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心烦、子烦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5/17 12:23:58 木木说药方

    

     子烦,亦名妊娠心烦。

     是指妊娠期间,抑郁不乐,烦闷不安,或烦躁易怒者。

     早在唐代的《经效产宝》即有“妊娠常苦烦闷,此是子烦”的记载。

     后世如《妇人大全良方》所论:“妊娠苦烦闷者,以四月受少阴君火气以养精;六月受少阳相火气以养气。若母心惊胆寒,多有烦闷,名曰子烦也”,更是对妊娠期间妊妇的生理变化有所涉及。

     清《医宗金鉴》:“孕妇时烦名子烦,胎热乘心知母痊”,又进一步指出子烦之证治用药。

    

     心烦,是心神被扰,以致心神不宁而烦躁。

     妊娠期间,由于要供给胎儿营养,必致孕妇的生理发生相应变化。

     《产宝》云:“夫妊娠而子烦者,是肺脏虚而热乘于心,则令心烦也”。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则概括地指出:“子烦病因,曰痰,曰火,曰阴虚”。

    

     停痰积饮在心胸之间,或冲于心,亦令烦也。

     若热而烦者,但热而已;

     若有痰饮而烦者,呕吐涎沫,恶闻食气,烦躁不安也。

     大抵妊娠之人,既停痰积饮,又虚热相搏,气郁不舒;或烦躁,或呕吐涎沫,剧则胎动不安,均谓之子烦也。

     本病之治,总以清热除烦为基本。

     但凡助火生火、伤阴耗液之品皆当忌用。

     妊娠心烦虽属有热,但不宜苦寒直折其火,应酌情选用清热除烦宁心安神之品。

     目录

     一、子烦,恒若烦闷用方

     二、子烦,不得卧用方

     三、子烦,心惊胆怯用方

     四、子烦,呕吐用方

     五、子烦,吃食减少用方

     六、子烦,壅热口干用方

     七、子烦,火盛内热用方

     八、子烦,气实体壮者用方

     九、子烦,虚热用方

     十、子烦,肾亏火燥用方

     十一、子烦,血虚用方

     十二、子烦,气虚用方

    

     一、子烦,恒若烦闷用方

     1.竹沥粥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二七引《食医心鉴》。

     功用:《长寿药粥谱》:清热、化痰、开窍。

     主治:

     1.《医方类聚》引《食医心鉴》:子烦、妊娠恒苦烦闷。

     2.《长寿药粥谱》:中风昏迷,喉间痰鸣,高热烦渴,肺热咳嗽,气喘胸闷。

     组成:粟米三合。

     用法:上煮粥,临熟下淡竹沥三合,搅令匀,空心食之。

    

     2.竹沥汤

     来源:《证类本草》卷十三引《梅师方》。

     主治:子烦,妊娠恒若烦闷。

     组成:茯苓三两,竹沥一升。

     用法:用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愈重作,亦时时服竹沥。

    

     3.竹沥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主治:子烦,妊娠常苦烦闷。

     组成:竹沥一升,防风,黄芩,麦门冬各三两,茯苓四两。

     用法:上锉。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愈再作。

     宜忌:《外台秘要》:忌酢物。

     4.竹沥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心下烦懊热躁。

     组成:防风(去叉),麦门冬(去心,焙),黄芩(去黑心),升麻,石膏(碎),栀子仁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沥半合,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5.竹叶汤

     来源:《女科切要》卷五。

     主治:子烦。

     组成:淡竹叶,麦冬肉,黄芩,人参,茯苓,防风,知母。

     用法:水煎服

    

     6.竹叶汤

     来源:《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子烦。妊娠烦躁闷乱。

     组成:茯神四钱,麦冬,黄芩,知母各二钱,竹叶十四片。

    

     7.竹叶汤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四。

     组成:当归一钱,川芎五分,黄芩,熟地,麦冬(去心),白芍(酒炒),茯苓各一钱,竹叶五片。

     加减:如胃寒,去黄芩。

    

