味苦寒,宣补必以酸,宣下必以苦,推陈邪热,必假将军攻之,故以大黄为使。苦寒相近,虽甚热,大寒必祛除,分泄前后,复得利而解矣。

2.《金匮方论衍义》:按茵陈蒿汤尝治《伤寒》阳明瘀热在里,身黄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与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胀满者,今又治是证。然三者之病虽有不同,何乃总以是方治之?当以三证尽属里热,但务去其邪,于病之同不同弗论也。其此之寒热,非惟表证,脾胃内热达于外而成肌肤寒热者,亦不能食。何以言其然?《灵枢》曰:肌肤热者,取三阳于下,补足太阴,以出其汗。此非脾胃热者欤?不然何不解其表邪,而遽治其里也?盖茵陈蒿治热结发黄,佐之栀子,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这使荡涤之。

3.《普济方》: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
4.《金镜内台方议》:阳明者,为胃之土,其色黄,若发热汗出者,为热气得越,不能发黄也;但头上汗出,齐颈而还者,乃热气不能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乃热甚于胃,津液内瘀,结为黄也。故用茵陈为君,能治黄;栀子为臣,栀能治黄,寒以治热也;以大黄为佐、使,以下泄瘀热,而除其黄也。

5.《医方考》: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故用茵陈;苦入心而寒胜热,故用栀子;推除邪热,必借将军,故用大黄。又曰,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而出。
6.《伤寒论条辨》:茵陈逐湿郁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热,热泄则黄散也。

7.《瘟疫论》: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源不在膀胱,乃系谓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妄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

8.《伤寒来苏集》: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上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面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水法;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秉北方之色,经冬不凋,傲霜凌雪,历遍冬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9.《金匮要略论注》:久久发黄为谷疸,药用茵陈、栀子、大黄,乃以开郁解热为主,非发表亦非攻里也。盖茵陈性苦辛寒,善开肌腠之郁;栀子轻浮性凉,能解内郁,而降屈曲之火;大黄为攻下之品,然从栀子、茵陈,则取其相佐以开郁解热,所以茵陈最多,而大黄少也。
10.《医方集解》:茵陈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故为治黄之主药;茵陈、栀子,能导湿热由小便出,大黄能导湿热由大便出。

11.《医宗金鉴》:茵陈禀北方之气,经冬不凋,傲霜凌雪,偏受大寒之气,故能除热留结,率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瘀热悉从小便而出,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以推陈致新之茵陈佐以屈曲下行之栀子,不用枳、朴以承气与芒硝之峻剂,则大黄但可以润胃中,而大便之不遽行可知,故必一宿而腹始减,黄从小便去而不由大肠去。

12.《成方切用》:茵陈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故为治黄主药,栀子为臣,大黄为佐,分泄前后,则腹得利而解矣。
13.《温病条辨》:此纯苦急趋之方也……胜火者莫如水,茵陈得水之精;开郁莫如发陈,茵陈生发最速,高出众草,主治热结黄疸,故以之为君。栀子通水源而利三焦,大黄除实热而减腹痛,故以之为佐也。

14.《成方便读》: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湿热发黄,脉沉实者。夫黄之为病,其源不同,《金匮要略》论之甚详、大抵不越寒热虚实四者之间,而其要皆由湿郁所致。即脾虚之真色外现,女劳瘅之内有瘀血、亦不无内兼湿浊,故虽补虚行血,而仍不可忘却治湿一端。以黄者土之正气,湿居长夏而属土,内通脾胃故也。此方纯治邪气实而不虚者。如湿热内结而成实证,则茵陈、五苓等药,又属无济,非用下夺之法,不足以杀其邪而导其结,故以栀子泄其前,大黄泄其后。茵陈辛苦微寒,得春初生发之气,能入太阳、阳明,发汗利水,为治黄主药。三味合用之,前证自然奏效耳。若寒湿内郁而为阴黄者,其证则与前纯乎相反。但阴黄之色瘀而晦,阳黄之色明而鲜;阳黄则口渴,便闭,阴黄则口不渴,二便和,以此为别,姜,附大辛大热,使寒湿之邪从乎阳化,则茵陈有为治寒湿之用耳。足见一物之功,各随佐使而用,不必拘拘乎一物一用也。

15.《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性寒味苦,具有生发之气,寒能胜热,苦能胜湿,其生发之气能逐内蕴之湿热外出,故可为湿热身黄之主药。佐以栀子、大黄者,因二药亦皆味苦性寒也。且栀子能屈曲引心火下行以利小便。大黄之色能直透小便,故少用之亦善利小便。至茵陈虽具有生发之性,《名医别录》亦谓其能利小便。三药并用,又能引内蕴之热自便泻出,是以服之能随手奏效也。

实验:
1. 利胆作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2:57):实验分为
茵陈蒿汤醇提液(A)组、茵陈蒿汤水煎剂(B)组、加味茵陈蒿汤水煎剂(C)组(在原方中加入金钱草3份,枳壳2份)、生理盐水对照(D)组。
结果:对大白鼠胆汁分泌的影响,A组:给药前胆汁流量为0.39ml,给药后60分钟增加为0.59ml;
B组:给药前0.46ml,给药后120分钟为0.67ml;
C组:给药前0.35ml,给药后120分钟为0.61ml;
D组:给生理盐水后,胆汁流量未见增加。经统计学处理:P<0.05,P<0.01。
胆汁流增加百分率:
A组增加51.28%,B组增加45.65%,C组增加74.29%,D组为0。
对胆汁固体物的影响:
A组增加85%,B组增加11.9%,C组增加9.8%,D组无明显变化。
实验各组给药前后胆汁比重无明显变化。

2.降低胆固醇和血脂。《中成药》(1998,1:29) :用Wistar大鼠实验结果表明, 低剂量组7.5g/(kg·d)和高剂量组15.0g/(kg·d)均能明显降低肝组织胆固醇的含量,对肝组织甘油三酯影响不大,类似安妥明的作用。低剂量组能明显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比值,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后者优于安妥明的作用。两种剂量均能明显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

3.抗炎镇痛作用。《中草药》(1999,2:120):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可显著抑制醋酸诱发血管通透性增加,高、低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1.2%和22.0%;显著抑制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7.0%和45.5%;显著抑制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0.1%和13.7%;显著抑制醋酸诱发的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9.8%和37.5%。提示茵陈蒿汤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4.保肝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3:5):小鼠实验结果提示:茵陈蒿汤醇提物0.2~20pg直接加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液可抑制一氧化氮产生, 含茵陈蒿汤醇提物小鼠血清100min,150min, 200min时对一氧化氮有促进作用, 效应高峰在100min。结论:调节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是茵陈蒿汤醇提物保肝途径之一。

5.对正常和多种糖尿病模型动物血糖的影响。《中药材》(2001,2:128):研究表明:茵陈蒿汤能拮抗四氧嘧啶诱导小鼠高血糖,明显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致糖尿病模型小鼠、大鼠的血糖;改善地塞米松致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的糖耐量减退,降低胰岛素释放试验后2h血糖。

6.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5:303)研究发现:茵陈蒿汤提取物可降低酒精性肝损伤的大鼠ALT、AST 的活性和肝脏系数。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其可改善小叶中心性纤维化、小叶中心性小灶性坏死及点状坏死, 减少Mallory小体、嗜酸性变和溶解变性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