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4/2 14:04:48 木木说药方

    

     温疟,又名风伤卫疟、阳明瘅疟。

     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为特征。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民病温疟。”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如是者,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矣;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

     故先热而后寒”。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较为详细地记载本病症状与治疗:“温疟者,其脉如症,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目录

     一、温疟时呕症状用方

     二、小儿温疟用方

     三、温疟久不愈用方

     四、一切温毒用方

     五、温疟不下食症状用方

     六、温疟小便不利症状用方

     七、温疟初发头痛不可忍症状用方

     八、温疟其他症状用方

     一、温疟时呕症状用方

     1.白虎加桂枝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白虎加桂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知母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加减桂枝汤(《世医得效方》卷二)。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组成: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方论:

     1.《金匮方论衍义》:《内经》名温疟亦有二。一者谓先伤风,后伤寒。风,阳也,故先热后寒;一者为冬感风寒,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夏,邪与汗出,此病藏于肾,先从内出之外,衰则气复反入、是亦先热后寒。二者之温疟,则皆有阴阳往复寒热之症,而此之无寒但热,亦谓之温疟,将不类于《内经》者,然不类而类者也,一皆以邪热为重而名之,但阴不与阳争,故无寒耳;阴阳不相争,寒热不往复,此痹于骨节,不与阳通,则骨节痛烦;火气上逆则时呕。用白虎治其阳盛也;加桂疗骨节痹痛,通血脉,散疟邪,和阴阳以取汗也。

     2.《千金方衍义》:白虎以治阳邪,加桂以通营卫,则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

     3.《金匮要略心典》:此与《内经》论温疟文不同。《内经》言其因,此详其脉与证也。瘅疟、温疟,俱无寒但热,俱呕,而其因不同。瘅疟者,肺素有热,而加外感,为表寒里热之证,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不作寒也。温疟者,邪气内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寒蓄久而变热,故亦不作寒也。脉如平者,病非乍感,故脉。如其平时也。骨节烦疼时呕者,热从肾出,外舍于其合,而上并于阳明也。白虎甘寒除热,桂枝则因其势而达之耳。

    

     4.《绛雪园古方选注》:本方方义原在心营肺卫,白虎汤清营分热邪,加桂枝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邪之郁于表者,顷刻致和而疟已。

     5.《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身无寒但热,为白虎汤之主证。加桂枝者,以有骨节烦痛证,则有伏寒在于筋节,故用桂枝以逐之也。

     6.《金匮要略方义》:本方所治之温疟,乃以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为主症。其用白虎汤者,当是气分大热,或为暑热所中,即《内经》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之谓是也。因里热壅盛,故但热不寒。其用桂枝者,是为骨节疼烦而设,殆因复感外邪,风寒犯表,故为身疼。表邪阻滞,肺气不利,胃气不和,则时而作呕,犹如桂枝汤证之身疼而呕。方后云:汗出愈,亦为之凭。总之,此乃里热外寒之证,里热重于外寒,表证极其轻微。故其证以无寒但热为主,兼有骨节疼烦,时呕。此外,尚应见自汗口渴等。

    

     2.竹叶常山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五引《小品方》。

     别名:

     竹叶恒山汤(《普济方》卷一九八)、备急竹叶常山汤(《金匮翼》卷三)。

     主治:温疟,壮热微寒,或瘅疟依时手足冷,少时便壮热,或手足烦热干呕者;痎疟先大寒后大热者。

     组成:常山三两(切),淡竹叶一握,小麦一升。

     用法:以水五升,渍一宿,明旦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

     宜忌:忌生菜、生葱。

     二、小儿温疟用方

     1.恒山汤

     来源: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别名:

     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常山饮(《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功用:断痎疟。

     主治:《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

     组成:小麦一升,淡竹叶一虎口,恒山三两。

     用法:上药以水五升宿渍,明旦煮取三升半,分三次服完。

     方论:《千金方衍义》:恒山专涤内蕴之痰,为截疟之峻味;小麦、竹叶专清胃中烦热也。

    

     三、温疟久不愈用方

     1.黄连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五引《集验方》。

     别名:苦散子(《续易简》卷四)。

     主治:温疟、痰疟久不愈。

     组成:宣州黄连二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以浓酒一盏调,空心顿服,相次更服三钱,更饮三两盏酒,任意醉,却睡,候过时方得食。如渴,枳实煎汤并三日服。

     宜忌:忌猪肉、冷水。

    