     8.竹叶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

     主治:子烦,孕妇烦闷不安。

     组成:竹叶二十个(揉),防风,黄芩,栀子仁各八分,白茯苓,当归各一钱,麦门冬(去心)一钱半。

     用法:水煎服。

    

     9.加味竹叶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主治:妊娠心烦不解。

     组成:白茯苓一钱半,麦门冬(去心)二钱半,黄芩一钱,人参一钱,竹叶五片,粳米一撮。

     用法:水煎,空腹热服。

     加减:肥人,加半夏、生姜。

    

     10.麦门冬汤

     来源:《济生方》卷七。

     别名:

     竹叶汤(《普济方》卷三三八)、麦门冬散(《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一)、麦冬汤(《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子烦。

     组成:麦冬(去心),防风,茯苓(去皮)各一两,人参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淡竹叶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葱白一物汤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名见《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别名:

     葱白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八)、葱白饮(《普济方》卷三四二)。

     功用:《女科指掌》:安生胎,落死胎。

     主治:

     1、《太平圣惠方》:胎上逼心烦闷。

     2.《类证活人书》:妊娠热病,胎已死。

     3、《圣济总录》:热淋,小便涩痛。

     4.《普济方》:胎动腰痛抢心,或下血。

     5.《普济方》:妊娠六七月以后,胎动困笃。

     组成:葱白不限多少。

     用法:上浓煮汁饮之。

    

     12.知母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虚烦懊热。

     组成:知母(切,焙),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麦门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锉),升麻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入竹沥少许,搅匀,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知母汤

     来源:《古今医彻》卷四。

     主治:子烦。

     组成:知母一钱,麦门冬一钱,竹茹一团,广皮七分,炙甘草三分,茯苓一钱。

     用法:灯心二十根,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14.芩术枳壳汤

     来源:《广嗣纪要》卷九。

     主治:妊娠九月,胎肥作热,烦闷不安。

     组成:条芩一钱半,白术,枳壳(炒)各一钱,生甘草五分,淡竹叶十二片。

     用法:水煎,空心服。

    

     15.柏子养心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妊娠子烦,左寸脉微弱者。

     组成:生黄耆,麦冬,枣仁,人参,柏子仁各一钱,茯神,川芎,远志(制)各八分,当归二钱,五味子十粒,炙甘草五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16.清心汤

     来源:《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妊娠子烦,烦躁闷乱。

     组成:黄芩,麦冬,炒栀各二钱,知母,花粉各一钱,犀角三分,甘草五分,生姜,大枣。

    

     17.圣济汤

     来源:《女科万金方》。

     主治:子烦。

     组成:茯苓三钱,防风,麦冬,黄芩各二钱。

     用法:加竹叶,水煎服。

    

     18.柴胡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虚烦懊热,胎气不宁,手足烦倦。

     组成:柴胡(去苗),桑上寄生,知母(切,焙),百合(洗),麦门冬(去心,焙),升麻各一两,甜竹茹(新竹刮用)三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19.麦门冬饮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

     主治:妊娠子烦。

     组成:麦门冬二钱,人参一钱,生地黄一钱,茯神一钱,黄芩一钱,甘草四分,犀角屑一钱。

     用法:用水一钟半,加莲子五个,煎七分,不拘时候服。

    

     20.麦冬散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功用:除烦安胎。

     主治:妊娠子烦。

     组成:麦冬,淡竹叶,黄芩,柴胡,知母,芎,白芍,川断,茯苓,术,参,甘草,陈皮,黄连,防风,大枣。

     方论:芩、连、知、芍、竹叶,皆以清热除烦;参、苓、术、草以保护元气;川断、大枣以固肾安胎。微嫌方中柴胡、黄芩清客热足矣,防风、川芎恐引火邪上行横溢,不可用也。

    

     21.犀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心烦热闷。

     组成:犀角屑,地骨皮,黄芩,麦门冬(去心),赤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一两沸,不拘时候温服。

    

     22.归凉接命散

     来源:《袖珍方》卷四引《济生方》。

     别名:

     归凉节命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归凉节命饮(《胎产秘书》)。

     主治:妊娠面赤,口苦,心烦,腹胀。

     组成:川芎,苎根,白芍药,麦门冬(去心),当归(去芦、酒浸),白术各一两,糯米半合,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二、子烦,不得卧用方

     1.益母丸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引《产乳》。

     别名:

     一母丸(《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引《管见良方》)、知母丸(《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

     主治:子烦。妊娠因服药致胎气不安,有似虚烦不得卧者。

     组成:知母一两(洗,焙)。

     用法:上为粗末,以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煎人参汤送下。

    

     2.酸枣仁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主治:妊娠烦懊虚闷,四肢疼痛,不睡。

     组成:酸枣仁(炒)二两,芍药,防风(去叉),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犀角(镑),五味子,甘草(炙),人参,槟榔(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全生止逆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功用:安神养血。

     主治:妊娠忽遇死丧大故,悲哀太盛,以致胎气逆上,内热口干,梦寐不宁,烦躁不卧。

     组成:麦冬,焦栀,茯神,枣仁,黄芩,百合,茯苓,石菖蒲,香附,广皮,白芍,生地,天冬,辰砂,竹叶。

     方论:是方二神、苓、二冬、枣仁,安神定志;芩、芍、地、栀,清热凉血;附、广,和气止逆;竹叶清肺金;百合润肺燥;辰砂镇怯;菖蒲开窍。立方之意深矣。

    

     4.加味安胎饮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妊娠燥渴,口干不得卧。

     组成:人参一钱,川芎,条芩各八分,白术(蜜炙),当归,熟地黄,紫苏,陈皮,甘草各四分,砂仁三分,麦冬(去心),甘葛各七分。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5.养胎饮子

     来源:《宋氏女科秘书》。

     主治:怀妊五月,觉胎胀腹重,睡卧不安者。

     组成:归身二钱,川芎八分,芍药一钱,白术一钱五分,条芩八分,枳壳八分,泽泻一钱。

     《叶氏女科证治》有甘草四分。

     用法:水煎服。五日一服。

    

     6.安胎散

     来源:《经验女科方》。

     主治:胎前气紧不得卧。

     组成:苏叶,桔梗,枳实,大腹皮,贝母,知母,川归,五味子,甘草,石膏,桑白皮。

     用法:水煎服。

    

     7.温胆安神散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主治:妊娠胆虚,连夜不寐。

     组成:茯神,远志,人参,麦冬,甘草,枣仁,白术,石菖蒲,茯苓,白芍,生地,当归,元参,黄芩,竹叶,辰砂。

     方论:是方参、神、麦、枣、远志以安神养血,通肾气以交心神;归、芍、地、苓、术、草、元参以清热补血,固肾气以安胎;而菖蒲、竹叶、辰砂凉以清心,重以镇怯,皆其佐使也。

    

     8.一味黄连散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孕妇口干不卧。

     组成:黄连一钱。

     用法:上为末。粥饮汤调下。

    

     三、子烦,心惊胆怯用方

     1.竹叶汤

     来源:《医方集解》。

     功用:《医方论》:清心解烦,养正补虚。

     主治:子烦。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组成:麦冬一钱半,茯苓,黄芩一钱,人参五分,淡竹叶十片。

     方中茯苓用量原缺。

     方论:此手太阴、少阴药也。竹叶清烦,黄芩消热,麦冬凉肺,茯苓宁心,人参补虚,妊娠心烦,固多虚也。

    

     2.竹叶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子烦,责之心虚有火。平素火盛,或值天时炎热,内外之火相亢而心惊胆怯,烦躁不安者。

     组成:白茯苓二钱,麦门冬(去心),黄芩各一钱五分,淡竹叶七片,灯心十茎。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次。

    

     3.竹叶汤

     来源:《医林纂要探源》卷八。

     主治:子烦。妊娠心虚而心惊胆怯,终日烦闷。

     组成:麦门冬一钱五分,茯苓,黄连各一钱,人参五分,淡竹叶十片。

     加减:

     相火重,加知母;

