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疸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28 18:50:48 木木说药方

    

     酒疸,黄疸病五疸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身目发黄、胸中烦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赤涩、脉沉弦而数等。

     《金匮要略·黄疸病》:“心中懊懷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酒疸者,得之于饮酒无度,而发是病也。”

     病发多因酒食不节,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内郁生热,湿热交蒸而成。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酒疸者,以酒能发百脉热,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治宜清热健脾,化温退黄。

    

     目录

     一、心懊痛症状用方

     二、欲呕症状用方

     三、通身黄肿症状用方

     四、口渴者症状用方

     五、酒疸虚者用方

     六、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用方

     七、黑疸用方

     八、酒疸其他症状用方

    

     一、心懊痛症状用方

     1.栀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主治:酒疸,心中懊痛。

     组成:栀子仁一两,豉二合,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一日四五次。

     2.栀子大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千金翼方》卷十八)、栀子枳实豉大黄汤(《外台秘要》卷四)、大黄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大黄汤(《圣济总录》卷六十)、枳实大黄汤(《普济方》卷一四二)。

     主治:

     1.《金匮要略》: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2.《肘后备急方》: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

     组成:栀子十四个,大黄一两,枳实五个,豉一升。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方论:

     1.《金匮玉函经二注》: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憹,大黄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停,去宿积也。

     2.《张氏医通》:此即枳实栀子豉汤之变名也。大病后劳复发热,服枳实、栀子、豉三味,复令微汗,使余热从外而解;若有宿食,则加大黄从内而解。此治酒疸之脉沉者,用此方以下之。

     3.《金匮要略心典》:酒家热积而成实,为心中懊憹或心热痛,栀子、淡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于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4、《金匮要略方义》:此乃治酒疸之方,酒疸者,嗜酒伤中,湿热内蕴所致。症见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湿热熏蒸于上,故心中烦热不安。湿热内阻,清浊相干,浊气上逆,故不能食,而时时欲吐。治当泄热祛湿,开郁除烦。方中以栀子清热除烦而利小便,豆豉散胸中之郁而止懊憹。二者相伍,即栀子豉汤,具有清宣胸中郁热,除烦躁止懊憹之效。枳实破气开痞,使浊气下降;大黄泄热开瘀,与栀子相合,更能导热下行,俾湿热郁结从二便分消。故本方对于酒疸或其他黄疸偏于热盛而见心中烦热不安者,均有卓效。

     此方与茵陈蒿汤均用栀子、大黄。

     但彼方以茵陈为主,配伍栀子、大黄,重在清热利湿,泄热通便,主治湿热黄疸而见心胸不安,腹满者。

     此方以栀子为主,配伍枳实、大黄、豆豉,重在泄热除烦,主治酒疸而见心中懊憹或热痛者。

     验案:口腔溃疡。《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4:35):用本方加味,栀子、枳实、大黄、黄芩、青黛、合欢皮、麦冬、菖蒲、乌梅、甘草,配合西医姑息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0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

    

     3.葛根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

     别名:汉防己汤(《普济方》卷三三九)。

     主治:

     1.《外台秘要》引《小品》:子痫,妊娠临月,因发风痉,忽闷愦不识人,叱逆眩倒,小醒复发。

     2.《杏苑生春》:酒疸,心下懊痛,足胫满,发赤斑。

     组成:贝母,葛根,丹皮(去心),木防己,防风,当归,川芎,桂肉(切,熬),茯苓,泽泻,甘草(炙)各二两,独活,石膏(碎),人参各三两。

     用法: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次服。

     宜忌:忌海藻、菘菜、酢。

     加减:贝母令人易产,若未临月者,以升麻代之。

    

     4.艾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

     主治:

     1.《外台秘要》引《深师方》:酒疸。

     2.《普济方》:身目俱黄,心中懊痛。

     组成:生艾叶一把,麻黄二两(去节),大黄六分,大豆一升。

     用法:上切。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服。

     5.茵陈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心中懊痛,小便黄赤。

     组成:茵陈蒿,赤茯苓(去黑皮),葛根(锉)各半两,栀子仁半分,栝楼根三分,秦艽(去苗土),升麻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三次。

    

     6.黄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身面黄,心懊痛,小便黄赤不利。

     组成: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栀子仁,黄药子,郁金,秦艽(去苗土),贝母(去心),甘草(炙,锉),款冬花,黄明胶(炙令燥),白芥子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研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煎麦门冬汤送下。

