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产后血崩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5/28 17:00:58 木木说药方

产后血崩,亦称“崩中”。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
《妇人大全良方》:“产卧伤耗经脉,未得平复而劳役损动,致血暴崩,淋沥不止;或因酸咸不节,伤蠹荣卫,气血衰弱,亦变崩中。”
《女科经纶》指出:“血崩不是轻病,况产后有此,是谓重伤。”
本病成因,多由产妇素体虚弱,或因产程过长,疲劳过度,损伤元气,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
或产时血室正开,寒邪乘虚而入,余血浊液为寒邪凝滞,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
或产时助产不当,或产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或胎儿过大,以致产道损伤,脉络破损,遂使流血不止;
或是产后不知慎于房帏。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认为:“
产后血大来,审血色之红紫,视形气之虚实。如血多紫色有块,乃当取之,败血也,止涩反作痛,不可论崩。
如鲜血红大来、乃是惊伤心不能主,怒伤肝不能藏,劳伤脾不能统血归经耳,当以崩治。”
治宜止血益气,回阳救逆。
本病基本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
它与产后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虚脱,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故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
如系胎盘、胎膜部分残留宫内,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的产后阴道大量出血时,应及时手术止血。

目录
一、产后下血不止
二、积结冷聚,产后出血不止
三、产后半月,不慎房帏,血崩昏晕
四、产后血崩,属劳役惊恐
五、产后风湿袭于冲任,血崩
六、气血双补
七、产后血崩
一、产后下血不止
1.升举大补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日久血崩不止,或如鸡卵大块,或去血如片,并治老少血崩等症。
组成:人参,白术各三钱,川芎一钱,当归一钱五分,熟地二钱,黄耆一钱,白芷四分,荆芥,陈皮,黄连,黄柏(炒,泻者勿用),羌活,防风各四分,升麻,甘草各五分。
加减:
渴,加麦冬、五味;
泻,加泽泻、莲子;
痰,加半夏;
兼白带者,加苍术、半夏各一钱。

2.升阳四物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漏血不止,脉虚弦者。
组成:熟地五钱,当归三钱(醋炒),白芍一钱半(炒),川芎一钱,白芷一钱半(炒黑),升麻五分(炒黑),血余三钱(炒炭)。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冲任两亏,清阳下陷,不能摄血,而血漏不止,谓之漏血。熟地补血以滋冲任,当归养血以归经脉;川芎入血海以升阳,白芍敛阴血以止漏;升麻升少阳清气,白芷升阳明清气,二药炒黑,均能止血定漏;血余炭去宿生新,力能止血以定漏血也。水煎温服,使经血内充,则清阳敷布,而冲任脉定,血无妄渗之虞,何漏血之不止哉!

3.摄血固冲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主治:产后劳倦过度,阴道突然大出血,或动手术后出血不止,色红无块,腰微胀而腹不痛,舌苔正常,脉数无力。
组成:党参六钱,黄耆四钱,白术三钱,龙骨五钱,乌贼骨一两,阿胶珠,茜草根,龟版各三钱,广三七一钱,血余炭三钱。
用法:水煎,温服。

4.定痛救产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主治:产后血崩不止。
组成:人参一两,当归一两,黄耆一两,白术一两,三七根末三钱。
用法:水煎服。

5.续命汤
来源:《经效产宝》卷中。
主治:产后骤血不止。
6.桑耳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主治:产后下血不止。
组成:桑耳(微炙),芍药,地榆,茜根,牛角腮(烧灰),阿胶(炙令燥)各一两,艾叶,鸡苏各三分,白龙骨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早晨、日午、夜卧各一次。
7.阿胶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结作血片,如鸡肝色,碎烂者。
组成: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一两(锉,微炒),续断一两,地榆一两(锉),熟干地黄一两,牛膝一两(去苗),红花子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伏龙肝一两、浸取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8.熟地黄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名见《普济方》卷三五二。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淋沥不绝,黄瘦虚损。
组成:赤石脂一两,当归半两(锉,微炒),牡蛎半两(烧为粉),鹿茸半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熟干地黄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前以粥饮下。