     四、一切温毒用方

     1.五黄丹

     来源:《羊毛温症论》。

     主治:一切温毒。

     组成:生大黄二两,人中黄五钱,明雄黄五钱广姜黄三钱,牛黄一钱,朱砂五钱,冰片五分,蝉退壳五钱,僵蚕一两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用黄蜜、陈酒为丸,重二钱粒。

     治头面肿大,菊花一钱,薄荷八分,水煎去滓,和丹一粒,连服数次,以消为度。

     治羊毛温证,石膏一两,水煎去滓,化元明粉一钱,和丹服;

     治斑疹痧痘、火毒、赤游丹肿等证,石膏一两,犀角(镑屑)一钱,水煎去滓,和丹服;

     治温疟,寒少热多,青蒿二钱、石膏五钱,水煎去滓,和丹服;

     治红白毒痢腹痛坠胀,当归二钱、黄芩一钱,水煎去滓,和丹服;

     治伏热吐血,秋石五分,开水化和丹服;

     治伏邪胸闷头痛,薄荷一钱,川芎五分,水煎去滓,和丹服;

     治湿毒,瘴疠、蛊毒、脓疮、疥癣、痈肿疔疡,金银花一钱、甘草一钱,水煎去滓,和丹服;

     治小儿急惊阻厥,发热神昏,胸闷气喘,痫风抽搐,薄荷钱,钩藤三钱,水煎去滓,和丹服。

    

     2.紫雪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引《崔氏方》。

     别名:紫雪(《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

     功用:

     1.《外台秘要》引《崔氏方》:解诸石、草药毒,发邪热。

     2.《奇效良方》:消痘疮、麸疹。

     主治:

     1.《外台秘要》引《崔氏方》: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中生疮,狂易叫走,卒黄,瘴疫毒疬卒死,温疟,五尸五注,心腹诸疾,腋缓刺切痛,虫毒,野道热毒,小儿惊痫百病、及乳石、天行热病。

     2.《奇效良方》:大人小儿一切热毒、胃热发斑,并惊痫涎厥,走马急疳、热疳、黄瘦、喉痹痛,及疮疹发毒攻咽喉,水食不下者。

     组成:黄金一百两,寒水石,石膏各三斤(一本用滑石),玄参一斤,羚羊角屑,犀角屑,沉香,青木香各五两,丁香一两,甘草八两(灸)。

     用法:上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取消石四升(芒消亦可),用朴消十斤,投汁中,微火煎,以柳木篾搅,勿住手,候欲凝入盆中,纳朱砂三两,麝香一两,急搅,即成霜雪紫色。以水和一二分服之,以意加减。一剂十年用之。

    

     五、温疟不下食症状用方

     1.知母鳖甲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五引《延年秘录》。

     别名:地骨皮汤(方出《肘后备急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壮热,不能食。

     组成:知母,鳖甲(炙),地骨皮各三两,常山二两,竹叶(切)一升,石膏四两(碎)。

     用法: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次服。

     宜忌:忌蒜、猪肉、苋菜、生葱、生菜。

    

     六、温疟小便不利症状用方

     1.常山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主治:温疟发热,身背皆黄,小便不利。

     组成:常山,赤茯苓(去黑皮),黄芩(去黑心)各二两,香豉(炒干)二合。

     用法:上为末,以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2.鳖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主治:温疟。发热身黄,咽干苦渴,小便不利。

     组成: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生用)各一两,冬瓜汁四合,车前叶一握(无叶,取子二合),常山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浆水二盏,并冬瓜汁隔宿浸,欲发日五更初,以急火煎取一盏半,去滓,分为二服,五更一服,取快吐三五度;至发时又服,亦取吐三五度。过时便得吃浆水粥补之。

    

     七、温疟初发头痛不可忍症状用方

     1.麻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别名:麻黄羌活汤(《普济方》卷一九八)。

     主治:温疟初发,身热,头痛不可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羌活(去芦头),牡丹(去心),独活(去芦头),栀子(去皮),柴胡(去苗),桔梗(锉,炒),升麻,荆芥穗,大黄(锉,炒),半夏(洗去滑,焙),木香,知母(焙),黄芩(去黑心)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二片,同煎取七分,去滓,未发时服。

    

     2.麻黄羌活散

     来源:《续易简方》卷三。

     主治:温疟,初发浑身大热,头痛不可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逡巡便醒。

     组成:麻黄(去根),羌活,牡丹皮(去心),独活,山栀,柴胡(去苗),桔梗(去芦),升麻,荆芥穗,大黄,知母,黄黄芩各一分,半夏四铢,牵牛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同煎至七分,临发壮热时,和滓吃。须是初发热时服,仍是食后吃,发了已寒,即更不要吃,待第二发热时吃也。

