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小便淋痛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4/22 21:55:08 木木说药方

妊娠小便淋痛,亦称“子淋”。是指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为主要病情者。
本病成因,常因膀胱郁热,气化失司所致;
或素体阴虚,孕后阴血愈亏,阴虚火旺,下移膀胱,灼伤津液;
或素体阳盛,孕后嗜食辛辣,热蕴于内,引动心火,心火偏亢,移热小肠,传入膀胱,灼伤津液,则见小便淋漓涩痛;
或是孕期摄生不慎,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灼伤膀胱津液,发为小便淋漓涩痛。

治疗大法以清润为主,不宜过于通利,以免损伤胎元。
必予通利者,应佐以固肾安胎之品。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

目录
一、子淋,小腹疼痛用方
二、子淋,遍身肿用方
三、膀胱郁热而淋用方
四、肝经郁热而淋用方
五、心经蓄热而淋用方
六、阴虚而淋用方
七、气虚而淋用方
八、气滞而淋用方
九、实热而淋用方
十、湿热而淋用方
十一、子淋用方
一、子淋,小腹疼痛用方
1.加味安胎饮
来源:《胎产要诀》卷上。
主治:孕妇脾胃气虚,而胎压水胞,或脐腹作痛,小便淋沥。
组成:人参,白术,陈皮,甘草,川芎,当归,柴胡,升麻,半夏,生地。

2.冬葵子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子淋,小便涩不通,小腹急,水道热痛。
组成:冬葵子三合,黄芩(去黑心)半两,赤茯苓(去黑皮),芍药,车前子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3.冬葵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别名:冬葵子汤(《医方考》卷六)。
主治:妊娠胎不安,小便淋涩,小腹疼痛。
组成:冬葵子(炒),柴胡(去苗),桑根白皮(锉),赤茯苓各一两,赤芍药三分,当归三分(锉,微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方论:《医方考》:滑可以去着,故用冬葵子;清升则浊自降,故用柴胡;气化则能出,故用桑皮;辛利则能润窍,故用当归。而赤苓、赤芍者,取其入血而利丙丁也。
二、子淋,遍身肿用方
1.猪苓散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三引《杨氏产乳》,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
1.《证类本草》引《杨氏产乳》:妊娠通体遍身肿,小便不利。
2.《圣济总录》:子淋。
组成:猪苓五两。
用法:上为末。煎水三合,每服方寸匕,调服。加至二匕。

三、膀胱郁热而淋用方
1.当归贝母苦参丸
来源:《金匮要略》卷下。
别名:
苦参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归母苦参丸(《医方类聚》卷二二一)。
主治:
1.《金匮要略》: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2.《金匮要略方论》:妇人妊娠,小便淋沥不爽,或溲时涩痛,尿色黄赤,心胸烦闷。亦治孕妇大便干燥,以及痔疮便秘,属大肠燥热者。
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加至十丸。
加减:男子加滑石。

方论:
1.《金匮玉函经二注》: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不在中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和血润燥。《本草》贝母治热淋,乃治肺金燥郁之剂,肺是肾水之母,水之燥郁,由母气不化也。贝母非治热,郁解则热散,非淡渗利水也,其结通则水行。苦参长于治热,利窍逐水,佐贝母入行膀胱以除热结也。
2.《金匮要略心典》:小便难而饮食如故,则病不由中焦出,而又无腹满身重等证,则更非水气不行,知其血虚热郁,而津液涩少也。《本草》当归补女子诸不足,苦参入阴利窍除伏热,贝母能疗郁结,兼清水液之源也。

