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4/1 20:47:57 木木说药方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内形成的凝结物。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
但大部分病人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
治疗宜利胆化石。

目录
一、湿热型胆结石方
二、气郁型胆结石方
三、胆绞痛用方
四、兼治胆囊炎方
五、综合治疗方

一、湿热型胆结石方
1.湿热型胆石汤
来源:《外伤科学》。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主治:胆石症。
组成:金钱草一两,鸡内金五钱,木香五钱(后下),茵陈一两,延胡索三钱,山栀子三钱,柴胡三钱,溪黄草(或虎杖)一两,石菖蒲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化脓,加土鳖五钱,骨碎补五钱,白及五钱。

2.胆道排石汤一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遵义医学院方。
主治:胆系感染,胆石症湿热型。
组成:枳壳三钱,木香六钱,大黄五钱,枳实五钱,茵陈十钱,黄芩三钱,银花三钱,芒消三钱。
3.胆道排石汤Ⅱ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青岛市立医院方。
主治:胆道系统感染、胆石症湿热型或脓毒型。
组成:双花,连翘,金钱草,茵陈,郁金各一两,木香六钱,黄芩,枳实各四钱,大黄一两,芒消二钱。

4.胆道排石汤二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遵义医学院方。
主治:胆系感染、胆石症湿热型
组成: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三钱,木香三钱,大黄二钱。

5.胆道排石汤四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遵义医学院方。
主治:胆系感染、胆石症湿热型。
组成:枳壳三钱,木香四钱,黄芩三钱,虎杖五钱。

6.胆道排石汤六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遵义医学院方。
主治:胆系感染、胆石症湿热型。
组成:枳壳五钱,木香五钱,延胡五钱,栀子四钱,虎杖十钱,金钱草十钱,大黄五钱。

7.排石汤
来源:《古今名方》引河南省人民医院方。
功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肝胆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道泥沙样结石等。
组成:柴胡,黄芩,郁金,枳壳,姜黄,青皮,大黄(后下),白芍各15克,山楂10克,川楝子12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或可配合“总攻”:上午8时口服排石汤,9时电针右侧日月、期门两穴2小时,10时服50%硫酸镁30~50毫升。
加减:
腹痛重,加延胡索;
呕吐,加竹茹、半夏;
高烧感染,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
湿热黄疸重,加茵陈、栀子、龙胆草。
8.加味五金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玉米须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
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
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验案: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病人侨居印尼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每天1剂,水煎服,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病人服30剂后,又做B超检查,胆囊未见结石,右胁胀痛亦除,小便黄色消失。

二、气郁型胆结石方
1.胆道排石汤Ⅰ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青岛市立医院方。
主治:胆道系统感染及胆石症气郁型。
组成:柴胡四钱,郁金四钱,香附四钱,金钱草一两,木香六钱,枳壳四钱,大黄一两。

2.胆道排石汤三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遵义医学院方。
主治:胆系感染、胆石症气郁型。
组成:枳壳三钱,青皮三钱,木香三钱,黄芩三钱,柴胡三钱,茵陈十钱,陈皮二钱,白术四钱。

3.胆道排石汤五号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遵义医学院方。
主治:胆系感染、胆道蛔虫病、胆石症气郁型。
组成:枳壳三钱,木香三钱,川楝子三钱,黄芩三钱,金钱草十钱,大黄二钱。

4.消石散
来源:《新急腹症学》。
主治:气郁型胆结石。
组成:郁金粉二分,,白矾末一分五厘,火消粉三分五厘,滑石粉六分,甘草梢一分。

5.益胆丸
来源:《古今名方》。
功用:行气散结,排石通淋。
主治: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阻塞性黄疸及肾炎,胆囊炎。
组成:郁金120克,玄参,滑石粉,明矾,金银花各100克,火消210克,甘草60克。
用法:上为末,为丸。每服1.5克,一日二次。