    

     7.金沙流湿丸

     来源:《杂类名方》。

     主治:小便不通,伤酒、酒疸,痢疾,妇人血气不调,肢节疼痛,心痛,膈气,中风。

     组成:木通一两(去皮),泽泻一两半,木香一两,白茯苓(去皮),大黄(去皮)各一两半,滑石五两,海金沙五钱,牵牛头末五两,郁李仁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生姜汤送下;如小便不通,灯草汤送下;如伤酒,生姜汤送下;酒疸食黄,萝卜汤送下;痢疾,高良姜汤送下;妇人血气不调,当归汤送下;肢节疼痛,温酒送下;心痛者,韭根汤送下;膈气,枳实汤送下;中风,槐角汤送下。

     宜忌:忌湿面。

    

     8.紫金丸

     来源:《寿世保元》卷三。

     主治:酒疸、食疸,五积六聚,七癥八瘕,心腹疼痛,潮热。

     组成:血竭二两,沉香一两,青皮二两,陈皮二两,枳壳(去瓤,麸炒)二两五钱,厚朴(姜炒)二两,百草霜一两,皂矾四两(用醋煮过),蓬术(醋炒)三两,香附(去毛)一两,针砂(醋炒)一两,干漆(炒过性)二两,槟榔二两,黄石榴矾二两(即金丝矾),秦艽一两,三棱(醋炒)三两,甘草五钱(一方加苍术、白术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用大枣煮烂,去皮核,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送下;米饮亦可。

    

     二、欲呕症状用方

     1.犀角茯苓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施圆端效方》。

     主治:一切诸黄,酒疸,身面皆黄,皮肤如尘曲色,心下坚满,小便赤黄,心烦欲呕,倦怠少力,不思饮食。

     组成:赤茯苓,茵陈叶,枳实(麸炒),前胡(去苗)各一两,甘草(炒),杏仁(去皮尖、炒),半夏(洗七次),当归(焙)各三分,白术,犀角屑各一两。

     用法:除杏仁为末,入杏仁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稍空时米饮送下。量虚实加减。

    

     2.解毒槟榔丸

     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九。

     功用:抑上奉下,壮阳,强筋骨,添髓,起阳道,益子精,益寿。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阳,散郁结,活气血,发痛消痒,调血脉。

     主治:心火有余,肾水不足,上实下虚,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大便脓血闭涩,风壅精热,口苦烦躁,涕唾稠,咳嗽,血溺血崩,腹胀气满,手足痿弱,四肢无力,面色痿黄;及酒疸食黄,宿食不消,口苦生疮,骨蒸肺痿,寒热往来;疟疾,肠风,痔漏,癥瘕血积,成块硬积,诸恶疮疔肿,背疔疽疮;四方人不服水土,伤寒结胸;妇人赤白带下,血崩漏不止,血胎艰难。

     组成:槟榔,黄连,青皮,陈皮(去白),木香,沉香,巴戟(酒浸,去心),当归,广茂(火炮),枳壳(炮,去瓤),香附子(炒),甘草(去皮炙),大黄各一两,黄柏三两,牵牛头末四两。

     用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至五十丸;调血脉,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温酒亦可,食后食前,量病上下。急宜多服,速利三五行为妙。

    

     3.遇仙丹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四。

     别名:一粒金丹。

     功用:润三焦,补精气,安五脏,定魂魄、壮筋骨,益元阳,宽胸膈,暖腰膝,止疼痛,黑须发,牢牙齿,明眼目,返老还少,行走轻健。

     主治:五劳七伤,或因饥饱酒食生冷过度、伤其脾胃,心腹胀满,呕吐酸水,面黄肌瘦,饮食减

     少,肠腹疾块,病初未觉,日久成大病人;男女诸般劳嗽,吐痰吐血,翻胃转食,咳逆风壅,痰涎冷泪,鼻流清涕,水泻痢疾,心腹疼痛,酒疸食黄,水气宿食不化,左瘫右痪。

     组成:腽肭脐二钱,阿芙蓉二钱,片脑三分,朱砂三分,麝香一分,晚蚕蛾一分。

     用法:上为末,放瓷碗内,别用水酒二钟,将射干草不拘多少入酒内,煎至八分,然后倾于碗内,放水面,以炭火滚四五次,取出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用砂糖或梨嚼烂送下、五七日服一次。

