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5/20 12:55:18 木木说药方

    

     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草产、损娠等。

     是指妇人怀孕三个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及外伤等原因损及冲任,导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或毒药伤胎,以致未足月而产。

     《金匮要略》云:“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永类钤方》亦云:“血气虚弱,不能卫养,数月而堕,名曰半产”。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犹如“瓜熟蒂落”,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而半产则不然,如《史载之方》所论:“不知半产之候,其将养当过如正产十倍。

     正产止血藏空虚,半产即肌骨腐烂,常切譬之。

     正产有如果中之栗,夫栗之为物,俟其自熟,阴阳气足,则其壳自开,而栗子自堕,方是之时,子之与壳,两无所损。如妇人怀孕,十月已满,阴阳气足,则其子宫自开,而儿子生下;

     若月未满足,因误服药饵,忽寒邪热毒所伤,忽扶轻举重,忽倒地打伤,其胎脏伤损,胞系腐烂,然后其胎坠下。即有如世人采折新栗,碎其皮壳、就壳中断其根蒂,然后取得栗子。此其半产之喻也,以其胎脏伤损,胞系断去,而后胎坠下,则其半产之人,将养调治,得不过如正产十倍者哉!”

    

     目录

     一、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用方

     二、妊娠堕胎后,血不出用方

     三、妊娠堕胎,胞衣不出用方

     四、久惯小产用方

     五、妊娠未足月,气血虚而欲产

     六、妊娠血气虚弱,不能卫养,数月而堕用方

     七、妊娠多怒堕胎用方

     八、妊娠房劳,所致小产用方

     九、妇人因跌扑闪损,遂至小产用方

     十、妊妇有畏寒腹疼因而堕胎用方

     十一、妇人半产后其他症状用方

    

     一、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用方

     1.人参黄耆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

     主治:小产气虚,血下不止。

     组成:人参,黄耆(炒),当归,白术(炒),白芍药(炒),艾叶各一钱,阿胶(炒)二钱。

     用法:上作一剂。水煎服。

     2.加味理中汤

     来源:《华氏医方汇编》卷五。

     主治:小产下血不止。

     组成:西党参三钱,野于术二钱,炙草二分,干姜(炒黑)六分,归身一钱半,大枣三枚。

     用法:水煎,温服。

    

     3.艾叶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腹痛。

     组成:艾叶(捣成末)一两,阿胶(炙令燥)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空腹服之。未效更服。

    

     4.地榆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形体虚羸。

     组成:地榆(去苗,刮净,锉细)一两,当归(炙,焙,切碎)二两,生姜(去皮,切碎,阴干者),艾叶(捣为末)各半两,赤石脂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新竹叶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5.地榆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别名:龙骨散(《普济方》卷三四三)。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组成:地榆(去苗,锉碎)一两,当归(切,焙),龙骨,艾叶(捣成末),蒲黄(微炒)各半两,牛角腮(炙令焦匀,锉取末),阿胶(炒令燥),生干地黄(焙)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研匀。每服二钱匕,食前以温米饮调下。

     6.榆白皮煮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下血出不止。

     组成:榆白皮(刮净,锉碎),当归(切,)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7.龙骨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坠胎后,血出不止。

     组成:龙骨半两,生干地黄(焙),地榆(去苗,细锉)各一两半,当归(切,焙),芍药各一两,干姜(炮裂),蒲黄(微炒),阿胶(炒令燥),牛角腮(取黄牛角内者,炙令匀焦,锉取末)各半两,艾叶末一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煎生地黄酒调下。

    

     8.小蓟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组成:小蓟根叶(锉碎),益母草(去根茎,切碎)各五两。

     用法:上切细。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烂熟,去滓,至一大碗,将药于铜器中煎至一盏,分作二服,日内服尽。

    

     9.桑根煎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胸胁心腹满痛,时复寒热甚者。

     组成:桑根白皮(锉)二两,麻子仁(淘净,研)五合,清酒五盏(煮前二味药至三盏,绞汁去滓),枣三十枚(大者,取肉),饴糖二两,阿胶(炙令燥)一两,蜜五大合(取枣糖胶,同煎一大盏,如膏),干姜(炮裂),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七遍,锉碎)各半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桂(去粗皮),甘草(炙令赤),黄柏(锉碎),生干地黄(焙),玄参,五味子各一分,芍药半两。