    

     八、温疟其他症状用方

     1.柴胡四物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

     1.《保命集》:日久劳虚,微有寒热、脉沉而浮。

     2.《仁术便览》:血虚阴虚,午后或夜分发热。

     3.《东医宝鉴·杂病篇》:三阴经温疟或夜发者。

     组成:川芎,熟地黄,当归,芍药各一两半,柴胡八钱,人参,黄芩,甘草,半夏曲各三钱。

     用法:上为粗末。煎服。

    

     2.柴胡白虎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

     功用:《湿温时疫治疗法》:清胃泄热。

     主治:《湿温时疫治疗法》:温疟,热重寒轻,脉多弦数,或右脉洪盛。

     组成:川柴胡一钱,生石膏八钱(研),天花粉三钱,生粳米三钱,青子芩一钱半,知母四钱,生甘草八分,鲜荷叶一片。

     《湿温时疫治疫法》有仙露夏,无天花粉、鲜荷叶。

     方论:

     柴胡达膜,黄芩清火,本为和解少阳之君药;

     而臣以白虎法者,以其少阳证少而轻,阳明证多而重也;

     佐以花粉,为救液而设;

     使以荷叶,为升清而用。

     合而为和解少阳阳明,寒轻热重,火来就燥之良方。

    

     3.白虎桂枝柴胡汤

     来源:《四圣心源》卷七。

     主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组成: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桂枝三钱,柴胡三钱。

     用法: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方论:《医学金针》:

     柴、桂散肝胆之邪;

     膏、知泄肺胃之热;

     甘草、粳米生津利水。

     洵属良方。

    

     4.常山白虎汤

     来源:方出《章次公医案》,名见《古今名方》。

     功用:《古今名方》:清热生津,祛痰抗疟。

     主治:温疟。壮热,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少气烦冤,口渴引冷,苔黄,脉洪。

     组成:常山,草果,桂枝各6克,石膏24克,知母12克,生甘草3克,粳米一杯,雄黄0.6克(研吞)。

    

     5.常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

     组成:常山(锉)半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黄),甘草(生锉)各一两,车前草一握(切,或用子三合)。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用浆水一盏,浸药一宿,当发前一日,以急火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6.家秘温疟地黄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主治:肾受冬寒,至春夏始发为温疟。

     组成:熟地,丹皮,山药,白茯苓,山茱萸,泽泻,柴胡,独活,白芍,细辛。

    

     7.冬瓜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寒少热多。

     组成:常山(细锉)一两,甘草(炙,锉)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用冬瓜汁一盏,煎七分,放温,未发前服。

    

     8.芦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初壮热,后寒战,骨节酸痛,口干烦渴。足少阳疟,热多汗出。

     组成:芦根(锉)一两,麦门冬(去心、焙),升麻,葛根(锉)各三分,山栀子(去皮)半两,石膏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竹叶十片,煎取一盏,去滓温服。未发前连三服。

    

     9.松萝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热渴,体痛。

     组成:松萝半两,乌梅肉(炒),栀子(去皮),鳖甲(去裙襕,醋浸,炙黄)各半两,升麻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茶末半钱匕,煎至七分,去滓,未发前空腹温服。

    

     10.常山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二○○。

     主治:温疟。

     组成: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一两(生用),冬瓜汁四合,车前叶一握(无叶取子二合),恒山半两。

     用法:上锉。以浆水一大盏半,并冬瓜汁宿浸,欲发日五更初,以急火煎取一盏,去滓,分为二服,五更一服,取快吐三五度;至发时又服,亦取吐三五度。过时便得吃浆水粥补之。

    

     11.清正散

     来源:《医醇剩义》卷三。

     主治:冬令受寒,伏藏于肾,春夏举发,寒变为热,先热后寒,名曰温疟。

     组成:青蒿梗一钱五分,薄荷一钱,广皮一钱,贝母二钱,葛根二钱,山栀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豆豉三钱,杏仁三钱,茅根五钱。

    

     12.麻黄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主治:温疟烦闷。

     组成:麻黄一两(去根节),牡蛎粉一两,蜀漆半两,甘草半两,犀角屑半两,知母半两。

     用法:上锉细。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三服,日服尽。

    

     13.首乌青蒿鳖甲饮

     来源:《慈航集》卷下。

     主治:虚热温疟之证,脉弱阴虚。

     组成:赤色鲜首乌八钱(打碎),青蒿三钱,鳖甲五钱,当归五钱,柴胡一钱五分,草蔻仁三钱(研),青皮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口干,加知母三钱,生甘草八分;