    

     4.葛花解酲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

     功用:散酒积毒。

     主治:宿食酒伤,胸膈满闷,口吐酸水,恶食呕逆;及年远日久,酒疸面眼俱黄,不思饮食。

     组成:葛花,白豆蔻,砂仁,木香,神曲各五钱,干葛,陈皮,白术,青皮,白茯苓,泽泻各二钱,猪苓,人参各一钱五分,甘草三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沸汤调服。汗出立效,不损元气。

     加减:如泻者,加豆蔻(煨)二钱。

    

     5.半温半热汤

     来源:《医学正传》卷六引《活人》。

     别名:半湿半热汤(《济阳纲目》卷三十四)。

     主治:酒?,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有癥瘕,心中懊憹,其脉沉弦紧细。

     组成:半夏,茯苓,白术各七分,前胡,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大戟各五分,黄芩,茵陈,当归各三分。

     用法:上切细,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6.旺胆消酒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功用:解酒毒,壮胆气。

     主治:内伤饥饱劳役,胆气虚衰,湿热蕴蒸,发为酒疸。心中时时懊憹,热不能食,尝欲呕吐,胸腹作满,然清言了了。

     组成:柞木枝三钱,山栀子三钱,桑白皮三钱,白茯苓三钱,白芍药一两,竹叶一百片,泽泻二钱。

     用法:水煎服。二剂而膀胱利,四剂而黄色轻,八剂痊愈。

     方论:夫柞木专能消酒毒于无形,酒毒既消,则拔本塞源矣。至助胆之药,舍白芍、山栀无他味也。其余之药,不过分消湿热之气。

    

     7.桔梗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腹满如水状,心中懊憹不能下食,时时欲吐。

     组成:桔梗(锉,炒),百合,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半,槟榔五枚,木通二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良久再服。

    

     8.加味柴胡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一。

     主治:酒疸。身目黄,腹如水状,心依热不食,时欲吐,足胫满,小便黄赤,面赤斑。

     组成:柴胡,半夏,黄芩,茵陈,豆豉,大黄,黄连,干葛。

    

     9.瓜蒂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注文)引《范汪方》。

     主治:

     1.《外台秘要》(注文)引《范汪方》: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息须臾而绝。

     2.《普济方》:酒疸,脉浮腹满,欲呕。

     3.《保婴撮要》:脐风撮口。

     4.《证治准绳》:小儿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疸。

     组成: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三七枚,秫米二七粒。

     用法:上为散。取如大豆粒,吹于两鼻中,甚良;不愈,间日复服之。

     宜忌:以筒使人极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

    

     三、通身黄肿症状用方

     1.木通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通身黄肿。

     组成:木通(锉),甘草(炙,锉),木香,槟榔(锉),麻黄(去根节),秦艽(去苗土),瞿麦穗,干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食前白汤点服,一日三次。病甚者,用猪胆一枚(去汁一半),入巴豆一粒、薤白二寸在胆内,以线系定,同青橘皮少许,水一盏半,煎熟,滤去胆,取药汤调下一钱匕。

    

     2.牛黄散子

     来源:《古今医鉴》卷六。

     别名:牛黄散(《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酒疸,饮酒太过;食黄,宿食积久,面目甚黄,遍身浮肿;水气蛊证,肚大如盆。

     组成:

     黑牵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钱。

     大黄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钱。

     槟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五更时用井花水调服。后服乌药顺气丸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补汤数贴。

     宜忌:忌生冷发物。

    

     四、口渴者症状用方

     1.泻湿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酒疸作渴者。

     组成:黄柏一钱五分,黄连,猪苓,泽泻各八分,青皮,茵陈,山栀,龙胆草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2.推广干葛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三。

     主治:酒疸。身发热,口渴者。

     组成:干葛,山栀,豆豉,枳实,甘草。

    

     五、酒疸虚者用方

     1.当归白术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别名:当归茵陈汤(《杏苑生春》)。

     主治:酒疸发黄,结饮癖在心胸间,心下纵横坚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脉弦涩,此由本虚,饮食生冷,与脾胃痰结所致。