6.利胆石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疏肝利胆,和胃健脾。
主治:胆囊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术肝综合征。
组成:茵陈100g,枳壳100g,麦芽100g,法半夏100g,山楂100g,川楝子100g,稻芽100g,香附100g,莱菔子100g,青皮140g,紫苏梗100g,陈皮140g,神曲100g,郁金140g,皂荚36.4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25g,密封。口服,1次1袋,每日2次,午、晚饭后开水冲服。

三、胆绞痛用方
1.通腑利胆汤
来源:《北京中医杂志》(1989,1:25)。
主治:胆结石术后复发性绞痛。
组成:柴胡10g,赤白芍各15g,茵陈30g,佛手30g,郁金20g,石见穿20g,元胡10g,枳实10g,生大黄6g,大白6g,焦山楂20g,乳没各10g,鹿角霜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
气滞者,加青皮20g;
发热重,加银花、连翘各20g;
湿热重,加黄连10g;
绞痛不解者,加梅片0.1g(水溶化服);
黄疸重,加金钱草30g。
验案:胆结石术后复发性绞痛。
《北京中医杂志》(1989,1:2):治疗胆结石术后复发性绞痛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32~60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
结果:服药1剂后缓解9例,2剂后缓解21例,3剂后缓解16例,4剂后缓解3例,无缓解者1例。

2.胆囊定痛汤
来源:《四川中医》(1990,11:29)。
主治:胆绞痛。
组成:柴胡,青皮,砂仁,香附各12g,元胡,枳壳,郁金,川楝子各15g,金钱草,生白芍各30g,琥珀5g(冲服),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加减:
急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酌加银花、公英、黄芩;
胆石症者,加内金、海金砂、炮山甲;
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
年老气虚,加党参、黄芪。
痛剧者可1次煎取200ml顿服,痛势稍缓可1剂分2~3次服。
验案:胆绞痛。
《四川中医》(1990,11:29):本组治疗胆绞痛34例,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所致胆绞痛。
结果:除1例无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服1~3剂疼痛缓解。

四、兼治胆囊炎方
1.利胆丸
来源:《新急腹症学》引中医研究院方。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组成:茵陈四钱,龙胆草,郁金,木香,枳壳各三钱。
用法:共研细末,加鲜猪胆汁或牛胆汁一斤,先将胆汁熬浓至半斤,拌入药末中,并加适量蜂蜜为丸,每丸三钱。早、晚各服一丸。

2.利胆排石片
来源:《中国药典》。
主治: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囊炎。
组成:金钱草250g,茵陈250g,黄芩75g,木香75g,郁金75g,大黄125g,槟榔125g,枳实(麸炒)50g,芒硝(精制)25g,厚朴(姜制)50g。
用法:以上十味,木香、大黄、芒硝粉碎成细粉;其余金钱草等七味经煎煮,提取,浓缩成稠膏状,加入上述细粉制粒,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口服,排石:1次6~10片,1日2次;炎症:1次4~6片,1日2次。
宜忌:体弱,肝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妇禁用。

五、综合治疗方
1.利胆排石汤
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1:23)。
主治:胆石症。
组成:威灵仙,姜黄,虎杖,生军(后下),柴胡,木香各15g,鸡内金10g。
用法:水煎服。
加减:
阴虚,加北沙参、杞子、玉竹;
黄疸,加蒲公英;
肝大,加木贼草;
气虚,加党参。
验案:胆石症。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1:23):其治胆石症100例。
结果:痊愈65例,好转31例、无效4例。
最短2剂告愈,最长服药40余剂、一般6~10剂,并连续排石。

2.消石效灵散
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3:42)。
主治:胆石症。
组成:青礞石250g,海浮石150g,硝石(煅)25g,皂矾(煅)25g,王不留行250g,穿山甲(炮)150g,三棱150g,莪术150g,大黄(酒炒)150g,木香150g,枳实150g,透骨消250g,鸡内金15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10g,1日3~4次,3个月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
加减:
痛甚,加芍药、粟壳、延胡索;
毒炽,加半枝莲、黄芩、蚤休;
黄疸,加茵陈、金钱草、田基黄;
呕恶,加半夏、竹茹、赭石。
验案:胆石症。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3:42):治疗胆石症95例,男性33例,女性62例;
年龄30岁以下2例,31~40岁14例,41~50岁47例,51~60岁29例,61岁以上3例;
病程最短6月,最长19年。
中医辨证属肝胆气滞型39例,肝胆湿热型56例;
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64例,胆总管结石26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
结果:
治愈47例,占49.47%;
显效25例,占26.32%;
有效14例,占14.74%;
无效9例,占9.47%;
总有效率为90.53%。

