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劳疸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29 18:02:57 木木说药方

    

     女劳疸,黄疸病五疽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

     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医宗金鉴》:“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小便自利;

     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

     虽发热,惟足下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

     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黑色者,亦脏病及血之征也。

     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

     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肾两败也。”

    

     本病成因主要为纵欲房事,肾阴亏损,阴虚内热,或感受寒湿之邪,郁于肌表;

     或肾病及肝,肝血瘀滞;

     或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致使血运受阻,胆泄失常而发生黄疽。

     “小便自利”一症,说明非湿热内阻之黄疽,乃虚劳发黄为患。

     其治疗以补肾为原则,阴虚湿郁者,宜滋补肾阴,化湿解表;

     肾亏夹瘀者,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血蓄下焦者,宜逐瘀活血,攻补兼施。

    

     目录

     一、肾气虚损用方

     二、发热恶寒症状用方

     三、小便自利症状用方

     四、小便不利症状用方

     五、其他症状用方

     一、肾气虚损用方

     1.大黄附子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功用:《中医方剂学》: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1.《金匮要略》: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2.《张氏医通》: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3.《金匮要略今释》引《类聚方广义》: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验案:急性胆囊炎。《天津中医》(1994,5:17):用本方加味:生大黄10g,制附子15g,细辛2g为基本方;寒战者加重附子、细辛用量;黄疸者加茵陈;气滞者加枳实、郁金;呕吐者加制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胀甚者加六神曲、炙鸡内金;另可随证加入川楝子、延胡索、金钱草、蒲公英、虎杖、柴胡等;治疗急性胆囊炎25例。结果:痊愈16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92%。

    

     2.四白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

     1.《医学入门》:色疸。

     2.《杏苑生春》:色疸,房事过伤,发黄,小腹连脐下痛,神思倦怠,头目昏重,自汗。

     组成:白术,白芍,白茯,扁豆,人参,黄耆各一钱,甘草五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豨莶杜术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主治:女劳疸。肾气虚损,四肢酸痛、夜梦惊恐,精神困倦,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时有余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

     组成:白术二两,杜仲五钱,茯苓五钱,车前子三钱,豨莶五钱,山药一两。

     用法:水煎服。

     4.鳖甲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别名:鳖甲汤(《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劳黄,手足烦热,肢节疼痛,小腹拘急,时有虚汗。

     组成: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三分(去苗),茵陈三分,地骨皮三分,赤芍药三分,黄耆三分(锉),栀子仁三分,麦门冬三分(去心)。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小菟丝丸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

     别名:小菟丝子石莲丸(《医学实在易》卷七)。

     主治:女劳疸,及遗精白浊,崩中带下诸症。

     组成:石莲肉二两(陈久者),白茯苓二两(蒸),菟丝子五两(酒浸,研)。

     用法:上为细末,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如脚膝无力,木瓜汤送下;晚食前再服。

    

     6.减黄丹

     来源:《辨证录》卷七。

     功用:补肾中之气,利膀胱之水。

     主治:女劳疸。其症因女色而成,肾气虚损,四肢酸痛,夜梦惊恐,精神困倦,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时有余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

     组成:白茯苓五钱,山药五钱,人参三分,白术一钱,芡实五钱,薏仁五钱,菟丝子三钱,车前子一钱,生枣仁一钱。

     用法:水煎服。十剂黄疸减,又十剂黄疸更减,又十剂全愈,再服三十剂可无性命之忧。

    

     二、发热恶寒症状用方

     1.消石矾石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

     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矾消散(《医学入门》卷七)、消矾散(《类聚方》)、矾石消散、矾石消石散(《证治宝鉴》卷九)。

     主治:女劳疸。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

     组成:消石,矾石(烧)各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以大麦粥汁和服,一日三次。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方论:

     1、《金匮玉函经二注》:肾者,阴之主也,为五脏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肝,若肾阴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败矣,将与湿热凝瘀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则治之之药,必用咸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消石为君。矾石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使,引入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肠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

     2.《金匮要略直解》:《内经》,中满者泄之于内。硝石之苦咸,矾石之酸咸,皆所以泄中满而润下,使其小便黄而大便黑也。然硝石主胃胀闷,涤蓄结;矾石主热在骨髓,而经言劳者温之,是方得无太峻欤?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麦粥汁,正所以宽胃而益脾也。

    

     3.《绛雪园古方选注》:硝石矾石散,悍剂也。女劳黑?腹满者,死证也。读仲景原文,当急夺下焦之瘀血,庶可斡全生气,舍此别无良法可医。惜乎后医不解病情,惟知清热去湿,隔靴搔痒,日渐困笃,迨至束手而毙。殊不知女劳其精而溺血,若血能流通,则无发黄变黑之证矣。若精竭而血不行,郁遏于膀胱少腹,必然阴虚火发,而涌泉灼热,明是真阴耗竭,君相二火并炎,薰蒸于脾则身黄,燎原于肾则额黑,故《金匮要略》下文云非水也,其殆肾气之所发也欤?治以硝石直趋于下,苦咸入血,散火破瘀;矾石酸寒,佐硝石下趋,清肾与膀胱之热;和以大麦粥汁服者,以方寸匕之药,藉大麦下气之性而助其功用也。《金匮要略》另有酒疸之黑,乃是湿热瘀而不行,营血腐惫之色,又非硝石散之所治矣。

