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疟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31 17:09:43 木木说药方

    

     肝疟,为疟疾的一种。

     以面青、太息,其状若死为主要临床特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目录

     一、肝疟久不愈用方

     二、伤寒后肝疟用方

     三、小便不利用方

     四、肝疟其他症状用方

    

     一、肝疟久不愈用方

     1.乌梅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别名:鳖甲丸(《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肝邪热如疟,令人颜色苍苍,气息喘闷,战掉,状如死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

     组成:乌梅肉,蜀漆,鳖甲,萎蕤,知母,苦参各一两,恒山一两半,石膏二两,甘草,细辛各十八铢,香豉一合。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饮服亦得。

    

     2.乌梅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主治:肝疟久不愈。

     组成:乌梅肉一两(酒拌,微炒),恒山一两(锉),知母半两,犀角屑半两,朱砂半两(细研),龙骨半两,虎头骨一两(涂酥,炙令黄),川升麻半两,香豉半两(炒干),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3.蜀漆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主治:肝热,或为肝疟,颜色苍苍,颤掉气喘,变成劳疟,积年不愈。

     组成:蜀漆半两,乌梅肉半两(微炒),石膏一两(细研),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恒山半两(锉),香豉一合(炒干),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知母半两,苦参半两(锉),麝香半两(细研),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末,入研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粥饮下亦得。

    

     二、伤寒后肝疟用方

     1.加味小柴胡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二十八。

     主治:

     1.《奇效良方》:伤寒胁痛。

     2.《景岳全书》:少阳、厥阴热疟。

     组成:柴胡,黄芩各二钱,人参,半夏各一钱半,牡蛎,粉枳壳(麸炒),甘草各一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食远服。

    

     2.蜀漆鳖甲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主治:伤寒后肝疟。由邪热客于足厥阴经所成,颜色苍苍,战掉,或似热劳。

     组成:鳖甲(去裙襕,醋炙),蜀漆,知母(焙),乌梅(去核),苦参,常山,萎蕤各一两,豉一合(熬),石膏二两,细辛(去苗叶),甘草(炙)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送下,晚再服。

     三、小便不利用方

     1.乌梅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肝疟,小便不利如癃。

     组成:乌梅(取肉),山栀子仁各半两,知母一两,芍药,木通(锉),生地黄,升麻各三分。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下朴消一钱匕,食后未发前,分温二服。

    

     四、肝疟其他症状用方

     1.知母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别名:知母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肝疟,上焦壅滞,心烦头疼,寒热不止,肌肤消瘦,不能下食。

     组成:知母一两,虎头骨一两半(涂醋、炙黄),地骨皮一两,川升麻一两,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犀角屑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柴胡一两(去苗),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生,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香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护肝汤

     来源:《辨证录》卷八。

     功用:补肝祛邪。

     主治:肝木亏虚,邪遂乘机突入,致生厥阴肝经之疟,发疟之时,先寒作颤,寒后变热,面色苍白,善起太息之声,甚者状如欲死,或头痛而渴。

     组成:熟地,鳖甲各五钱,山茱萸二钱,何首乌三钱,白芥子三钱,当归一两,柴胡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服。

    

     3.补肝祛疟汤

     来源:《辨证录》卷八。

     功用:补肝以祛邪。

     主治:厥阴肝经之疟。发时先寒作颤,寒后变热,面色苍白,善起太息之声,甚者状如欲死,或头疼而渴。

     组成:白芍一两,当归一两,何首乌(生用)一两,鳖甲三钱,茯苓五钱,青皮一钱,柴胡一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4.通脉四逆汤

     来源:《痃疟论疏》。

     主治:肝疟。

     组成:甘草(去头尾,酒润,炙黄色)七钱,干姜(取如法修事白干姜,切)一两,葱白五茎,细辛(真北地者,瓜水浸一宿,晒干,锉碎)七钱。

     用法: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加减:其状若死,兼下利,脉绝者,加附子五钱(生用)。

    

     5.乌梅白薇细辛丸

     来源:《痃疟论疏》。

     主治:肝疟。

     组成:乌梅(汤润,去核,纳米中蒸之,米熟为度,取出晒干)一两,蜀漆(临用去根,同甘草末拌匀,水润蒸之,俟冷去甘草取蜀漆,锉碎,又拌甘草水,再蒸半炷香,晒干)一两,鳖甲(取九肋者五枚,洗去皮肉,入酽醋,煎干取出,炙燥捣粉)二两,白薇(糯米泔浸一宿,取出晒干,槐砧上锉细,蒸之从申至巳,晒干)一两,女萎(竹刀刮去皮节及须,蜜水浸一宿,取出,蒸一炷香,焙干)一两一钱,知母(锉碎,干木臼内杵捣)一两二钱,苦参(糯米浓泔浸一宿,其腥秽自浮于水上,重重淘过,即蒸之从巳至申,晒干,锉碎)一两,常山(临用取苗,同甘草末水润蒸之,俟冷去甘草取常山,锉细,再拌酒蒸之,晒干)一两,石膏(取洁白如束针者,入砂罐内,埋柳木火中煨令红色,取研极细,用甘草水飞过,澄清去水,晒干)二两,甘草(去头尾,入瓷器中,用好酒浸,蒸从巳至申,取出晒干)五钱,细辛(取北地端直极辛者,用瓜水浸一宿,晒干)八钱,香豉(如法修事者)一合。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渐增至二十丸;饮服亦得。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