     用法:上药前七味共煎成稀膏,后十味为末,与前膏同和为剂涂酥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温酒化服。

    

     10.复燃丹

     来源:《痘科金镜赋》卷六。

     主治:孕妇痘疮,堕胎后血不止者。

     组成:人参二两,川芎五钱,归身一两,红花五钱,山楂一两,丹皮五钱,没药二钱,元参二钱。

     用法:引用元米三钱,以水三碗,煎取一碗半,去滓,再煎服。

     加减:

     痘疮发胖,加笋兜五钱,减人参一两;

     浆灌,加黄耆(炙)二两,白术一两,附子一钱。

    

     二、妊娠堕胎后,血不出用方

     1.白蜜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别名:白蜜酒(《济阴纲目》卷九)。

     功用:《济阴纲目》:缓肝行血。

     主治:妊娠堕胎后恶血不出。

     组成:白蜜二两,生地黄汁一盏,酒半盏。

     用法:上三味,将地黄汁与酒于铜器中煎五七沸,入蜜搅匀。分作两服,放温,相次再服。服三剂,百病可愈。

    

     2.鹿角屑豉汤

     来源:《千金翼方》卷六。

     主治:妇人堕身,血不尽去,苦烦闷。

     组成:鹿角屑一两,香豉一升半。

     用法:以水三升,先煮豉一二沸,去滓,纳鹿角屑,搅令调,频服,须臾血下。

    

     3.蒲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半产后,胸中气短,腹胁?痛,余血不尽,烦满闷乱。

     组成:蒲黄一两,芒消半两,芎窮一两,桂(去粗皮)三分,桃仁半两(去皮尖双仁,炒),生干地黄(焙)二两,人参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大黄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腹中?痛不可忍。

     组成:大黄(锉,炒),芍药,黄芩(去黑心),当归(微炙),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色)各一两,生干地黄(焙)一两半,桂(去粗皮),甘草(炙赤)各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

    

     5.猪膏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上抢心痛烦愦。

     组成:猪膏七合,白蜜三合,生地黄(切)二两。

     用法:上先将猪膏、地黄相和,煎令赤色,去却地黄,纳蜜三合,搅匀,分两次温服,相次再服。

    

     6.牡丹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寒热腹痛。

     组成:牡丹(去心),当归(炙令香,锉),芍药,白术,鬼箭羽,桂(去粗皮)各一两,大黄(锉,炒)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时时一服。渐加至三十丸。

    

     7.当归酒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组成:当归(炙令香,锉),芍药(锉,炒)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匕,以无灰酒一盏,加生地黄汁一合,于银器内,慢火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以恶血下为度。

    

     8.琥珀煮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三。

     主治:妊娠堕胎后,恶血不出,小腹?痛。

     9.红蓝花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后,血不出,奔心闷绝,不识人。

    

     三、妊娠堕胎,胞衣不出用方

     1.当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组成:当归(切,炒),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半,木通(锉),滑石(研)各二两,冬葵子(炒)二合,瞿麦穗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未下再服,以下为度。

    

     2.阿胶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组成:阿胶(炙令燥),冬葵子(炒),牛膝(酒浸、切、焙),当归(切、焙)各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下为度。

    

     3.牛膝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别名:牛膝葵子汤(《医学从众录》卷八)。

     主治:妊娠堕胎,胞衣不下。

     组成:牛膝(酒浸,切,焙),冬葵子(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未下更服。

    

     4.泽兰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组成:泽兰叶(切碎),滑石(末)各半两,生麻油少许。

     用法:上药以水三盏,先煎泽兰,至一盏半,去滓,入滑石末并油,更煎三沸,顿服之。未下更服。

    

     5.蒲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

     主治:堕胎,胞衣不出,腹中?痛,牵引腰脊。

     组成:蒲黄三分,桂心一两,赤芍药一两,牛膝二两(去苗)。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酒各半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6.蒲黄酒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组成:蒲黄(炒)一合,槐子十四枚(为末)。

     用法:以酒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分二次温服,未下更服。

    

     7.地黄酒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别名::地黄汤(《证治准绳·女科》卷四)。

     主治: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组成:生地黄(以铜竹刀切,炒)半两,蒲黄(炒),生姜(切,炒)各一分。

     用法:上以无灰酒三盏,于银器内同煎至二盏,去滓,分三次温服,未下更服。

    