9.白芍药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淋沥不绝,黄瘦虚损。
组成:白芍药一两,牡蛎一两(烧为粉),熟干地黄一两,桂心一两,干姜一两(炮裂,锉),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乌贼鱼骨一两,黄耆一两(锉),龙骨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10.桂心散
来源: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五二。
主治:产后漏血不止。
组成:桂心,蛴螬各二两,栝楼根,牡丹各三两,豉一升。
用法:上锉。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方论:《千金方衍义》:此仿佛《金匮要略》土瓜根散之制。彼用土瓜根,此用栝楼根;彼用蟅虫,此用蛴螬;彼用芍药,此用牡丹;彼用桂枝,此用桂心,香豉者,专散秽恶之气也。

11.龟甲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过多不止。
组成:龟甲二两(醋浸,炙令微黄),黑桑耳二两,鹿茸一两(去毛,涂酥,炙令黄),禹余粮一两(烧,醋淬三遍),当归一两(锉,微炒),柏子仁一两,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炒令微黄),川芎一两,白石脂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12.香墨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
组成:香墨半两,露蜂房半两(微炒),龙骨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食前用水煎干地黄汤调下。

13.百草霜散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十。
主治:产后下血不止。
组成:细面(微炒),百草霜。
用法:每服二钱,用无灰好酒调下。

14.更生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二。
主治:产后去血过多,或不止,或眩晕眼暗,口噤,发热憎寒。
组成:人参一两,当归一两,川芎五钱,荆芥穗三钱,干姜(炒黑)三钱,熟地(姜汁炒)一两。
用法:上锉。水煎,空心服。如血大下不止,用龙骨(火煅),赤石脂(火煅)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前药调服,外以五倍子末津调,纳脐中即止。

15.牡蛎散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主治:产后月余,经水不止者。
组成:牡蛎,川芎,茯苓,龙骨,续断,甘草,当归,艾叶,人参,地榆,五味。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6.独黝散
来源:《产科发蒙》卷三。
主治:产后崩漏,经血不止及诸血。
组成:莲房不拘多少(烧存性)。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白汤送下。

17.阿胶丸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崩漏不止,不能乳子,脉软者。
组成:阿胶三两(蒲黄炒灰),丹参一两半(炒黑),川芎一两,鹿茸三两(炙灰),续断三两(炒灰),赤石脂三两(醋煅),龙骨三两(煅灰),当归三两,乌贼骨三两(煅)。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五钱,米饮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任阳亏损,冲血妄行,故崩漏不止,不能乳子焉。阿胶补阴益血以除崩漏,丹参去宿生新以和血脉,川芎行血海以升阳,当归养血脉以归经,赤石脂涩血定崩漏,鹿茸灰壮阳止血崩,白龙骨涩虚脱,乌贼骨止漏经,续断灰续经脉以止崩漏也。蜜丸以润之,饮下以和之,使经血内充,则冲任完复,而经气固密,血不妄行。

18.阿胶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
组成:阿胶一两半(捣碎,炒令黄燥),鳌甲一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续断一两,龙骨二两,川芎一两,赤石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微赤,锉),当归一两(锉,微炒),鹿茸二两(去毛,涂酥炙微黄),乌贼鱼骨二两,丹参一两,龟甲二两(涂醋炙微黄)。
用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方论:《济阴纲目》汪淇笺释:一派固血,不用补气,尤妙在鹿茸,谓其能引血上升也。

19.当归续断丸
来源:《产宝诸方》。
主治:产后虚乏少气,腹痛引腰背,多血不止,昼夜不得眠,崩中漏下,唇口干,面无色。
组成:当归(去芦),川芎,续断,干姜(炮),阿胶(炒焦,碎),甘草(炙)各四两,白术,吴茱萸(汤洗七遍),附子(炮裂去皮),白芷各三两,桂心(不见火),白芍药各二两,熟干地黄十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淡醋汤送下。

20.侧柏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久下血不止,或赤或黑,脐下疼痛。
组成:侧柏一两(炙微黄),白芍药一两,黄者一两(锉),熟干地黄一两,续断一分,代赭一两半,牛角腮灰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龟甲二两(涂醋,炙令微黄),桑耳一两,禹余粮一两(烧,醋淬七遍),艾叶一两(微炒)。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以黄耆汤送下。