     有痰,加竹沥。

     方论:麦门冬甘淡微苦,以补心泻火,且以清金保肺;茯苓宁心安神,且去胸膈积湿;黄连降泄心火,兼能泻肝胆火。妊娠之火,虚火也、火必伤肺,伤肺则气不足,人参、麦冬以补之。淡竹叶升肝胆之阳于膈上而舒散之。故能治惊怯,解心烦。

    

     4.竹叶汤

     来源:《女科撮要》卷下。

     主治:子烦。妊娠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组成:白茯苓,麦门冬,黄芩各三两。

     用法:每服四钱,加竹叶五片,水煎服。

     加减:

     若因血虚烦热,宜兼用四物;

     若因中气虚弱,宜兼四君。

    

     5.竹叶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别名:

     麦门冬汤(《明医指掌》卷九)、竹叶麦冬汤(《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子烦。妊娠心惊胆寒,多好烦闷。

     组成:防风(去叉),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三两,白茯苓四两。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竹叶十数片煎,去滓温服。

    

     6.竹叶安胎饮

     来源:《盘珠集》卷下。

     主治:子烦。妇人受胎后血气壅郁,热气上冲心肺,而烦闷不安,心胆俱怯。

     组成:生地,当归,黄芩,麦冬(去心),枣仁(炒),甘草(炙),人参,陈皮,竹叶,竹茹。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有痰,竹沥冲服。

    

     7.竹叶茯苓汤

     来源:《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主治:心肺虚热,心惊胆怯之子烦。

     组成:茯苓,条芩,麦冬,防风,人参,竹叶。

    

     8.竹叶安胎饮

     来源:《胎产指南》卷一。

     主治:

     1.《胎产指南》:子悬,孕妇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2.《胎产秘书》:子烦。

     组成:当归二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川芎七分,甘草四分,陈皮三分,黄芩八分,枣仁一钱,远志八分,麦冬一钱,竹叶十片,怀生地一钱五分。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

     加减:

     若其人烦渴,加竹茹一丸;

     有痰,加竹沥七分酒杯,姜汁一杯;

     如虚人,加人参二三钱;

     如脾胃常泻,减生地、枣仁。

    

     9.麦门冬汤

     来源:《慈幼新书》卷首。

     主治:妊娠子烦,心常惊悸。

     组成:麦冬,黄芩,茯苓,淡竹叶。

    

     10.知母饮

     来源:《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

     别名:

     知母散(《普济方》卷三四○)、知母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

     1.《医方大成》引《简易方》:妊娠心脾壅热,咽膈渴苦,烦闷多惊。

     2.《医略六书》:子烦,脉软数者。

     组成:赤茯苓,黄芩,黄耆各三两,知母,麦冬(去心),甘草各二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入桑白皮煎熟,再入竹沥同服。

    

     11.人参麦冬散

     来源:《万氏女科》卷二。

     主治:孕妇心惊胆怯,终日烦闷不安者。谓之子烦。

     组成:参,茯,芩,麦,知母,炙草,生地各等分,竹茹一大团。

     用法:水煎,食前服。

    

     四、子烦,呕吐用方

     1.麦冬汤

     来源:《盘珠集》卷下。

     主治:子烦。妊娠停痰积饮,气郁不舒,以致呕吐涎沫,剧则胎动。

     组成:麦冬(去心),人参,茯神,生地,黄芩,犀角,炙甘草,莲子。

    

     2.柴胡汤

     来源:《广嗣纪要》卷九。

     主治:妊娠子烦,烦闷不安,呕吐恶阻。

     组成:柴胡一钱半,赤茯苓,麦冬,条芩各一钱,人参,橘皮,甘草(炙)各五分。

     用法: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3.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一两半(去苗),赤茯苓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4.诃黎勒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眩闷,闻食气即呕逆。

     组成:诃黎勒皮一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茯苓半两,白术一两,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葛根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生姜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五、子烦,吃食减少用方

     1.人参黄耆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主治:妊娠体热,烦躁口干,吃食减少。

     组成:人参(去芦头),葛根(锉),黄耆(锉),秦艽(去苗),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各一两,知母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葛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烦躁口干,四肢热,食少。