     四、久惯小产用方

     1.神效达生散

     来源:《经验百方》卷上。

     主治:久惯小产。

     组成:苏梗一钱五分,当归一钱(酒洗),白芍二钱(酒炒),甘草三分,川芎一钱(酒炒),大腹皮一钱(黑豆汁洗),枳壳一钱(麸炒),白术一钱(土炒),陈皮八分,川贝二钱(去心),葱头二个。

     用法:水煎服。孕至三月后常服之。

     加减:临产前一月加秋葵子六分(炒),临盆时加秋葵子一钱,催生如神

    

     2.保胎无忧散

     来源:《达生编》卷下。

     主治:小产诸症。

     组成:大熟地五钱,山萸肉二钱五分,益母草一钱,条黄芩五分,麦冬二钱五分,生地一钱五分,阿胶一钱,北五味一分。

     用法:从受胎两个月服起,每日一剂,服五十剂止。

    

     3.加味补中益气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四。

     主治:堕胎。

     组成:人参(随便),黄耆(蜜炒)二钱,白术,当归各钱半,炙草,陈皮各八分,柴胡(酒炒),升麻(蜜炒)各三分,杜仲,续断,淮山药(炒)各钱半,百合二钱,五味子十五粒。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

     胎至七月,肺经养之,前此或堕,肺经受伤,后孕宜预于六月调补之,必须大剂,不可间断,保过七月,则无虞也。

     加减:

     如肺虚有热,或口渴溺赤,或咳嗽喉燥,加麦冬一二钱;

     如脾寒泄泻,加炮干姜一钱;

     如气滞而胀,加腹皮八分,或加枳壳七分。

    

     4.所以载丸

     来源:《女科要旨》卷二。

     功用:《中药制剂手册》:益气安胎。

     主治:

     1.《女科要旨》:胎气不安不长,妇人半产,或三月,或五月,按期不移者,必终身不能大产,惟此丸可以治之。

     2.《中药制剂手册》:由于肝肾不足,妊娠体虚引起的腰腹痠重,胎元不固,屡患小产。

     组成:白术一斤(去皮芦,置糯米上蒸半炷香久,勿泄气,晒,研为末),桑寄生六两(以自收者为真,不见铜铁,为末),川杜仲八两(炒去丝,为末),人参八两(焙,为末),云茯芩六两(生,研为末)。

     用法:以大枣一斤擘开,以长流水熬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退火气,蜜贮勿令泄气。每早、晚各服三钱,以米汤送下。

    

     方论:白术为补土之正药,土为万物之母,而载万物,故本方取之为君;茯苓感苍松之气而生,苗不出土,独得土气之全而暗长;寄生感桑精之气而生,根不入土,自具土性之足而敷荣。一者伏于土中,俨若子居母腹,一者寄于枝上,居然胎系母胞,二物夺天地造化之神功,故能滋养气血于无形之处,而取效倍于他药也;杜仲补先天之水火,而其多丝,尤能系维而不坠;人参具三才之位育,而其多液,尤能涵养以成功。

    

     验案:先兆流产。

     《四川中医》(1996,4:45):应用所以载丸全方,以党参20克易人参,气虚,加黄芪;血虚,加阿胶;血热,加生地、黄芩;腹痛,加白芍;阴道出血,加苎麻根、仙鹤草;腰痛,加熟地、川断、菟丝子;恶心呕吐,加竹茹、砂仁。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待症状消失后,停药观察7~10天,仍无症状者为痊愈,治疗先兆流产4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结果:有效(阴道出血停止,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或超声波检查符合妊娠月份者)39例,无效(阴道出血不停,腰痛、腹痛加剧,尿妊娠试验连续2~3次阴性,难免流产不可避免者)1例。随访结果39例有效者均足月分娩。总有效率达97.5%。

    

     五、妊娠未足月,气血虚而欲产

     1.芎归补中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

     主治:

     1.《校注妇人良方》:妊娠未足月,气血虚而欲产。

     2.《慈幼新书》:小产血崩,腹痛晕厥。

     组成:艾叶(代姜),阿胶(炒),川芎,五味子(杵,炒),黄耆(炙),当归,白术(炒),芍药(炒),人参,杜仲(炒)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用法:每服五钱,水煎服。

    

