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疟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3/31 17:09:43 木木说药方

胃疟,亦名食疟,为疟疾的一种。
以易饥而不能食,食后腹胀为临床特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外内外因证治》:“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疞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惟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证。”

1.人参蜀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胃疟腹满。
组成:人参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一分,干姜(炮)一两,阿魏(面和作饼,炙)三分。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未发前去滓温服。

2.顺气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足阳明胃疟,支满腹大;胃气虚冷,腹胁胀满,痰逆,不思饮食。
组成: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白术,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一两,干姜(炮),柴胡(去苗),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3.竹叶石膏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主治:阳明疟。阳明症,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析,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先热去汗出。
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生粳米。
加减:
宜大剂竹叶石膏汤加减,无汗或汗少不呕者,加葛根;
虚而作劳,加人参;
汗多,加白术;
痰多,加橘红、贝母,得汗即解;
寒热俱盛,渴甚汗多,寒时指甲紫黯者,加桂枝。

4.清脾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别名:小清脾汤(《世医得效方》卷二)。
功用:温脾化痰。
主治: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伴,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一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者。及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等。
2.《袖珍方》:因食伤脾,停滞痰饮,发为寒热。
组成:厚朴四两(姜制,炒),乌梅(打去仁),半夏(汤去滑),青皮,良姜各二两,草果(去皮)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疟未发前,并三服。
宜忌:忌生冷、油腻、时果。

5.蒜姜酒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胃疟,饥不能食。
组成:独窠蒜一颗,生姜一分。
用法:上研碎,以酒半升调,去滓。未发时,旋旋服之。

6.阿魏酒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六。
主治:胃疟。
组成:阿魏(研末)一钱匕,半夏(为末,姜汁作饼,晒干,再捣)半钱匕。
用法:以酒一盏调末,发时温服。

7.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药黃芩牡桂方
来源:《痎疟论疏》。
主治:胃疟。
组成:桂枝(去皮)三钱,芍药(去皮,蜜水蒸、晒三次,锉碎)六钱,生姜(切)三片,甘草(去头尾,酒浸,蒸,炙令黄色)四钱,大枣三枚(擘),秔米半合(淘净),石膏(研细,甘草水飞过,澄,晒)一两五钱,知母(槐砧上锉碎,干木臼中杵捣)五钱,黄芩(取腐肠者,东流水润透,蒸之,晒干)六钱,牡桂(取厚寸许、色紫赤、味辛甜者,去内外粗皮一层,锉碎,勿令见火)三钱。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次温服,未发、将发、发后各服一次。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