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疸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25 19:43:15 木木说药方

    

     谷疸,黄疸病五疸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脉沉等。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圣济总录》:“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为谷疸。其证心下懊闷,头眩心松,拂郁发烦,小便不利,身黄如橘是也。”

     本病成因多为饱食失节,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

     治宜清热化湿。

    

     1.苦参丸

     来源:方出《肘后备急方》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的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

     组成:苦参三两,龙胆一合。

     用法:上为末,牛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生麦汁送下,一日三次。

     2.龙胆苦参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主治:谷疸、劳疸。

     组成:龙胆草一两,苦参三两。

     用法:牛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前以生大麦苗汁,或麦饮送下,一日三次,不减稍增。

     加减:劳疸,加龙胆一两、山栀子三七枚。

    

     3.苦参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删繁方》。

     主治:劳疸、谷疸。

     组成:苦参三两,龙胆草二两,栀子仁三七枚。

     用法:上为散,若病甚,取猪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饮汁送下,一日三四次。

    

     4.苦参栀子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谷疸。

     组成:苦参一两,山栀子仁半两,龙胆,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以猪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送下,一日三次。

    

     5.谷疸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别名:苦参丸(《世医得效方》卷三)。

     主治:谷疸,胃蓄瘀热,气浊,食谷不消,大小便不利,胀满不下食,趺阳脉紧而数。亦治因劳发热,热郁发黄者。

     组成:苦参三两,龙胆草一两,栀子(去皮,炒)半两,人参三分。

     用法:上为末,以猪胆汁入熟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大麦煮饮送下,一日三次。不知,稍加之。

    

     6.谷疸丸

     来源:《济生方》卷四。

     主治:谷疸。

     组成:苦参三两,龙胆一两,牛胆一枚。

     用法:上为细末,用牛胆汁少许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热水或生姜、甘草煎汤送下。

     7.谷疸丸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

     主治:谷疸。

     组成:苦参三两。

     用法:上为细末,用牛胆一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水或生姜汤送下。

    

     8.大茵陈汤

     来源:《医心方》卷十引《深师方》。

     主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

     组成:茵陈蒿二两,黄柏二两,大黄,白术各三两,黄芩,栝楼根,甘草,茯苓,前胡,枳实各一两,栀子二十枚。

     用法:上切,水一斗,煮得三升,分三服。

    

     9.茵陈苓术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主治:谷疸,胃中虚热,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金色。

     组成:茵陈三钱,茯苓,白术,薏仁各五钱,知母一钱。

     用法:水煎服。

    

     10.茯苓栀子茵陈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四。

     别名:茯苓茵陈栀子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主治:谷疸。

     组成:茵陈叶一钱,茯苓(去皮)五分,栀子仁,苍术(去皮,炒),白术各三钱,黄芩(生)六分,黄连(去须),枳实(麸炒),猪苓(去皮),泽泻,陈皮,汉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用法:上锉,作一服。用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方论: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又:湿化于火,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渗之。以栀子、茵陈苦寒,能泻湿热而退其黄,故以为君;

     《难经》云:并主心下满。以黄连、枳实苦寒,泄心下痞满,肺主气,今热伤其气,故身体麻木,以黄芩苦寒,泻火补气,故以为臣;二术苦甘温,能除胃中湿热,泄其壅滞,养其正气,汉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经留湿,泽泻咸平,茯苓、猪苓甘平,导膀胱中湿热,利小便而去癃闭也。

     验案:谷疸。《卫生宝鉴》:元颜正卿丙寅二月间,因官事劳役,饮食不节,心火乘脾,脾气虚弱。又以恚怒,气逆伤肝,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次传身目俱黄,微见青色颜黑,心神烦乱,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时下完谷,小便癃闭而赤黑,辰巳间发热,日暮则止,至四月尤盛,脉浮而缓。治以本方,一服减半,二服良愈。

    