     组成:葛根,黄芩,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葳蕤,黄耆(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升麻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烦渴,躁热口干,四肢疼痛,吃食减少。

     组成:川升麻一两,柴胡一两(去苗),知母三分,栀子仁,黄耆(去苗),甘草(炙微赤,锉),黄芩,麦门冬(去心),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4.地骨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烦躁,体热疼痛,口干食少。

     组成:地骨皮,黄芩,人参(去芦头),黄耆(锉),葳蕤,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微赤,锉),赤芍药各半两,柴胡一两(去苗)。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地骨皮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

     主治:妊娠烦躁,体热疼痛,口干食少。

     组成:地骨皮,黄芩,人参,黄耆,葳蕤,麦门冬,甘草,赤芍药各半两,柴胡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赤茯苓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心烦,头项疼痛,不思饮食、手足多热。

     组成:赤茯苓,桑寄生,知母,百合,麦门冬(去心),川升麻,人参(去芦头)(去苗)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甜竹茹一分,生姜半分,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赤茯苓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心膈气壅滞,烦躁,口干食少。

     组成:赤茯苓一两,紫苏叶半两,黄耆二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柴胡一两(去苗),大腹皮半两(锉),前胡三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羚羊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烦躁,体热口干,肢节疼痛,少思饮食。

     组成:羚羊角屑,黄芩,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头),赤芍药,木通(锉)各三分,柴胡一两(去苗),黄耆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六、子烦,壅热口干用方

     1.清心润肺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妊娠大热壅极,心烦口渴。

     组成:黄芩,栀子,麦冬各二钱,知母,花粉,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犀角三分。

     用法:姜枣为引,水煎服。

    

     2.加味竹沥汤

     来源:《广嗣纪要》卷九。

     主治:子烦。妊娠三四月,因心包、三焦二经气逆,致烦闷不安,口干舌燥者。

     组成:淡竹沥一合,黄芩,麦冬,知母各一钱,白茯苓一钱半。

     用法:上锉。水二盏,加炒黄柏三分,煎一盏,入竹沥再煎一二沸服。

    

     3.加减参麦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孕妇心神烦躁,壅热口干。

     组成:人参,知母,麦冬(去心),栀子(炒)各一钱,瓜蒌根,犀角(磨)各八分,条芩,炙草各五分,大枣一枚。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夏,加竹沥八分,姜汁少许。

    

     4.加味安胎饮

     来源:方出《嵩崖尊生全书》卷十四,名见《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妊娠口干。

     组成:安胎饮加麦冬,干葛,知母,炒栀,花粉,犀角,竹沥各八分。

     加减:《胎产心法》:如嫌药味过多,临证酌而减之可耳。

    

     5.人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

     1.《太平圣惠方》:妊娠烦躁壅热,口干多渴。

     2.《妇人大全良方》:妊娠热气乘于心脾,津液枯少,烦躁壅热,口舌干渴。

     组成: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地骨皮,葛根(锉),黄芩,犀角屑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6.参知散

     来源:《胎产指南》卷一。

     主治:孕妇壅热,心神烦躁,口干渴。

     组成:人参一钱,知母一钱,麦冬一钱,栀子仁一钱(炒),甘草五分,条芩五分,蒌仁五分,犀角八分。

     用法:大枣为引。

     加减:夏,加竹沥、姜汁。

    

     7.知母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恒苦烦躁闷乱,口干,及胎脏热。

     组成:知母半两,赤茯苓三分,黄耆三分(锉),麦门冬半两(去心),子芩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时候温服。

    

     8.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烦渴,咳嗽口苦。

     组成:麦门冬一两半(去心),赤茯苓一两,知母一两,黄耆一两(锉),白茅根一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百合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别名:升麻汤、麦门冬汤(《普济方》卷三三八)。

     主治:妊娠壅热,心神烦躁,口干渴逆。

     组成:麦门冬(去心),川升麻,黄芩,人参(去芦头),栀子仁,柴胡(去苗),犀角屑,茯神各半两,栝楼根半两,知母,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升麻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主治:妊娠壅热,心神烦躁,口干渴逆。

