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之中医胆瘅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20 14:27:36 木木说药方
胆瘅,又名胆热病。
以右上腹痛,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
本病成因多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入内,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汁及气血瘀滞而化热所致,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
治宜除湿利胆清热。
目录
一、胆腑实热,精神不守用方
二、胆实热,口中多苦用方
一、胆腑实热,精神不守用方
1.半夏千里流水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十二。
别名:
半夏东流水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半夏汤(《玉机微义》卷九)。
功用:泻热。
主治:
1.《备急千金要方》:胆腑实热,精神不守。
2.《圣济总录》:胆实生热,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洒洒恶寒,两胁胀痛。
组成:半夏,宿姜各三两,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五合,黄芩一两,远志,茯苓各二两,秫米一升。
用法:上锉。以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三千遍,澄清,取九升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服。
方论:
1.《千金方衍义》:实则邪气之凑,热则阳气之并。
2.《备急千金要方》半夏千里流水汤本乎。
3.《灵枢》治阳气盛满不得入于阴、阴虚则目不瞑,故用半夏涤除痰涎,秫米滋培气化,加宿姜、茯苓佐上二味洁净胆腑,生地黄滋水制阳,枣仁敛津化热,黄芩外疏风木,远志内通壮火,逐流水以下趋,是可无借苇薪之炊矣。
2.半夏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胆热,精神不守,昏困多睡。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三两,生地黄五两,远志(去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二两,黄芩(去黑心)一两,酸枣仁(生用)一两半。
用法:上锉,如黑豆大。每服先以长流水二盏,加秫米半合,煎去一盏半,去米,扬之千遍,入药五钱匕,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3.半夏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主治:胆腑实热,精神恍惚,寒热泄泻,或寝汗憎风,善太息。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黄芩一钱,远志一钱,生地黄二钱,秫米一合,酸枣仁(炒)三钱,缩砂一钱五分。
用法:长流水煎服。
4.茯神麦冬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五。
主治:胆热多睡,神思昏闷。
组成:茯神,麦门冬各一钱五分,地骨皮,茯苓各一钱,黄芩,酸枣仁各六分,沙参,白鲜皮,羚羊角各五分,甘草三分。
用法:上锉。水煎熟,食远温服。
5.泻热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胆实热,精神不安。
组成:龙骨,酸枣仁(微炒),黄芩(去黑心),茯神(去木),伏龙肝,升麻,竹茹,甘草(炙)各等分。
方中龙骨,《普济方》作“龙胆草”。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三。
6.栀连柴胡汤
来源:《伤寒大白》卷三。
主治:少阳胆热不得卧,脉弦而紧。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竹茹,半夏,栀子,川连。
7.泻热栀子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删繁方》。
主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
组成:栀子二十一枚,甘竹茹一两(熬),香豉六合(熬,绵裹),大青,橘皮(去脉)各二两,赤蜜三合。
用法:上细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下蜜,更微火上煎三两沸,分二次服。
8.栀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栀子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胆实热,精神不守。
组成:栀子仁二十一个,川升麻三分,黄芩三分,大青三分,茯神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
十粒、煎至六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三二沸,每于食后温服。
宜忌:忌热面,炙爆。
9.泻热麦门冬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胆实,心胸冒闷,精神不守。
组成:麦门冬一两(去心),青葙子,黄芩,茯神,地黄,苦参,甘草(炙),羚羊角屑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茶一钱,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10.泻热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别名:升麻汤、麦门冬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胆实热,胸中冒闷,精神不守。
组成:麦门冬半两(去心),地骨皮半两,黄芩半两,茯神半两,川大黄半两(锉,微炒),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羚羊角屑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宜忌:忌炙爆物。
11.茯神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主治:胆热,神思不爽,昏闷如睡,多睡少起。
组成:茯神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白鲜皮半两,地骨皮一两,黄芩一两,酸枣仁半两(生用),沙参半两(去芦头),羚羊角屑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12.茯神散
来源:《宣明论方》卷十五。
主治:胆热多睡,神思不安,昏闷。
组成:茯神(去皮),麦门冬,地骨皮,茯苓各一两,白鲜皮,酸枣仁,沙参,甘草(炙)半两。
方中白鲜皮、酸枣仁、沙参用量原缺。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服。
二、胆实热,口中多苦用方
1.加味龙胆泻肝汤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三。
主治:胆痹口苦。
组成:柴胡一钱,黄芩七分,生甘草,人参,黄连,天门冬,胆草,山栀各五分,五味子七枚,麦冬,知母各五分。
用法:水煎服。
宜忌:忌辛热物。
2.黄连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十四引《护命》。
主治:胆热口苦,神昏多睡,左手关脉实大。
组成:黄连(去须),黄芩,赤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升麻各一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3.半夏茯苓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谋虑不决,胆气上溢,虚热口苦,神思不爽。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干),赤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各三两,酸枣仁桂(去粗皮),黄芩(去黑心),远志(去心),人参各二两,甘草(炙,锉)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秫米一匙头许,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泻胆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主治:胆实热,反洒洒恶寒,腹中气满,胁下硬,口苦咽干,头痛,不欲食。
组成:半夏三两(汤洗去滑),生地黄五两,酸枣仁二两半,黄芩一两,远志(去心、姜汁合炒),茯苓各二两,甘草(炙)一两。
用法:上锉散。长流水一斗,糯米一升、煮蟹睛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二盏、抄药四钱匕,加生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5.泻胆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五。
主治:胆瘅。
组成: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人参,天门冬各一钱,知母一钱,甘草,麦门冬各五分,黄连四分,龙胆草,五味子各三分,山栀仁七分。
用法:上锉。水煎,食远温服。
6.和胆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六。
主治:胆络实热胸痛,胁下坚硬,口苦咽干。
组成:半夏,酸枣仁各一钱,生地黄一钱五分,茯苓一钱,黄芩,远志各五分,甘草(炙)三分,糯米(炒)一撮。
用法:上锉。用生姜五片,水煎熟,食前温服。
7.山栀子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邪热肝胆,神思不宁,喜怒狂躁,口苦舌干。
组成:山栀子仁一两半,甜竹茹(微炒)一两,豉一升,大青八钱,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夜卧各一次。
8.胡黄连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胆实热,精神不安,起居不定,口中多苦。
组成:胡黄连一两,熊胆一分,青黛一分(研入),地黄一分,羚羊角屑,青葙子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研匀,用牛胆汁和丸(如无牛胆,即用大羊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食后煎竹叶汤下。
9.胡黄连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
主治:胆实热,精神不安,起卧不定,口中多苦。
组成:胡黄连一两,青羊角屑半两,熊胆一分,蛇黄半两(捣碎,细研如粉),青黛一分(别研)。
方中青羊角屑,《普济方》作“羚羊角屑”。
用法:上为末,更同研令匀,用黄牛胆汁和丸(如无黄牛胆,即用大羊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食后竹叶汤下。
宜忌:忌炙爆壅热物。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