     2.芎菊补血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妊娠月未足,由气血虚弱,脏腑皆虚,加以病患相感,情欲相扰,以致精血攻冲,侵损荣卫而胎无所养,而半产胎未堕,血行腰痛者。

     组成:川芎,白术,阿胶,白芍,杜仲,人参,黄耆,木香,五味各一钱,甘草八分,生姜一片,大枣二个。

    

     3.加味参术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娠妇气虚而又犯寒,畏寒腹痛,将欲堕胎者。

     组成:人参一两,白术五钱,甘草一钱,肉桂一钱,白扁豆二钱。

     用法:水煎服。

    

     六、妊娠血气虚弱,不能卫养,数月而堕用方

     1.全生活血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功用:补血养血,生血益阳。

     主治:

     1.《兰室秘藏》: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不省,瞑目无所知觉。

     2.《校注妇人良方》:妇人产后发热,自汗盗汗,目茫茫,四肢无力,口干头晕,行步欹侧。

     组成:红花三分,蔓荆子,细辛各五分,生地黄(夏月多加之),熟地黄各一钱,藁本,川芎各一钱五分,防风,羌活,独活,炙甘草,柴胡(去苗),当归身(酒洗),葛根各二钱,白芍药,升麻各三钱。

     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稍热服。

    

     方论:

     《济阴纲目》汪淇笺释:东垣主此汤者,益阳焉。

     《素问》曰:阴者,从阳而起亟也。阴不从阳,则阳外散,故多汗也。

     而升麻、葛根升阳明之气;

     柴胡、防风升厥阴之气;

     羌活、藁本升太阳之气于背;

     细辛、独活升少阴之气于前;

     蔓荆子凉诸经之血;

     甘草和诸阳之气;

     四物养血于诸阴之经;

     红花活血于诸阳之络。

     然则升而不敛,非所以藏阴,故用白芍为君;

     升而太过,非所以益气,故用甘草为佐。

     以此方和之,则外者得入,内者得出,使经络通,邪气散,阴阳和,筋骨用矣。

    

     2.芎藭补中汤

     来源:《济生方》引《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别名:

     芎归补中汤(《万病回春》卷六)。

     芎归补血汤(《叶氏女科证治》)。

     补中汤(《世医得效方》卷十四)。

     功用:产后用之,养新血,去瘀血,补虚扶危。

     主治:

     1.《奇效良方》:怀孕血气虚弱,不能卫养,以致数月而堕,名曰半产。

     2.《叶氏女科证治》:劳役感寒,以致气虚下坠者。

     组成:干姜(炮),阿胶(锉,蛤粉炒),芎藭,五味子各一两,黄耆(去芦,蜜水炙),当归(去芦,酒浸),白术,赤芍药各一两,木香(不见火),人参,杜仲(去皮,锉,炒),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

    

     3.人参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运转,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4.延胡索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半产后气血不快,恶露断续。

     组成:延胡索,当归(切,炒),芍药,芎藭,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全带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功用:补气补血。

     主治:小产。

     组成:人参五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熟地九钱,当归五钱,杜仲二钱,炮姜五分。

     用法:水煎服。

    

     6.茯苓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主治:妊娠胎月未足,气血未充,辄堕胎者,其血伤动,下而不止,虚烦困倦。

     组成:白茯苓(去黑皮),人参,黄耆(薄切),酸石榴皮(切,炒),陈橘皮(去白,炒),甘草(炙)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热酒调,温服,米饮亦得,不拘时候。

    

     7.安宫散

     来源:《永类钤方》卷十八引郑氏方。

     别名:郑氏安营散(《永类钤方》卷十八)。

     功用:《普济方》:安胎。

     主治:半产,妊娠血气虚弱,不能卫养,数月而堕。

     组成:附子(炮),阿胶(炒),五味子,黄耆(炙),山药,当归,熟地黄,赤芍,木香,甘草(炙)各二钱,生姜半两(炒黑),糯米一勺(炒焦)。

     用法:上锉散。每服半两,苎根三寸,水煎,通口服。

     宜忌:《普济方》:忌生冷。

    

     8.大补地黄丸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二。

     功用:大补元血。

     主治:小产。

     组成:人参,白术(蜜炙),当归各五钱,茯苓三钱,熟地黄一两,杜仲(盐水炒)二钱,炮姜五分。

    

     9.诜诜丸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功用:《御药院方》:调和冲任,滋益气血。

     主治:

     1、《儒门事亲》:妇人无子。

     2、《御药院方》:冲任不和,子脏怯弱或经堕胎后气不复。

     组成:当归,熟地黄各二两,玄胡索,泽兰各一两半,川芎,赤芍,白薇,人参,石斛,牡丹皮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

    

     10.河车大造育麟丸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妇人血气不足,苦于小产,或生而难育,或产下草迷而死。皆气血虚而胎不旺也。

     组成:熟地四两(九蒸九晒),紫河车一具(头胎肥大者,洗净蒸烂),山药(炒),白术(土炒)各一两五钱,茯神,茯苓,人参,枣仁(去壳,炒,研),麦冬(去心),阿胶(蛤粉炒成珠),续断肉(酒蒸),杜仲(盐水炒断丝),沙参,黄耆(蜜炙),神曲(炒),建莲肉(炒),条芩(酒炒),白芍药(酒炒),丹皮各一两,当归身一两五钱(酒洗),五味三钱(炒,研)。

     用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早、晚秋石或桂元汤任下。

     加减:如血不热,去条芩、丹皮,加肉桂三五钱亦可。

    

     七、妊娠多怒堕胎用方

     1.归经佛手散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妊妇大怒之后,血不归经,忽然腹痛,因而堕胎;及胎堕之后仍然腹痛者。

     组成:当归一两,川芎,白术各五钱,荆芥三钱,炒黑干姜一钱,甘草一钱,人参三钱,熟地一两。

     用法:水煎服。

    

     2.引气归血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主治:妊妇大怒之后,忽然腹痛吐血,因而堕胎;及堕胎之后,腹痛仍未止者。

     组成: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洗),白术三钱(土炒),甘草一钱,黑芥穗三钱,丹皮三钱,姜炭五分,香附五分(酒炒),麦冬三钱(去心),郁金一钱(醋炒)。

     用法:水煎服。

    

     3.利气泄火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功用:平其肝中之火,利其腰脐之气,使气生夫

     血而血清其火。

     主治:妊娠多怒堕胎。

     组成:人参三钱,白术一两(土炒),甘草一钱,熟地五钱(九蒸),当归三钱(酒洗),白芍五钱(酒炒),芡实三钱(炒),黄芩二钱(酒炒)。

     用法:水煎服。服六十剂而胎不坠矣。

     方论:此方名虽利气而实补气也。然补气而不加以泄火之品,则气旺而火不能平,必反害其气也。

     故加黄芩于补气之中以泄火,又有熟地、归、芍以滋肝而壮水之主,则血不燥而气得和,怒气息而火自平,不必利气而气无不利,即无往而不利矣。

    

     八、妊娠房劳,所致小产用方

     1.安胎饮子

     来源:《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下。

     别名:安胎饮(《验方新编》卷九)。

     主治:妊娠房劳,伤损足三阴所致小产。

     组成:建莲子(去心)三钱,台州青苎三钱(洗去胶),白糯米三钱。

     用法:上用水一钟,煎五分,每日清晨服。自怀妊两月服起,至六个月。

     方论:

     建莲子清君相之火,而能固涩真气;

     台州青苎利小便而通子户,清淫欲之瘀热;

     糯米补益脾阴、能实阳明空窍,使肝气不妄动,而胎气自安。

     以五谷果实为方,诚为王道之剂。

    

     2.固气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主治:少妇甫娠三月,行房不慎,致伤元气,血崩胎堕。

     组成:人参一两,白术五钱(土炒),大熟地五钱(九蒸),当归三钱(酒洗),白茯苓二钱,甘草一钱,杜仲三钱(炒黑),山萸肉二钱(蒸),远志一钱(去心),五味子十粒(炒)。

     用法:水煎服。一剂血止,十剂痊愈

    

     3.固气填精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功用:急固其气,大补其精。

     主治:妊妇因行房气脱,水亏火盛,以致小产,血崩不止。

     组成:人参一两,黄耆一两(生用),白术五钱(土炒),大熟地一两(九蒸),当归五钱(酒洗),三七三钱(研末,冲),芥穗二钱(炒黑)。

     用法:水煎服。服一剂而血止,二剂而身安,四剂则全愈。

     宜忌:若年逾四十,参、耆宜倍用,熟地宜减半用,以其气虚火衰也。否则,每令气脱不救。

     方论:此方之妙,妙在不去清火,而惟补气补精,其奏功独神者,以诸药温润能除大热也。盖热是虚,故补气自能摄血,补精自能止血,意在本也。

    