     组成:白术,茯苓各三两,当归,黄芩,茵陈各一两,前胡,枳实(麸炒,去瓤),甘草(炙),杏仁(麸炒,去皮尖)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

     《仁斋直指方论》有葛根;

     《东医宝鉴·杂病篇》有葛根,无白术。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加生姜七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2.茵陈解酲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二。

     主治:酒疸虚者。

     组成:葛花解醒汤加茵陈。

    

     3.雄松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一三引《施圆端效方》。

     主治:酒积,酒疸,虚劳危困。

     组成:雄黄,甘草,甘松,木香,大黄各二钱,丁香十个,巴豆十二个(去皮出油,另研入)。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清茶调下。临卧微利,米粥将理。

    

     六、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用方

     1.茯苓半夏汤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三。

     主治:酒疸。心下懊痛,足膝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湿加于热,内蒸脾气。

     组成:茯苓四两,半夏二钱半(汤洗七遍),旋覆花三钱,甘遂(锉末,炒)一钱。

     用法:上锉。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将甘遂末分二服,用药汁半盏调服。以利为度。

    

     2.黄耆散

     来源:方出《肘后备急方》卷四,名见《外台秘要》卷四。

     别名:黄耆木兰散。方出《肘后备急方》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

     组成:黄耆二两,木兰一两。

     用法:上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3.黄疸散

     来源:方出《肘后备急方》卷四,名见《外台秘要》卷四引《古今录验》。

     主治: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

     组成:芫花,椒目各等分。

     用法:烧末。每服半钱,每日一二次。

    

     七、黑疸用方

     1.桂术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别名:白术汤(《丹溪心法》卷三)。

     主治:酒疸因下后,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韭齑状,大便正黑,皮肤不仁,其脉微而数。

     组成:桂心,白术各一两,枳实(麸炒,去瓤),京豉,干葛,杏仁,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2.葛根汤

     来源:《济生方》卷三。

     别名:葛根豆豉汤(《赤水玄珠全集》卷十六)。

     主治:

     1.《济生方》:酒疸。

     2.《普济方》:酒疸因下后,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小便赤或面黑,脉微而数。

     组成:葛根二两,枳实(去瓤,麸炒),栀子仁,豉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减:本方加苍术,名“葛术汤”(见《东医宝鉴·杂病篇》)。

    

     3.葛术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酒疸及脾经肉疸、癖疸、劳役疸及肾经黑疸。

     组成:葛根,白术,桂心各一钱,豆豉,杏仁,甘草各五分,枳实三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热者,去桂、术,加山栀一钱。

    

     八、酒疸其他症状用方

     1.小麦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

     组成:生小麦二合。

     用法:以水一盏,研绞取汁。食后顿服。

    

     2.追毒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遍身发黄。

     组成:狗脊(去毛)一两,白芥子一钱,甘草一分。

     用法:上锉细。用酒一升,煎取半升,去滓,分温二服。利下为度。

    

     3.藿枇饮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五引戴氏方。

     别名:藿脾饮(《医门法律》卷六)。

     主治:酒疸。

     组成:藿香叶,枇杷叶(去毛),桑白皮,陈皮,干葛,白茯苓,鸡距子各等分。

     用法:水煎。下酒煮黄连丸。

    

     4.半夏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主治:酒辟荫胸,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

     组成:半夏一升,生姜,黄芩,茵陈,当归各一两,前胡,枳实,甘草,大戟各二两,茯苓,白术各三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论选录:《千金方衍义》:茯苓丸治胸中寒饮,故用蜀椒、干姜;半夏汤治胃中热痰,故用黄芩、生姜。此方中前胡、甘草则前方杏仁之意,此方中大戟即前方甘遂之意,其余则两方并用、总皆健运中气之品,中气健运虽根本,虚劳药无不应,酒疸无容留之患矣。

    

     5.酒煮茵陈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六引蒋云山方。

     主治:酒疸。遍身眼目发黄,如黄金色者。

     组成:茵陈一两。

     用法:上用好陈酒一钟半,煎至八分,食远温服。

    

     6.茵陈柴苓汤

     来源:《医学传灯》卷下。

     主治:酒疸,小便如栀汁。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猪苓,泽泻,赤茯苓,茵陈,麦冬,赤芍。