    

     4.《金匮要略论注》:硝矾散主之者,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合而用之,则散郁热,解肾毒,其于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治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5.《医学衷中参西录》:硝石矾石方,为治女劳疸之的方,实可为治内伤黄疸之总方。其方硝石、矾石等分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色,大便正黑色是也。特是方中矾石,释者皆以白矾当之,不无遗议。考《神农本草经》:矾石,一名羽涅,《尔雅》又名涅石。徐氏说文释涅字,谓黑土在水中,当系染黑之色。矾石既名为涅石,亦当为染黑色所埯之物。岂非今之皂矾乎?是知皂矾、白矾,古人皆名为矾石。而愚临症体验以来,知以治黄疸,白矾之功效诚不如皂矾。盖黄疸之证,中法谓由脾中蕴蓄湿热,西法谓由胆汁溢于血中。皂矾退热燥湿之力,不让白矾,故能去脾中湿热,而其色绿且青,能兼入胆经,借其酸收之味,以敛胆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学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铁而成,是知矿中所产之皂矾,亦必多含铁质,尤可借金铁之余气,以镇肝胆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养气,人身之血,得养气则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则血之因胆汁而色变者,不难复于正矣。矧此证大便难者甚多,得硝石以软坚开结,湿热可从大便解也。至于大麦粥送服者,取其补助脾胃之土以胜湿,而其甘平之性,兼能缓硝、矾之猛峻,犹白虎汤中之用粳米也。

    

     验案:

     1.急性病毒性肝炎。《山西医药杂志》(1978,4:47):杨某某,男,5岁,于1957年5月发病,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不思食,小便色黄,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710单位,黄疸指数30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经中西医治疗延续至10月份,疗效不佳,来我小组就诊。面容消瘦,巩膜及皮肤黄染,周身发痒,腹胀纳差,小便色黄,肝于肋下3cm。确诊后,停服一切药物,改服本方(消石三份,矾石十份,取山药代大麦,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每服1丸,一日三次,饭后服)。7天后,临床症状消失,饮食增加,肝脾未触及,亦无压痛。连服15天后,再次肝功检查,谷丙转氨酶100单位以下,黄疸指数7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随访二年余,身体健康,发育良好。

    

     2.囊虫病。《中医杂志》(1994,7:422):采用硝石矾石散制成片剂,合槟榔承气汤[槟榔片100克,生大黄(后下)20克,芒硝(冲服)25克,甘草5克。每剂水煎300~400ml,在晨起分2次空腹口服,两次间隔4小时]治疗囊虫病2750例,3个月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以上。结果:皮下肌肉囊虫病1250例,治愈762例,(61.0%),总有效率为92.3%;脑囊虫病1500例,治愈649例(43.3%),总有效率为90.7%。对血囊虫抗体转阴率为69.5%,对脑脊液囊虫抗体转阴率为55.1%。研究表明,本品治疗囊虫病的最佳疗程为3个疗程。

    

     2.肾着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主治:女痨疸,薄暮发热恶寒,额黑微汗,手足热,腹胀如水,小腹满急,大便时溏,身目黄赤,小便不利。

     组成:升麻,防风,苍术,白术,羌活,独活,茯苓,猪苓,柴胡,葛根,甘草,泽泻,人参,神曲,黄柏。

    

     3.麦石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五。

     主治:女劳疸,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

     组成:大麦二撮,桂府滑石,石膏各二钱。

     用法:上为粗散。水煎,空心服。

    

     4.二石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别名:石膏散。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名见《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六。

     主治:黄疸病。日晡即发恶寒,小便满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疸。

     组成:滑石,石膏各一两(碎)。

     用法:上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匕,用大麦煮稀粥调下,每日三次。小便利即愈。

    

     5.滑石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主治:女劳疸。身目俱黄,恶寒发热,小腹满急,小便艰难。

     组成:滑石一两半,白矾一两(烧令汁尽)。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大麦粥饮调下,不拘时候。小便出黄水为度。

    

     三、小便自利症状用方

     1.牡蛎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女劳疸,额上汗出,四肢虚烦,日晡发热,小便自利。

     组成:牡蛎(烧令通赤),龙胆,升麻,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三分,犀角(镑)半两,藁本,桂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温覆,即避风寒。

    

     2.桃花化浊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功用:通利下焦,兼去瘀。

     主治:女劳瘅,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而时溏,以因血瘀不行,积于膀胱少腹。

     组成:桃仁二钱,红花五分,牛膝二钱,延胡索一钱,归尾一钱五分,赤芍一钱,丹参二钱,茵陈三钱,泽泻一钱五分,车前二钱,降香五分,血余炭一撮。

    