21.芍药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主治:产后血下不止。
组成:芍药,阿胶(炙令燥)各一两半,乌贼鱼骨(去皮甲)一两,当归(切,焙)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葱汤送下,一日三次。

22.菖蒲酒
来源: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
组成:干菖蒲三两。
用法:以清酒五升,渍煮,取三升,分二次服。

23.地黄酒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
组成: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
用法:加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

24.大黄苦酒
来源:《千金翼方》卷六。
主治:产后子血不尽。
组成:大黄八铢(切)。
用法:以苦酒二升合煮,取一升,适寒温服之。即血下,甚良。

二、积结冷聚,产后出血不止
1.固经丸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阳虚崩脱,脉细者。
组成:附子一两半(盐水炒黑),艾叶一两半(醋炒黑),当归三两(醋炒),血余三两(炙炭),赤石脂三两(醋煅)。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二三钱,乌梅煎汤送下。
方论:产后阳气虚陷,不能吸血归脏,故暴崩勢脱,危迫莫甚。附子补火回阳,石脂涩血固脱,艾炭止血燥湿,当归引血归经,血余炭止血以定暴崩也。蜜丸以缓之,乌梅以收之,务使火暖阳回,则经气秘密,而血不复下,何有暴崩势脱危迫若斯哉!

2.桂丸
来源:《苏沈良方》卷四。
功用:养血,去积滞。
主治:
1.《苏沈良方》:产后痢。
2.《鸡峰普济方》:年久冷积,诸药不效者。
3.《普济方》:产后崩中漏下。
组成:硇砂(研),肉桂,甘遂,巴豆(去心皮,匀去油),丁香,木香,芫花(醋炒焦)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二三丸,温水送下。

3.草乌头丸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五。
功用:破积聚。
主治:积结冷聚,阳道弱,大便有血,妇人产后出血不止。
组成:乌头十五分(炮,去皮),大黄,干姜,厚朴(炙),吴茱萸,芍药,前胡,川芎,当归,细辛,桂心各五分,蜀椒三分(去目闭口者,汗),白薇半两,黄芩,白术,人参,紫菀,甘草(炙)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每日三次。渐渐加之。

4.乌金散
来源:《产乳备要》。
主治:
1.《产乳备要》;产后或小产血崩漏下。
2.《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宝庆新增方):妇人冲任之脉宿挟疾病,经水不时,暴下不止,月内再作,或月前月后,或淋沥不断,以致久无子息,或数堕胎;子脏积冷,崩漏带下,脐下冷痛,小腹急重,及头目昏眩,心忪短气。
组成:棕榈皮,乌梅,干姜(烧灰存性)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大钱,煎乌梅汤调下,温服,不拘时候。

三、产后半月,不慎房帏,血崩昏晕
1.救败求生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功用:补气以回元阳,摄血以归神,生精而续命。
主治:少妇产后半月,不慎房帏,血崩昏晕,目见鬼神。
组成:人参二两,当归二两(酒洗),白术二两(土炒),九蒸熟地一两,山萸五钱(蒸),山药五钱(炒),枣仁五钱(生用),附子一分或一钱(自制)。
用法:水煎服。

四、产后血崩,属劳役惊恐
1.补养心脾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五。
主治:产后血崩,属劳役惊恐,致伤心脾,而不能统血者。
组成:人参,黄耆(蜜炒),白术,茯神,当归,枣仁(炒)各一钱半,柏子仁(去油)八分,白芍(酒炒),阿胶(炒),山药(炒),炙草各一钱。
用法:加发灰、棕灰、百草霜、蒲黄(炒黑)各等分研匀,前药煎就,每调一钱半服。

五、产后风湿袭于冲任,血崩
1.定崩四物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风湿袭于冲任,不能去宿生新,血崩如豆汁,腹胁阵痛,脉浮涩微数者。
组成:生地五钱(炒松),白芷一钱半(炒黑),白芍一钱半(醋炒),川芎一钱,当归三钱(醋炒),蒲黄三钱(炒炭),阿胶三钱(血余炭炒),小蓟根三钱。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方中生地凉血止血,炒松能去阴中之湿;白芷祛风散湿,炒黑亦止崩漏之血;白芍敛阴血以固经;川芎入血海以升阳;当归引血归经;蒲黄散瘀止血;小蓟凉血散瘀;阿胶补阴益血,血余炭炒,以止血定崩也。水煎温服,俾风湿外解,则宿去新生而冲任完复,经色如常。