3.《金匮要略简释》:小便难而饮食照常的用当归、贝母、苦参来治,很难理解,古今注家多望文生训,理论脱离实际。金华沈介业中医师指正“小便难”,当作“大便难”,经他祖父五十年的经验和他自己试用,效验非凡。孕妇患习惯性便闭,有时因便闭而呈轻微燥咳,用当归四份,贝母、苦参各三份,研粉,白蜜为丸,服后大便润下,且能保持一天一次的正常性,其燥咳亦止。
4.《金匮要略方义》:本方原为孕妇小便难而设,此证当属肺失肃降,下焦湿热不化所致。妇人妊娠,营血养胎,故胎前诸病,常以养血为要。《金匮要略》亦有孕妇宜常服当归散之语,本方用当归补血润燥,即合此意。胎阻气机,肺气愤郁,致使水道失于通调,大肠传导受阻,用贝母以清肃肺金,开郁散结,《本经》亦谓贝母有主淋漓之功。湿热蓄于下焦,中焦无病,因而小便有余沥。三药合用,共奏养血清热化湿之效,使热退湿化,则小便自调。至于孕妇大便难,若属于肺失肃降,大肠燥热者,亦可用本方以润燥清热。

验案:热淋。
《治验回忆录》:樊氏,青年农妇。1944年夏伤于湿热,饮食如常而小便不利,有涩痛感。某医先以湿热服五苓散去桂加滑石不应,继服八正散亦不应。迁延半月,饮食减退,肢倦无力,不能再事劳作。余切其脉象细滑,观其面色惨淡,气促不续,口干微咳,少腹胀痛,大便黄燥,小便不利而痛。此下焦湿热郁滞与上焦肺气不宣,上下失调,故尿道不通,如仅着重下焦湿热,徒利无益。因师古人上通下利之旨,用宣肺开窍诸品,佐渗利清热药为引导,当可收桴鼓之效。拟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改汤)加桔梗、白蔻、鸡苏散等。果二剂而小便通利,不咳,尿黄而多,此湿热下降之征兆。更以猪苓汤加海金砂、瞿麦滋阴利水,清除积热,数剂小便清,饮食进,略为清补即安。

2.安荣散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功用:滋肾清热。
主治:子淋因于膀胱、小肠虚热。
组成:当归,白芍,人参,麦冬,石斛,通草各一钱,山栀七分。
用法:空心服。

3.车前散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
主治:妊妇小便频涩作痛,下焦有热。
组成:车前子一钱(微炒,研),赤茯苓,赤芍药,木通各五分,石韦(炙,去毛),陈皮,槟榔,川芎各四分,滑石,当归,栀子,枳壳各八分,甘草节四分。
用法:水一钟半,加灯心同煎,空心温服。

四、肝经郁热而淋用方
1.清热通淋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清热泻肝。
主治:妊娠肝经郁热,小便黄赤,艰涩不利,解时疼痛,频数而短,头昏耳鸣,咽燥口苦,烦躁者。
组成:黄连二钱,黄柏三钱,胆草二钱,焦栀三钱,甘草梢二钱,车前草三钱。
用法:水煎服。

五、心经蓄热而淋用方
1.知柏六味汤
来源:《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子淋,心火炽盛,移热小肠,下焦郁热,溲溺涓滴。
组成:生地,淮山药,丹皮,黄连,泽泻,茯苓,知母,黄柏。

2.当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子淋,涩痛烦闷。
组成:当归(切,焙),芍药,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栀子仁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3.赤芍药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组成:赤芍药一两,槟榔一枚(面裹煨熟,去面)。
主治:妊娠子淋,小便涩少,疼痛烦闷。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4.忘忧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四。
别名:琥珀散(《普济方》卷二一六)。
主治:
1.《杨氏家藏方》:心经蓄热,小便赤涩不通,淋沥作痛。
2.《济阴纲目》:妊娠小便赤涩。
组成:琥珀不以多少。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钱,食前浓煎萱草根汤调下。