     11.茵陈栀子汤

     来源:《东医宝鉴》卷六引《医学纲目》。

     主治:谷疸。

     组成:茵陈三钱,大黄二钱,栀子,枳壳各一钱。

     用法:上锉作一贴。水煎服。

    

     12.茵陈栀子汤

     来源:《医学纲目》卷二十一。

     主治:谷疸,趺阳脉紧,食谷即眩,风寒相搏,谷气不清,胃中苦浊,浊气不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

     组成:茵陈一钱,茯苓五分,山栀,苍术(炒),白术(炒)各三钱,黄芩(生)六分,黄连,枳实(炒),猪苓(去皮),泽泻,陈皮,防己各二分,青皮。

     方中青皮用量原缺。

     用法:上锉,作一服。长流水煎,食前温服,二服可愈。

     方论:

     山栀、茵陈能泻湿热而退黄,故以为君;

     枳实苦寒,泄心下痞满;

     肺主气,今热伤其气,故身体麻木,以黄芩苦寒泻火补气为臣;

     二术苦甘温,青皮苦辛温,能除胃中湿热,泄其壅滞,养其正气;

     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经滞湿;

     泽泻咸平,茯苓、猪苓甘平,导膀胱中湿热,利小便而去癃闭。

    

     13.和中茵陈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主治:谷瘅。乃脾胃不和,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湿热入于膀胱,身体尽黄。

     组成:当归二钱,茯苓二钱,白术一钱,广皮一钱,厚朴一钱,木香五分,砂仁一钱,茅术一钱,山栀一钱五分,茵陈三钱,萆薢二钱,车前二钱。

     用法:生熟谷芽各二钱,生熟苡仁各五钱,煎汤代水。

    

     14.茵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主治:谷疸与黄疸。

     组成:茵陈二两,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栀子仁三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15.茵陈平胃散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功用:泄阳明之阳,泄谷气之实。润燥下利。

     主治:谷疸。

     组成:熟苍术,厚朴,广皮,山栀,茵陈,淡豆豉。

     用法:水煎服。

     方论:《伤寒大白》:食滞发黄,名谷疸。平胃散散湿热,加茵陈则清热散黄。

    

     16.郁金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谷疸,唇口先黄,腹胀气急。

     组成:郁金一两,牛胆一枚(干者),麝香(研)半钱。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17.柴胡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脉迟,发热头眩,小便难,欲作谷疸,胁下坚满,大便秘而呕,口燥;

     中风,其脉浮大,短气心痛,鼻干,嗜卧,不得汗,一身悉黄,有潮热而哕,身前后肿,刺之虽小愈,外若不解;

     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口苦干燥,目眩,若已吐下,发汗,谵语;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阴病,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饮食,往来寒热,若未吐下,其脉沉紧,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厚衣,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

     伤寒六日,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

     组成:柴胡二两,枳壳半两(麸炒),黄芩一两,赤芍药一两,半夏一两(洗去滑),人参一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18.枳实汤

     来源:《古今医彻》卷一。

     主治:食疸。

     组成:枳实一钱五分,陈神曲(炒)一钱,莱菔子一钱五分(炒,研),青皮一钱,豆豉一钱,茵陈一钱,广皮一钱,山栀一钱(炒),黄芩一钱,厚朴一钱(姜制)。

     用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19.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十八。

     主治:谷疸,食已即肌,头痛,心中郁怫不安,饥饱所致蒸变而黄。

     组成:谷芽,枳实,厚朴各一钱,山栀,大黄,柴胡,黄芩各六分,陈皮,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上加水二盏,生姜三片,大枣一个,煎八分,不拘时候服。

    

     20.加味枳术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主治:谷疸,胸膈满闷,嗳腐吞酸。

     组成:白术二钱,枳实,陈皮,麦芽,山楂,茯苓,神曲,连翘各一钱,茵陈,荷叶各一钱五分,泽泻五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如兼伤酒,加葛根一钱;