六、气血双补
1.加减十全大补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气血双补。
主治:产后数日,忽然血崩,大量出血,色红,间有乌红色小块,腹无痛苦,面色淡,舌质淡嫩,脉浮虚无力,属气虚而兼血虚者。
组成:泡参一两,白术二钱,白茯苓四钱,黄耆六钱,当归二钱,熟地三钱,肉桂一钱,炙草一钱,龙骨五钱,乌贼一两。
用法:水煎,不拘时频服。

2.加味十全大补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八。
功用:升补脱陷。
主治:产后血崩,血脱气陷。
组成:十全大补汤加阿胶,升麻,续断,枣仁,山萸,炮姜炭。

3.四物止经汤
来源:《女科切要》卷八。
功用:和血理气。
主治:产后气血大虚,脾胃又弱,营卫衰弱,忽然下血成片,如崩状。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柏叶,茯苓,香附,阿胶,蒲黄,白术,枣仁,陈皮,人参,甘草。

4.四物补经汤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主治:气血大亏,脾胃亦弱,营卫俱衰,致产后忽然下血成片似崩。
组成:当归,白鸡冠花各五钱,侧柏叶,白芍,香附各四钱,熟地,白术,人参,白茯苓,川芎,枣仁,陈皮(去白)各二钱,蒲黄(炒),甘草各一钱。
用法:分六帖,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5.正经四物汤
来源:《女科旨要》卷三。
主治:产后气血大虚,脾胃又弱,以致荣卫衰败,突然下血成片,相似血崩者。
组成:当归,白鸡冠花各五钱,白芍,白术,香附(炒)各四钱,熟地,川芎,人参,阿胶(炒),茯苓,侧柏叶(炒),枣仁,陈皮(去白),炒蒲黄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用法:分六帖。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6.补血养真汤
来源:《宋氏女科》。
主治:小产气虚,下血不止。
组成:人参,黄耆(蜜炙),当归,白术,白芍(酒炒),甘草,阿胶(炒),川芎,青皮,香附(炒),砂仁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7.加味芎归汤
来源:《女科指掌》卷四。
主治:产后气血耗伤,经脉未得平复,或惊忧恚怒,劳役损动,或咸酸不节,伤于荣卫,气衰血弱致血崩不止。
组成:当归,川芎,炮姜炭,炒黑荆芥,地榆(醋炒黑)。
用法:水煎,顿服。

8.大济阴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功用:补阴敛阳。
主治:产后去血多,阴虚而孤阳上越,身无汗,但头有汗,至颈而还。
组成:当归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川芎八钱,生地二钱,熟地二钱,丹参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黄耆一钱,人参八分,防风五分,五味子五分,蔓荆子八分,小麦一撮。
方论:是方四物加丹皮、丹参、麦冬峻补其阴,人参、五味、麦冬以敛心火,缘汗乃心之液也;防风、黄耆、小麦以敛汗,头汗虽喜其抑阳以济阴,然既为孤阳,亦不可过汗,致阳虚也。

9.推陈散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十。
主治:产后或失血后,惊滞气种种,节滞败血,一疼内恶物下;及败血作病,或胀或痛,胸膈胀闷,发寒发热,四肢疼痛。
组成:四物汤加延胡索,没药,香白芷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淡醋汤调下。

10.还元丹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用:补血行瘀。
主治:产后亡血过多,头目眩晕,自汗心跳,或恶露不净,腹疼发烧,四肢倦怠。
组成:益母草八两,泽兰二两,茯苓四两,香附六两,当归,熟地各四两,白芍,川芎各三两。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二钱重。每服一丸,黄酒或姜汤送下。

11.宋氏益母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
功用:调和气血。
主治:产后瘀血。
组成:益母膏四两,全当归二两,杭白芍二两,川芎二两五钱,银柴胡五钱,广木香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三钱。每日空心服一丸。

