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便秘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7/1 15:41:29 木木说药方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大便秘涩者何?答曰:产卧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涩不通也。若过五六日腹中闷胀者,此有燥粪在脏腑,以其干涩未能出耳,宜服麻仁丸以津润之。若误以为有热而投之以寒药,则阳消阴长变动百出,性命危矣。

     治宜养血滋阴,润燥通便。

    

     目录

     一、产后大便不通

     二、产后大便秘涩

     三、外用药

    

     一、产后大便不通

     1.顺肠粥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四。

     主治:妇人产后大便日久不通。

     组成:芝麻一升,米二合。

     用法:煮粥食。

    

     2.润肠粥

     来源:《女科秘旨》卷六。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组成:苏子一合(去壳),新米二合。

     用法:煮粥食。

    

     3.麻仁丸

     来源:《产育宝庆集》卷上。

     主治:产后血水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大便秘涩,腹中闷胀者。

     组成:麻仁(研),枳壳(炙),人参,大黄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汤送下。未通,加丸数。

     方论:

     1.《产育保庆集》陈言评曰:产后不得利,利者百无一生,去血过多,脏燥大便秘涩,则固当滑之,大黄似难轻用,惟葱涎调蜡茶为丸,复以葱茶下之,必通。

     2.《济阴纲目》:产后固不可轻用大黄,然大肠秘结不通或恶露点滴不出,不得大黄以宣利之,势必不通,但利后即当以参、耆、白术、甘草及芎、归等药大剂调补之。不然,元气下脱,后将不可救矣。

     4.润肠五仁丸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血瘀便秘,脉沉涩滞者。

     组成:桃仁三两,杏仁二两(去皮),松子仁三两,郁李仁三两,柏子仁三两。

     用法:上为末,蜜为丸。每服三钱,米饮送下。

     方论:产后血瘀,气逆不能施化津液而肠胃枯涩,大便燥结不通。

     桃仁破瘀血以润燥,杏仁降逆气以润肠,松子仁润胃燥以解郁,柏子仁养心神以泽枯,郁李仁润肠散结以宣通也。蜜丸以润之,饮下以和之,使瘀化气平,则津液施化而胃肠无枯涩之虞,何秘结之足患乎?

    

     5.人参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组成:人参,槟榔(锉)各一两半,当归(切、焙)一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三分,郁李仁(去双仁皮尖,研如膏)半两。

     用法:上为末,入郁李仁膏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加至三十丸。

    

     6.诃黎勒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秘涩不通。

     组成:诃黎勒(煨,去核),大黄(锉,炒),当归(切,焙),熟干地黄(焙),大麻仁(别研如膏),人参各一两半。

     用法:前五味为末,与大麻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7.大黄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秘涩不通。

     组成:大黄(锉,炒),赤芍药,当归(切,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各一两,枳实(去瓤,麸炒),火麻仁(别研如膏),生干地黄(焙)各三分。

     用法:上七味,捣罗六味为末,与麻仁膏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8.木香槟榔丸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妇气闭,脉沉滞者。

     组成:槟榔一两半,木香一两半,枳壳一两半,青皮一两半,陈皮一两半,白蔻一两(去壳、炒),沉香一两,苏梗三两。

     用法:上为末,粥为丸。每服三钱、米饮送下。

     方论:产妇气闭。素多忧怒,气滞于中,而肠胃不能传送糟粕,故大便不通。

     槟榔导滞气以疏利三焦,木香醒脾胃以调和中气,自蔻宽胸快膈,枳壳泻滞通肠,青皮破气以平肝,陈皮利气以和胃,苏梗顺气宽胸,沉香顺气降逆也;粥丸米饮下,使肝胃调和,则脾能健运,而诸气皆顺。

    

     9.十圣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秘涩不通,脐腹坚痛。

     组成:槟榔(锉),木香,川芎,羌活(去芦头),桂(去粗皮)各一两,大黄(锉,蒸),郁李仁(去皮尖,别研如膏),当归(切,焙),熟干地黄(焙),人参各二两。

     用法:上药除郁李仁外,捣罗为末,入郁李仁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10.麻仁润肠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功用:滋养心血,调和胃气。

     主治:产后去血过多,津液干涸,肠胃燥结,以致大便闭结者。

     组成:麻仁,苏子,枳壳,人参,黄芩,川芎,归尾,生地,陈皮,杏仁,甘草,黄耆,赤芍,桔梗,葱白。

    

     11.加减四物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三。

     别名:加味四物汤。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怒火伤肝而血不藏者;或产后血虚火燥之大便闭结。

     组成:熟地黄,当归各三钱,川芎一钱,白芍二钱,山栀仁(炒),柴胡,牡丹皮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12.四物加大黄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四。

     主治:产后不大便数日,而小腹疼痛者。

     组成:四物汤加大黄。

    