     方论:湿少热多,固宜分利,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小柴胡,方有清热之功;湿蒸热郁,必先燥其肺气,所以小水不行,茵陈辛凉清理肺热、肺气一润,其气清肃下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退矣。

    

     7.郁李归芍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主治:酒疸。

     组成:白芍一两,当归,茯苓各五钱,郁李仁五分,甘草三分,黄连五分,车前子二钱。

     用法:水煎服。

    

     8.酒病丸

     来源:《医方类聚》卷三引《烟霞圣效方》。

     主治:积聚。酒疸身黄,饮食减少。

     组成:葛根不拘多少。

     用法:上为细末,用猪腰子一个,劈破,用药三钱,烧熟服。

    

     9.茵陈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

     1.《圣济总录》: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2.《医方类聚》引《施圆端效方》:酒疸、食气,女劳疸,诸种黄疸。

     组成:茵陈蒿,柴胡(去苗),栀子仁各四两,龙胆,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黄芩(去黑心),升麻,大黄(锉,炒)各三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饮送下,一日二次。以利为度。

    

     10.茵陈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主治: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

     组成:茵陈,栀子,天门冬各四两,大黄,桂心各三两,通草,石膏各二两,半夏半升。

     用法:上药,蒸大黄、通草、天门冬、半夏、栀子,晒令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丸,一日三次。不知,加至十丸。

     宜忌: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

    

     11.茯苓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主治:酒疸,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

     组成:茯苓,茵陈,干姜各一两,白术(熬),枳实各三十铢,半夏,杏仁各十八铢,甘遂六铢,蜀椒,当归各十二铢。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服,一日三次。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

     方论:《千金方衍义》:前凝水石散治内疸,此茯苓丸治酒疸,乃酒积渍于心下,按之纵横格指,故用蜀椒、干姜温散坚痞;枳、术、苓、半健运痰湿;杏仁、当归下气和血;甘遂、茵陈破结利水,为酒疸开辟去路也。

    

     12.赤茯苓丸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六。

     主治:酒疸,心下坚而小便赤涩。

     组成:赤茯苓一两,茵陈一两,枳实一两(麸炒微黄),甘草三分(炙微赤,锉),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术一两,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前胡一两(去芦头),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当归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饮送下。

    

     13.杏仁茯苓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九。

     主治:酒疸,心下纵横结坚,小便赤色。

     组成:茯苓,茵陈,干姜各一两,半夏,杏仁各三分,商陆半两,甘遂一分,枳实五分,蜀椒二合,白术五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蝉豆大。每服三丸,枣汤送下。患黄疸常须服此。若渴欲饮水,即服五苓散。

    

     14.猪项肉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功用:《中国医学大辞典》:化痰。

     主治:酒疸。

     组成:猪项肉一两(剁如泥),甘遂(末)一钱。

     用法:上为丸,纸包煨香。酒送下。

    

     15.牛胆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别名:

     牛胆煎(《千金翼方》卷十八)、瓜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酒疸,身黄曲尘出。

     组成:牛胆一枚,芫花一升,荛花半升,瓜蒂三两,大黄八两。

     用法:上五味,四味锉,以清酒一斗渍一宿,煮减半,去滓,纳牛胆,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大。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复服一丸至八丸。

     方论:《千金方衍义》:芫花、荛花、瓜蒂、大黄一派苦寒,藉牛胆汁为丸,引入胆家,随其泻利以取吐下,则津液流通,曲尘之色自化,此用牛胆汁以泻酒湿之热也。

    

     16.茵陈散

     来源:《袖珍方》卷六。

     功用:退黄,开豁心胸,促进饮食。

     主治:男子酒疸。

     组成:大田螺十个(连壳研泥),茵陈四根(同研),薤头七个(研),山栀七个(同研)。

     用法:上药研之如泥,百沸白酒一大盏,投之搅匀,滤去滓,顿服。

    

     17.白玉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七。

     主治:酒疸,食黄。

     组成:黑牵牛,甘遂各等分(二次用)。

     用法:上药先将水半碗,入锅煮一沸,五更时煎服。

    

     18.茵陈蒿酒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主治:酒疸。

     组成:茵陈蒿四根,山栀七枚,大田螺一个(连壳打烂)。

     用法: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19.六物汤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十六。

     别名:六物饮(《医方类聚》卷一三二)。

     主治:酒疸肚胀。

     20.针砂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六引《集验方》。

     主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