七、产后血崩
1.益气救脱汤
来源:《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功用:峻补元气,止血固脱。
主治:产后气虚血崩之轻证。
组成:人参,三七粉。

2.积气养荣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四。
主治:产后血崩,血亡气脱,言语不接续,似喘非喘,无血块者。
组成:川芎二钱,当归四钱,炙草四分,人参二钱,炮姜四分,黄耆,白术各一钱,陈皮四分。
加减:
手足冷,加熟附五分,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
伤食,加神曲、麦芽;
伤肉,加山楂、砂仁各五分。

3.加减补中益气汤
来源:《医门八法》卷四。
功用:补气,敛肝。
主治:产后血崩,新血暴注,血脱气陷者。
组成:党参五钱,炙耆五钱,炙甘草一钱,归身五钱(炒),升麻一钱(蜜炙),乌梅五个(去核)。

4.升举大补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上卷。
功用:滋荣益气。
主治:产后半月外血崩;年老虚人患崩。
组成:黄耆,白术,陈皮各四分,人参二钱,炙草,升麻各四分,当归,熟地各二钱,麦冬一钱,川芍一钱,白芷四分,黄连三分(炒),荆芥穗四分(炒黑)。
用法:加大枣,水煎温服。

加减:
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浮麦(炒)一小撮;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一钱;
气滞,磨木香三分;
痰,加贝母六分,竹沥姜汁少许;
寒嗽,加杏仁十粒,桔梗五分,知母一钱;
惊,加枣仁、柏子仁各一钱;
伤饭,加神曲、麦芽各一钱;
伤肉食,加山植、砂仁各八分。
宜忌:
大便不通,禁用大黄;
身热,不可加连、柏;
伤食怒气,均不可专用耗散无补药。

5.芎藭当归加芍药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别名:
芎翡汤加芍药方(《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芎归加芍药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五)、芎归汤(《万氏家抄方》卷一)、芎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二)、芎加芍药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主治: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后忧惊恚怒,脏气不平,或服断血药早,致恶血不消,郁满作坚,而成崩中。
2.《医学纲目》:产后血崩眩晕。
组成:川芎,当归,芍药各等分。
用法:《妇人大全良方》: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取七分,出滓热服,不拘时候。

6.加味四物汤
来源:《济阴纲目》卷十一。
主治:产后血崩如豆汁,紫黑过多者。
组成:川芎,当归,芍药,生地,蒲黄,阿胶,蓟根,内芷。
用法:水煎服。

7.四物加地榆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血崩,脉涩数者。
组成:生地炭五钱,小川芎一钱,白芍一钱半(醋炒),当归身三钱(醋炒),地榆炭三钱。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加减:
脾虚,加焦术;
气虚,加人参。
方论:产后血室空虚,冲任失守,不能操蓄泄之权,而经血妄行,故血崩不止焉。生地凉血止血,地榆涩血定崩,小川芎行血海以升阳,白芍药敛阴血以固下,当归身养血以引血归经也。水煎温服,使经血内充,则冲任融和,而蓄泄有权,血无妄行之患,安有血崩之不止乎!脾虚加白术,气虚加人参,是因病制方,无不各有绳墨。

8.生止崩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主治:产后血崩。
组成:川芎一钱,当归四钱,黑姜四分,炙草五分,桃仁十粒,荆芥五分(炒黑),乌梅五分(煅灰),薄黄五分(炒)。
用法:加大枣,水煎服。
宜忌:忌姜、椒、热物、生冷。

9.倍参生化汤
来源:《梅氏验方新编》卷四。
主治:产后血崩,形脱汗多,气促。
组成:川芎三钱,当归四钱,荆芥四分,桃仁十粒,人参三钱,肉桂五分(二帖后去之),炙甘草五分,枣二枚。
用法:水煎,热服。
加减:
汗多,加黄耆、人参各三钱;
渴,加麦冬、五味;
泻,加茯苓、莲子。