     若便闭,去白术,加卜子、黄芩。

     方论:《证因方论集要》:白术除胃中湿热;枳实消胃中停滞;荷叶取之以升发胃中生气,此东垣原法也。佐以麦芽、山楂、神曲,大和中焦;茯苓、陈皮以和脾土;连翘、茵陈以散湿热;泽泻功专利湿行水。此治谷疸者。

    

     21.养血健脾汤

     来源:《医学传灯》卷下。

     主治:谷疸,火热郁结,遏生苔衣,干涩难下。

     组成:当归,白芍,麦冬,枳壳,厚朴,山楂,赤茯,杏仁,桔梗,陈皮。

    

     22.胃疸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二。

     主治:谷疸不属实热者。

     组成:茵陈,苍术,陈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黄连,栀子,防已,葛根,秦皮。

    

     23.茯苓渗湿汤

     来源:《慈幼心传》卷下。

     主治:小儿食疸。

     组成:四苓散,平胃散加黄连,山栀仁,茵陈,山楂,麦芽,枳壳。

     用法:水煎服。

    

     24.石韦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谷疸。趺阳脉紧而数,紧则为实,数则为热,紧数相搏,胃中苦热,骨节烦痛,小便不利。

     组成:石韦(去毛),木通,柴胡(去苗),茅根各一两半,栀子仁,芒消各半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25.牛黄散子

     来源:《古今医鉴》卷六。

     别名:牛黄散(《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酒疸,饮酒太过;食黄,宿食积久,面目甚黄,遍身浮肿;水气蛊证,肚大如盆。

     组成:

     黑牵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钱。

     大黄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钱。

     槟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五更时用井花水调服。后服乌药顺气丸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补汤数贴。

     宜忌:忌生冷发物。

    

     26.家秘保和散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积滞之谷疸。

     组成:半夏,熟苍术,厚朴,香附,神曲,麦芽,干葛,白豆蔻,广皮,连翘,莱菔子。

    

     27.分浊散

     来源:《辨证录》卷七。

     功用:升胃中清气,分利膀胱。

     主治:谷疸之证,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金之色。

     组成:茯苓一两,车前子三钱,猪苓三钱,茵陈一钱,栀子三钱。

     用法:水煎服。

    

     28.紫金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主治:酒疸、食疸,五积六聚,七癥八瘕,心腹疼痛,潮热。

     组成:血竭二两,沉香一两,青皮二两,陈皮二两,枳壳(去瓤,麸炒)二两五钱,厚朴(姜炒)二两,百草霜一两,皂矾四两(用醋煮过),蓬术(醋炒)三两,香附(去毛)一两,针砂(醋炒)一两,干漆(炒过性)二两,槟榔二两,黄石榴矾二两(即金丝矾),秦艽一两,三棱(醋炒)三两,甘草五钱(一方加苍术、白术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用大枣煮烂,去皮核,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送下;米饮亦可。

    

     29.枣矾丸

     来源:《摄生秘剖》卷二。

     主治:谷疸身目俱黄,及黄胖。

     组成:绿矾半斤(火煅通红),枣肉二斤(煮,去皮核,捣烂),平胃散四两(为末)。

     用法:上用枣肉和绿矾末为丸,平胃散为衣,如椒目大。每服三钱,空心姜汤送下。

     方论:水谷癖积于中,抑遏肝肾之火,久久郁热,故身目俱黄。是丸也,绿矾咸寒,能软痰癖而胜湿热,枣肉甘温,能益脾胃而补中宫,平胃散者,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也。苍术、厚朴所以平胃家敦阜之气,而除积饮,陈皮、甘草一以利气,一以和中,乃调胃之意。

    

     30.大温中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别名:温中丸(《保命歌括》卷二十七)。

     功用:制肝燥脾。

     主治:

     1.《丹溪心法》:食积,黄肿。

     2.《医方考》:谷疸、酒疸。

     组成:陈皮,苍术,厚朴,三棱,蓬术,青皮各五两,香附一斤,甘草一两,针砂二两(醋炒红)。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空心姜、盐汤送下;午后、饭前酒送下;脾虚者,以参、术、芍药、陈皮、甘草作汤使下。