5.瞿麦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数月,小便淋涩疼痛,心烦闷乱。
组成:瞿麦,赤茯苓,桑根白皮(锉),木通(锉),冬葵子各一两,黄芩,赤芍药,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车前子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六、阴虚而淋用方
1.肾气丸
来源:《竹林女科》卷二。
主治:子淋。因房劳内伤而致热积膀胱,小便淋涩,心烦闷乱。
组成:熟地黄,菟丝子各八两,当归身三两五钱,肉苁蓉五两(酥炙),山萸肉二两五钱,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一钱,破故纸(酒炒)五两。
用法: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2.知柏地黄饮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泻热养阴。
主治:子淋。怀孕数月,小便频数涩少,有时尿道作痛,尿黄,体瘦面红,头重眩晕,有时两颧发红,或午后潮热,咽燥口渴,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黄燥或光剥无苔,脉虚数。
组成:黄柏,黄芩各二钱,知母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甘草梢,山栀仁各二钱。
用法:水煎,温服。

3.安胎和气饮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别名:达生散(《女科切要》卷三)。
主治:肾间虚热而致子淋,甚者心烦闷乱。
组成:白术,陈皮,白芍,木香。
用法:加生姜三片,陈米一撮,水煎服。

4.乌梅四物汤
来源:《医门八法》卷二。
功用:养阴血,生津液。
主治:痢后阴虚,或潮热,或自汗者;噎证服独梅汤,噎减而怒亦减,阴血津液不足者;头痛阴亏血虚,烦热内热,遇热痛甚者;妊娠子烦、子悬、子痫、子嗽、子淋阴血不足,肝气不调者。
组成:大乌梅五个(去骨),归身五钱(炒),白芍三钱(醋炒),生地三钱,熟地三钱。

5.安乐散
来源:《大生要旨》卷二。
主治:妇人子淋,属肾虚热不能司化者。
组成:人参四分(党参用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归身一钱五分,甘草三分,通草八分,滑石一钱,细辛三分,灯心五分。
用法:水煎服。

6.安荣散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主治:妊娠子淋,便后点滴,淋沥不止,欲便则涩而不利,似数非数,已便则时时淋沥,以致胎动不安。
组成:麦冬,滑石,当归,灯心,人参,赤苓,白芍,甘草梢,黄芩,知母,香附,木通,黄柏,川芎。
方论:是方参、归、芎、芍、麦、知、柏、芩凉血安荣以滋天一之源,滑、通、苓、草、灯心利水清膀胱之热。养血滋阴则肾不虚,利水清热膀胱不为虚热所阻,加以香附行气,则小便清利而淋自止矣。

7.加减安荣散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孕妇小便短涩,或成淋漓。
组成:人参当归(酒洗)各二钱,麦冬二钱或三钱(去心),白术一钱(土炒),通草,茯苓皮各八分,生草五分。
用法:加灯心五分,水煎服。
加减:如有痰,或怒动肝火,加酒炒枯黄芩七分,以清肺金。
方论:此方人参补气,当归调血,麦冬清肺以滋肾源,通草、灯心利便通郁滞。

七、气虚而淋用方
1.益气止淋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补气升提。
主治:妊娠数月,小便频数而痛,尿量不减,色白有时呈淡黄色,欲解不能,腰部作胀,舌淡苔正常,脉缓无力。
组成:泡参,杜仲,续断各三钱,制益智,茯苓各二钱,炒前仁,甘草梢各一钱半,升麻八分。
用法:水煎服。

2.安荣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济生方》。
本方改为丸剂,名“安荣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别名:安荣汤(《宋氏女科》)。
功用:通利小便。
主治:妊娠子淋。本因调摄失宜,子脏气虚,盖缘酒色过度,伤其血气,致水脏闭涩,遂成淋沥。
组成:麦门冬(去心),通草,滑石各一钱,当归(去芦,酒浸),灯心,甘草(炙)各半两,人参,细辛(洗)各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麦门冬汤调服,不拘时候。
方论:《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太阳少阴药也。陈来章曰:虚热宜补,故用人参、甘草之甘;淋闷宜通,故用木通、灯草之渗,滑石之滑;肺燥则天气不降,而麦冬能清之;肾燥则地气不升,而细辛能润之;血燥则沟渎不濡,而当归能滋之也。

八、气滞而淋用方
1.子淋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淋痛溺涩,脉微数者。
组成:麦冬三两(去心),赤苓二两,大腹绒半两,车前子三两,淡竹叶三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胎燥,气壅不能施化津液,而决渎无权、水府不快,故小便涩痛淋漓不已焉。麦冬清心润肺以滋水之上源;赤苓利荣化气以洁水之下流;大腹绒泻滞气专利三焦之用;淡竹叶清膈热更雄渎之权;车前子清肝热以利小水也。为散水煎,使气化调和,则胎燥自润而小水通行无不畅快,何涩痛淋沥之不止哉!