     组成:升麻,黄芩,人参,麦门冬,栀子仁,柴胡,茯神,瓜蒌根,犀角屑各一两,知母,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11.栝楼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别名:瓜蒌子散(《普济方》卷三四○)。

     主治:妊娠心烦躁热,口干,头目不利。

     组成:栝楼子二升(干者),黄耆一两(锉),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竹叶二七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2.黄连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心热烦躁,口干舌涩,多渴。

     组成:黄连一两(去须),栝蒌根(锉),地骨皮,葳蕤,犀角屑,黄芩,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七、子烦,火盛内热用方

     1.淡竹叶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五。

     主治:子烦。孕妇火盛内热而烦者。

     组成:淡竹叶七片,黄芩,知母,麦冬各一钱,茯苓二钱。

     用法:水煎服。

    

     八、子烦,气实体壮者用方

     1.竹叶汤

     来源:《广嗣纪要》卷九。

     主治:子烦,气实体壮者。

     组成:白茯苓,防风,麦门冬,条芩,知母各一钱,淡竹叶十片。

     用法:水煎服。

    

     九、子烦,虚热用方

     1.竹叶黄耆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

     1.《叶氏女科证治》:妊娠胃经虚热燥渴。

     2.《文堂集验方》:诸疮溃后,烦热作渴,饮食如常,胃火也。

     组成:淡竹叶二钱,人参,黄耆,生地黄,当归,麦冬(去心),白芍,甘草,石膏(煅),黄芩(炒)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2.补心汤

     来源:《医垒元戎》卷十一。

     主治:妊娠虚热。

     组成:四物汤合参苏饮。

    

     3.茯苓补心汤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主治:孕妇虚热。

     组成:茯苓,紫苏,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用法:水煎服。

    

     4.知母饮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主治:子烦,心虚有火者。

     组成:知母,麦冬(去心),黄耆(生用),甘草各一钱。

     用法:去滓,入竹沥一杯,温服。

     加减:

     气虚,加人参一钱;

     口渴,加石膏一钱:

     热甚,加犀角(锉)五分。

    

     十、子烦,肾亏火燥用方

     1.加减地黄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八。

     主治:妊娠肾亏火燥而为子烦者。

     组成:生地,山药,丹皮,萸肉,茯苓,杜仲,续断,五味,阿胶。

     用法:水煎服。

    

     十一、子烦,血虚用方

     1.乌梅四物汤

     来源:《医门八法》卷二。

     功用:养阴血,生津液。

     主治:痢后阴虚,或潮热,或自汗者;噎证服独梅汤,噎减而怒亦减,阴血津液不足者;头痛阴亏血虚,烦热内热,遇热痛甚者;妊娠子烦、子悬、子痫、子嗽、子淋阴血不足,肝气不调者。

     组成:大乌梅五个(去骨),归身五钱(炒),白芍三钱(醋炒),生地三钱,熟地三钱。

    

     2.当归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子烦,脉浮涩者。

     组成:当归三钱,川芎八分,桑寄生三钱(酒炒),淡豉一钱半,阿胶三钱(粳粉炒),葱白头三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妊娠血亏,邪伏遏抑心气而心血不荣,亦令心烦,是亦为子烦。当归养血荣心,阿胶补阴益血,川芎行血海以通心气,寄生补腰膝以壮肾气,淡豆豉解散伏邪,葱白头宣通阳气也。水煎温服,使阳气通而伏邪解,则心血荣而心气通,其心烦无不自退,何子烦心足虑哉?

    

     十二、子烦,气虚用方

     1.人参犀角汤

     来源:《竹林女科》卷二。

     主治:妊娠脏腑气虚,荣卫不调,阴阳隔绝,热乘心脾,津液枯少,烦躁而舌干口渴者。

     组成:人参,麦冬(去心),知母(炒),山桅仁(炒)各一钱,瓜蒌根,犀角(磨入)各八分,条芩,甘草各五分。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夏加竹沥,入姜汁少许,冲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