     四、小便不利症状用方

     1.猪膏发煎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膏发煎(原书卷下)。

     功用:《金匮要略选读》:润燥通便。

     主治:

     1.《金匮要略》:诸黄。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

     2.《肘后备急方》:由大劳大热交接,交接后入水所致女劳疸,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

     3.《女科指掌》:积聚癥瘕。

     组成: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用法:上药都拌匀,煎之,发消药成。分二次服。病从小便出。

    

     方论:

     1.《金匮玉函经二注》:阳明不能升发谷气上升,变为浊邪,反泄下利,子宫受抑,气不上通,故从阴户作声而吹出。猪脂补下焦、生血、润腠理;乱发通关格。腠理开,关格通,则中焦各得升降,而气归故道也。

     2.《金匮要略心典》: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盦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3.《金匮要略浅注》引沈目南:此黄疸血分通治之方也。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俾脾胃之阴得其和,则气血不滞,而湿热自小便去矣。盖疸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4.《金匮要略论注》:此为黄疸之谷气实者而设也。肾为胃关,胃家谷气实,则气闭而肾燥,故以猪膏润肾燥,发达得阴血,合而服之,则胃燥和而郁解。仲景于妇人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者,亦用此方,注曰:此谷气之实也,以猪膏发煎导之,乃利阳明之阴,以泄谷气之实也。

    

     5.《张氏医通》:详此治瘀发黄之缓剂,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肘后备急方》以此治女劳疸,身目尽黄,发热恶寒,少腹满,小便难,以大热大寒女劳交接入水所致,用发灰专散瘀血,和猪膏煎之,以润经络肠胃之燥,较硝石矾石散,虽缓急轻重悬殊,散瘀之旨则一也。

     6.《金匮要略心典》: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失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谷气实者,大便秘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7.《金匮要略方义》:本方内服可治黄疸,导之可疗阴吹,皆取其润燥益阴,化瘀利水,通利二便之功。其所治之黄疸,近于女劳疸,殆为今之黄胖病,良由久病阴虚血燥,湿浊瘀滞所致。其症见周身淡黄,大便秘结,小便短涩。其所治之阴吹,亦属阴血素亏,肠燥便秘之谷气实证。故方中以猪膏润燥而利大肠;以血余补阴化瘀而利小便。二者合用,能通利二便为主,可收利下而不伤阴血之效,故适于黄疸、阴吹而阴血不足、二便不利者。若二便通调,则非本方所宜。

    

     验案:

     1.黄疸。《成方切用》引徐忠可: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四两,发灰四两,一剂而愈。

     2.妇女阴吹。《湖北中医医案选辑》:沈某,38岁,1947年7月间分娩一孩,将近弥月。一日中午,因气候甚热,神疲欲睡,遂将竹床于阴凉处迎风而卧,约二小时;是夜即发生前阴出气作声,如放屁然,但无臭气,自后经常如此,迁延五六年。诊其色脉及各部,俱无病证,惟询得大便经常秘结,遂按《金匮要略》法用膏发煎治之。猪油半斤,乱头发如鸡子大三团,洗净油垢,共熬至发溶化,候温度可,分二次服。服两剂,果获痊愈。

    

     2.犀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女劳疸及劳气热渴,额上汗出,手足俱热,小便赤涩。

     组成:犀角(镑),龙胆各一两,升麻,甘草(炙)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加地黄汁合,食后温服。

    

     3.肾疸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

     1.《兰室秘藏》:肾疸目黄,甚至浑身黄,小便赤涩。

     2.《嵩崖尊生全书》:女劳疸,日夕热恶寒,额黑出汗,手足热,腹胀如水,大便黑时溏,身目黄,小便不利。

     组成:羌活,防风,藁本,独活,柴胡各五分,升麻五钱,白茯苓二分,泽泻三分,猪苓四分,白术五分,苍术一钱,黄柏二分,人参三分,葛根五分,神曲六分,甘草三钱。

     《脉因证治》有芍药,无葛根;

     《医学正传》有黄芩,无白茯苓;

     《医宗金鉴》有黄芩,无藁本。

     用法:上锉,如大豆大。分为二服,每服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热服。

    

     五、其他症状用方

     1.茵陈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主治:

     1.《圣济总录》: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2.《医方类聚》引《施圆端效方》:酒疸,食气,女劳疸,诸种黄疸。

     组成:茵陈蒿,柴胡(去苗),栀子仁各四两,龙胆,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黄芩(去黑心),升麻,大黄(锉,炒)各三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饮送下,一日二次。以利为度。

    

     2.龙胆苦参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主治:谷疸,劳疸。

     组成:龙胆草一两,苦参三两。

     用法:牛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前以生大麦苗汁,或麦饮送下,一日三次,不减稍增。

     加减:劳疸,加龙胆一两、山栀子三七枚。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