2.解郁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气淋,溺有余沥,脉沉者。
组成:槟榔八两,车前子八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米饮调下。
方论:妊娠气滞,三焦水府不得施化,故淋沥涩滞,溺出不止,此为气淋。槟榔疏化气滞,分理三焦,则决渎自可有权;车前清利蕴热,宣通淋闭,则水府无不施化也。二味成方为散,米饮调下,使滞气调适,则膀胱之气亦化而小便无不清长快利,何淋沥涩滞之有?胎孕无不自安矣。

九、实热而淋用方
1.加味木通汤
来源:《广嗣纪要》卷十二。
主治:妊妇奉养大厚,喜食炙博酒面辛热之物,以致内热,小便赤涩作痛者。
组成:木通,生地黄,赤芍药,条芩,甘草梢各等分。
用法:上锉。加淡竹叶十二片,水煎服。

2.地肤大黄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别名:大黄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
1.《外台秘要》引《小品方》:子淋。
2.《太平圣惠方》:妊娠小便淋涩,脐腹妨闷。
3.《济阴纲目》汪淇笺释:实热而淋者。
组成:地肤草,大黄各三两,知母,黄芩,茯苓(一作猪苓),芍药,枳实(炙),升麻,通草,甘草(炙)各二两。
用法: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得下后,淋不愈,还饮地肤葵根汁。
宜忌:忌海藻、菘菜、酢物。
方论:
1.《济阴纲目》:此治实热而淋者,大便通则小便自利。
2.《医略六书》:妊娠胎肥火盛,热壅胃肠,而膀胱之气亦不能化,故小便涩痛,淋沥不已。大黄泻热通幽,水道亦得以快;枳壳泻滞化气,火热亦从下泄;地肤子利水道以通淋;猪苓利溺道以通闭;条芩清热安胎;白芍敛阴护胎;知母清热存阴以润燥;甘草泻火缓中以除痛;更以升麻升举清阳,而浊阴自降。水煎温服,使热降清升,则气得施化,而小便清长,何淋沥涩痛之有?胎孕无不安矣。

十、湿热而淋用方
1.地肤饮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注文)引《小品方》。
别名:
地肤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七)、地肤草汤(《医方考》卷六)。
主治:妊娠患子淋,小便数,出少,或热痛痠疼,及足肿。
组成:地肤草三两。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次,夜一次。
方论:《医方考》:子淋之原,本于湿热,地肤草能利膀胱,能疏风热,以之而治子淋,亦单剂之良方也。

2.清利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子淋。湿热不行,肚腹作痛。
组成:木通,白茯苓,麦门冬,车前子,大腹皮各一钱五分,淡竹叶十五片。
用法:上加灯心三十茎,水煎,食前服。

3.车前饮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小便淋沥涩痛,脉数。
组成:车前子三钱,生地五钱,条芩钱半,草梢八分。
用法:水煎,去淬温服。
方论:妊娠湿热伤阴,水源不能清利,故小便淋沥涩痛,胎孕因之不安焉。生地滋阴壮水以安胎,
车前利水通淋以化热,条芩清热安胎,草梢泻火缓痛也。水煎温服,使湿热并解,则真水内充而气得施化,小便无不清利,何涩痛淋沥之有?胎孕无不安矣。