     4.固气止脱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功用:补气摄血,补精止血。

     主治:妇人因行房癫狂,气脱精泄火炽、遂至小产,血崩不止。

     组成:人参,熟地,山茱萸各一两,白术,麦冬各五钱,甘草一钱,丹皮三钱。

     用法:水煎服。

    

     九、妇人因跌扑闪损,遂至小产用方

     1.理气散瘀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别名:理气止瘀汤(《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妊妇有跌扑闪挫,遂致小产,血流紫块,昏晕欲绝者。

     组成:人参一两,黄耆一两(生用),当归五钱(酒洗),茯苓三钱,红花一钱,丹皮三钱,姜炭五钱。

     用法:水煎服。服一剂而流血止,二剂而昏晕除,三剂而全安矣。

    

     加减:

     胎未堕,宜加杜仲(炒炭)一钱,续断(炒黑)一钱;

     若胎已堕,服原方;

     血崩不止,加贯众炭三钱;

     若血闭心晕,加玄胡炭一钱。

     方论:

     此方用人参、黄耆以补气,气旺则血可摄也;

     用当归、丹皮以生血,血生则瘀难留也;

     用红花、黑姜以活血,血活则晕可除也;

     用茯苓以利水,水利则血易归经也。

    

     2.加味补血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妇人因跌扑闪损,遂至小产,血流紫块,昏晕欲绝。

     组成:黄耆二两,当归,人参各一两,丹皮二钱,荆芥三钱,益母草三钱。

     用法:水煎服。

    

     十、妊妇有畏寒腹疼因而堕胎用方

     1.黄耆补气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别名:黄耆补血汤(《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妊妇有畏寒腹疼因而堕胎者。

     组成:黄耆二两(生用),当归一两(酒洗),肉桂五分(去粗皮,研)。

     用法:水煎服。五剂愈。

    

     2.附子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功用:破寒堕胎。

     主治:

     1.《圣济总录》:子死腹中,产宫气寒,胎血凝涩,死子难下。

     2.《鸡峰普济方》:中风涎盛,少气不语。

     组成:附子(端正紧实大者)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十片)。

     用法:上不得捣碎,用水二盏,加生姜五片,同煎取一盏,去滓不用,将药汁滤清,分温二服。如经时不下,更服桂心汤。

    

     3.桂枝茯苓当归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半产后恶寒战栗如灌水,虽蒙重被尚鼓颔不止,须臾反烦热如灼,虽寒天欲得凉风,或腰腹疼痛,乍来乍止,其来如刺如割、如绞如啮,而流汗如雨、呻吟不已,或又渴好热汤,而阴门下瘀液臭汁。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当归各等分。

     用法:以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

    

     4.姜附四君子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别名:姜附四君汤(《竹林女科》卷二)。

     主治:

     1.《症因脉治》:寒气霍乱。

     2.《竹林女科》:半产,身热面赤,脉沉而细。

     组成:干姜,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竹林女科》:人参、白术(蜜炙)、茯苓、炙甘草各一钱,干姜(炮)、附子(制熟)各五分。

     用法:水煎服。

    

     5.救生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二。

     主治:半产,恶寒战栗如灌水,虽蒙重被,尚鼓颔不止,须臾反烦热如灼,虽寒天欲得凉风;或腰腹疼痛,乍来乍止,其来也,如刺如割,如绞如啮,而流汗如雨,呻吟不已;或又渴,好热汤,而阴门下瘀液臭汁。

     组成:当归,川芎,牛膝,桂枝,炒干姜,人参。

     用法:上用水、酒各一盏,煎一盏,温服。或水煎,另与温酒半盏许亦可。

    

     6.大黄桃仁丸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六。

     主治: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

     组成:朴消,大黄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或二钱,用桃仁(去双仁皮尖,碎之)浓煎汤调下,一日三次。以通为度。

    

     7.芎耆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功用:安胎,补冲任,止胎漏,调血脉。

     主治:子脏风冷,腰腹疼痛,或久无子息,或妊娠损堕。

     组成: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山茱萸,续断,川芎,白芍药,蒲黄各一两,生干地黄三分,白术,菟丝子(酒浸令软,别捣),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黄耆各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煎木香、热米饮送下。

    