     13.养正通幽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下。

     主治:产后大便秘结。

     组成:川芎一钱或一钱五分或二钱,当归四钱或六钱,桃仁十粒(去皮尖),炙草五分,陈皮四分,麻仁一钱或一钱五分(炒),肉苁蓉一钱或二钱(酒洗,去泥甲)(一方无苁蓉)。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如有血块痛,加肉桂、炒延胡索各五分,不用苁蓉;

     如气虚多汗,加蜜炙黄耆一钱,人参一二钱(一方再加麻黄根一钱);

     燥渴,加去心麦冬一钱五分,人参一二钱(一方再加五味子七粒);

     腹满便实,加去心麦冬一钱,麸炒积壳六分;

     汗出谵语便实,乃气血并竭神衰,心主失守,宜养气安神,加茯神、炒枣仁、制远志肉、炙黄耆、柏仁、苁蓉各一钱,人参、土炒白术各二钱。

    

     14.加味生化汤

     来源:《盘珠集》卷中。

     功用:调和营卫。

     主治:产后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致潮热有汗,大便不通,头痛恶寒,胁痛等类外感者。

     组成:人参,黄耆(炙),当归,川芎,麻黄根,天麻,荆芥,炙甘草,防风,枣仁(炒)。

     加减:

     有痰,加姜汁、竹沥;

     大便闭,加麻仁。

    

     15.承气生化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六。

     主治:产后胃燥,亡津液,大便结闭。

     组成:制军三钱,川芎三钱,全当归六钱,桃仁泥二钱,炮姜五分,炙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加酒三匙冲服。

    

     16.养荣生化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误服下药成胀,及腹中作痛者。

     组成:当归四钱,白芍一钱,白茯苓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二钱,陈皮五分,大腹皮五分,香附五分,苁蓉一钱,桃仁十粒(制)(一本无桃仁)。

    

     17.助血调肠汤

     来源:《女科秘要》卷七。

     主治:产后血少肠燥,大便不通。

     组成:川芎八钱,当归四钱,桃仁十粒,炙甘草五分,陈皮四分,麻仁(炒,研)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食前稍热服。如大便燥结,十日以上者,肛门必有燥粪,用蜜枣纳入肛门,其粪自化;或用麻油,竹管吹入肛门;或用猪胆汁亦可。

     加减:

     如血块痛,加肉桂、玄胡索各五分;

     气虚汗,加人参、黄耆各一钱;

     汗多而渴,加人参、麦冬各一钱五分、五味子八粒。

    

     18.三脘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组成:大腹皮(锉),紫苏茎叶,羌活(去芦头),甘草(炙),木瓜(切,焙),川芎,陈橘皮(去白,切,炒),槟榔(锉),沉香,白术,木香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9.大腹皮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热毒气结燥,大便不通,壅滯气闷疼痛,腰重胁胀。

     组成:大腹皮五枚(细锉),枳壳(去瓤,麸炒),赤芍药(锉)各一两,秦艽(去苗土),羌活(去芦头)各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干)三分,生干地黄(焙)一两,甘草(炙)三分,郁李仁(去皮)半两(炒)。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利为度。

    

     20.润燥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产后气血俱虚,大便闭涩不通。

     组成:人参,甘草各五分,归身梢,生地,枳壳各一钱,火麻子(去壳,捶碎)二钱,桃仁泥二钱,槟榔五分(取汁)。

     用法:先将上六味煎,后入桃仁泥及槟榔汁调服。

    

     21.润肠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产后大肠枯燥,大便不通。

     组成:当归,桃仁,枣仁,生地,杏仁各一钱二分,青皮。

     方中青皮,用量原缺。

     用法:水煎,临服加生蜜五钱调服。

    

     22.麦蘖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

     主治:

     1.《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五七日不大便。

     2.《丹溪心法》: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

     组成:大麦芽不拘多少(炒黄)。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沸汤调下,与粥间服。

    

     23.参诃散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七。

     主治:体弱或产后大便不通者。

     组成:生诃子皮,人参(去芦)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粳米泔水调下,不拘时候。

    

     24.调营通导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便秘,脉浮涩者。

     组成:当归三两,枳壳一两半(炒),川芎八钱,防风一两半,甘草五钱。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气滞,胃气不能转输糟粕,故传送失职,大便不通焉。

     枳壳导气滞以宽肠;防风疏风邪而通闭;当归养血荣经;善润泽肠胃;川芎活血行气,能通闭结;甘草缓中以和胃也。为散水煎,使气行血活,则风邪自散,而肠胃润泽,安有大便不通之患乎?