4.生津饮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淋沥涩痛,脉软数。
组成:人参一钱半,麦冬三钱(去心),知母一钱半(去毛),天冬三钱(去心),草梢一钱半,车前子三钱。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气亏,湿热伤津液,而不能上敷下达,故口燥心烦,小便涩痛淋沥不已焉。人参扶元气以通津液,天冬润肺以资水源,麦冬生津润燥,知母清热除烦,草梢泻火以缓涩痛,车前子清肝以利小便也。水煎温服,使元气内充,则湿热自化,而津液四溢,无不上输心肺,而烦躁宁,下达膀胱肾而涩痛解,何小便淋沥之不痊者,胎孕无不自安矣。

5.安营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子淋涩痛,脉微数者。
组成:生地五两,通草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紫菀二两,灯心一两半,当归三两,车前子三两,麦冬三两(去心)。
用法:上为散。水煎三钱,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湿热伤阴,气不施化,故小便涩痛,淋沥不已焉。生地滋阴壮水;木通利水通淋;麦冬清心润肺,以资水之上源;人参扶元补气,以助脾之气化;当归养血荣经脉;紫菀润肺达州都;车前子清肺火,善利水道;白灯心降心火,兼利小便;为散水煮,俾湿热并解,则气化有权,而小便清利,何涩痛淋沥之不已,胎孕无不安矣。

6.通淋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子淋,脉滑数者。
组成:瞿麦穗三两,赤茯苓一两半,条黄芩一两半,白芍药一两半,麦门冬三两(去心),生甘草一两半,桑白皮一两半,车前子三两,冬葵子三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湿热,渍于胞门,脬气不得施化而溺窍闭塞,故小便涩痛,淋沥不已,谓之子淋,胎孕何以能安?瞿麦降心热,以通淋闭;条芩清肺热,以安胎元;白芍敛阴护胎,最滋阴血;麦冬润肺清心,得振水源;赤苓利营渗水道;生草泻火、缓涩痛;桑白皮肃清肺金;冬葵子滑利溺窍;车前子清降以利小水也。为散水煎,使湿热并解,则气化有权,而胞门清肃,小便快利,何淋沥涩痛之不已者?胎孕无不安矣。

7.冬葵子汤
来源:《大生要旨》卷二。
主治:怀妊而小便淋沥,此本於湿热,名曰子淋。
组成:冬葵子二钱(略炒),柴胡五分(炒),桑白皮(炒),白茯神,归身各一钱五分,白芍一钱(酒炒)。
用法:水煎服。

十一、子淋用方
1.加味导赤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子淋。孕妇小便少;溺血。
组成:人参,生地,条芩,木通,甘草梢,麦冬(去心),赤芍各一钱,淡竹叶十五片。
用法:加灯心四十九寸,水煎,空心服。

2.木通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子淋涩痛。
组成:木通(锉),石韦(去毛)各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赤茯苓(去黑皮),芍药,桑根白皮(锉),人参各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3.地肤汤
来源:《女科百问》卷下。
主治:妊娠患子淋。
组成:地肤草,车前子各三两,知母,黄芩,茯苓赤,芍枳,枳实(炙),升麻,通草,甘草(炙)各二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4.地肤子汤
来源:《医学正传》卷七引《录验》。
主治:妊娠子淋,小便涩数。
组成:地肤草,车前子各一钱,知母(去毛,炒),黄芩,赤茯苓,白芍药,枳壳(麸炒黄色)各七分,升麻,通草,甘草各三分。
用法:上切细,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5.加味火府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二。
主治:孕妇小便少,又涩痛者,谓之子淋;亦治溺血。
组成:木通,生地,条芩,甘草梢,麦冬,人参,赤芍各一钱,淡竹叶十五片。
用法:加灯心,水煎,空心服。

6.大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子淋,小便不通。
组成:大黄(锉,炒),地肤草,猪苓(去黑皮),知母(微炒),芍药,枳实(去瓤,炒),升麻,木通(锉),甘草(炙)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二次。

7.芣苡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子淋,小便短涩。
组成:车前子,麦门冬,当归,川芎,木通,滑石各五分,细辛,甘草各三分。
用法:用灯心一弹,水煎服。