     恶心,加广藿香三钱;

     热甚烦躁,加石膏五钱。

    

     14.茵陈丸

     来源:《遵生八笺》卷六。

     主治:时疫温疟,山峦瘴气,黄病痰癖,时气伤寒,痃疰发痫,赤白痢。

     组成:茵陈四两,大黄五两,豉心五合(炒令香),恒山三两,桃核仁三两(炒),芒消三两,杏仁三两(去皮尖),鳖甲二两(酒醋涂炙),巴豆一两(去皮膜,去油,炒,另研)。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得时三日内,旦服五丸,或利或吐汗,若否,再加一丸,久不觉,即以热汤饮促之;老小以意酌服。春初一服,一年不病,收瓶以腊封口,置燥处。

    

     15.丹砂丸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五。

     主治:温疟寒热相半者;兼治间日疟。

     组成:丹砂,人参各一钱,附子一个(半两者)。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竹叶汤送下。发前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习习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间日发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验案:疟疾。

     《普济方》引《经效济世》:己巳岁七月初十日,予得疟疾,连日发作,呻吟宛转一榻间,殆无生意,如是者已两间。平昔号为得效之药服之已遍,略无所知。教授庞国器出此方,且云:今公之病寒热交战者,盖阴阳之气不分也。庞安常有治疟疾寒热相半,所谓丹砂丸者,公所宜服也。其说适契予心,即合此药服之,二日而疾愈矣。

    

     16.款冬白薇茹虑丸

     来源:《痎疟论疏》。

     主治:温疟。

     组成:

     款冬花(去向里裹花蕊壳及向里实并枝叶,用甘草水浸一宿,再取款冬叶相伴蒸一夜,晒干)一两五钱,白薇(糯米泔浸一宿,取出,槐砧上锉细蒸之,从申至巳晒干)一两一钱,百合(用怀生地黄汁拌润透,蒸半炷香,取出晒干)六钱,知母(槐砧上锉碎,干木白杵捣)六钱,地骨皮(东流水洗去土,捶去心,用甘草汤浸一宿,焙干)一两,桃仁(汤润,去皮、用白术、乌豆同东流水煮至中心黄金色为度,取出捣)八十一枚,玄参(入甑内用蒲草重重相隔,蒸两伏时,晒干;再拌菟丝子末蒸三炷香,去菟丝子,晒干,入木臼内杵捣)六钱,沙参(真者,多出辽地,形似人参,又似防风,修长黄白,体实有心,心黄而肉白也,同紫菀拌蒸一炷香,去紫菀晒干,锉碎)七钱,肉苁蓉(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去砂土浮甲,破中心去白膜,如竹丝草样者,入甑蒸之,从午至酉取出,再用乳酥炙透)六钱,鳖甲(取九肋者,洗去皮肉,酽醋煮透,柳木火土炙黄脆)一两,蜀漆(临用去根,同甘草末水润拌蒸,去甘草,晒干锉碎,再拌甘草水蒸之)六钱,人参(饭上蒸,晒三五次)五钱,香豉一合(取如法修事者),乌梅一合(润去核,藏米中蒸烂),银州柴胡(去芦头,削去黄薄皮少许)一两,升麻(削去粗皮,黄精汁浸一宿,晒干,锉、蒸)一两,牡桂(去表里皮,取心)五钱,常山(临用时去苗,同甘草末水润拌蒸,去甘草、锉碎,再用酒润一宿)一两,前胡(削去苍黑皮及芦头,锉细,以甜竹沥浸令润,晒干)一两,海螵蛸(用血卤煮一伏时,取出,择高洁地上掘一土穴,用炭火烧通红,少停置螵蛸于穴中衍,上以瓦覆之,次早取出)一两七钱(拌雀卵十枚,晒干为度),虑茹(即蒨根,勿用赤柳草根,但形相似而味酸涩,误服令作内障,修事去薄皮少许,以极大鳊鱼去肠,纳虑茹于腹内蒸至鱼熟,取出晒干,再换鱼,又如前蒸晒法凡七遍,锉碎)一两七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细茶送下,每日三次。

    

     7.常山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

     18.常山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五引《广济方》。

     主治:温疟。

     19.常山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五引《广济方》。

     主治:温疟,渐渐羸瘦,欲成骨蒸。

     20.乌梅饮子

     来源:《外台秘要》卷五引《集验方》。

     主治:温疟,劳疟。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