    

     25.调胃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秘涩不通。

     组成:大黄(锉,炒),当归(切,焙),麦门冬(去心焙),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生干地黄(焙),菖蒲(锉),鳖甲(醋炙,去裙襕),柴胡(去苗)各一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秦艽(去苗土),黄连(去须)各三分,桂(去粗皮)半两,吴茱萸(汤洗去涎,焙干炒)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以温水调下。

    

     26.中和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组成:附子一两(一半生,一半炒),大黄一两(一半生,一半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温米饮调下。

    

     二、产后大便秘涩

     1.麻子苏子粥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别名:

     紫苏麻仁粥(《济生方》)、苏麻粥(《寿亲养老新书》卷四)、苏子麻仁粥(《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九)、麻苏粥(《济阴纲目》卷十四)、麻仁苏子粥(《医方集解》)、苏麻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功用:《济生方》:顺气,滑大便。

     主治:妇人产后郁冒多汗,大便秘,及老人、诸虚人风秘。

     组成:紫苏子,大麻子各半合。

     用法:上药净洗,为极细末。用水再研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啜之。

     方论:《本事方释义》:紫苏子气味辛温,入手太阴、足厥阴,能降逆下气。大麻子气味辛甘平而润,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能润肠胃。

    

     2.养正通幽汤

     来源:《经济产宝并续集》。

     主治:产后潮热自汗,谵语便秘,口燥舌干咽痛。

     组成:川芎二钱,当归六钱,甘草(灸)五分,人参一钱,黄耆(生)二钱,陈皮一钱,桃仁(去皮尖,研)十一粒,黑芝麻(炒,研)二钱,肉苁蓉(酒洗)一钱。

     用法:用水二盏,煎七分,稍热服。

     加减:

     汗多,加麻黄根五分;

     口燥,加麦冬一钱;

     腹满咽干,便结,加枳壳六分;

     汗多谵语便实,加茯神二钱,炒酸枣仁一钱,柏子仁一钱,生白术二钱。

    

     3.养正通幽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别名:助血润肠汤。

     主治:产后潮热有汗,大便不通,口燥咽干。

     组成:川芎二钱五分,炙甘草五分,桃仁五粒,苁蓉五钱,陈皮四分,麻仁三钱。

     用法:水煎,温服。

     宜忌:慎勿误用下药。

     加减:

     汗出谵语便实,乃气血两亏,神衰,心主失守,急宜养营安神,加茯苓、枣仁、柏仁、参、耆、白术各一钱,水煎服;

     如大便至十日以上,燥结不通,肛门必有燥屎,用蜜煎入皂角末或猪胆汁,及枯盐导之。

    

     4.养正通幽汤

     来源:《产后编》卷上。

     主治:产后大便秘结,类伤寒三阴症。

     组成:川芎二钱半,当归六钱,炙草五分,桃仁十五粒,麻仁二钱(炒),肉苁蓉(酒洗,去甲)一钱。

     加减:

     汗多便实,加黄耆一钱,麻黄根一钱,人参二钱;

     口燥渴,加人参、麦冬各一钱;

     腹满溢,便实,加麦冬一钱,枳壳六分,人参二钱,苁蓉一钱;

     汗出谵语便实,乃气血虚竭,精神失守,宜养营安神,加茯神、远志、苁蓉各一钱,人参、白术各二钱,黄耆、白芷各一钱,柏子仁一钱。

    

     5.升麻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秘涩。

     组成:升麻,大黄(锉)各一两,当归(切、焙)二两,生干地黄(焙)三两,前胡(去芦头)二两半,山栀子仁(微炒)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6.升麻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热燥,大便秘涩。

     组成:升麻,枳实(去瓤,麸炒),黄芩(去黑心)各三分,大黄(锉挫),栀子仁,杏仁(去双仁皮尖,麸炒),当归(切,焙),人参,甘草(炙),生甘地黄(焙)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7.郁李仁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涩。

     组成:郁李仁(去双仁皮尖,研如膏),朴消(研)各一两,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各二两。

     用法:上二味为粗末,与别研者二味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通更服。

    

     8.阿胶枳壳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主治: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后虚羸,大便秘涩。

     2.《世医得效方》:产卧虚羸,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大便秘涩。

     组成:阿胶,枳壳(麸炒,去瓤)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研滑石为衣。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半日来未通再服。

    

     9.润肠丸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别名:润肠汤(《女科指南》)。

     主治:产后血枯便秘。

     组成:四物汤一倍,加青皮三倍。

    

     10.润肠丸

     来源:《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产后便结。

     组成:熟地,油归,苁蓉各一两,人参五钱。

    

     11.大黄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风热,大便秘涩。

     组成:大黄(锉,炒),大麻仁(研如膏),当归(切,焙)各三两,生干地黄(焙)四两。

     用法:上四味,捣罗三味为末,与麻仁膏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送下。以利为度。

    

     三、外用药

     1.皂荚纳药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组成:猪牙皂荚(生),杏仁(汤泡,退去皮尖,生),蛇蜕皮(微炙),干姜(炮)各一分,蜜半两。

     用法:上前四味为细末,于铫子内,熬蜜三两沸后,下药末,不住手搅,候可丸即丸,如枣核大。每用一丸,以绵子裹药,用麻油润药上,纳下部中,仰卧便通,未通再纳。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