8.滑石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子淋。
组成:滑石二两(研),赤柳根(锉,焙)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9.蔓荆实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小便涩,不通利。
组成:蔓荆实二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温水调服,空心、午前各一服。

10.白芷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子淋,小便频涩痛。
组成:白芷三分,郁金,阿胶(炙燥),滑石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煎葱白汤调下。

11.石蟹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子淋,日夜频数涩痛。
组成:石蟹(碎)一枚,乳香一分,滑石一两半。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煎灯心汤调下。

12.子淋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二。
主治:子淋。妊娠小便涩痛频数。
组成:麦门冬,赤茯苓,大腹皮(洗去沙土,姜汁拌炒),木通,甘草,淡竹叶。
用法:上锉。水煎服。

13.加味五淋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六。
功用:清热利水。
主治:子淋。孕妇小便频数窘涩,点滴疼痛。
组成:黑栀,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生地,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

14.加减局方五苓散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泻热行滞通淋。
主治:妊娠热郁血滞,而为子淋,小便黄赤,艰涩不利,解时疼痛,频数而短,面色微红,口苦而干,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带下色黄,舌红,苔厚黄而燥,脉滑数有力者。
组成:赤苓三钱,赤芍二钱,子芩一钱,甘草梢一钱半,琥珀(刮末冲)五分,灯心三十茎。
用法:水煎服。

15.滑石敷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小便涩。
组成:滑石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次用半两,以新汲水调,稀稠得所,涂于脐下二寸,小便即利,未利更涂之。

16.葵子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三八。
别名:葵子汤(《产科心法》上集)。
主治:妊娠患子淋,小便涩痛。
组成:冬葵子,滑石,木通(锉)各一两。
《普济方》有榆白皮。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盞,入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7.滑石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
1.《太平圣惠方》:妊娠子淋,小便涩痛;热淋,小肠不利,茎中急痛。
2.《圣济总录》:小便不利,赤涩疼痛。
组成:滑石,木通(锉),冬葵子(微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8.海蛤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子淋。
组成:海蛤,木通(锉),猪苓(去黑皮)各半两,滑石(碎),冬葵子(微炒)各一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灯心十茎,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19.车前子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别名:车前子散(《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主治:
1.《圣济总录》:妊娠小便涩。
2.《普济方》引《十便良方》:热淋、小便不利,茎中急痛。
组成:车前子二合,冬葵根(洗、锉)二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20.冬葵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患子淋,及小便不通。
组成:葵根一握(锉。用子一合研亦得)。
用法: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

21.冬葵子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孕妇淋沥涩痛,脉沉数者。
组成:冬葵子三钱,条芩钱半,草梢钱半,车前子三钱,山栀钱半,赤苓钱半。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胎热内壅,不得施化,故溺窍闭塞,小便涩痛,而淋沥不已。冬葵子滑溺窍以通淋,条黄芩清内热以安胎,赤苓利营渗水,山栀清热降火,车前子清肝以利小便,生草梢泻火以除涩痛也。水煎温服,使内热施化,则溺窍自通、而小便清利,何有涩痛淋沥之患,胎孕无不自安矣。

22.葵子蜀黍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子淋,小便涩痛。
组成:冬葵子,蜀黍,木通,滑石各等分。
用法: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23.榆白皮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小便不通利。
组成:榆白皮(锉),冬葵子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宰,空心食前温服,一日三次。

24.鲤鱼汁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九○。
主治:妊娠小便淋。
组成:鲤鱼一头重半斤(煮治如食法),葵菜六茎(去根),葱白二茎(细切)。
用法:以水五盏,煮令熟,入少许盐,取却鱼菜等、将汁饮之。

25.葵子饮
来源:《普济方》卷三三八引《妇人大全良方》。
主治:妊娠患子淋,亦治小便不通。
组成:葵子一升(一方无葵子,用葵根)。
用法:上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