     宜忌:忌犬肉、果、菜。

     方论:《医方考》:方名温中者,主疗湿郁于中之义也。水谷酒食,无非湿化,传化得宜则治。一或积于中宫,则遏少火,热而病黄矣。故用苍术、香附、陈皮、青皮、厚朴以平胃中之敦阜而利其气,气利则水谷不滞;用三棱、莪术以削坚,削坚则积滞渐除,用针砂者,一借其锐金之令,以伐土中之木邪,一用其清肃之气,以除少火之蒸热也,甘草之用,和中而协诸药尔。

    

     31.小温中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主治:疸,食积。

     组成:苍术,川芎,香附,神曲,针砂(醋炒红)。

     加减:

     春,加川芎;

     夏,加苦参或黄连;

     冬,加吴茱萸或干姜。

    

     32.胡椒红丸子

     来源:《普济方》卷一九六引《如宜方》。

     主治:谷疸,因饥中过食伤胃,蕴热瘀滞,腹满,心郁怔忡。

     组成:三棱,陈皮,青皮,莪术各一两,胡椒,干姜各二两。

     用法:上为末,醋胡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汤送下,或煎二陈加砂仁汤送下。

    

     33.红丸子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主治: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食疟;因饮食饥饱伤及胃气,或诸疟饮食不节而成,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痛,病以日作;脾胃虚冷,饮食不节,宿食留饮,聚癖肠胃;或因气不调,冲冒寒湿,忽作霍乱,吐利并,作心腹绞痛,肠胃缠刺,疲茶不胜。

     2.《玉机微义》:谷疸发黄。

     组成:蓬莪术,京三棱各二两(醋煮一伏时),胡椒一两,青皮三两(炒香),阿魏一分(醋化)。

     用法:上为末,别研仓米末,用阿魏醋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炒土朱为衣。治食疟,每服五十至一百丸,以老疟饮下;治霍乱,丸以矾朱为衣,每服一百至二百丸,生姜、甘草煎汤送下。

    

     34.红丸子

     来源:《易简方论》。

     别名:红丸(《兰台轨范》卷六)。

     功用:《兰台轨范》:破癥消瘕。

     主治:脾积气滞,胃膈满闷,面黄腹胀,四肢无力,酒积不食,或大病之后,谷食难化,及中脘停酸,脾寒疟疾,脾疼作楚,酒疸、谷疸,遍身皆黄,两胁引乳作痛,酒积、食积,时或干呕;妇人脾血积气,诸般血癥气瘕,经血不调,或过时不来,寒热往来;产后败血上攻,迷乱心神,状如癫痫;妊娠恶阻,呕吐,全不纳食;小儿食积,骨瘦面黄、渐成脾劳。

     组成:蓬莪术五斤,荆三棱五斤(水浸软,切片),橘皮五斤(拣净),青皮五斤,胡椒三斤,干姜三斤(炮),阿魏三斤,矾红。

     用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六十丸,生姜汤送下。脾寒疟疾,生姜、橘皮汤送下;心腹肠满,紫苏、橘皮汤送下;脾疼作楚,菖蒲汤送下;酒疸、谷疸,大麦煎饮送下;两胁引乳作痛,沉香汤送下;酒积、食积,煨姜汤送下;妇人脾血积气诸疾,醋汤送下;产后状如癫痫,热醋汤送下;妊娠恶阻,二陈汤送下。

    

     35.硇砂乳香丸

     来源:《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六十。

     别名:乳香硇砂丸(原书文瑞楼本)。

     主治:谷疸,食毕头眩腹满;及酒疸脉沉实。

     组成:硇砂,乳香,安息香各一两半,巴豆三十粒(去皮心膜,用酽醋一盏,煮至半盏,取出研),杏仁二七粒(去皮尖双仁,麸炒研)。

     用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温生姜米饮送下,日二次,夜一次。

     36.针砂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六引《集验方》。

     主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