3.大黄排石汤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3)。
主治:胆管结石。
组成:生大黄(后下),茵陈15~60g,金钱草30g,柴胡,郁金,木香,川楝子,白芍各10g,生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加减:
胆道急性感染者,加黄芩、银花、连翘等;
慢性感染者,加虎杖、赤芍,丹皮等;
病久正伤,脾胃气虚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等。
验案:胆管结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3):治疗胆管结石54例,男9例,女45例;
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65岁;
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8年。
本组病例均经胆道B超和胆囊造影检查确认,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胆囊结石最大径不题过0.8cm和(或)总胆管结石最大径不超过1.0cm;
胆囊有收缩功能,且胆囊管通畅:
总胆管下端无狭窄。
疗效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胆石排净者为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胆石部分排出或未排出者为好转;
症状、体征存在,胆石未排出者为无效。
结果:
总有效率为90.7%。
排净胆囊结石8例,排净率为33.3%,均为非多发性病例;
总胆管结石22例,排净率为73.3%。

4.五金硝石汤
来源:《四川中医》(1993,4:24)。
主治:胆结石。
组成:金钱草,金银花,海金砂各30g,鸡内金,郁金各25g,芒硝,熟大黄(后下)各10g,柴胡,枳壳各15g,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2周为1疗程。
加减:
高热甚,加石膏、连翘;
疼痛甚,加元胡、白芍;
呕吐甚,加代赭石、陈皮;
腹胀甚,加厚朴、莱菔子。
验案:胆结石。
《四川中医》(1993,4:24):治疗胆结石35例,男21例,女14例;
年龄最小17岁,最大61岁;
病程最短18天,最长21年。
结果:痊愈占34%,有效占60%,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5.柴胡三金汤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93,6:26)。
主治:胆石症。
组成:柴胡15g,金钱草45g,郁金15g,鸡内金10g,威灵仙30g,木香15g,丹参15g,白芍30g,枳实15g,大黄10g,黄芩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取汁150ml,早晚分服,2周为1疗程。
加减:
恶心呕吐,加姜半夏;
疼痛重,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5g;
大便燥结不通,加玄明粉10g(冲服);
发热,加金银花25g,连翘15g,公英30g;
湿热重,加茵陈45g,龙胆草20g,栀子15g;
寒偏重,加干姜、附子;
湿偏重,加苍术15g,苡米30g。
验案:胆石症。
《辽宁中医杂志》(1993,6:26):治疗胆石症165例,女118例,男47例;
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多为30~50岁;
病史最短3年,最长17年以上;
均经B超检查确诊。
结果:药后疼痛消失,同时伴有结石排出99例,继续服中药排出结石24例,总有效率为74.5%。

6.消石散
来源:《陕西中医》(1993,1:4)。
主治:胆石症。
组成:金钱草,柴胡,大黄,郁金,鸡内金,山楂,火硝。
用法:按比例研成细末,过筛,装人胶囊。饭后白开水送服,每次5~15g,日服3次,30天为1疗程。

7.金石散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3,4:152)。
主治:胆石症。
组成:鸡内金,鱼脑石,广郁金,生大黄。
用法:上药按6:1.5∶2:1的比例共同加工成粉末,混合均匀后装入胶囊,每粒约0.4g。每次6~8粒,每日服3次,饭后开水吞服,以1月为1疗程,一般服药2~4疗程。
验案:胆石症。
《浙江中医杂志》(1993,4:152):所治胆石症114例,男61例,女53例;
年龄小于20岁19例,21~35岁53例,36~55岁27例,大于56岁15例。
结果:治愈45例,显效5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37%。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