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黄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11 20:16:14 木木说药方

阳黄,即黄疸之属湿热者。
临床常见发热烦渴,身目色黄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景岳全书》:“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
由于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
治当清热利湿退黄。

1.茵陈蒿汤
来源:《伤寒论》。
别名:
茵陈汤(《外台秘要》卷四引《范汪方》)、涤热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大茵陈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茵陈栀子大黄汤(《济阳纲目》卷三十四)、茵陈大黄汤(《症因脉治》卷三)。
功用:
1.《证治准绳·伤寒》:利小便,退黄逐热。
2.《伤寒大白》去热,退渴。
主治:
1.《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2.《金匮要略》: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疽也。
3.《肘后备急方》:黄汗,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
4.《医方集解》:湿热发黄,脉沉实者。
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其他内容详见茵陈蒿汤专篇。
2.茵陈麻黄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主治:阳黄表实,无汗。
组成:茵陈蒿,麻黄。
用法:水煎,加黄酒少许服。

3.茵陈苏叶汤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主治:阳黄。表无汗,而身热者。
组成:紫苏二钱,茵陈二钱。
用法:水煎,加酒半杯,冲服。

4.甘草茵陈汤
来源:《医学摘粹》。
主治:阳黄属谷疸,腹满尿涩者。
组成:茵陈三钱,栀子三钱,大黄三钱,甘草二钱。
用法:水煎大半杯,热服。

5.茵陈五苓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别名:茵陈五疸丸。
功用:清热祛湿,通利小便。
主治:阳黄,两眼身面皆黄。
组成:茵陈八两,黄芩四两,白术(炒)四两,甘草三两,枳实子二两,赤茯苓四两,泽泻四两,猪苓四两,橘皮二两,苍术(炒)四两,厚朴(姜制)四两,山楂四两,六神曲(炒)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另用茵陈八两熬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闯亮。每服二钱,温开水送下,一日二次。
6.理脾阴煎
来源:《杂症会心录》卷下。
主治:阳黄之症。
组成:南沙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茯苓一钱,山药一钱五分,白扁豆二钱(炒),陈皮一钱,甘草五分,茵陈二分,栀子五分,白芍一钱(炒),苡仁三钱,谷芽三钱(炒)。
用法:水煎服。

7.导黄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主治:胃火炽盛,湿热熏蒸而致阳黄、面目发黄,口燥而渴,小溲赤涩。
组成:葛根二钱,花粉二钱,山栀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木通二钱,茵陈三钱,萆薢二钱,茯苓二钱,泽泻一钱五分,车前二钱。
用法: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8.消黄栀子汤
来源:《医学摘粹》。
主治:阳黄,汗出腹满者。
组成:大黄四钱,芒消三钱,栀子三钱。
用法:煎大半杯,热服。

9.利胆退黄汤
来源:《古今名方》引熊寥生方。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疏肝。
主治:阳黄。湿热俱甚,一身面目俱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发热,或兼恶寒,口干,或渴、胸脘满闷,厌油食少,右胁隐痛,甚则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组成:茵陈,败酱草,板蓝根,玉米须各30克,金银草60克,郁金12克,栀子10克。
加减:
热偏重而便秘腹痛,加生大黄9克;
衄血,加鲜茅根60克;
胁痛,加延胡索9克;
湿偏重而头重身倦,腹痛便溏,苔白腻者,去栀子,加薏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2克。

10.矾硫丸
来源:《通俗伤寒论》卷五。
主治:阳明病,瘀热在里,热不得越而成阳黄。症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微满者,身必发黄,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甚则面目金黄,间或口吐黄汁,甚则心中懊憹,或热痛,溺赤黄浊,舌苔黄腻,糙而起刺,脉右滑数,左弦滞。
组成:绿矾一两,倭硫黄一钱,麦粉三两,黑枣肉二两。
用法:上捣匀炼丸。每服三分至五分,轻者,茵陈蒿汤送下;重者,栀子大黄汤送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