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饮 详解
2022/5/14 16:44:17 木木说药方

紫苏饮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别名:
七宝紫苏饮(《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管见良方》)、紫苏和气饮(《古今医鉴》卷十二)、紫苏散(《证治准绳·伤寒》卷七)、紫苏饮子(《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简易》)、紫苏汤(《胎产要诀》卷上)。

功用:
1.《证治准绳·伤寒》:能安活胎,亦下死胎。
2.《医学心悟》:催生顺产。
主治:
1.《普济本事方》: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近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兼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产。
2.《证治准绳·伤寒》:伤寒头痛发热,遍身疼痛。
3.《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妇人瘦弱而月水不至,或面色萎黄,好吃茶;妊娠喘急,两胁刺痛胀满;孕妇背板痛。
4.《医略六书》:孕妇浮肿,胎动脉浮者。

组成:大腹皮,人参(去芦),川芎(洗),陈橘皮(去白),白芍药各半两,当归(洗、去芦薄切)三钱,紫苏茎叶一两,甘草一钱(炙)。
方中白芍,《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作赤芍;
《胎产秘书》作白术。
《女科指掌》有砂仁:《
灵验良方汇编》有香附,无人参。
用法:上各锉细,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盏半,加生姜四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方论:
1.《医略六书》:胎气内壅,风邪外束,血气不足以养胎,故胎动浮肿焉。紫苏理血气以散肿,大腹理滞气以安胎;当归养血荣胎,白芍敛阴和血;川芎行血海善调血中之气,人参补脾肺长养胎息之元;陈皮利气和中,炙草缓中益胃;生姜散表邪、葱白通阳气。水煮,温服,使风邪外解,则血气清和而胎气自顺,胎得所养,胎动无不安,浮肿无不退矣。
2.《本事方释义》:紫苏茎叶气味辛温,入足太阳;大腹皮气味辛温,入足太阴、太阳;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陈橘皮气味苦辛微温,入手足太阴;白芍药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当归气味辛甘微温,入手少阴、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通行十经络,能缓诸药之性;佐以生姜、葱白之辛通温散。此因胎气不和,腹中疼痛,上逆胀满,非调气养血,扶正疏滞不能效也。

3.《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厥阴药也。陈来章曰:芎、归、芍药以和其血,苏、橘、大腹以顺其气,气顺血和则胎安矣;既利其气,复以人参、甘草养其气者,顺则顺其邪逆之气,养则养其冲和之气也。
4.《医方考》: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腹满闭闷,谓之子悬。乃下焦气实,大气举胎而上也。故用紫苏、腹皮、陈皮、川芎流其气,当归、芍药利其血,气流血利,而胎自下矣。然必用夫人参、甘草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流气之药推其陈,补气之药致其新尔!

5.《历代名医良方注释》:“子悬”有两种解释,一为唐·时贤《产经》认为是临产不产,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一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是胎气上逼,冲逆心胸,症现胸膈胀满,烦躁不安,均用“紫苏饮”治疗。仅有胎气上逼,烦躁不安症状者,应为“子烦”,临产不产,拖延时日,烦躁不安者方为“子悬”,二者应以《产经》为准。处方以人参、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扶正固本,用紫苏治心腹胀满,行气宽中,主药为大腹皮,借其破气之功,促胎儿早下,并能消心腹胀满疼痛,全方以攻为主,以补为辅,攻补兼施,若为子烦则只能行气活血,缓缓消胀,不能攻之太过也。

验案:
1. 难产。
《普济本事方》:曾有妇人累日产不下,服遍催生药不验。予曰:此必坐草太早,心下怀惧,气结而然,非不顺也。《素问》云:恐则气下。盖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气乃不行矣。得此药一服便产。

2.子悬。
《妇人大全良方》:丁未六月间,罗新恩孺人黄氏有孕七个月,远出而归,忽然胎上冲心而痛,卧坐不安,两医治之无效,遂说胎已死矣,便将蓖麻子去皮研烂,加麝香调贴脐中以下之,命在垂危。召仆诊视,两尺脉沉绝,他脉平和。仆问二医者曰:契兄作何证治之?答曰:死胎也。何以知之?答曰:两尺脉绝,以此知之。仆问之曰:此说出在何经?二医无答。遂问仆曰:门下作何证治之?仆答曰:此子悬也。若是死胎,却有辨处。夫面赤舌青者,子死母活;面青舌青吐沫者,母死子活,唇口俱青者,母子俱死,是其验也。今面色不赤,舌色不青,其子未死;其证不安,冲心而痛,是胎上逼心,谓之子悬。宜紫苏饮子治。药十服,而胎近下矣。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