10.扶脾调肝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扶气养血舒郁。
主治:产后血崩,头晕目眩,精神抑郁,嗳气太息,心烦善怒,胸闷,两胁胀痛,血色淡红,食欲减退,大便不调或溏薄不畅,舌苔薄白,脉弦,重按无力。
组成:泡参五钱,白术,炒白芍各三钱,阿胶珠二钱,茯神三钱,软柴胡二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食远温服。
加减:血量过多,甚至兼有血块者,加乌贼骨一两,茜草根、蒲黄炭各二钱。

11.加味芎劳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五二引《医学类证》。
主治:产后崩中漏下。
组成:川芎,当归,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取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12.甘草芍药汤
来源:《千金翼方》卷八。
主治:妇人产后崩中去血,逆气荡心胸,生疮,烦热。
组成:甘草(炙),芍药,当归,人参,白术各一两,橘皮一把,大黄半两。
用法:上锉。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相去一炊顷。

13.干地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下血过多,虚热烦渴。
组成:生干地黄(焙)三分,芍药,芎藭各一两,桔梗(炒)三分,丹参一两,当归(切,微炒)三分,干姜(炮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一两半,知母(焙)半两,人参一两,葛根(锉碎)三分,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和血理气散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产后忽然下血成片,相似崩漏。
组成:当归,白鸡冠花子,白芍各一两,木香三钱,熟地,香附,人参,阿胶各五钱,侧柏叶(炒黑),蒲黄(炒黑)各六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15.熟干地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别名:干熟地黄散(《济阴纲目》卷十一)。
主治:产后崩中。头目旋晕,神志昏迷,四肢烦乱,不知人事。
组成:熟干地黄一两,伏龙肝一两,黄耆一两(锉),赤石脂一两,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半两,当归三分(锉,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川芎半两,艾叶半两(微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龙骨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五二。
主治:产后崩中下血。
组成:龙骨(研),赤石脂(研)各六分,乌贼鱼骨,牡蛎粉,肉苁蓉各五两,龟甲,芍药。
方中龟甲、芍药用量原缺。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才匕,饮送下,一日三次。渐加之。
加减:加干地黄十分佳。

17.赤龙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崩中,有恶物或渴者。
组成:赤鲤鱼皮一两,乱发一两,棕榈皮一两(锉)。
用法:上药同于铫子内,用麻秸火匀炒,令烟尽候冷,入麝香半分,都研匀细。每食前服一钱,以醋一合,水二合,煎一二沸,调下。

18.六合散
来源:《是斋百一选方》卷十八。
主治:妇人产后下血。
组成:当归,白芍药,地黄各一两,甘草二两,人参,白术各一两。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服。先进固经丸,次服此药。

19.瑞莲散
来源:《袖珍方》卷四引《太平圣惠方》。
主治:产后恶血崩漏,状如泉水;及非时血崩者。
组成:瑞莲一百枚(烧存性),棕榈(烧存性),当归,官桂各一两,槟榔二枚,鲤鱼鳞(烧),川芎七钱半。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煨生姜酒调服,如未止,更进一服;或非时血崩者,但进三服,即止。

20.瑞莲散
来源:《产科心法》卷下。
功用:止崩。
主治: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以致产后血崩。
组成:湖莲子一百粒,棕榈炭,当归各一两,川芎五钱,鲤鱼鳞(烧灰)七钱,炮姜炭五钱。
用法:上共为末。酒调二钱服。二服自止。

21.地榆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主治:产后恶露下多,心烦气短,食少多倦。
组成:地榆一两,当归(切,焙),艾叶,人参各二两,生干地黄(焙)三两,桂(去粗皮)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22.通宣丸
来源:《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七。
主治:产后崩中,状似鸡肝,寒热闭闷;或产后四肢浮肿及寒热;子烂腹中不下。
组成:巴豆十五粒(去心膜)。
用法:上以生绢袋盛,于酽灰汁中煮十沸,取出用纸厚裹,压于重物下出油,研成霜,却取黑散(即原书琥珀黑神散)三钱匕,以无灰酒调成稀膏,入瓷器中,于铛内重汤煮令稠、入巴豆霜和合可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熟水送下。
先服琥珀黑神散,次服本方。
23.四制香附丸
来源:《审视瑶函》卷四。
主治: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经水不调。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