     8.皱血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功用:

     1.《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续添诸局圣验秘方):暖子宫,种子。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调补冲任,温暖血海,去风冷,益血。

     主治:

     1.《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妇人血海虚冷,气血不调,时发寒热,或下血过多,或久闭不通,崩中不止,带下赤白,癥瘕癖块,攻刺疼痛,小腹紧满,胁肋胀痛,腰重脚弱,面黄体虚,饮食减少,渐成劳状,及经脉不调,胎气多损,产前、产后一切病患。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胞络伤损,宿瘀干血不散,受胎不牢,而致损堕。

     组成:菊花(去梗),茴香,香附(炒,酒浸一宿,焙),熟干地黄,当归,肉桂(去粗皮),牛膝,延胡索(炒),芍药,蒲黄,蓬术各三两。

     用法:上为末,用乌豆一升醋煮,候干,焙为末,再入醋二碗,煮至一碗,留为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醋汤送下;血气攻刺,炒姜酒送下;癥块绞痛,当归酒送下。

     宜忌:忌鸭肉、羊血。

    

     9.龙骨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功用:固养血脉,温下元,止崩带,暖子脏。

     主治:妇人血气虚寒,营卫不调,冲任经虚,即血脉不禁而血滑崩漏者,或坠胎下漏。

     组成:禹余粮石二两(火煅通红,醋淬七次,别研细,取一两净),乌鱼骨(煅灰存性)半两,鹿茸(炙去毛,切片酥炙),白龙骨(煅)各一两,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七八钱亦得)。

     用法:上为细末,粟米粉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晚食前温酒或淡醋汤送下。

    

     十一、妇人半产后其他症状用方

     1.地黄饮子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六。

     主治:小产后,其恶露被热蒸断不行;亦治死胎不下。

     组成:地黄汁,藕汁各一碗,生姜汁一盏。

     用法:令和暖,分三四次温服。微有寒,煎二十沸服之。

    

     2.加减四物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功用:清胞中之人,补肾中之精。

     主治:妊妇口渴烦躁,舌上生疮,两唇肿裂,大便干结,数日不通,以致血热烁胎,腹疼小产者。

     组成:熟地五钱(九蒸),白芍三钱(生用),当归一两(酒洗),川芍一钱,山栀子一钱(炒),山萸二钱(蒸,去核),山药三钱(炒),丹皮三钱(炒)。

     用法:水煎服。

     宜忌:丹皮性极凉血,产后用之,最防阴凝之害,慎之。

    

     3.延龄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三引《妇人大全良方》。

     功用:补虚,生肌肉,平复正气。

     主治:妇人半产后。

     组成:桑寄生,当归,石斛,川芎,干地黄,续断,牛膝各半两,人参,泽兰,独活,防风,木香,五味子,细辛,官桂(不见火)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入盐煎服;或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任下五十丸。

    

     4.聚珍丸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十。

     主治:妇人小产后虚羸,百节疼痛,不进饮食,百药不效。

     组成:艾煎丸,卷柏丸,茴香丸,乌鸡煎丸,巴戟丸。

     用法:上五药合作一药。盐汤、温酒任下,兼服沉香荆芥散。

    

     5.千斤保命丸

     来源:《灵验良方汇编》卷三。

     主治:孕妇腰背痛,堕胎。

     组成:杜仲四两(同糯米炒断丝,米不用),川续断(酒浸)二两。

     用法:上为末,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宜忌:忌酒、醋、恼怒。

    

     6.猪肚丸

     来源:《医述》卷十三。

     主治:堕胎半产。

     组成:人参,苦参,丹参,玄参,沙参,扁豆,石斛,白芍,芡实,莲肉,山药,茯苓,甘草,锅焦。

     用法:上用雄猪肚一具洗净,将药装入。蒸熟捣烂,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早滚汤服五钱。

    

     7.灵枢保产黑神丹

     来源:《经验各种秘方辑要》。

     主治:小产后诸症。

     8.当归川芎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三。

     主治:小产后瘀血,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

    

     9.当归泽兰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五。

     功用:祛瘀生新。

     主治:半产后因瘀血而腹痛拒按者。

    

     10.阳和生化汤

     来源:《古方汇精》卷三。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儿枕作痛,一切血晕,及小产。

     11.生地酒

     来源:《仙拈集》卷三。

     主治:妊娠胎将坠欲死。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